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讲 创新教育氛围(论文文献综述)
胡亚楠[1](2021)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个案研究》文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立足于各学科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实现,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其旨在挖掘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教学的温度和深度,从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合力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聚焦于课程思政内涵和价值,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以及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等方面。尽管当前已经有基于某门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可是系统分析和上升到一般实践路径仍不够。为此,本文以某高校国家精品课程为例,系统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分析该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关系,继而上升到一般性的实践路径。本文研究的框架与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是绪论。主要讲述选题的来源与研究价值,梳理国内高校课程思政研究成果,阐释本文核心概念的内涵,并介绍了本课题运用的研究方法,说明了本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此绪论部分的阐述,为后面的研究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一部分,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和理论借鉴。理论依据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理论依据是关于课程育人的国家政策依据相关论述;知识借鉴包括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第二部分,是高校课程思政个案研究。通过确定所选样本课程、挖掘样本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分析样本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关系、总结个案研究启示等四个方面完成个案研究的过程。首先,确定所选样本课程,说明所选样本具有研究价值和代表性的原因。其次,挖掘样本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对教师授课内容的观察,挖掘各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对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结合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再次,分析教师所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合力育人,梳理出教师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体与高校哪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同向同行”。最后,总结个案研究的经验。根据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规律得出课程育人的特性、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方式和课程育人的机制建设,并阐述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薄弱环节,从而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也为后期优化路径探讨埋下伏笔。第三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优化路径探讨。基于第二部分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薄弱环节的阐述,本部分主要从高校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设、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优化高校各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等三个方面探讨优化路径。首先,加强高校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设。分别从高校领导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加强高校对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着手。其次,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引领作用。最后,优化高校各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主要从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大方面,阐述实施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最后是结语。总结概括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各学者进一步完善研究指明方向。
