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调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壁画,巴赫,鲁迅,理论,我在,调性,纪行。
复调性论文文献综述
徐娅玲[1](2019)在《论《雾津纪行》的双声性与复调性——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应同时又超越历史,具有时代性。笔者通过对《雾津纪行》中对话所体现的多声性与复调性分析发现小说主人公"我"对老同学以及何仁淑的情感变化过程其实是主人公自身意识形态的颠覆过程。这种颠覆使得主人公通过他者的存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真实的自我,同时也使得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于是,主人公不再服务于作者,他拥有自己的形象和对世界的看法。换而言之,主人公与作者是平等交流的对话关系。本文通过人物间对话以及非人物的发声分析小说具有的多声性与复调性,阐明颠覆的根源是个体与社会的矛盾,揭示主人公自我意识分裂的过程,展现作者、主人公各自意识形态的独立存在性,从而为读者研究韩国作家金承钰的小说提供新的视角和更全面地理解。(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27期)
牟乔[2](2019)在《谈歌曲复调性织体写作的钢琴伴奏》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复调性织体写作的伴奏,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其他声部的旋律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意义。这些同一时间表达的不同的音乐形象或音乐形象的不同侧面的写作手法,丰富、完善了音乐的表现力。(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2期)
倪誉宸[3](2019)在《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看电影的复调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从巴赫金“对话理论”入手,基于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将“复调”概念引入电影领域,探讨电影中的复调性特征。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作为讨论电影复调性的理论基础,是巴赫金援引“复调音乐”的概念,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的“对话性”特征基础上,延展出的一系列包括“语言杂多”、“文化转型理论”、“复调小说理论”等理论的庞大理论体系。正如“复调小说”理论无法独立于巴赫金对话理论体系,本文在通过具体电影文本切入讨论电影复调性时,将重点分析但不局限于引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即一方面从形式上考察电影的复调性特征,另一方面也从影片的思想对话中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全面把握。巴赫金定义的“复调小说”中的主人公具有通过与他者和作者的对话确立自我独立意识的特征,而作者由于小说主角间的平等意识形态冲突而不得不降低身份,成为聆听者和学舌者。从文化视野来看,是作者作为权威话语的离心化,从形式上来看,这种离心化是通过引领不同意识形态的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实现的,最终形成多声部的众声喧哗的效果,这种对话既并存又对峙,形成文字内容的张力。因此,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引入电影中,电影中不同的思想、意识之间的交流、共存则构成其“复调性”的根本,一方面不同思想在电影中通过“对话”形成多声部结构,另一方面透过“对话”的表象看到电影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正如巴赫金不是一一对应地、机械地将复调音乐理论引入文学领域,本文对于巴赫金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也不应局限于机械地对照研究,从艺术手法来看,思想的对话在电影领域比小说具有更丰富的可能性,导演可以采用不同的叙事结构、人物关系设置、场面调度方式、声画处理方式,为电影的多声部对话服务,也因此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相比于传统的由导演统一意志引导的影片,电影的复调性特征带来的审美体验与“复调小说”一样,赋予观众更多判断、思考的自由,让观众以超在的视角统领全局,在开放性的想象空间中完成对影片的审美判断。(本文来源于《中国传媒大学》期刊2019-05-21)
曹猛[4](2019)在《米约钢琴作品复调性创作技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传统复调技法与现代多调性技法的结合,逐渐成为近现代作曲家重视的创作技术手段之一。随着20世纪音乐的发展,作曲家们开始逐渐探索能够产生新的音乐语言的作曲方式,开始将传统音乐结构架构——调式调性,视为阻挡新音乐语言发展的障碍。各种各样的"破坏"调性的新型音乐创作理论思维和创作手法便随之产生了。这种新型的方法不仅不约而同地把调式调性的概念淡化,而且采用数学思维,用高度数理化的"序列音乐""无调性音乐""泛调性音乐"等新手法来写作音乐。二十世纪初的作曲家米约,在音乐创作中不仅保留了传统自然音调式调性体系,并且在音乐作品的横向线条上彻底打破调性,把多调性的思维用进了创作中。打破各层音乐层次之间调性的界限,扩大了音乐的空间。米约在二十世纪创作了一系列多调性作品。使得多调性技法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16期)
杨瑾[5](2018)在《众声合鸣——从唐墓壁画珍品馆看博物馆展览的复调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复调"(polyphony)原为一种乐理术语,指多个独立声部共同组成的"多声"音乐形式。它出现于公元850年前后,至文艺复兴时期日臻成熟,后被非音乐领域广泛应用。最着名的是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概念,旨在打破传统小说(独白型、单旋律)的单一视角,发掘表层文本下的潜在话语体系,表现多元立场~((1))。但在博物馆学领域,"复调"仍少为人知。英国社会学家戈登·法费(Gordon Fyfe)在《圈内人一圈外人关系与博物馆的社会生成》一文中介绍了德国着名社会学家诺贝特斯·埃利亚斯(1897-1990)分析11-12世纪欧洲社会变迁的复杂情形时所用的"复调"理论,即社会变革时期社会力量和社会领域的分化及不同力量和领域之间既不同步又犬牙交错的复杂关系。他认为(本文来源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期刊2018年00期)
