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感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智能,混凝土,预应力,基材,特性,结构,纺丝。
自感知论文文献综述
韩宝国,丁思齐,董素芬,倪一清,欧进萍[1](2019)在《本征自感知混凝土在高铁土建基础设施原位监测中的应用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征自感知混凝土作为一种结构材料,具有感知自身的能力而无需布设额外的传感器。通过测试本征自感知混凝土电阻的变化,可实时监测其应力、应变和损伤。与已有传感器相比,本征自感知混凝土具有灵敏度高、力学性能好、与结构具有等同的服役寿命,以及易布设、易维护等优点。本征自感知混凝土集优异的结构和传感功能于一体,有望对具有造价高、服役长、分布广、荷载和环境作用复杂等特点的高铁土建基础设施实现原位监测,从而为保障高铁土建基础设施运营的安全性和交通运输的顺畅性提供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铁路》期刊2019年11期)
赵友,葛晓慧,赵玉龙[2](2019)在《高精度动态切削力自感知智能刀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切削状态监测是高档数控机床实现智能加工的必备功能,而切削力测量是进行切削状态监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目前商业化的切削力测力仪由于体积大、价格贵、兼容性差等原因,难以满足实际工业生产的应用要求。针对机械加工过程中动态切削力的准确测量这一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具有切削力自感知功能的智能刀具,该智能刀具以刀杆作为弹性敏感元件、以半导体应变计作为信号转换元件;通过理论计算和有限元仿真,确定了封装半导体应变计的最佳应力区域以及传感器测量电路的设计方案。所研制的智能刀具结构紧凑、兼容性好、精度高、动态特性好,试验结果显示主切削力Fc方向的静态精度为1.799%、横向交叉干扰为2.610%,进给力F_f方向的静态精度为1.628%、横向交叉干扰为0.694%,智能刀具的固有频率为1 778.98 Hz,可以满足在机床主轴转速不超过26 685 r/min的高速切削过程中准确测量动态切削力的应用需求。(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兰春光,秘红丹,苏浩,周黎光[3](2019)在《自感知重载铁路桥预应力梁疲劳性能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结构是一种仿生结构体系,它集主结构、传感器、控制器及驱动器于一体,具有结构健康自诊断、自监控、环境自适应以及损伤自愈合自修复的生命特征及智能功能,在危险发生时能自己保护自己。本文在兼具受力和传感性能、集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于一体的光纤光栅智能钢绞线研制的基础上,用其代替重载铁路桥预应力梁内的普通钢绞线,实现重载铁路桥预应力梁应力状态的自感知功能,并通过铁路专桥2059标准图制作铁路32m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1:4缩尺模型梁的高万次疲劳实验验证了自感知预应力梁的相关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智能钢绞线可采用与普通钢绞线相同的布设工艺、张拉仪器、锚固体系,施工简单方便;智能钢绞线内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监测结果能够正确反映预应力梁承受疲劳荷载时预应力筋应力开展的趋势,能够实现预应力筋应力状态的自感知功能。(本文来源于《智慧城市与轨道交通2019》期刊2019-04-12)
王进帅[4](2019)在《电力弹性光网络自感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与电力物联网的建设,电力通信网数据传输量需求爆炸性增长,目前作为通信骨干的电力光网络采用带宽固定分配模式,造成了带宽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电力通信网的发展。针对此,结合课题组承担的南方电网科技项目在弹性光网络方面的研究情况,本文研究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架构的电力弹性光网络自感知技术与频谱弹性分配,通过弹性带宽分配提升电力通信网资源的有效利用,对电力通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通信业务多样性对频谱动态分配的需求,构建适应智能电网多业务接入的SDN通信架构,通过网络与业务的精确感知进行电力光网络频谱的弹性分配;然后,为了给基于负载均衡的带宽分配提供实时的依据,构建基于链路状态的网络感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高电力弹性光网络稳定性的故障定位方法,进而设计了基于参数估计的电力弹性光网络故障感知模型,并通过仿真验证其有效性;最后,构建基于深度包/流检测的业务感知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面向多业务接入时电力弹性光网络的频谱优化分配方案,进而设计了基于时域和频域的二维频谱分配方法,并通过仿真验证其有效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文所依托科技项目的任务进度要求,根据茂名供电局机房的实际环境,设计了模拟弹性光网络在智能配电网的应用架构以及频谱分配有效性的验证方案,同时,针对电网业务场景进行了弹性光网络技术应用的远景规划。(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严思甜,钱晨海,张宏,张贤才[5](2018)在《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自感知驱动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多场耦合理论,总结了GMM与压电陶瓷等其他材料相比的优异性能,以及GMM的效应及其对应的应用;基于GMM的效应自主研发了一种超磁致伸缩自感知驱动器,并详细阐述了驱动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8年03期)