吴锦洁[2](2021)在《基于多模态理论的初级汉语口语的教学设计》文中提出多模态理论是近年来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而引入对外汉语教学,多模态理论强调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感官设计综合调动学生的教学活动,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渠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理解与记忆,并学会举一反三。另外符号互补理论也指出,当多种模态组合在一起并可以互相补充、辅助,其效果远超单一模态或者多种模态的简单堆砌。初级汉语口语作为许多外国留学生所必修的一门专项技能课,它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的课程,初级阶段的口语课主要集中培养学生日常口头表达和交际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能积极的与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与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的情感思维。因此初级汉语口语课更需要多模态理论的相应指导,在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之上,配合相应的五感,刺激学生的反应神经,充分调动学生,使初级汉语口语课真正的活起来。文章将多模态理论引入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主要对多模态理论的基础和原则进行了介绍,并且分析了初级汉语口语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多模态理论在初级汉语口课中的优点和可行性;从模态选择和教学模式的构建上对汉语口语的准备过程提出来建议,并在教学策略上对初级口语教学进行研究;以具体课本为例,按照词汇、语法、课文的顺序,选取具体的课文从多模态角度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根据教学设计,从老师和学生角度进行反馈评价,并分析优点和缺点,并提出教学建议。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通过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和评价,我们可以看到,多模态教学在初级汉语口语课中有明显的优势,它能结合现代先进教学技术,利用音乐、视频、图片、体态语等给教师带来创新性的教学方案,保证口语课知识的有效输入,提高初级口语课的教学效果。并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打开自己的各类感官,增强汉语知识的输入效果。改变传统的枯燥课堂和机械的记忆,使学生得理解和记忆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殷天容[3](2021)在《中职《影视鉴赏》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相互结合的机遇之下,在线开放课程得以诞生与发展。2013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对培养艺术等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型职业人才的重视。由于目前中职院校对于公共艺术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直接导致无法响应大纲中所要求的,艺术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学生的培养标准。在线课程的学习平台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工具,为教师与学生高效率的教与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由此,本研究将立足于中职院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本文以中职《影视鉴赏》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笔者参与课程的建设过程,与应用于中职学校具体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本次的实验应用效果做出分析与评价。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理论方面。对本研究中涉及的在线开放课程进行详细概述,包含其起源与发展、概念的界定、特征的分析及主要的教学应用模式;分析本研究所用到的理论基础,并阐明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对在线开放课程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归纳之下,进行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分析并总结课程建设依托平台的功能模块及优势特征,为后续的教学设计的实践操作提供理论依据。2、实践方面。对《影视鉴赏》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在教学对象、课程目标的前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的设计;随后将其应用于中职《影视鉴赏》的教学中,并选择两个案例的实施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对本次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总结与反思。在本次的《影视鉴赏》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明显的转变,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的完成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中职学生在个性、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对艺术类课程也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兴趣,其次,学生在运用互联网学习工具进行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信息素养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希望本次的实践探索能为中职的教学提供案例的借鉴意义,也为公共艺术类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靳华丽[4](2021)在《基于图示教学法的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 ——以《快考试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需要讲究教学法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教师需要遵循针对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原则进行教学。而图示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简洁性、广泛性的特点,这种教学法对初级汉语学习者来说,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也更适合应用于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本文结合在河南理工大学文学院线上汉语教学的实践,首先对图示教学法运用于《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展开调研,发掘出线上教学存在的缺陷及问题。