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抗体反应论文_周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原抗体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体,抗原,乙肝,病毒,细胞因子,靶向,丙肝。

抗原抗体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19)在《基于RA血清抗体结合反应关节滑膜组织抗原的质谱鉴定及瓜氨酸修饰表位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研究探究RA滑膜组织差异表达的蛋白,瓜氨酸化蛋白及瓜氨酸修饰位点,对上调的蛋白和瓜氨酸短肽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寻找与RA具有高相关性的短肽,并研究瓜氨酸修饰短肽与血清ACPA的结合活性及用于RA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hermo Q Exactive HF质谱技术鉴定RA血清抗体结合反应滑膜组织的抗原,瓜氨酸化蛋白及其修饰位点;采用在线软件STRING、Cytoscape软件、在线软件SYFPEITHI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利用ELISA检测原理,以合成COL6A3、KRT10的2条瓜氨酸修饰短肽(COL6A3_C:QDVVNAV-(Cit)-QLTLLGG;KRT10-C:RLAADDF-(Cit)-LKYENEV)为靶抗原,分别用HRP标记抗人IgA、IgG和IgM抗体为二抗,检测血清ACPA与两种抗瓜氨酸短肽抗体的结合活性,并对两种短肽用于RA诊断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质谱共鉴定出594种蛋白,其中RA抗CCP抗体(+)组有125种蛋白表达上调,RA(-)抗CCP抗体组有87种蛋白表达上调,共鉴定57种瓜氨酸修饰蛋白及97个修饰位点;(2)RA抗CCP抗体(+)组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白细胞活化、调节胞吐作用、补体激活、调节凝血过程和急性炎症反应;RA抗CCP抗体(-)组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组织发育、上皮细胞角化、蛋白质折迭和物质分解代谢过程。COL6A3的短肽序列QDVVNAVRQLTLLGG与MHC-Ⅱ类分子的结合力较高;(3)抗COL6A3_C短肽抗体的ELISA检测值(以抗人IgM为二抗)用于RA诊断的灵敏度为65.52%,特异度为78.95%,阳性预测值82.61%,阴性预测值60%,ROC曲线下面积为0.724,但该类抗体在用于诊断抗CCP抗体(-)RA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可达0.956。抗KRT10_C短肽抗体的ELISA检测值(以抗人IgG为二抗)用于RA诊断的灵敏度为58.62%,特异度为52.17%,阳性预测值60.71%,阴性预测值52.17%,ROC曲线下面积为0.686,仅用于诊断抗CCP抗体(+)RA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5。结论(1)从RA滑膜组织中鉴定出瓜氨酸修饰抗原,为RA存在瓜氨酸修饰提供了直接证据。(2)RA抗CCP抗体(+)组上调蛋白主要参与免疫反应过程,RA抗CCP抗体(-)组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细胞生长发育。COL6A3与RA的相关性较高,可能是RA自身抗体的靶抗原。(3)抗COL6A3_C短肽抗体仅用于抗CCP抗体(-)RA患者的诊断价值较高,抗KRT10_C短肽抗体仅用于抗CCP抗体(+)RA患者的诊断效果较好,将两种抗短肽抗体加入RA实验室诊断体系,可提高RA的诊断率。(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4-18)