黄丹銮[6](2018)在《《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复调性及其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明意象"作为丁玲延安时期小说代表作的一种创作倾向,折射出丁玲进入延安后消沉心绪的"自我克服"。借助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尝试从修辞层面探讨丁玲延安前期代表作《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创作意图,分析文本中的经典对话片段,可发现"光明意象"被感知为作者革命选择的缘由。(本文来源于《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陈佳任[7](2018)在《论鲁迅《幸福的家庭》的复调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试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基础分析鲁迅《幸福的家庭》的复调性及其艺术效果与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文本内部的多重对话以及轻松与沉闷的二重奏这两个方面。多种声音、多条旋律或交融或对立,将全文连接成一个平衡而又紧密的整体,既展现了主人公的可笑与挣扎,又将更为复杂的社会面影统摄其中,最终合奏为一曲"笑中含泪"的灵魂之歌。(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29期)
耿庆伟[8](2018)在《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文本复调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涯孤女"萧红对于故乡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绪,故乡留给她的不仅有苦涩的创伤,也有记忆的芬芳。其写作背景从未离开过故乡,不过她的故乡情绪却是复调的,思乡的蛊惑使其作品始终回荡着还乡的旋律,对家的失望又让其作品深寓着不绝如缕的深深叹息。作为一位执着于现实的作家,小说《呼兰河传》的书写在温情脉脉的叙述中始终隐藏着一颗焦虑不安的痛苦灵魂,文本叙事中交织着批判与诗意的叙事张力,主题指向上则将民族国家的内容嵌入多元多质的文本深处。由于采用了复调叙事,萧红将深情的乡土眷顾与无望的精神皈依、国民性批判与启蒙主义、女性意识与国家意识融入文本之中。批判的意识与咏叹的声音同时迸发,从而使小说产生了仿佛复调音乐一样的审美效应。不同主题的融进形成了隐在的内文本间性,生成了小说文本的多声解读的批评景观。(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赵秀兰[9](2018)在《《赫索格》的复调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中充斥着主人公赫索格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体现出主人公与自我的对话,但同时,小说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使得这些内心独白透露出主人公与他者之间的对话的泛音。这些对话展现了多种意识之间的冲突。基于此,本文以巴赫金提出的复调理论为关照,从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与他者的对话和叙述视角的转换叁个方面,对《赫索格》的复调性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李桂平[10](2018)在《阿丽嘉·古德曼早期作品的复调性——以《四个问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声部、对位法、对话性是阿丽嘉·古德曼早期作品的重要叙事技巧,也是《四个问题》的重要特征,在构建当前文化语境下的美国犹太人形象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话性、对位法和多声部也是复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复调理论分析《四个问题》,分析不同代美国犹太人对于犹太传统与美国主流文化不同的态度和立场,传递叁代美国犹太人的形象和价值观念,有助于理解古德曼早期作品的叙事特征,从而探究当前文化语境下美国犹太人面临的各种问题。(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复调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复调性织体写作的伴奏,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其他声部的旋律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意义。这些同一时间表达的不同的音乐形象或音乐形象的不同侧面的写作手法,丰富、完善了音乐的表现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调性论文参考文献
[1].徐娅玲.论《雾津纪行》的双声性与复调性——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为视角[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2].牟乔.谈歌曲复调性织体写作的钢琴伴奏[J].戏剧之家.2019
[3].倪誉宸.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看电影的复调性[D].中国传媒大学.2019
[4].曹猛.米约钢琴作品复调性创作技法研究[J].戏剧之家.2019
[5].杨瑾.众声合鸣——从唐墓壁画珍品馆看博物馆展览的复调性[J].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2018
[6].黄丹銮.《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复调性及其局限[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8
[7].陈佳任.论鲁迅《幸福的家庭》的复调性[J].名作欣赏.2018
[8].耿庆伟.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文本复调性[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赵秀兰.《赫索格》的复调性[J].外国语文研究.2018
[10].李桂平.阿丽嘉·古德曼早期作品的复调性——以《四个问题》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