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明[1]2007年在《鲈鱼和大黄鱼微量元素—锌、铁的营养生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和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养殖系统(养殖桶规格:200 L或250L)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添加锌(Zn)和铁(Fe)对鲈鱼、大黄鱼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了饲料中添加锌和铁对鲈鱼、大黄鱼鱼体成分和鱼体各组织器官(整体、肝脏、椎骨和血清)中锌、铁含量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初始体重为2.24±0.05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流水系统(养殖桶规格:250L)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鲈鱼对饲料中锌的需要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ZnSO4·H2O使饲料中锌含量分别达到9.68、30.63、48.94、91.28、167.49和326.81mg/kg。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鲈鱼。实验采取饱食投喂方式,每天投喂2次(06:30和16:30),实验期间水温为25-28°C,盐度为28-30‰,溶氧维持在7mg/l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各饲料处理组成活率(84.4~94.4%)无显着差异。随着饲料中锌含量的增加,鲈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显着升高(2.54~3.23% day-1)(P<0.05),且在91.28mg/kg锌饲料组达最大值(3.23% day-1),然而,随着饲料中锌含量的进一步增加,SGR维持在一相对稳定水平。饲料锌含量显着影响鲈鱼脊椎骨、全鱼和血清中锌的含量,而对肝脏锌含量无显着影响。以SGR与骨骼锌含量为评价指标,根据折线模型得出鲈鱼对饲料中锌的需要量分别为53.2mg/kg和87.6mg/kg。2.以初始体重为1.78±0.02g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流水系统(养殖桶规格:200L)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大黄鱼对饲料中锌的需要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ZnSO4·H2O使饲料中锌含量分别达到9.68、30.63、48.94、91.28、167.49和326.81mg/kg。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大黄鱼。实验采取饱食投喂方式,每天投喂2次(05:30和17:30),实验期间水温为26.5~29.5°C,盐度为25~28‰,溶解氧含量在7mg/l左右。实验结果表明各饲料处理组成活率(84.2~96.7 %)无显着差异。随着饲料中锌含量的增加,大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显着升高(2.47~2.77% day-1)(P<0.05),且在91.28mg/kg锌饲料组达最大值(2.77% day-1),然而,随着饲料中锌含量的进一步增加,SGR维持在一相对稳定水平。饲料锌含量显着影响大黄鱼脊椎骨、全鱼和血清中锌的含量,而对肝脏锌含量无显着影响。以SGR与骨骼锌含量为评价指标,根据折线模型得出大黄鱼对饲料中锌的需要量分别为59.6mg/kg和84.6mg/kg。3.以初始体重为1.52±0.04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流水系统(养殖桶规格:250L)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鲈鱼对饲料中铁的需要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FeSO4·7H2O使饲料中铁含量分别达到21.14,52.02,80.87,141.93,259.70和495.15mg/kg。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鲈鱼。实验采取饱食投喂方式,每天投喂2次(06:30和16:30),实验期间水温为25~28°C,盐度为28~30‰,溶氧维持在7mg/l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各饲料处理组成活率(87.8~95.6%)无显着差异。随着饲料中铁含量的增加,鲈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显着升高(2.57~3.12% day-1)(P<0.05),且在141.93mg/kg铁饲料组达最大值(3.12% day-1),然而,随着饲料中铁含量的进一步增加,SGR维持在一相对稳定水平。饲料铁含量显着影响鲈鱼脊椎骨、肝脏和血清中铁的含量,而对全鱼铁含量无显着影响。以SGR为评价指标,根据折线模型得出鲈鱼对饲料中铁的需要量为95.2mg/kg。4.