冯鑫妍[2](2017)在《生物学实验中常用试剂对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及可能造成的实验信息丢失和错误的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生物学实验Western Blot中常用试剂SDS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组织前处理过程和乙醇对抗原、抗体活性及DNA影响进行定量分析,间接反映其对抗原抗体反应可能造成的实验信息的丢失和错误,并试图寻找替代试剂。方法:1、采用双向免疫扩散实验,通过观察沉淀线及确定抗原效价定量分析SDS处理血清后对血清抗原的影响。2、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技术,定量分析SDS处理血清后对IgA、IgM、IgG抗原的影响。3、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定量分析SDS处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清后对乙肝表面抗原的影响。4、采用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分析SDS处理血清后对免疫球蛋白抗原结构的影响。5、采用凝集实验,通过比较凝集效价及凝集强度定量分析免疫组织化学组织前处理过程和所应用试剂处理颗粒型抗原后对颗粒型抗原的影响。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分析SDS及乙醇处理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血清后对乙肝表面抗体的影响;定量分析SDS对不同类型患者伤寒及卵清抗体的影响有无差异。7、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将DNA模板经SDS及乙醇处理,通过对GAPDH及CRP基因的扩增,比较Ct值,计算实验组与对照组Ct值之差,即△Ct值,及抑制率,定量分析sds及乙醇对dna的影响。8、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sds及十二烷基麦芽糖苷(ddm)对乙肝表面抗体及dna的影响,并进行比较,探讨ddm在蛋白质提取时,对sds的替代作用。结果:1、双向免疫扩散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抗原效价为1:256,sds37℃实验组抗原效价为1:4,sds100℃实验组抗原已破坏,结果无沉淀线产生。2、免疫散射比浊实验结果显示:sds37℃实验组iga、igm、igg较对照组略有上升,sds100℃实验组iga、igg抑制率在90%以上,igm为30%。3、电化学发光实验结果显示:sds37℃实验组乙肝表面抗原抑制率为70%,sds100℃实验组为96%。4、免疫固定电泳技术结果显示:经sds处理后,免疫球蛋白抗原结构被破坏。5、凝集实验结果显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组织前处理过程对抗原的抑制率为72.2%。各试剂单独处理抗原与对照组相比结果为:75%以上的高浓度乙醇对抗原活性的抑制率约为70%,甲醛抑制率约为20%,二甲苯约为10%。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显示:sds对乙肝表面抗体的半数抑制浓度为0.92%(32mmol/l);30%乙醇对hbsab无明显抑制作用;0.1%sds对伤寒抗体及卵清抗体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在对icu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及不同年龄组健康体检者之间对这两种抗体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7、荧光定量pcr技术结果显示:sds及乙醇处理dna模板后,gapdh及crp扩增的ct值随sds及乙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0.05%(1.74mmol/l)sds处理后,无扩增曲线。8、sds及ddm对乙肝表面抗体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0.92%(32mmol/l)和1.90%(37mmol/l);致使基因不能被扩增出来的处理浓度,sds为0.05%(1.74mmol/l),ddm在5%(98mmol/l)左右。结论:1、sds、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组织前处理过程及该过程所应用试剂对抗原、抗体活性及dna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造成抗原抗体反应信息的丢失及结果的错误。2、DDM对DNA的抑制作用较小,优于SDS。(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7-04-01)

