盛唐文学论文_任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盛唐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盛唐,文学,诗风,集贤,碑志,边塞诗,庐山。

盛唐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任磊[1](2019)在《盛唐文学发展中的代表人物——李白》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白作为我国盛唐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篇气势雄伟,卓尔不凡,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同时兼具对现实的反映,被后人奉为"诗仙",在李白的创作历程当中,有一类诗篇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这便是以《侠客行》为代表的具有浓厚的侠义精神色彩的诗篇,李白的作品中对"侠"的刻画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不仅仅是对侠客形象的描写,更是对侠义精神的传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李白诗歌中的侠义精神,并非是为了个人的英雄名号,而是为国为民,为理想抱负而为之,这种精神一方面来自于李白的所生活的盛唐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一方面来自于李白自身的理想抱负,这种侠义精神在中国流传已久,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笔者将李白入手,对李白的侠义精神及影响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16期)

王坤,周丽颖[2](2019)在《论盛唐庐山诗中实词的文学表现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创作向来注重词语的锤炼,盛唐庐山诗也不例外。实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和丰富的表现力,诗人在庐山诗中使用大量实词来锤炼语言,对于诗歌艺术特色的表现、思想情感的抒发及审美体验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庐山诗中具有表现力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分析它们在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写、审美体验的实现等方面的文学表现功能,试图挖掘实词在文本中的表达效果。(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1期)

叶俏毅[3](2018)在《浅析李泽厚《盛唐之音》中的文学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曾给刚刚解禁的中国带来新的气息,尤其是学术界,一直以来都影响深远。虽然《美的历程》是一本美学着作,但其中不乏对文学的研究。而《盛唐之音》中更是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盛唐诗之美。本文将以《盛唐之音》作为研究对象,发掘李泽厚在其中所反映出的文学研究方法,并浅析这些文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内涵。(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36期)

张艺凡[4](2018)在《从干谒的角度看盛唐文学流派的形成——以山水诗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干谒,《辞海》释意为"有所企图或要求而求见(显达的人)"。干谒,在初盛唐文学流派的发展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一方面干谒促进了文人的漫游之风,文人在干谒过程中需要跋涉山川、逾山越海,因而干谒过程中产生的诗歌就或多或少受到他们经历的影响,从而推动了田园诗的创作;另一方面,一些干谒对象本来就是文学大家,干谒者在干谒的同时,往往会向其请教文学,彼此切磋。为了增加干谒成功的可能性,干谒者也会让自己的作品风格向被干谒者的作品风格靠拢,这就有利于风格较近的文学流派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30期)