在此基础上,主要以《快考试了》作为典型案例,使用图示教学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分析,并以此检验教学效果,作出教学反思,总结问题和提出对策,为线上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敏[5](2020)在《初级汉语语法慕课微视频呈现形式研究 ——以慕课“初级汉语语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选取慕课“初级汉语语法”为研究对象,对其微视频呈现形式进行两个层面的分析:一是呈现形式类型的选择,二是具体要素的设计。呈现形式类型的选择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提出“呈现需求”作为教学活动与呈现形式的“中介”,指教学对呈现形式的“功能”需求,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密切相关。根据慕课“初级汉语语法”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归纳出四个呈现需求:语法知识描述、情境创设、提供(准)交际练习、语用展示;依据视听觉要素差异,将慕课微视频呈现形式分为七类:教师讲解式、交际式讲解、可汗式、真人情景剧、动画式、实景外拍式、虚拟仿真式;对呈现需求与呈现形式进行匹配调查,并参考调查结果对慕课“初级汉语语法”进行评价,据此归纳出初级汉语语法慕课微视频呈现形式选择的建议。呈现形式具体要素的设计与学习者认知规律密切相关。根据初级汉语语法慕课微视频呈现形式现状,结合相关认知理论梳理出研究维度:真人情景剧的“演员”国别、教师讲解式的内容与教师的比例和文本色彩搭配;依据学习者对三类要素所偏好形式的问卷结果,对慕课“初级汉语语法”进行评价,据此归纳出初级汉语语法慕课微视频呈现形式具体要素设计的建议。
陈兆雯[6](2020)在《“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泰国中学初级汉语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以泰国Songpittayakom中学教学实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级汉语综合课既要关注基础性又要兼顾综合性,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技能的关键阶段,能否掌握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充分发挥该课型的特色与优势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体演文化教学法”以文化体会和演练为核心,强调语言学习的动态性与实用性,注重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结构——文化——功能”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利于实现泰国《2008年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所制定的相关目标,因此笔者将其引入泰国中学的初级汉语综合课,探索适用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本篇论文围绕“体演文化教学法”从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缘起与意义、“体演法”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并针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述评,以期厘清其发展脉络。第二部分阐述“体演法”的理论基础,揭示该教学法的理论特色,分析泰国Songpittayakom中学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试图从理论和调查分析两个方面论证在该校实施“体演法”的可行性。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笔者首先从语言环境、教学环境、师生角色、教材内容入手,对组成基于“体演法”的初级汉语综合课各要素进行细致地分析讨论;其次根据该教学法和综合课的特点与规律,确定相应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考察它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又从宏观上,以高二年级的综合课为样本制定了一学期的总体设计,在微观上,以第一课《食品》为例展示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思路。第五部分,通过定量分析验证“体演法”的实施效果,发现它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习动机、促进知识内化、提升语言技能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最后,综合该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泰国中学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苟海燕[7](2020)在《《韩国文化教室》(1-6讲)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基于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以及中韩两国交流日益密切的现实情况,本次翻译实践选择的翻译文本是韩国图书出版宝库社于2016年8月出版的《韩国文化教室》一书,该书以外国留学生的角度为读者们介绍了韩国的大学文化,职场文化,广播电视文化,网络及SNS文化,饮食文化,健康与美容,精神文化,礼节文化,仪式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节日文化,目前尚无中文译本。本次翻译实践由两人合作完成,笔者负责翻译第一至六讲,韩语原文5.4万余字,中文译文4.8万余字。本篇翻译报告中总结了整个翻译实践过程的经验教训,并试图总结该类型文本常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旨在为日后其他同学翻译类似题材的韩国语图书提供参考与借鉴。该文本的语言平实简练,通俗易懂,作者写作的首要目的在于向外国读者介绍韩国丰富多样的文化。根据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分类,本书为信息功能型文本,此类文本注重信息传达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因此在翻译时宜主要采用交际翻译。翻译中的难点在于汉字词及外来词的直译难以被读者理解,标题句和长定语句的难以摆脱源语言的语法特征等问题,因此本报告在案例分析章节从词汇(包括汉字词、外来词),句子(包括标题句、长定语句)两个层面分析了文本中的典型案例,在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增译、减译、分译、合译、转换等翻译技巧,使译文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读者阅读更加流畅自然。本翻译报告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简单地介绍了本报告的撰写目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第二章为翻译任务简介,包括翻译文本的内容与语言特色的概述,以及翻译重难点分析;第三章为翻译过程简述,总体分为三个阶段:译前准备,翻译过程,译稿审校;第四章为翻译理论简介及翻译案例分析,翻译案例分别从词汇、句子两个层面展开分析;第五章为结语,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的经验与不足,以及往后的努力方向。希望本书的中文译本能够加深中国民众对韩国文化的认识与了解,缓解中韩两国交流中的碰撞与摩擦,消除对对方国家的偏见和误解,为中韩两国长久平稳的友好关系奠定思想上的基础。