李春明[3](2015)在《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保护性抗原的筛选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 Pm)是造成牛出血性败血病,羊败血病或肺炎,鸟类禽霍乱,猪萎缩性鼻炎,兔脓血症等多种动物疾病的原因,给世界各地的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预防和控制巴氏杆菌病的疫苗有弱毒苗和灭活苗,但由于巴氏杆菌血清型较多,不同菌株间缺乏相应的交叉保护,且疫苗保护期较短等原因,该病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2008年以来,我国一些省份相继检测出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它主要引起牛肺炎。由于现有疫苗株均为B型巴氏杆菌,还没有针对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疫苗,因此,人们希望研究出一种能对多种巴氏杆菌血清型菌株提供交叉保护且有安全保证的新型疫苗。伴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疫苗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病原微生物完成了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序,这就为利用反向疫苗学研发各种新型疫苗提供了数据平台。以研究基因组序列为基础的“反向疫苗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新型疫苗的研发中,逐渐成为一条新的疫苗研制途径。反向疫苗学通过对病原生物的基因组序列分析,预测出潜在的具有免疫原性的候选抗原,不必进行大量病原微生物培养,即可通过高通量表达,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或间接ELISA等免疫学方法分析、筛选和鉴定出特异性抗原,并在小鼠模型中检测候选抗原的免疫保护性,从而筛选出具有保护性的抗原,作为疫苗的免疫抗原,为研制有效的疫苗提供理论依据。这不仅提高了候选疫苗的筛选成功率,同时还有助于预测和发现以往所不知的各种免疫原,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按照反向疫苗学的思路,本研究所做的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保护性抗原的初步筛选及克隆表达本实验室前期已经完成对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CQ2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预测其编码的基因并注释编码的功能蛋白,构建了PmCQ2株全基因组序列本地数据库。本研究就是利用反向疫苗学的思想,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如在线分析工具SignalR-3.0 server、SMART、TMHMM Server v.2.0对PmCQ2的部分蛋白进行分析,筛选出具有信号肽或跨膜结构域的蛋白作为保护性抗原候选分子,最终筛选出56个保护性抗原候选基因。将抗原候选基因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经PCR克隆,进行双酶切反应后,与同样进行双酶切反应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构建重组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和SDS-PAGE分析,56个重组目标蛋白均成功在大肠杆菌中实现表达。2、牛源巴氏杆菌保护性抗原候选分子的间接ELISA方法筛选将56个重组蛋白大量诱导表达后,收集菌体,用Ni柱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本实验室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了对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CQ2株的36个推定蛋白克隆表达和纯化,将这92个纯化后蛋白经透析复性后包被酶联板,利用4种牛血清:A型人工感染血清、A型灭活苗免疫血清、B型人工感染血清和F型人工感染血清,按照间接ELISA方法来筛选具有良好反应原性的蛋白。最终筛选出只能与A型血清反应而不与B、F型血清反应的PmA型特异蛋白2个;只与A型人工感染血清反应,不与A型灭活苗血清反应的PmA型差异蛋白13个;均能与A型、B型和F型反应的共有蛋白20个。3、部分保护性抗原候选分子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为了验证所筛选部分蛋白对免疫动物的保护力,本研究以小鼠为模型,将PmA型、PmB型和PmF型共有蛋白2个(1,L17)和PmA型差异蛋白2个(11,L16)用弗氏佐剂乳化后,分别皮下免疫小鼠。检验四种蛋白对A型巴氏杆菌的保护力时,免疫剂量设置两个梯度,实验组1每只小鼠免疫50gg,实验组2每只小鼠免疫75μg,叁免后第10天以3LD50剂量攻毒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CQ2株,结果发现四种蛋白对PmCQ2株抵抗力都很高,可达50%以上;75μg高免疫剂量与50μg低免疫剂量相比,11号蛋白的免疫保护率明显提高,由原来的70%上升到90%。检验四种蛋白对B型和F型巴氏杆菌保护性时,每只小鼠免疫剂量均为75μg,叁免后分别3LD5o剂量攻毒B型和F型巴氏杆菌,结果发现,1号,11号,L17号蛋白对B型均有较高的保护性,但对F型巴氏杆菌保护性较低。而L16号蛋白对B型、F型的免疫保护性均较低,这个结果也与间接ELISA实验相吻合。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反向疫苗学所筛选了92个保护性抗原候选分子,并经间接ELISA筛选后,在小鼠模型中验证其免疫保护力,结果证实,蛋白1号,11号,L17号叁种蛋白在小鼠模型中,能够提供对A型、B型巴氏杆菌较高的交叉保护性,提示可以作为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有效的疫苗,为多杀性巴氏杆菌亚单位疫苗提供靶标。(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4-10)

