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咯萘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磷酸,高效,阿霉素,液相,色谱法,氯喹,疟原虫。
咯萘啶论文文献综述
李柱,农巧红,童刚领,王树滨[1](2017)在《咯萘啶逆转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耐药性及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明确咯萘啶(PND)逆转人乳腺癌细胞MCF-7/ADM耐药性的药效基础上,初步探索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单用阿霉素(ADM)和联用咯萘啶(PND)对人乳腺癌敏感细胞MCF-7和耐药细胞MCF-7/ADM的抑制作用,得出半数抑制浓度(IC50),并计算耐药倍数和逆转倍数。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Fas和Caspases-3蛋白表达。结果 ADM对MCF-7和MCF-7/ADM的IC50分别为1.399μg/m L和43.885μg/m L,耐药倍数为31.4倍。PND(0.5μg/m L)联合ADM作用MCF-7/ADM的IC50为3.246μg/m L,逆转倍数为13.5倍,并能提高耐药MCF-7/ADM中Fas和Caspases-3蛋白表达。结论 PND能够逆转人乳腺癌细胞MCF-7/ADM耐药性,通过上调膜蛋白Fas表达,增加MCF-7/ADM对ADM的敏感性,从而促进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朱浩[2](2017)在《一种pH敏感性纳米金刚石介导的阿霉素和咯萘啶共输送系统及其用于抗多药耐药肿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纳米载体共输送两种或多种化疗药物可以使两种或多种药物产生最优的协同增效或加和作用。纳米金刚石(NDs)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载药量和pH响应的药物释放等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点。本研究中,我们制备了新型的纳米金刚石共负载阿霉素(DOX)与咯萘啶(MAL)的载药体系,并将其应用于乳腺癌MCF-7和多药耐药乳腺癌MCF-7/ADR细胞的联合治疗。结果表明,当DOX与MAL的联用比例为5:1时,对MCF-7和MCF-7/ADR细胞均具有最大的协同增效的效果,此时联合用药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最小,分别为0.21和0.17。我们以此作为负载药物的参考比例,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制备了叁种比例(4:1,5:1,6:1)共载DOX和MAL的纳米粒(DOX+MAL)@NDs,并制备了叁种比例(4:1,5:1,6:1)吸附包裹了FA-PEG-DOX的纳米粒FA-PEGDOX/(DOX+MAL)@NDs。在所有纳米粒组中,(DOX+MAL)@NDs在DOX与MAL的给药比例为5:1时对MCF-7和MCF-7/ADR细胞的协同增效作用最强,具有最小的CI值,分别为0.26和0.08。然而,(DOX+MAL)@NDs组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较差,静置24 h后几乎全部沉降,而FA-PEG-DOX/(DOX+MAL)@NDs由于PEG的立体位阻和排斥效应使其分散稳定性较好,静置24 h后也无明显沉降,但也使其细胞毒性有所降低。(DOX+MAL)@NDs和FA-PEGDOX/(DOX+MAL)@NDs均具有pH敏感的体外释放行为,DOX和MAL在pH 5.5环境中的释放量显着高于在pH 7.4中的释放量。且在pH 5.5环境中呈现速释。细胞内药物分布实验表明,各载药纳米粒组是通过溶酶体介导的细胞内吞途径进入MCF-7/ADR细胞,且可以有效地将药物输送至MCF-7/ADR细胞核内发挥药效。体外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表明纳米金刚石介导的共输送阿霉素和咯萘啶的载药体系为乳腺癌MCF-7和多药耐药乳腺癌MCF-7/ADR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王莹,刘继华,刘屹,范亚刚[3](2016)在《HPLC法测定磷酸咯萘啶注射液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磷酸咯萘啶注射液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_(18)(150×4.6mm,5μm);柱温30℃;以乙腈-0.3%叁乙胺溶液(磷酸调p H至3.0)(15∶85)为流动相;流速为1.0m L·min~(-1);检测波长为277nm。采用外标法测定磷酸咯萘啶的含量。结果磷酸咯萘啶在20.0~160.0μg·m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0,n=5),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0.2%。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可以有效地用于控制磷酸咯萘啶注射液的药品质量。(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6年07期)