以初始体重为1.78±0.02g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流水系统(养殖桶规格:200L)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大黄鱼对饲料中铁的需要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FeSO4·7H2O使饲料中铁含量分别达到21.14,52.02,80.87,141.93,259.70和495.15mg/kg。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大黄鱼。实验采取饱食投喂方式,每天投喂2次(05:30和17:30),实验期间水温为26.5~29.5°C,盐度为25~28‰,溶解氧含量在7mg/l左右。实验结果表明各饲料处理组成活率(84.2~90.8 %)无显着差异。随着饲料中铁含量的增加,大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显着升高(2.47~2.74% day-1)(P<0.05),且在141.93mg/kg铁饲料组达最大值(2.81% day-1),然而,随着饲料中铁含量的进一步增加,SGR维持在一相对稳定水平。饲料铁含量显着影响大黄鱼脊椎骨、肝脏和血清中铁的含量,而对全鱼铁含量无显着影响。以SGR为评价指标,根据折线模型得出大黄鱼对饲料中铁的需要量分别为101.2mg/kg。
李会涛[2]2004年在《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对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和大黄鱼(Poseudosciaena Crocea)生长的影响及其在鱼体组织残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和大黄鱼(Poseudosciaena crocea)为研究对象,在海水浮式网箱(1.0×1.0×1.5 m或1.5×1.5×2.0 m)中进行为期56天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添加乌贼内脏膏和喹乙醇对鲈鱼、大黄鱼生长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乌贼内脏膏中的有毒重金属镉在鱼体各组织器官(肝脏、肾脏、鳃和肌肉)中的蓄积残留量以及喹乙醇及其代谢物3-甲基-喹恶啉-2-羧酸(MQCA)在鲈鱼和大黄鱼组织(肝脏、肌肉和鱼皮)中的残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饲料中添加乌贼内脏膏对鲈鱼的成活率不产生显着影响,但却显着提高了鲈鱼的生长(P<0.05)。随饲料中乌贼内脏膏添加量的增加,鲈鱼的生长呈显着上升趋势,乌贼内脏膏添加组的特定生长率(SGR)(5%和10%添加组分别为3.5%day~(-1)和3.7%day~(-1))显着高于对照组(未添加乌贼内脏膏组)(3.2%day~(-1))(P<0.05),但5%和10%添加组之间的特定生长率并未出现显着差异。 2.饲料中添加乌贼内脏膏显着影响镉在鲈鱼鱼体组织(肌肉、肝脏、肾脏、鳃)的残留(P<0.05)。鲈鱼鱼体各组织中镉的残留量随着乌贼内脏膏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且在不同组织中的残留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肾脏中镉的残留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和鳃。而本研究中,鲈鱼肌肉组织中未检测到镉。 3.不同处理组实验大黄鱼的成活率在89.3%到91.7%之间,各组之间并没有出现显着差异。大黄鱼的特定生长率随饲料中乌贼内脏膏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饲料中添加5%和10%的乌贼内脏膏实验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71%day-1和1.77%day-1,显着高于对照组(未添加乌贼内脏膏组)(1.51%day-1)(P<0.05),但添加5%和10%的添加组之间的特定生长率并未出现显着差异。 4.饲料中添加乌贼内脏膏显着影响镉在大黄鱼鱼体组织(肌肉、肝脏、肾脏、摘要 鳃)中的残留(P<0 .05)。福在大黄鱼鱼体组织中的残留量随着乌贼内脏膏添 加量的增加而升高,且在不同组织残留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肾脏中福的残 留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和鳃。而本研究中,大黄鱼肌肉组织中未检测到锡。5.饲料中添加哇乙醇显着影响妒鱼的成活率和生长。当饲料中添加50和100 mgkg一’喳乙醇时,妒鱼成活率与对照组之间没有出现显着差异,但当添加量 为300mg kg一,时,其成活率(87,5oo’o)显着低于对照组(92.92%)(六0.05)。 当饲料中添加50,100和300 mg kg一,哇乙醇时,其特定生长率(soR)显 着高于对照组(尸<0.05),且高含量的哇乙醇(300 mgkg一’)添加组与低添加 量组相比其生长率有下降趋势(P<0.05)。6.对照组(未添加哇乙醇组)妒鱼的肝脏、鱼皮和肌肉组织中未检测到哇乙醇 原形及其代谢物3一甲基一喳恶琳一2一梭酸(MQCA)的残留。当饲料中添加 50,100和300 mg kg一,哇乙醇时,哇乙醇原形及其代谢物MQcA在妒鱼肝 脏、鱼皮组织中的残留量随着饲料中哇乙醇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且残留量 都高于我国食品中规定的最高允许限量。