张树栋,曹春秋,董井泉,高明春,张文龙[4](2015)在《鸭肠炎病毒gB抗原优势区的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拟制备鸭肠炎病毒(DEV)gB抗原优势区的多克隆抗体,初步应用于该病毒的检测。以本实验室克隆的DEVC-KCE株ul27基因序列为参考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PCR获得DEV gB优势表位区域基因片段gB-AD(331—570bp),并在pET-32a(+)/Rosetta(DE3)pLysS系统中进行原核表达。经IPTG诱导获得与预期大小相符的重组蛋白质,以Ni-NTA柱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质,利用DEV阳性血清检测重组蛋白质的抗原性,并用切胶纯化的重组蛋白质免疫家兔,制备兔抗DEV gB-AD血清。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质可被DEV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制备的兔源多克隆抗体I-ELISA效价为1∶10 240,且其具有中和活性;兔源多克隆抗体在还原电泳条件下显示DEV gB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6ku,而在非还原电泳条件下DEV gB显示为相对分子质量约120和66ku的两条目的带,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中和试验进一步证实制备的兔源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鸭肠炎病毒感染细胞所合成的gB蛋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兔抗DEV gB-AD多克隆抗体可作为检测DEV的试剂,为DEV检测及gB的功能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和材料。(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周文强,石炳毅,韩永,钱叶勇,蔡明[5](2014)在《液态芯片技术检测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抗主要组织相容性Ⅰ类相关链A位点抗体在移植肾围手术期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液态芯片技术(Luminex)检测移植肾受者围手术期发生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者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抗主要组织相容性Ⅰ类相关链A位点(MICA)抗体水平与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器官移植研究所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肾移植术后围手术期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Luminex技术检测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并明确病理诊断肾围手术期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患者血清中抗HLA抗体、抗MICA抗体,并同步检测血肌酐、尿量及移植肾超声等临床指标。结果参照Banff 2007标准组织病理学诊断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5例,同时应用Luminex方法检测抗HLA抗体、抗MICA抗体水平,HLA抗体检测结果15例阳性,阳性率为88%(15/17),检出PRAⅠ类和Ⅱ类阳性率分别为47%(7/15)和53%(8/15);MICA抗体2例阳性,阳性率为12%(2/17),其余89例其他病理类型检测未见抗HLA抗体、MICA抗体阳性,移植肾穿刺病理结果显示HLA抗体、抗MICA抗体阳性患者C4d沉积均为阳性。结论抗HLA抗体、抗MICA抗体可预测围手术期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发生及治疗效果,对于及时诊断及治疗排斥反应提供了一个重要指标,可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存活。(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4年21期)

李红英[6](2014)在《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反应素等输血传染病因子检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我院输血患者10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输血患者的HBSAg、抗-HVC、HIV等各项指标,梅毒抗体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进行筛选,结果呈阳性再用TPPA复查。结果患者HBSAg、抗-HVC、梅毒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3.00%、2.00%以及1.00%,HIV检查结果中未发现阳性患者。输血前对血液中传染病因子进行临床检测能有效控制疾病传染,保证输血者的安全和健康,提高输血的成功率。(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4年12期)

胡宇,蒋燕,何敏静,陈宝葵[7](2014)在《无偿献血者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血清学阳性反应的核酸检测相关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BsAg和抗-HCV两次酶联免疫检测方法与血液病毒核酸筛查技术对HBV、HCV检测的关联。方法:按照酶免检测试剂说明书采用ELISA方法对22707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常规酶联免疫血液筛查HBsAg、抗-HCV。收集52例HBsAg血清学筛查阳性的标本和49例抗-HCV血清学筛查阳性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分别比较HBV、HCV核酸阳性检出率。结果:单一国产和进口试剂HBsAg ELISA初筛阳性率分别为0.07%和0.06%,国产、进口双试剂HBsAg ELISA阳性率为0.38%。单一国产和进口试剂抗-HCV ELISA初筛阳性率分别为0.07%和0.10%,国产、进口双试剂抗-HCV ELISA双阳性率为0.18%。HBsAg国产和进口试剂ELISA检测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抗-HCV国产和进口试剂ELISA检测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HBsAg ELISA双试剂阳性样本的HBV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国产试剂阳性样本(P<0.05)和单一进口试剂阳性样本(P<0.05)。抗-HCV ELISA双试剂阳性样本的HCV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国产试剂阳性样本(P<0.05)和单一进口试剂阳性样本(P<0.05)。结论:国产与进口HBsAg、抗-HCV ELISA试剂阳性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HBsAg、抗-HCV ELISA国产进口双试剂阳性时,酶联免疫检测结果与核酸检测结果符合率较高。(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4年15期)

