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核磁共振扫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磁共振,动态,前列腺癌,价值,造影,表征,预防措施。
核磁共振扫描论文文献综述
洪浩凯,张恒龙,黄立葵[1](2019)在《核磁共振、热分析和扫描电镜用于沥青材料表征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是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混合物,由于其组成的复杂性,对沥青材料的研究很多是基于物理、流变等相关性能指标的测定,其微观组成和结构的表征研究很长时间以来进展较为缓慢。随着现代材料测试技术的发展,新的测试手段,例如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凝胶渗透色谱(GPC)、扫描电镜(SEM)、热分析、核磁共振(NMR),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用来表征沥青微观组成和结构。其中,核磁共振通过区分不同原子的归属及划分,能检测出沥青中发生的分子异构化、脱氢及内部交联等反应;热分析可以测定变化焓、玻璃态转化温度等指标参数,对沥青温度稳定性进行评价;扫描电镜和环境扫描电镜(ESEM)能对沥青与改性剂的相容性、表面微观形貌、断口形态及纤维结构变化等进行表征。在介绍3种仪器原理的基础上,对叁者在沥青材料表征中的国内外最新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材料现代测试技术在沥青材料中的推广应用,对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沥青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为沥青改性、沥青老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严梅[2](2019)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探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于前列腺癌诊断结果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择取的68例临床资料为本院于2018年3月到2019年6月期间诊治的前列腺癌患者,以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将所选68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即对照扫描组34例患者和实验扫描组34例患者。对照扫描组患者接受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进行病症诊断,实验扫描组患者接受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进行病症诊断。分析探讨两种方法对诊断结果的影响及应用价值。结果经对比分两组对病症的诊断结果,实验扫描组患者在检测前列腺癌的阳性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扫描组患者;且在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性方面亦均高于对照扫描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明较大,即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前列腺癌患者通过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进行病症诊断,其结果表明,检测的阳性率比较高,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对于患者进一步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及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4期)
陈秀华[3](2019)在《肝脏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患者护理中呼吸训练的应用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肝脏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患者在检查期间接受系统化呼吸训练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 94例接受肝脏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影像学检查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呼吸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操作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及图像质量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影像学检查操作时间为(19.53±2.54)min,长于观察组的(13.06±1.5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1%低于对照组的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7%,高于对照组的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图像质量合格率93.6%高于对照组的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患者在检查期间接受系统化呼吸训练干预,可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保证图像质量,缩短扫描操作时间,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26期)
高德军,韦章诚,陈首名[4](2019)在《1.5T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癌分期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 5T核磁共振(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癌分期评估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86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所有患者的常规1. 5T MRI与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并与病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RI诊断临床分期为T1期51例,T2期21例,T3期8例,T4期6例。MRI分期与病理分期有较好的一致性(k=0. 892),诊断准确率为96. 5%。常规MRI特征为T1WI呈低信号49例,病灶边缘强化不规则,程度不等;动态增强扫描判断为Ⅰ型36例,Ⅱ型34例,Ⅲ型10例,Ⅳ型6例。MRI评价肝癌可切除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8. 9%、100. 0%和95. 3%。结论 1. 5T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癌中的应用有助于指导临床病理分期诊断与可切除手术治疗,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赵书芬[5](2019)在《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方法抽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出现造影剂渗漏的患者5例,对其治疗护理措施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中3例轻度渗漏者采用了局部敷七叶皂甙钠药膏、湿敷等护理措施,2例重度渗漏者采用了局部敷七叶皂甙钠药膏、湿热敷、患侧抬高等措施;所有患者的渗漏部位均及时消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掌握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发生原因,在积极预防的同时,加强规范化技术操作、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能有效地减少核磁共振成像增强造影剂渗漏的发生率;当造影剂渗漏发生时及时妥当地采用处理措施,有助于迅速减轻患者的渗漏症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54期)
史红珠[6](2019)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CT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显着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的特异度、灵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诊断准确率极高,可实现前列腺癌早期诊断,该种诊断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0期)
[7](2019)在《人工智能研发新核磁共振以缩短扫描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的核磁共振成像扫描需要患者在扫描过程中静坐不动长达一个半小时。这是因为在扫描中,首先要拍摄人体内部二维图像,然后再将这些图像组合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3D图像才完成整个扫描过程。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脸书人工智能(AI)正与放射科医生一起研究新型的核磁共振成像扫描,致力于将扫描时间缩短到5分钟。(本文来源于《微创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宋涛[8](2019)在《分析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叁维重建、核磁共振(MRI)在下颌骨髁突骨折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在下颌骨髁突骨折诊断中,应用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叁维重建、核磁共振(MRI)的价值。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60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患者实施CT、MRI检查,观察其检查结果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结果:MRI的诊断准确率为95.0%,高于CT诊断的83.3%,组间差异显着(P<0.05)。结论:下颌骨髁突骨折诊断时应用MRI的价值好于CT,因此MRI值得优先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8期)
闫冰冰[9](2019)在《综合护理在核磁共振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增强扫描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采取核磁共振增强扫描的98例患者分为两组,甲组采用常规护理,乙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乙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与SDS评分明显低于甲组,配合依从性、MRI检查成功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取核磁共振增强扫描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程度明显减轻,配合依从性和检查成功率有效提升,适合在临床上应用。(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袁颂华,李伟枫,刘健萍,旷昱明,伍晶晶[10](2019)在《核磁共振扫描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核磁共振扫描(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共121例子宫内膜癌,所有病例术前行全腹MRI扫描,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术前MRI对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宫颈间质侵犯、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结果 MRI对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包括子宫黏膜层、浅肌层、深肌层)、宫颈间质侵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71.1%、87.6%、88.1%;其中对局限于子宫黏膜层诊断阳性预测值仅33.3%(9/27);按照2009年FIGO分期标准,MRI对区分Ⅰa与Ⅰb期准确性可达86.0%。结论 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中,分辨Ⅰa和Ⅰb期子宫内膜癌、有无宫颈间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对于判断病灶是否局限于子宫黏膜层的准确性仍有待提高。(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核磁共振扫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探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于前列腺癌诊断结果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择取的68例临床资料为本院于2018年3月到2019年6月期间诊治的前列腺癌患者,以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将所选68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即对照扫描组34例患者和实验扫描组34例患者。对照扫描组患者接受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进行病症诊断,实验扫描组患者接受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进行病症诊断。分析探讨两种方法对诊断结果的影响及应用价值。结果经对比分两组对病症的诊断结果,实验扫描组患者在检测前列腺癌的阳性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扫描组患者;且在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性方面亦均高于对照扫描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明较大,即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前列腺癌患者通过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进行病症诊断,其结果表明,检测的阳性率比较高,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对于患者进一步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及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磁共振扫描论文参考文献
[1].洪浩凯,张恒龙,黄立葵.核磁共振、热分析和扫描电镜用于沥青材料表征的研究进展[J].公路交通科技.2019
[2].严梅.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陈秀华.肝脏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患者护理中呼吸训练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
[4].高德军,韦章诚,陈首名.1.5T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癌分期评估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癌症杂志.2019
[5].赵书芬.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史红珠.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7]..人工智能研发新核磁共振以缩短扫描时间[J].微创医学.2019
[8].宋涛.分析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叁维重建、核磁共振(MRI)在下颌骨髁突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9].闫冰冰.综合护理在核磁共振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10].袁颂华,李伟枫,刘健萍,旷昱明,伍晶晶.核磁共振扫描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中的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