周少妍[8](2020)在《认知负荷模式下汉英模拟交传记忆困难及应对策略实践报告 ——以公共课《认识武汉·大国工业》为例》文中提出武汉,作为我国中部中心城市,从国家老工业基地向国家先进制造业迈进。公开课《认识武汉·大国工业》贯彻教育部“课程思政”行动计划,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独特魅力与“工业大国”的转型决心。因此,本报告选取公开课中的三章课程内容为语料,旨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工业发展,展现中国的经济实力,促进经济合作与交流。本次口译实践发现的主要问题为记忆方面的困难,分为原语专业知识记忆障碍,笔记记忆混乱,听辨记忆信息缺失,心理焦虑和字幕影响等。通过对认知负荷模式中理解、记忆和产出等认知活动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合理分配负荷,包括充分准备专业知识,完善笔记系统,调节心理压力等。通过本篇实践报告,译者发现记忆困难问题归根结底是认知负荷问题。因此,提升口译综合能力保证各项负荷不超载至关重要。同时,对于记忆方面的原因分析与解决策略也是提高口译质量的关键。希望本文对交传中记忆策略的相关研究及实践运用提供一些启示。
杜洋[9](2020)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已经不仅仅是一句歌词,而是慢慢变成了现实。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不断前进和发展,如何在汉语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知识、了解中华文化,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一直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世界第二语言教学各种教学法流派的影响。其中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也对汉语教学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中也具有一定的可借鉴和参考的价值。本文立足于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对多元智能理论和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和内涵。其次,分析了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材等教学设计中的诸要素,并探讨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的可行性。再次,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以《汉语教程第二册(上)》中《我听过钢琴协奏曲<黄河>》和《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Ⅱ)》中《我和中国有个约会》两篇文章为例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最后,遵循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对教学设计的内容进行总结与反思,并提出合理化的教学建议。希望可以为今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综合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可借鉴的思路。
于金霞[10](2020)在《民国时期数学科普着作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数学科普可以向广大群众普及数学知识与技能、传播数学方法与思想、弘扬数学精神与文化。中国近代数学科普发展壮大于民国时期,自五四运动后陆续有优秀的数学科普着作问世,一时间些颇有洛阳纸贵的味道。现代数学科普作品浩如烟海,一些民国时期出版的优秀作品渐渐湮没无闻,缺乏统计整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将搜集到的91册民国时期翻译引入的与国人自编的数学科普着作从时间、内容、适合学段、出版社、再版次数、作者与译者生平简介等多个维度上进行统计,完善史料梳理,既保护并传承了史料也为现代读者提供阅读索引。并从中发现:民国37年中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数量最多;这些着作主要面向具有中学水平的读者,并注重其教学辅助作用;再版数量可观,三分之一翻译引入的着作有过再版、四分之一的国人自编着作有过再版;多数作者都有过中小学教学经历,且译者来自各行各业。为更加精细地探究民国数学科普着作的教育意义,采用个案研究法与历史研究法对该时期在中国流传的英国的Mathematical Recreation and Essays、美国的Riddles in Mathematics和日本数学家林鹤一的着作进行个案分析,详细论述其特点及影响;对国人自编的数学科普着作《古算趣味》与《数学游戏大观》进行个案分析,详细论述其特点、历史地位、教育意义及对当今的教育启示。发现民国时期的数学科普着作不仅为“科学救国”贡献了力量,也注重对读者学习兴趣的提升、数学思维的改善和数学文化的熏陶,还提倡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应用数学科普知识,且民国数学科普作家们秉承皓首穷经、兢兢业业并兼顾弘扬国粹与吸收西方新知的中庸之道,这都是值得现代教育工作者继承发扬的精神。
二、第一讲 创新教育氛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一讲 创新教育氛围(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来源和价值 |
1.选题来源 |
2.选题价值 |
(二)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综述 |
1.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价值意蕴的研究 |
2.关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的研究 |
3.关于课程思政的建设研究 |
4.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
(三)核心概念的阐释 |
1.新时代 |
2.课程思政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观察法 |
3.个案研究法 |
4.理论分析法 |
(五)本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1.本研究的重点 |
2.本研究的难点 |
3.本研究的创新点 |
一、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政策依据与理论借鉴 |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依据 |