杜春红,王鹏,Tiffany,CHo,张建中,宋志忠[8](2012)在《鼠疫菌caf1基因特异性片段的克隆表达及其抗原与抗体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表达鼠疫菌caf1基因上的特异性片段并检测。方法分别选取F1上C端(caf1-C)及N端(caf1-N)两段B细胞表位进行克隆表达;PCR扩增目的基因,并与表达质粒pET32a(+)进行连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并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并以Westernblot法检测其抗原与抗体反应。结果分别诱导表达出大小为26000的Caf1-C和25000的Caf1-N两个片段,2个重组蛋白均以可溶形式存在,并与鼠疫免疫血清有良好的反应。结论克隆表达出具有抗原与抗体反应的鼠疫菌F1抗原上的两段B细胞表位,为鉴定是否是F1位点交叉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邱少辉,张然,方鑫,何鹏,梁争论[9](2012)在《乙型肝炎疫苗及抗原免疫早期相关细胞因子及抗体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疫苗在免疫后早期多种细胞因子反应,寻求早期评价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指标;方法以一定剂量的乙肝抗原及同等剂量的乙肝疫苗免疫BALB/c小鼠,单针免疫后3h、24h、48h、96h收集小鼠血清测定细胞因子及抗体水平;初免14d进行加强免疫之后24h、48h、7d收集上述样品测定各因子水平;结果IP-10和IL-12p70在两种免疫方式中的反应率及分泌水平为最高,且两种因子呈现出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反应;单针免疫后多数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较低;加强免疫后IL-5、IL-6分泌增强,同时可见抗原诱导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低于乙肝疫苗。抗-HBs:单针免疫后未出现抗体阳转,加强免疫后7d乙肝疫苗组阳转率为60%,抗体均值16.4mIU/ml。结论乙肝疫苗免疫后3h-7d可检测到特定细胞因子分泌,可用于早期评价疫苗免疫效果。(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期刊2012-11-19)