李立安[6](2017)在《基于圆形压电双晶片的单振子自感知压电泵开发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电泵是微小流体泵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反应快、功耗低、结构上易于实现微小化与集成化等优点,在药物静脉注射及仿生水下推进等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压电泵的输出流量除了受外部驱动信号的幅值和频率影响外,单向截止阀的工作性能、压电泵的结构参数都直接影响压电泵的工作状态,导致压电泵输出流量不精确。在精密流体输送系统中,需要附加测量或传感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导致压电泵系统的体积增大、质量增加,也提高了使用成本,严重地阻碍了压电泵在微流体传输系统及其产品中的应用。本文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驱动测试控制功能一体化新型压电驱动机构研究》(项目编号:708028)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感知/自激励压电泵的研究》(项目编号:51205366),开展自感知压电泵的研究工作。以研发单振子自感知压电泵为目标,将压电材料的正、逆压电效应相结合实现流体的驱动,以及流体的输出压力、输出流量的自感知。开展自感知压电晶片的振动分析、单振子自感知压电泵的理论研究、流体仿真、设计加工、试验验证、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自感知压电晶片的振动分析自感知压电晶片是单振子自感知压电泵的驱动器,同时也是输出流量及输出压力自感知的传感器。基于板壳理论,对自感知压电晶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的振动变形挠度进行理论分析,推导自感知压电晶片在外加电场下的变形挠度公式。根据弹性力学和压电学理论,研究在外加电场作用下驱动电压与感知电压之间的关系,分析利用自感知压电晶片实现自感知的可行性。对自感知压电晶片进行试验测试,研究自感知压电晶片的变形挠度与外部驱动电压之间的关系,研究感知压电晶片的感知电压与驱动压电晶片变形挠度之间的关系,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2、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的设计建立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的动力学模型,研究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工作过程中自感知压电晶片的位移、单向截止阀的开度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理论分析,保证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的泵腔体积变化量与输出流量之间呈一定的函数关系。设计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的泵腔高度,并使用STAR-CCM+软件对泵腔结构形式进行仿真分析,研究泵腔高度、结构形式对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输出性能的影响。根据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的性能需求,选择适用的单向截止阀,设计单向截止阀的固定结构及参数,研究入口单向截止阀及出口单向截止阀在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中的工作关系,并进行匹配设计。3、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的输出性能测试搭建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的试验测试系统,研制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的试验样机,对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的输出性能进行试验测试,同时测试感知压电晶片的感知电压的变化规律。研究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的感知电压与输出性能之间的关系,验证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实现输出性能自感知的可行性。4、单振子双作用自感知压电泵的设计及验证研究通过改变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的结构形式,设计单振子双作用自感知压电泵,提升了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的输出性能。分析单振子双作用自感知压电泵的工作原理,并使用STAR-CCM+软件对单振子双作用自感知压电泵内流体的流动状态进行仿真分析。