1.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
2.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 |
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 |
(二)关于课程育人的国家政策依据相关论述 |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借鉴 |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有效教学理论 |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个案研究 |
(一)所选样本说明 |
(二)所选样本的基本情况 |
1.《女大学生素养》 |
2.《桂林山水中的文化印记》 |
(三)《女大学生素养》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以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分析 |
1.第一讲:做一名美丽的女生 |
2.第四讲:女生的科学素养 |
3.第五讲:女生的人文素养 |
(四)《桂林山水中的文化印记》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以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分析 |
1.第一讲:城——天人合一的山水城市 |
2.第二讲:人——群星荟萃的抗战文人 |
(五)个案研究的启示 |
1.课程育人的特征 |
2.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方式 |
3.课程育人的机制建设 |
4.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优化路径探讨 |
(一)强化高校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设 |
1.强化高校领导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 |
2.加强高校对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
3.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 |
4.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 |
(二)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
1.提高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 |
2.提高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 |
3.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引领作用 |
(三)优化高校各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 |
1.优化公共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 |
2.优化专业教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基于多模态理论的初级汉语口语的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选题的目的 |
2.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多模态理论教学综述 |
2.多模态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综述 |
3.小结 |
(三)研究范围 |
1.对象 |
2.课型 |
3.教材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多模态理论及应用于初级口语课的可行性分析 |
(一)多模态理论的基础与原则 |
1.多模态的界定 |
2.多模态理论的基础 |
3.多模态理论的教学原则 |
(二)多模态理论应用于初级口语课的可行性分析 |
1.初级口语课分析 |
2.多模态理论在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
三、多模态理论在初级口语课教学的应用 |
(一)初级口语课的多模态理论的教学准备 |
1.初级口语课中多模态符号的选择 |
2.多模态理论对初级汉语口语课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
(二)多模态理论在初级口语课中的教学设计策略 |
1.多模态理论下的初级口语课词汇教学设计策略 |
2.多模态理论下的初级口语课语法教学设计策略 |
3.多模态理论下的初级口语课语篇教学设计策略 |
四、多模态理论下的初级口语的教学设计案例 |
(一)案例一《把照片贴在墙上》的教学设计 |
1.教学设计准备 |
2.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
(二)案例二《我正在看新闻》的教学设计 |
1.教学设计准备 |
2.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
五、教学设计效果分析与反思 |
(一)教学设计效果分析 |
1.教师角度分析 |
2.学生角度分析 |
(二)教学设计效果反思 |
1.教学设计的优点 |
2.教学设计的不足 |
3.教学设计的改进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职《影视鉴赏》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1.1.2 国家对在线开放课程的重视 |
1.1.3 中职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在线开放课程研究现状 |
1.2.2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在线开放课程的概况 |
2.1.1 在线开放课程的起源与发展 |
2.1.2 在线开放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
2.1.3 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掌握学习理论 |
2.2.4 非正式学习理论 |
第3章 中职《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中职《影视鉴赏》教学现状的调查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1.2 调查结果的分析 |
3.2 中职《影视鉴赏》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3.2.1 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 |
3.2.2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
3.2.3 教学活动与模式忽视学生体验 |
3.2.4 教学评价形式单一 |