胡永杰[5](2018)在《空间视阈下初盛唐河洛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文学空间的角度对初盛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文学进行研究。对于洛阳文学,学界研究已有较多,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已有研究多是在整体文学史的书写中进行,难免存在分时代割断,前后难以贯通的问题。而且目前对洛阳文学的认识尚停留在宏观、粗线条的笼统层面。本文则主要从文学空间的视角,吸收已有唐代文学编年和作家系年的成果,广泛梳理相关文献,特别是考察新出石刻墓志文献,并借鉴史学界和文学界地域家族研究的理论方法,尽可能较为细致具体地对初盛唐时期以东都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地区文学的空间分布及发展演变情况,文学空间的特征、构成类型及其形成发展原因,文学空间对河洛地区及整个两京地区文士生活及文学发展、文学作品风貌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考述、分析和总结。东都洛阳一带是初盛唐时期文学最发达地区之一,不过随其政治地位和政治环境的消长,文学人才构成的演变,其文坛状况也是有其盛衰波动但整体上呈由衰到盛趋势的一个发展过程。其文学产生地的空间分布及构成和文坛盛衰形势息息相关,也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多样,从狭小到广大的较为完整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分为武德、贞观年间的唐初时期,高宗、武后时期,玄宗开元时期,玄宗天宝时期四个阶段;唐初时期分布范围主要局限在洛阳城内;高宗、武后时期逐步向城郊和周边山林地区扩展,形成分布范围渐广、构成种类趋于多样的局面;至玄宗开元时期达到了宫廷、都市、山林、寺观多类型空间互补并盛的局面;至玄宗天宝时期出现分化,一方面宫廷空间消失、都市空间有所弱化,另一方面山林、寺观文学空间的地位则有所强化,同时天宝时期文士活动的范围也出现向周边更外围的州县地区拓展的现象。从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具体情形来看,初盛唐河洛地区文学空间主要由宫廷文学空间、都市文学空间、山林文学空间、寺观文学空间、外围州县文学空间五种具体类型构成;各类型空间都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同时它们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相互沟通的,可以说又具有显着的一体性,它们共同构成了河洛地区一个大的整体性空间。所以,这时期河洛文学空间具有多样一体性的格局和特征。初盛唐时期河洛地区文学空间多样一体性格局形成的原因应比较复杂,不一而足,其中两个因素最为关键。一是政治因素,即洛阳因东都地位而形成的优越的政治环境和资源。诸类型文学空间虽各有特点,和政治的关系或密或疏,但是它们都分布在东都洛阳这一政治文化中心地区,本身即可说明以政治因素为核心的洛阳的向心力对它们的重大作用。二是文学主体即文士的因素。具体而言关键是史学界和唐代文学界所提出的唐代士族中央化,这一风潮既为洛阳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文学人才资源,也为洛阳文士带来了身份和时间上很大自由度,使他们有条件在宫廷、都市空间之外开拓出山林、寺观甚至更远的外围州县生活及文学空间。辩证地看,文学空间一方面是由文士创造和开拓而形成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影响、培养文士生活及其文学作品的一个客观存在体。所以河洛地区这种多样一体性的文学空间对本地域乃至整个唐代文士生活和文学创作必然也会有重要的影响。对于文士生活而言,最显着者是它支撑、促进河洛文士形成了一种仕隐兼顾、出处自如的迥异于以前文士的生活形态。具体而言是指河洛文士在这一山林、寺观与宫廷、都市咫尺相邻、互补互依、二元一体(或者说多元一体)的空间形态中,可以很便利地兼顾都市、宫廷空间中的仕途、世俗生活和山林、寺观空间中的栖隐、高蹈生活,甚至频繁而自如地转换于两重空间或两种生活之间,使之前长期困扰士人的仕隐分离、出处对立的矛盾在一定层面上得以解决,两种生活得以协调融合。对于文学而言,显着者是它多样一体性的格局或形态,使都市地区文学有了突破之前局限于政治、世俗题材,具有过于显着政治功利色彩的藩篱的可能,使表达山林高蹈思想内容的文学创作得以勃兴,形成了都市地区文学在内涵和面貌上多样化的局面。(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5-01)

单慧[6](2018)在《盛唐墓志书法与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埋藏在地下的墓志因其保存的完整性和长久性,被称为“地下档案”,其价值历来为考古界、历史界和学术界所重视和研究。通过对盛唐墓志的形状、文体、志文及其背后所承载的信息进行探讨,可以丰富墓志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盛唐墓志书法与文学的系统性研究可以厘清墓志书法在唐代乃至整个书法发展史中的定位以及墓志文在写作特点、艺术特色等方面的价值。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盛唐墓志的概况,首先是对整个唐代墓志的发展情况进行简单梳理,然后是唐代墓志的出土与收藏情况的介绍。第二部分是盛唐墓志书法初探,盛唐墓志书法主要从书体选择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探讨。盛唐墓志多为楷书,间有隶书和行书;墓志的撰者既有文人、名家,也有普通工匠甚至是无名氏,各种类型的撰者对墓志书体的选择都体现了各自的风格。第叁部分则是盛唐墓志的文学研究,墓志文既有对死者的客观描述,比如姓名、籍贯、生平等等,也表达对死者的一种哀思。墓志文作为应用性文体,有其固定的书写要求,这就造成了墓志文的程式化现象,但是其中不乏一些内容详实、感情真挚,文学性强的墓志文。在一定程度上,墓志文是一种融记叙与抒情于一体的应用文。第四部分是简单探讨盛唐墓志的文化意蕴,从墓志与儒释道叁教的关系中反映出唐代宗教信仰和社会思想的大致情况,以及从数量众多的亡宫墓志看皇家宫廷中下层女性的生存状况。墓志是时代风尚的一种体现,以此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礼仪制度、社会习俗等一系列社会现状。(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8-05-01)