在哇乙醇添加组妒鱼的肌肉组织中 未能检测到哇乙醇的残留,但检测到MQCA的残留。7.饲料中添加喳乙醇显着影响大黄鱼的成活率和生长。当饲料中添加50和100 mgkg一,喳乙醇时,其成活率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但当添加量 为 300mg kg一’时,其成活率(86.000,0)显着低于对照组(59.33%)(尸<。.05)。 当饲料中添加50和100 mg kg一,哇乙醇时,其特定生长率(sGR)显着高于 对照组(P<0.05),而高含量的哇乙醇(300 mgkg一,)添加组与对照组之间没 有出现显着差异,但与低添加量组相比其生长率有下降趋势。8.对照组(未添加哇乙醇组)大黄鱼的肝脏、鱼皮和肌肉组织中未检测到哇乙 醇原形及其代谢物3一甲基一哇恶琳一2一梭酸(MQcA)的残留。当饲料中添加 50,100和300 mg kg一‘哇乙醇时,哇乙醇原形及其代谢物MQcA在妒鱼肝 脏、鱼皮组织中的残留量随着饲料中哇乙醇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且残留量 都高于我国食品中规定的最高允许限量。除50 mgkg一,添加组大黄鱼的肌肉 组织中哇乙醇及MQcA的残留量低于我国食品中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0.05 mg kg一,外,100和300 mg kg一,添加组的残留量都高于我国食品中规定的最 高残留限量。
张璐[3]2006年在《鲈鱼和大黄鱼几种维生素的营养生理研究和蛋白源开发》文中指出本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 C.)和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养殖桶规格:120 L或300L)或海水浮式网箱(1.0×1.0×1.5m或1.5×1.5×2.0m)中进行为期9周或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1)探讨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生物素对鲈鱼和大黄鱼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D、E和生物素对鲈鱼和大黄鱼鱼体成分和肝脏对应维生素含量的影响,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对鲈鱼和大黄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对鲈鱼和大黄鱼血清钙、磷含量和骨骼矿化的影响,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鲈鱼和大黄鱼血清抗氧化酶活力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饲料中添加生物素对鲈鱼和大黄鱼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影响。(2)探讨实际饲料中不同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大黄鱼生长、体成分和鱼体必需氨基酸模式的影响;实际饲料中不同含量的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鲈鱼和大黄鱼生长、体成分和鱼体必需氨基酸模式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初始体重10.20±0.14 g的鲈鱼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流水系统中进行为期9周的生长实验,探讨鲈鱼精制饲料中不同维生素A含量对生长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糊精为糖源,并添加氨基酸混合物以模拟鲈鱼鱼体氨基酸组成,配制精制基础饲料。通过向基础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醋酸酯使饲料中的维生素A含量分别达到0,1000,2000,4000,8000和16000 IU/kg(实测含量为245, 1005, 1835, 3781, 7583和15273 IU/kg),配制出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饲料1-6)。养殖实验在室内流水系统的聚碳酸酯塑料桶(120L)中进行,每种饲料随机投喂3桶鲈鱼(10尾/桶),每天饱食投喂2次。实验期间水温为27.0-30.0℃,盐度为25-28‰,pH值在8.0-8.1之间,溶解氧含量在7 mg L-1左右。鲈鱼摄食不添加维生素A的饲料(饲料1)后,在养殖后期表现出较高的死亡率,眼球浮肿和鳍基充血等维生素A缺乏症。然而维生素A添加组(饲料2-6)并未出现类似症状。当饲料中维生素A含量在245-1835 IU/kg(饲料1-3)时,鲈鱼的增