第4章 中职《影视鉴赏》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与应用 |
4.1 中职《影视鉴赏》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原则 |
4.1.1 教学内容的精简性 |
4.1.2 教学对象的主体性 |
4.1.3 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
4.1.4 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
4.2 中职《影视鉴赏》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建设 |
4.3 中职《影视鉴赏》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选择 |
4.3.1 国内主流MOOC平台的基本情况 |
4.3.2 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功能模块 |
4.3.3 中国大学MOOC平台用于影视鉴赏教学的优势 |
4.4 中职《影视鉴赏》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 |
4.4.1 教学对象的分析 |
4.4.2 课程目标的分析 |
4.4.3 教学目标的设计 |
4.4.4 教学内容的设计 |
4.4.5 教学资源的设计 |
4.4.6 教学活动的设计 |
4.4.7 教学评价的设计 |
4.5 《影视鉴赏》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案例与实施过程 |
4.5.1 案例一: 《黑天鹅》案例的应用与实施 |
4.5.2 案例二: 《泰坦尼克号》案例的应用与实施 |
第5章 中职《影视鉴赏》在线开放课程的效果评价与反思 |
5.1 实践效果评价 |
5.1.1 问卷结果分析 |
5.1.2 访谈分析 |
5.1.3 平台信息分析 |
5.2 教学实践反思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影视鉴赏》在线开放课程前期教学现状的调查 |
附录2 《影视鉴赏》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 |
附录3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图示教学法的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 ——以《快考试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及目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目的 |
四、研究综述 |
(一)图示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
(二)线上汉语教学的应用研究 |
(三)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 |
第二章 图示教学法运用于《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的理论基础和适用性分析 |
一、图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一)语言学基础 |
(二)教育学基础 |
(三)心理学基础 |
二、图示教学法应用于线上《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设计的适用性分析 |
(一)图示教学法的含义 |
(二)课程所运用的图示类型 |
(三)图示教学法运用于《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的优势 |
(四)图示教学法应用于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三章 对线上《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问卷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目的 |
(三)调查内容 |
二、问卷分析 |
(一)数据统计 |
(二)结果分析 |
二、问题剖析 |
(一)教学平台设计 |
(二)教师课堂管理 |
(三)学生自身因素 |
四、教学设计的前提 |
第四章 基于图示教学法的《快考试了》总体设计 |
一、课程简介 |
(一)《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简介 |
(二)以《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1)》为教材的依据 |
(三)以《快考试了》为教学设计的依据 |
二、基于图示教学法的《快考试了》总体设计 |
(一)教学对象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时间 |
(四)教学内容 |
(五)教学安排 |
(六)教学步骤 |
第五章 基于图示教学法的《快考试了》教学设计案例 |
一、教学对象 |
二、教学内容 |
(一)重点词汇 |
(二)语言点 |
(三)语言技能 |
三、教学目标 |
(一)词汇 |
(二)语法 |
(三)课文 |
四、教学重难点 |
(一)教学重点 |
(二)教学难点 |
五、教学方法及教具 |
(一)教学方法 |
(二)教具 |
六、教学时间 |
七、教学步骤 |
八、教学设计的分析与说明 |
(一)课程设置的说明 |
(二)教案设计的说明 |
第六章 图示教学法应用于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反思与实施建议 |
一、图示教学法应用于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反思 |
(一)图示教学法应用于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的调查 |
(二)图示教学法应用于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的分析 |
二、图示教学法应用于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的实施建议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过程 |
(三)教学内容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初级汉语语法慕课微视频呈现形式研究 ——以慕课“初级汉语语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过程与方法 |
2 研究综述 |
2.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慕课现状 |
2.2 初级汉语语法教学 |
2.3 慕课微视频特征 |
2.4 慕课微视频呈现形式 |
2.5 相关理论基础 |
2.6 本章小结 |
3 慕课“初级汉语语法”微视频呈现形式的选择 |
3.1 慕课“初级汉语语法”介绍 |
3.2 慕课“初级汉语语法”教学活动和呈现需求 |
3.3 慕课微视频呈现形式与呈现需求的匹配 |
3.4 慕课“初级汉语语法”呈现需求与呈现形式的匹配分析 |
3.5 对初级汉语语法慕课微视频呈现形式选择的启示 |
3.6 本章小结 |
4 慕课“初级汉语语法”微视频呈现形式具体要素的设计 |
4.1 具体要素的属性 |