研制单振子双作用自感知压电泵的试验样机,测试单振子双作用自感知压电泵输出性能,研究单振子双作用自感知压电泵的感知电压与输出性能之间的关系,提升了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的输出性能。5、单振子自感知压电泵的控制系统设计研制单振子自感知压电泵的控制系统,设计单振子自感知压电泵控制系统的硬件和操作软件,实现对单振子单腔体自感知压电泵、单振子双作用自感知压电泵的输出流量、输出压力的实时显示和流量控制。进行单振子自感知压电泵的输出精度测试,证明单振子自感知压电泵实现了输出性能自感知,且具有一定的输出精度。本文研制了单振子自感知压电泵,并对单振子自感知压电泵的输出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工作包括自感知压电晶片的振动分析、单振子自感知压电泵的结构参数设计及试验验证、单振子双作用自感知压电泵的设计及验证、单振子自感知压电泵的控制系统设计等。本文涉及到压电学、机械系统振动学、板壳理论、嵌入式系统开发等多门学科交叉。研究成果为压电泵的输出性能检测及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宽了压电泵的应用范围,对相近流体驱动装置的研制及开发具有借鉴及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12-01)
杨叶[7](2017)在《智能聚合物混凝土的自感知特性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后,大量既有结构物急需进行有效的结构加固,并开展长期的结构健康监测。智能聚合物混凝土(Smart Polymer Concrete,以下简称SPC),即以环氧树脂等聚合物作为胶凝材料,砂为骨料,加入某些具有功能特性的外掺料,通过聚合作用固化而成的新型智能材料。该材料不仅发挥了聚合物混凝土良好的粘结性能和耐久性能,还赋予其自感知、自修复、自诊断、自适应等特性。将新型智能聚合物混凝土材料开发并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在对既有结构物加固修补的同时,还可以起到结构健康监测的作用。本文从实际工程需求出发,总结了国内外已有智能聚合物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新型智能聚合物混凝土材料,研究其在受压和受拉荷载下的自感知特性,并将其运用于混凝土梁中形成智能自监测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1)对本课题组的SPC试块的制作方法和工序进行优化,采用机械搅拌工艺和水浴加热法,引入偶联剂将石墨进行表面改性,通过采用外掺料湿拌法,获得较稳定的性能。(2)通过制备SPC受压试块,研究其压敏特性。在掺入石墨粉的基础之上,分别再掺入钢珠和钢渣,研究不同导电外掺料对SPC试块压敏特性的影响。对试验数据和曲线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分别对复掺石墨和钢珠及复掺石墨和钢渣的SPC试块压敏特性进行机理分析和模型建立。(3)通过制备SPC受拉试件,研究其拉敏特性。研究了不同的钢珠掺量下的SPC试件在受拉荷载下的拉敏曲线,对其拉敏特性机理进行分析,并建立了 SPC材料拉敏特性的理论模型。(4)将SPC传感材料布置于实验梁的受压区和受拉区中,通过测量SPC材料在加载过程中受压区和受拉区电阻的变化,结果显示混凝土梁受压过程中SPC电阻随应变的增加而显着增加,表明SPC材料在混凝土梁中可以起到有效监测作用,为将来实际工程应用SPC传感材料进行了前期探索。(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朱万旭,贾克飞,覃荷瑛,桑润辉[8](2017)在《自感知预应力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应力系统的受力状态直接关系结构安全,在其中外加传感器测量会有安装误差和受到结构限制,长期监测的可靠性也不高。本文提出在预应力钢丝或碳纤维筋板表面开纵向小凹槽,将蚀刻有若干光栅的光纤通过特殊耦合工艺嵌入,形成受力与传感一体的智能钢丝或碳纤维筋板,自感知本身的受力状况。以此为基础,形成自感知钢绞线、自感知拉索和自感知碳纤维加固系统。本文介绍了各自感知预应力系统的制作方法和已有的工程应用实例,对其研究发展进行归纳总结。推广应用结果表明,自感知预应力系统无论是感知元件存活率,耐久性还是数据精度都可较好的满足工程的实际需求。(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7-10-26)
曹亚龙,徐金霞,蒋林华,冯伟,宋迎宾[9](2018)在《自感知镍纳米线/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压敏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多孔氧化铝模板交流电沉积的方法制备了镍纳米线,以镍纳米线为导电填料、聚羧酸减水剂为分散剂,首次制备了新型的自感知镍纳米线/水泥基复合材料。通过SEM、TEM和XRD测试方法,研究了镍纳米线与镍纳米线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与此同时,用四电极伏安法研究了镍纳米线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渗流阈值和压敏性。结果显示:所得的镍纳米线直径约为65nm,长径比约为50;聚羧酸型减水剂能有效提高镍纳米线的分散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电阻率随镍纳米线的掺量增加呈现渗流特性,渗流阈值为0.5vol%;掺加1.0vol%镍纳米线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应变灵敏度系数高达509.2,远高于电阻应变片的2.0,适用于混凝土结构应力监测的传感元件。