何志刚[4]2008年在《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和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苏氨酸和苯丙氨酸营养生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和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在海水浮式网箱(1.0×1.0×1.5m或1.5×1.5×2.0m )中进行为期56天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添加苏氨酸(Thr)和苯丙氨酸(Phe)对大黄鱼、鲈鱼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了饲料中添加Thr和Phe对大黄鱼、鲈鱼鱼体成分和肌肉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饲料中Thr含量对大黄鱼的存活率无显着影响,但显着影响大黄鱼的生长。饲料中未添加Thr组(0.71% Thr,Diet 1)大黄鱼的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及氮保持率(NR)均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随着饲料中Thr含量的升高,大黄鱼的上述各项指标显着升高(P<0.05),且在Thr含量为1.75%时(Diet 4)达到最大,之后随饲料中Thr含量继续升高,各项指标均显着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Thr是大黄鱼体内的必需氨基酸,且大黄鱼能有效利用晶体Thr,但Thr缺乏或过高,均对大黄鱼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以SGR为评价指标时,得到Thr的最适需要量为1.90%饲料(4.22%蛋白);以NR为评价指标时,得到Thr的最适需要量为2.06%饲料(4.58%蛋白)。饲料中Thr含量对大黄鱼体组成成分无显着影响。2.饲料中Thr含量对鲈鱼的存活率无显着影响,却显着影响鲈鱼的生长。当饲料中未添加Thr时(0.75% Thr,Diet 1),鲈鱼的WG、SGR、PER及NR均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随着饲料中Thr含量的升高,上述各项指标显着升高(P<0.05),当饲料中Thr含量达到1.67%时(Diet 4),其各项指标达到最大。之后随饲料中Thr含量的继续升高,各项指标值均显着降低(P<0.05)。以上结果表明,Thr是鲈鱼生长的必需氨基酸。Thr缺乏时抑制鲈鱼的生长,补充晶体Thr能显着改善Thr缺乏引起鲈鱼生长的抑制,证实鲈鱼能有效利用晶体Thr。但饲料中Thr过高则对鲈鱼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以SGR和NR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曲线模型得到鲈鱼对Thr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1.78%饲料(4.24%饲料)和1.87%饲料(4.45%蛋白)。饲料中Thr含量对鲈鱼体组成成分无显着影响。3.饲料中Phe含量对大黄鱼的存活率无显着影响,但显着影响大黄鱼的生长。当饲料中未添加Phe时(0.63% Phe,Diet 1),大黄鱼的WG、SGR、PER及NR均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随着饲料中Phe含量的升高,上述各项指标显着升高(P<0.05),当饲料中Phe含量达到1.47% (Diet 4)时,各项指标达最大值,之后随饲料中Phe含量的继续升高,各项指标值均显着降低(P<0.05)。以上结果表明,Phe是大黄鱼生长的必需氨基酸之一,且大黄鱼能有效利用晶体Phe。当以SGR为评价指标时,Phe的最适需要量1.62%饲料(3.68%蛋白),而当以NR为评价指标时,Phe的最适需要量1.56%饲料(3.55%蛋白)。饲料中Phe含量对大黄鱼体组成成分无显着影响。4.饲料中Phe含量对鲈鱼的存活率无显着影响,但对鲈鱼的生长有显着影响。当饲料中未添加Phe时(0.61% Phe,Diet 1),鲈鱼的WG、SGR、PER及NR为各组中最低(P<0.05)。随着饲料中Phe含量的升高,鲈鱼的上述各项指标显着提高(P<0.05),在饲料Phe含量为1.36%时(Diet 4),各项指标接近最大值。之后随饲料中Thr含量的继续升高,各项指标值均显着降低(P<0.05)。以上结果表明, Phe缺乏时抑制鲈鱼的生长,而补充晶体Phe能显着改善Phe缺乏引起的鲈鱼生长的抑制,证实Phe是鲈鱼生长的必需氨基酸之一,且鲈鱼能有效利用晶体Phe。以SGR和NR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曲线模型得到鲈鱼对Phe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1.30%饲料(3.10%蛋白)、1.26%饲料(3.00%饲料)。饲料中Phe含量对鲈鱼体组成成分无显着影响。
王珺[5]2010年在《乙氧基喹啉、氧化鱼油和烟酸铬对大黄鱼与鲈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或代谢物)在鱼体组织中残留的研究》文中指出大黄鱼和鲈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均属肉食性鱼类,其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相对较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发生氧化反应,导致饲料腐败变质,影响鱼类的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目前,大黄鱼和鲈鱼营养饲料研究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1)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乙氧基喹啉等抗氧化剂来防止或减缓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氧化反应,但是乙氧基喹啉对大黄鱼和鲈鱼生长的影响及其在鱼体内的残留情况尚不清楚;(2)鱼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原料,不可避免发生氧化,氧化了的鱼油会对鱼体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同氧化程度的鱼油的主要代谢产物--丙二醛在鱼体组织中的残留量如何?