4.2 慕课“初级汉语语法”具体要素设计的概况 |
4.3 学习者偏好调查分析 |
4.4 慕课“初级汉语语法”具体要素设计的评价 |
4.5 对初级汉语语法慕课微视频呈现形式具体要素设计的启示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 |
5.1 研究总结 |
5.2 创新之处 |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慕课微视频呈现形式打分表 |
附录二 :初级汉语学习者问卷调查 |
致谢 |
(6)“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泰国中学初级汉语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以泰国Songpittayakom中学教学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3 “体演文化教学法”研究动态 |
1.3.1 “体演文化教学法”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2 “体演文化教学法”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
2 泰国中学初级汉语综合课应用“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
2.1 “体演文化教学法”可行性的理论分析 |
2.1.1 理论基础 |
2.1.2 理论特色 |
2.2 “体演文化教学法”可行性的调查分析 |
2.2.1 “体演文化教学法”实施前Songpittayakom中学汉语学习现状调查 |
2.2.2 “体演文化教学法”实施前Songpittayakom中学汉语学习现状分析 |
2.2.3 Songpittayakom中学实施“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
3 基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初级汉语综合课各要素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在泰语言学习环境分析 |
3.1.1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分析 |
3.1.2 课堂文化环境的影响分析 |
3.2 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分析 |
3.2.1 学生角色分析 |
3.2.2 教师角色分析 |
3.3 教材内容分析 |
3.3.1 《体验汉语·泰语版》的教材分析 |
3.3.2 辅助教材及多媒体资源利用的分析 |
3.4 教学环境分析 |
3.4.1 教室空间合理利用的分析 |
3.4.2 多媒体设备有效使用的分析 |
3.5 教学原则与目标制定 |
3.5.1 教学原则的制定 |
3.5.2 教学目标的制定 |
3.6 教学模式与方法选择 |
3.7 基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初级汉语综合课总体设计 |
4 基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展示 |
4.1 基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教案设计 |
4.2 基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教学实施 |
4.2.1 理论阐释课(第一讲) |
4.2.2 文化体演课(第二讲) |
4.2.3 理论阐释课(第三讲) |
4.2.4 文化体演课(第四讲) |
4.3 基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教学评估 |
4.3.1 学生表现评估 |
4.3.2 教师自我评估 |
5 “体演文化教学法”应用于泰国中学初级汉语综合课的优劣与完善 |
5.1 “体演文化教学法”实施效果分析 |
5.1.1 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5.1.2 基于SPSS19.0统计软件的成绩分析 |
5.2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泰国中学初级汉语综合课中的优劣 |
5.2.1 优势与特色 |
5.2.2 劣势与不足 |
5.3 应对策略与完善建议 |
5.4 本文的研究局限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韩国文化教室》(1-6讲)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翻译任务简介 |
2.1 作品简介 |
2.2 翻译重点与难点 |
第三章 翻译过程 |
3.1 译前准备 |
3.2 翻译过程 |
3.3 译稿审校 |
3.4 翻译理论简介 |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
4.1 词汇翻译 |
4.1.1 汉字词的翻译 |
4.1.2 外来词的翻译 |
4.2 句子翻译 |
4.2.1 标题句的翻译 |
4.2.2 长定语句的翻译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韩国文化教室》(1-6讲)原文 |
附录2: 《韩国文化教室》(1-6讲)译文 |
学P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认知负荷模式下汉英模拟交传记忆困难及应对策略实践报告 ——以公共课《认识武汉·大国工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任务描述及口译过程 |
2.1 任务描述 |
2.1.1 任务背景及来源 |
2.1.2 任务内容 |
2.1.3 目标受众 |
2.1.4 任务目的与意义 |
2.1.5 任务计划 |
2.2 口译过程 |
2.2.1 译前准备 |
2.2.2 译中过程 |
2.2.3 译后总结 |
三、交传记忆困难问题剖析 |
3.1 专业知识繁杂造成记忆障碍 |
3.1.1 百科知识繁杂 |
3.1.2 生僻名词密集 |
3.2 笔记不规范造成记忆混乱 |
3.2.1 笔记内容冗余 |
3.2.2 笔记结构不清 |
3.2.3 笔记反应速度慢 |
3.2.4 数字笔记信息遗漏 |
3.3 口译不良习惯造成记忆缺失 |
3.3.1 听辨听词不听意 |
3.3.2 短时记次不记主 |
3.4 外部因素造成记忆困难 |
3.4.1 译员焦虑 |
3.4.2 字幕干扰 |
3.4.3 讲者习惯 |
四、合理分配认知负荷应对记忆困难问题 |
4.1 专业知识的认知负荷分配 |
4.1.1 译前百科知识预测 |
4.1.2 译前生僻名词积累 |
4.2 笔记系统的认知负荷分配 |
4.2.1 译中笔记信息省略 |
4.2.2 译前笔记规范训练 |
4.2.3 译中脑记笔记结合 |
4.2.4 译前数位转换学习 |
4.3 口译习惯的认知负荷分配 |
4.3.1 译前意群听辨练习 |
4.3.2 译前短时记忆训练 |
4.4 外部因素的认知负荷分配 |
4.4.1 译前自我心理暗示 |
4.4.2 译中视听信息修正 |
4.4.3 译前讲者资料准备 |
五、口译实践总结 |
5.1 交传记忆问题总结 |
5.2 交传记忆建议 |
5.3 交传实践不足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原文及译文 |
附录二 术语表 |
附录三 记忆自评表 |
致谢 |