伍永祥[7](2018)在《初盛唐的政治变革与文学繁荣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政治与文化关系的角度,对初盛唐时期的文学繁荣现象展开探析。以唐代政治制度为着手点,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发展阶段,讨论文学创作者的内心成长规律,对唐代初期文学繁荣环境的发展过程进行论述,为初盛唐时期的史料研究与文学探析提供参考材料。(本文来源于《商业故事》期刊2018年09期)

赵文婷[8](2017)在《初盛唐别集序文之文学价值叁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初盛唐文人别集序文蕴含丰富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为叁个方面:一是文学史价值。序文中的论述多可见出序文作者的文学史观,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二是文学批评史价值。具体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有些序文本身便蕴含有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批评,可补文学批评史之缺;其二,部分序文反映了其时的文学批评观念。叁是序文具有文学传播与接受方面的价值。序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后世对唐人别集的传播与接受情况。(本文来源于《铜仁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胡旭,李芸华[9](2017)在《盛唐集贤学士之文学地位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开元中期崇儒重文,以张说、张九龄等为中心的集贤学士地位崇高,文学活动十分频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京城文坛,成为文学创作的核心。然而到了开元后期及天宝年间,随着意识形态上的慕道用法,文学之士风光不再,集贤院也不再是文学中心,京城的文学队伍因之而变得松散。集贤学士显赫之时,上与帝王显贵游宴雅集,下与聚集于京师的各地才俊往还酬唱,促进了雅俗诗风的交融,使文学创作向更高的层次推进,于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特质的形成,意义重大。集贤学士在为文方面普遍崇雅黜浮,强调气益雄浑,对中唐古文运动的影响非常深刻。而且,一些位居中枢的集贤学士,培养、选拔了一批文学新人,为中唐文体文风的变革奠定了基础。盛唐文学的内容、风格及成因,与集贤学士的创作和影响皆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李慧,杨金钊[10](2017)在《初盛唐丝路碑志文的文学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初盛唐是古文转捩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丝路碑志文对古文的求变求新有着一定的助推作用;初盛唐文人以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及重气轻身的家国情怀,在丝路碑志文中为后人纪录了有唐一代的隆治气象,并塑造了一批壮志许国的盛世英雄群像;碑志文与此时的"边塞诗"相辉映,共同成就了初盛唐的文学大观。(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盛唐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诗歌创作向来注重词语的锤炼,盛唐庐山诗也不例外。实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和丰富的表现力,诗人在庐山诗中使用大量实词来锤炼语言,对于诗歌艺术特色的表现、思想情感的抒发及审美体验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庐山诗中具有表现力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分析它们在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写、审美体验的实现等方面的文学表现功能,试图挖掘实词在文本中的表达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盛唐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任磊.盛唐文学发展中的代表人物——李白[J].农家参谋.2019

[2].王坤,周丽颖.论盛唐庐山诗中实词的文学表现功能[J].大众文艺.2019

[3].叶俏毅.浅析李泽厚《盛唐之音》中的文学研究方法[J].北方文学.2018

[4].张艺凡.从干谒的角度看盛唐文学流派的形成——以山水诗派为例[J].北方文学.2018

[5].胡永杰.空间视阈下初盛唐河洛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8

[6].单慧.盛唐墓志书法与文学研究[D].济南大学.2018

[7].伍永祥.初盛唐的政治变革与文学繁荣探析[J].商业故事.2018

[8].赵文婷.初盛唐别集序文之文学价值叁论[J].铜仁学院学报.2017

[9].胡旭,李芸华.盛唐集贤学士之文学地位与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10].李慧,杨金钊.初盛唐丝路碑志文的文学成就[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论文知识图

附: 中宗李显妃上官婉儿-婉儿与武则天黑龙江省第十叁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得者...中国文学一般项目(2)中国文学一般项目(1)北京大学200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论文(13)

标签:;  ;  ;  ;  ;  ;  ;  

盛唐文学论文_任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