贾志宇,Chweeming,Lim,Robert,L.Ferris[10](2012)在《肿瘤抗原靶向性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临床反应,细胞免疫和免疫逃逸》一文中研究指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基于肿瘤抗原(tumorantigen,TA)靶向性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Ab)[以下简称TA靶向性mAb]的免疫治疗对淋巴瘤,乳腺癌,头颈癌以及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s,CRC)有临床疗效[1~9]。尽管导致这些恶性肿瘤发展的病因不尽相同,mAb治疗的确有一定的临床反应率,能提高生存优势[10],联合放(本文来源于《现代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抗原抗体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生物学实验Western Blot中常用试剂SDS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组织前处理过程和乙醇对抗原、抗体活性及DNA影响进行定量分析,间接反映其对抗原抗体反应可能造成的实验信息的丢失和错误,并试图寻找替代试剂。方法:1、采用双向免疫扩散实验,通过观察沉淀线及确定抗原效价定量分析SDS处理血清后对血清抗原的影响。2、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技术,定量分析SDS处理血清后对IgA、IgM、IgG抗原的影响。3、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定量分析SDS处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清后对乙肝表面抗原的影响。4、采用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分析SDS处理血清后对免疫球蛋白抗原结构的影响。5、采用凝集实验,通过比较凝集效价及凝集强度定量分析免疫组织化学组织前处理过程和所应用试剂处理颗粒型抗原后对颗粒型抗原的影响。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分析SDS及乙醇处理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血清后对乙肝表面抗体的影响;定量分析SDS对不同类型患者伤寒及卵清抗体的影响有无差异。7、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将DNA模板经SDS及乙醇处理,通过对GAPDH及CRP基因的扩增,比较Ct值,计算实验组与对照组Ct值之差,即△Ct值,及抑制率,定量分析sds及乙醇对dna的影响。8、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sds及十二烷基麦芽糖苷(ddm)对乙肝表面抗体及dna的影响,并进行比较,探讨ddm在蛋白质提取时,对sds的替代作用。结果:1、双向免疫扩散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抗原效价为1:256,sds37℃实验组抗原效价为1:4,sds100℃实验组抗原已破坏,结果无沉淀线产生。2、免疫散射比浊实验结果显示:sds37℃实验组iga、igm、igg较对照组略有上升,sds100℃实验组iga、igg抑制率在90%以上,igm为30%。3、电化学发光实验结果显示:sds37℃实验组乙肝表面抗原抑制率为70%,sds100℃实验组为96%。4、免疫固定电泳技术结果显示:经sds处理后,免疫球蛋白抗原结构被破坏。5、凝集实验结果显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组织前处理过程对抗原的抑制率为72.2%。各试剂单独处理抗原与对照组相比结果为:75%以上的高浓度乙醇对抗原活性的抑制率约为70%,甲醛抑制率约为20%,二甲苯约为10%。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显示:sds对乙肝表面抗体的半数抑制浓度为0.92%(32mmol/l);30%乙醇对hbsab无明显抑制作用;0.1%sds对伤寒抗体及卵清抗体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在对icu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及不同年龄组健康体检者之间对这两种抗体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7、荧光定量pcr技术结果显示:sds及乙醇处理dna模板后,gapdh及crp扩增的ct值随sds及乙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0.05%(1.74mmol/l)sds处理后,无扩增曲线。8、sds及ddm对乙肝表面抗体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0.92%(32mmol/l)和1.90%(37mmol/l);致使基因不能被扩增出来的处理浓度,sds为0.05%(1.74mmol/l),ddm在5%(98mmol/l)左右。结论:1、sds、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组织前处理过程及该过程所应用试剂对抗原、抗体活性及dna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造成抗原抗体反应信息的丢失及结果的错误。2、DDM对DNA的抑制作用较小,优于SD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原抗体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周莹.基于RA血清抗体结合反应关节滑膜组织抗原的质谱鉴定及瓜氨酸修饰表位验证[D].江苏大学.2019

[2].冯鑫妍.生物学实验中常用试剂对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及可能造成的实验信息丢失和错误的定量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7

[3].李春明.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保护性抗原的筛选及鉴定[D].西南大学.2015

[4].张树栋,曹春秋,董井泉,高明春,张文龙.鸭肠炎病毒gB抗原优势区的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反应特性[J].畜牧兽医学报.2015

[5].周文强,石炳毅,韩永,钱叶勇,蔡明.液态芯片技术检测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抗主要组织相容性Ⅰ类相关链A位点抗体在移植肾围手术期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4

[6].李红英.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反应素等输血传染病因子检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

[7].胡宇,蒋燕,何敏静,陈宝葵.无偿献血者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血清学阳性反应的核酸检测相关性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

[8].杜春红,王鹏,Tiffany,CHo,张建中,宋志忠.鼠疫菌caf1基因特异性片段的克隆表达及其抗原与抗体反应[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

[9].邱少辉,张然,方鑫,何鹏,梁争论.乙型肝炎疫苗及抗原免疫早期相关细胞因子及抗体反应的研究[C].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012

[10].贾志宇,Chweeming,Lim,Robert,L.Ferris.肿瘤抗原靶向性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临床反应,细胞免疫和免疫逃逸[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2

论文知识图

抗原与抗体反应温度对循环伏安曲线氧...抗体浓度对循环伏安曲线氧化峰电流信...流式细胞术工作原理间接竞争免疫分析方法示意图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基本结构示意图草鱼内源性TGF-β1维持头肾白细胞中...

标签:;  ;  ;  ;  ;  ;  ;  

抗原抗体反应论文_周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