(9)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多元智能理论相关研究 |
(二)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研究 |
四、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缘起 |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设计分析 |
一、教学设计总体分析 |
(一)教学目标分析 |
(二)教学原则分析 |
二、教学要素分析 |
(一)教学对象分析 |
(二)教学环境分析 |
(三)使用教材分析 |
三、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一)多元智能理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多元智能理论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
(三)多元智能理论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
第三章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设计案例 |
(一)教学对象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方法 |
(四)教学重难点 |
(五)课时安排 |
(六)教学步骤 |
二、短文体课文《我和中国有个约会》的教学设计 |
(一)教学对象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方法 |
(四)教学重难点 |
(五)课时安排 |
(六)教学步骤 |
第四章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设计反思 |
一、教学反馈与总结 |
(一)教师的自我总结 |
(二)学生对教学的评价 |
二、教学设计评价 |
(一)本教学设计的优点 |
(二)本教学设计的不足 |
三、对教学设计的建议 |
(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
(二)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民国时期数学科普着作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数学科普读物的系统整理 |
1.4.2 着名数学科普读物的个案分析 |
1.4.3 对数学科普作家的研究 |
1.4.4 小结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1.7 研究思路 |
第2章 民国时期翻译、自编数学科普着作统计分析 |
2.1 翻译引入数学科普着作统计分析 |
2.1.1 分类统计 |
2.1.2 部分译者简介 |
2.1.3 翻译引入数学科普着作的特点及影响 |
2.2 国人自编数学科普着作统计分析 |
2.2.1 分类统计 |
2.2.2 部分作者简介 |
2.2.3 国人自编数学科普着作的特点及影响 |
第3章 在中国流传的外国数学科普着作之特例分析 |
3.1 劳斯·贝尔的Mathematical Recreation and Essays |
3.1.1 作者简介 |
3.1.2 Mathematical Recreation and Essays简介 |
3.1.3 Mathematical Recreation and Essays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
3.2 普诺·斯罗普的Riddles in Mathematics |
3.2.1 作者简介 |
3.2.2 Riddles in Mathematics简介 |
3.2.3 Riddles in Mathematics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
3.3 林鹤一的数学科普着作 |
3.3.1 林鹤一简介 |
3.3.2 林鹤一数学科普译着简介 |
3.3.3 林鹤一的数学科普着作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
第4章 国人自编数学科普着作之特例分析 |
4.1 中国传统古算学题材以许莼舫的《古算趣味》为例 |
4.1.1 作者简介 |
4.1.2 《古算趣味》内容简介 |
4.1.3 《古算趣味》的特点分析 |
4.1.4 《古算趣味》的历史地位 |
4.1.5 《古算趣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
4.2 国外数学科普中国化——以陈怀书的《数学游戏大观》为例 |
4.2.1 作者简介 |
4.2.2 《数学游戏大观》内容简介 |
4.2.3 《数学游戏大观》特点分析 |
4.2.4 《数学游戏大观》的历史地位 |
4.2.5 《数学游戏大观》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5.2.1 研究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附录1 翻译引入的数学科普着作 |
附录2 国人自编的数学科普着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第一讲 创新教育氛围(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个案研究[D]. 胡亚楠.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多模态理论的初级汉语口语的教学设计[D]. 吴锦洁.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职《影视鉴赏》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实践探索[D]. 殷天容. 扬州大学, 2021(09)
- [4]基于图示教学法的线上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 ——以《快考试了》为例[D]. 靳华丽. 兰州大学, 2021(02)
- [5]初级汉语语法慕课微视频呈现形式研究 ——以慕课“初级汉语语法”为例[D]. 李敏. 暨南大学, 2020
- [6]“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泰国中学初级汉语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以泰国Songpittayakom中学教学实践为例[D]. 陈兆雯.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韩国文化教室》(1-6讲)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苟海燕. 山东大学, 2020(11)
- [8]认知负荷模式下汉英模拟交传记忆困难及应对策略实践报告 ——以公共课《认识武汉·大国工业》为例[D]. 周少妍.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9]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设计[D]. 杜洋.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民国时期数学科普着作之研究[D]. 于金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