王洪杰[4](2015)在《磷酸咯萘啶胶囊的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疟原虫并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寄生虫病。磷酸咯萘啶是一种治疗抗疟药物,通过竞争性与血红素结合,抑制疟原虫的生长发育和增殖。本文对磷酸咯萘啶胶囊的处方和质量标准进行研究,为新药研究提供依据。根据原辅料的理化性质和特点,设计了磷酸咯萘啶胶囊的12个处方。通过颗粒的成型、外观、休止角、溶出度等评价,磷酸咯萘啶胶囊为硬胶囊剂,规格为0.1g,每粒含磷酸咯萘啶(以咯萘啶计)的标示量为90.0%~110.0%,其内容物为黄色至桔黄色颗粒。适宜处方组成是(每1000粒磷酸咯萘啶胶囊):磷酸咯萘啶(以咯萘啶计)100g,淀粉88g,蔗糖7g,10%的淀粉浆80g,硬脂酸镁0.01g。处方合理,工艺简便可行。磷酸咯萘啶胶囊对高温(60℃)及强光(4500lx±500lx)稳定,对高湿(75%±5%)敏感。经过加速试验和稳定性试验,外观、装量限度差异、溶出度、水分、微生物限度、有关物质和含量等在24个月内均未见明显变化。贮藏条件定为在遮光、密封条件下保存,有效期定为两年。解决了现有制剂生物利用度低、给药途径少的缺点,具有很好的市场效应,为生产企业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05-01)
寻延滨,敖红光,孙煌,杨杨,贾飞[5](2013)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磷酸咯萘啶及其注射液中有关物质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HPLC梯度洗脱法测定磷酸咯萘啶及其注射液的有关物质。方法采用Sepax sapphire H C18(25cm×4.6 mm,5μm)色谱柱,以磷酸盐缓冲液(称取磷酸二氢钾6.81 g,加水1 000 mL溶解,加1 mL叁乙胺,用磷酸调节pH至2.8)-甲醇(85:15)为流动相A,甲醇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8 nm。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磷酸咯萘啶中的杂质完全洗脱,主峰与各杂质峰均能良好的分离,磷酸咯萘啶浓度在0.5~8μg mL-1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准确测定磷酸咯萘啶及其注射液中的有关物质,为质量标准的修订及完善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3年11期)
张苍林,周红宁,王剑,刘慧[6](2012)在《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咯萘啶敏感性的体外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对氯喹、哌喹和咯萘啶敏感性的变化。方法 2009年9~12月在中缅边境的缅甸拉咱市采集了51份恶性疟血样,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敏感性测定结果有效的42份血样中、其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和咯萘啶的抗性率分别为95.2%、7.1%和54.8%,半数抑制量(ID_(50))分别为320.5、128.2和96.0 nmol/L。在抗咯萘啶的23份血样中,对氯喹和哌喹的交叉抗性率分别为91.3%(21/23)和13.0%(3/23);抗氯喹的40份血样中,对哌喹和咯萘啶的交叉抗性率分别为7.5%(3/40)和52.5%(21/40);抗哌喹的3份血样中,对氯喹和咯萘啶的交叉抗性率均为100%。结论在缅甸拉咱市调查点流行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已普遍产生抗性,约半数对咯萘啶具有抗性,多数对哌喹则敏感。(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李娜娜,杨照青[7](2012)在《抗疟药咯萘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疟疾是死亡率最高的寄生虫病之一,尤以恶性疟发病最为凶险。目前抗疟药有许多种类,但是在疟疾治疗中存在普遍耐药性。咯萘啶作为我国研制的抗疟药物,具有安全、高效以及无交叉耐药等优势,在疟疾治疗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其他抗疟药物联合应用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2年02期)
高素英,朱义[8](2009)在《RP-HPLC法测定磷酸咯萘啶注射液含量及有关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磷酸咯萘啶注射液含量及有关物质。方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Luna C18柱(250mm×4.6 mm,5μm),以乙腈-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含0.1%叁乙胺,用磷酸调节pH至3.0)(15∶8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78 nm,结果:磷酸咯萘啶测定的线性范围为40.1~120.4μg.mL-1,r=1.000;最低检测限为0.8 ng;低、中、高浓度的平均回收率为99.5%,99.6%,99.5%(n=3);RSD分别为0.35%,0.30%,0.42%。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RSD分别为0.33%和0.20%。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09年11期)