(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邓基坎[10](2017)在《PVDF压电纤维及其织物的自感知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纺织品作为新兴的功能材料,给纺织服装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其特有的感知、反馈和响应机制,在防护、检测等领域大放异彩。智能纺织材料是高级智能纺织品的基础,其自身的功能特性决定了纺织品整体的感知侧重方向和智能化程度,同时纺织品的编织结构要求纺织材料具有一定程度的柔韧性。高聚物材料聚偏氟乙烯(PVDF)由于其良好的压电效应能够对外部载荷做出电信号响应,纤维状的PVDF易与普通纤维结合编成智能织物,是一种理想的智能纺织材料。本课题采用熔融纺丝的方式制备了连续PVDF纤维,研究了熔融过程中的熔融温度、喷丝孔直径以及牵引卷线速度对于纤维成纤性能的影响,发现熔融温度230℃,喷丝孔直径2mm以下,电机牵引速率在8m/min左右时,得到的纤维直径均匀、质量良好。由于PVDF纤维的压电效应与β相晶型的含量密切相关,本课题控制拉伸条件对纤维进行拉伸处理,研究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结晶情况。发现拉伸倍率越大,纤维中的平均晶粒尺寸越小、结晶度和β相含量越高;温度越高越利于纤维结晶度的提升,但温度过高会导致其β相含量显著降低,最佳拉伸温度为90℃;拉伸速率越快,纤维总结晶度和β相含量都会相对提升,但是变化并不明显。在纤维表面布上双螺旋电极,再进行热极化处理,让高聚物中的电偶极子沿着电场方向取向排布。研究发现极化电场低于20MV/m时,纤维压电效应并不显着,在极化电场高于40MV/m时,极化效果达到饱和;极化温度在90℃最优,较低温度不利于电偶极子转向,过高温度使得纤维中β相含量下降;极化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让转向后的电偶极子“冻结”下来,而时间超过1h,压电效果基本不再有明显变化,说明偶极子已基本沿电场方向排布。对PVDF纤维施加载荷作用,在不同拉伸频率以及所引起的最大应变作用下,PVDF纤维都能够对外输出与之相匹配的电信号,电压大小与频率以及应变近似呈线性关系,呈现出良好的自感知特性。将单根纤维固定在悬臂梁上做自由振动,反馈的电信号频率与悬臂梁一阶基频基本相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悬臂梁的振动信息。将PVDF纤维在横向和纵向间隔均匀地与普通织物相结合得到衬纬组织,在重物的撞击作用下,各个纤维输出电信号记录瞬时冲击的影响,经过处理画出的叁维柱状图,能够大致描绘出重物的形状以及撞击位置,一定程度上表征了PVDF织物的自感知性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自感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切削状态监测是高档数控机床实现智能加工的必备功能,而切削力测量是进行切削状态监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目前商业化的切削力测力仪由于体积大、价格贵、兼容性差等原因,难以满足实际工业生产的应用要求。针对机械加工过程中动态切削力的准确测量这一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具有切削力自感知功能的智能刀具,该智能刀具以刀杆作为弹性敏感元件、以半导体应变计作为信号转换元件;通过理论计算和有限元仿真,确定了封装半导体应变计的最佳应力区域以及传感器测量电路的设计方案。所研制的智能刀具结构紧凑、兼容性好、精度高、动态特性好,试验结果显示主切削力Fc方向的静态精度为1.799%、横向交叉干扰为2.610%,进给力F_f方向的静态精度为1.628%、横向交叉干扰为0.694%,智能刀具的固有频率为1 778.98 Hz,可以满足在机床主轴转速不超过26 685 r/min的高速切削过程中准确测量动态切削力的应用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感知论文参考文献
[1].韩宝国,丁思齐,董素芬,倪一清,欧进萍.本征自感知混凝土在高铁土建基础设施原位监测中的应用展望[J].中国铁路.2019
[2].赵友,葛晓慧,赵玉龙.高精度动态切削力自感知智能刀具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9
[3].兰春光,秘红丹,苏浩,周黎光.自感知重载铁路桥预应力梁疲劳性能实验研究[C].智慧城市与轨道交通2019.2019
[4].王进帅.电力弹性光网络自感知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5].严思甜,钱晨海,张宏,张贤才.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自感知驱动器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8
[6].李立安.基于圆形压电双晶片的单振子自感知压电泵开发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7
[7].杨叶.智能聚合物混凝土的自感知特性及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8].朱万旭,贾克飞,覃荷瑛,桑润辉.自感知预应力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C].第十八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7
[9].曹亚龙,徐金霞,蒋林华,冯伟,宋迎宾.自感知镍纳米线/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压敏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18
[10].邓基坎.PVDF压电纤维及其织物的自感知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