曾品涛,周慧,韩玉梅,傅善权,郑一敏[9](2009)在《磷酸咯萘啶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磷酸咯萘啶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小鼠一次性灌服磷酸咯萘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时间间隔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小鼠一次灌胃1.56g.kg-1的磷酸咯萘啶后其药动学参数为:t1/2=(15.053±4.764)h,Tm ax=(6.072±0.834)h.结果表明,磷酸咯萘啶在小鼠体内药动学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药动学研究.(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7期)
周慧,韩玉梅,郑一敏,胥秀英,傅善权[10](2009)在《咯萘啶-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咯萘啶-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进行优选,其中包合工艺优选采用正交试验法.结果表明,咯萘啶-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包合条件为:羟丙基-β-环糊精与咯萘啶分子比为5∶1,乙醇体积分数为70%,搅拌时间为1h;经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后咯萘啶的溶解度提高166.3倍,溶解度可达15.30%.(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咯萘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纳米载体共输送两种或多种化疗药物可以使两种或多种药物产生最优的协同增效或加和作用。纳米金刚石(NDs)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载药量和pH响应的药物释放等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点。本研究中,我们制备了新型的纳米金刚石共负载阿霉素(DOX)与咯萘啶(MAL)的载药体系,并将其应用于乳腺癌MCF-7和多药耐药乳腺癌MCF-7/ADR细胞的联合治疗。结果表明,当DOX与MAL的联用比例为5:1时,对MCF-7和MCF-7/ADR细胞均具有最大的协同增效的效果,此时联合用药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最小,分别为0.21和0.17。我们以此作为负载药物的参考比例,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制备了叁种比例(4:1,5:1,6:1)共载DOX和MAL的纳米粒(DOX+MAL)@NDs,并制备了叁种比例(4:1,5:1,6:1)吸附包裹了FA-PEG-DOX的纳米粒FA-PEGDOX/(DOX+MAL)@NDs。在所有纳米粒组中,(DOX+MAL)@NDs在DOX与MAL的给药比例为5:1时对MCF-7和MCF-7/ADR细胞的协同增效作用最强,具有最小的CI值,分别为0.26和0.08。然而,(DOX+MAL)@NDs组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较差,静置24 h后几乎全部沉降,而FA-PEG-DOX/(DOX+MAL)@NDs由于PEG的立体位阻和排斥效应使其分散稳定性较好,静置24 h后也无明显沉降,但也使其细胞毒性有所降低。(DOX+MAL)@NDs和FA-PEGDOX/(DOX+MAL)@NDs均具有pH敏感的体外释放行为,DOX和MAL在pH 5.5环境中的释放量显着高于在pH 7.4中的释放量。且在pH 5.5环境中呈现速释。细胞内药物分布实验表明,各载药纳米粒组是通过溶酶体介导的细胞内吞途径进入MCF-7/ADR细胞,且可以有效地将药物输送至MCF-7/ADR细胞核内发挥药效。体外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表明纳米金刚石介导的共输送阿霉素和咯萘啶的载药体系为乳腺癌MCF-7和多药耐药乳腺癌MCF-7/ADR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咯萘啶论文参考文献
[1].李柱,农巧红,童刚领,王树滨.咯萘啶逆转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耐药性及机制探讨[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7
[2].朱浩.一种pH敏感性纳米金刚石介导的阿霉素和咯萘啶共输送系统及其用于抗多药耐药肿瘤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3].王莹,刘继华,刘屹,范亚刚.HPLC法测定磷酸咯萘啶注射液的含量[J].海峡药学.2016
[4].王洪杰.磷酸咯萘啶胶囊的质量研究[D].天津大学.2015
[5].寻延滨,敖红光,孙煌,杨杨,贾飞.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磷酸咯萘啶及其注射液中有关物质的含量[J].中南药学.2013
[6].张苍林,周红宁,王剑,刘慧.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咯萘啶敏感性的体外测定[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
[7].李娜娜,杨照青.抗疟药咯萘啶的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12
[8].高素英,朱义.RP-HPLC法测定磷酸咯萘啶注射液含量及有关物质[J].药物分析杂志.2009
[9].曾品涛,周慧,韩玉梅,傅善权,郑一敏.磷酸咯萘啶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10].周慧,韩玉梅,郑一敏,胥秀英,傅善权.咯萘啶-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