维生素E可起到抗氧化剂的作用,但维生素E能否抑制或补偿鱼油氧化后产生的副作用。(3)大黄鱼和鲈鱼等肉食性鱼类对糖类的利用性能较差。铬可以改善动物对糖类的利用,但烟酸铬对大黄鱼和鲈鱼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及其铬在鱼体组织中的残留量研究,尚未见报道。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和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在海水网箱(网箱规格1.0×1.0x1.5m或1.5×1.5x2.0m)中进行了为期10周(或12周)的养殖实验,探讨了乙氧基喹啉、氧化鱼油和烟酸铬对大黄鱼与鲈鱼生长状态参数的影响,及其原物或代谢物在鱼体组织中残留状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设计了乙氧基喹啉添加量为0、50、150、450和1350 mg kg-1的5种饲料,饲喂大黄鱼幼鱼(初始体重7.82±0.68 g)10周。结果表明:乙氧基喹啉对大黄鱼的存活率(93.9%-99.4%)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显着影响了大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P<0.05),大黄鱼的SGR随着乙氧基喹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饲料中乙氧基喹啉含量为50 mg kg-1处理组的生长最快。当乙氧基喹啉的添加量小于或等于450 mg kg-1时,各组之间生长没有显着差异。当乙氧基喹啉含量达到1350 mg kg-1时,大黄鱼的SGR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乙氧基喹啉对大黄鱼的摄食率没有造成显着影响(P>0.05),但摄食率随着乙氧基喹啉含量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饲料转化率随着乙氧基喹啉含量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但各处理组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乙氧基喹啉对大黄鱼鱼体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未造成显着影响(P>0.05),但显着影响了鱼体的脂肪含量,乙氧基喹啉提高了鱼体的脂肪含量,且当添加量为150 mgkg-1时,鱼体的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乙氧基喹啉有效避免了饲料中高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的氧化。乙氧基喹啉显着影响了大黄鱼的肝脏指数和肥满度(P<0.05)。肝脏指数随着饲料中乙氧基喹啉含量的升高而降低,添加量为1350mgkg-1的处理组的肝脏指数为1.00%,显着低于添加量为50 mg kg-1的处理组和对照组(P<0.05)。乙氧基喹啉添加量为1350 mg kg-1的处理组的肥满度,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乙氧基喹啉在大黄鱼肌肉中的残留量与饲料中乙氧基喹啉的含量呈正相关,但在本实验条件下,残留量均低于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对人类是安全的。以特定生长率作为评价指标时,大黄鱼饲料中乙氧基喹啉的最适添加量应低于50mgkg-1。2、实验设计了乙氧基喹啉添加量为0、50、150、450和1350 mg kg-1的5种饲料,饲喂鲈鱼幼鱼(初始体重8.01±0.76 g)12周。结果表明,乙氧基喹啉未对鲈鱼的存活率(78.9%-86.7%)造成显着影响(P>0.05),但乙氧基喹啉显着影响了鲈鱼的特定生长率(P<0.05)。其中,当乙氧基喹啉添加量为50mgkg-1时,鲈鱼的生长与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乙氧基喹啉添加量高于150 mg kg-1的各处理组的鲈鱼的特定生长率显着低于其它添加量较低处理组(P<0.05);当乙氧基喹啉添加量为1350 mg kg-1时,鲈鱼的特定生长率显着低于其它各处理组(P<0.05)。乙氧基喹啉对鲈鱼的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鲈鱼的摄食率在添加乙氧基喹啉组有升高的趋势,且添加量为50mgkg-1时,鲈鱼的摄食率最高;而饲料转化率则随乙氧基喹啉添加有下降趋势。乙氧基喹啉对鲈鱼体成分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鱼体的脂肪和灰分含量随乙氧基喹啉含量的升高有所降低。饲料中脂肪酸的组成受到乙氧基喹啉的影响,添加乙氧基喹啉组的高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含量高于未添加乙氧基喹啉的对照组。乙氧基喹啉对鲈鱼内脏指数和肥满度均无显着的影响(P>0.05),但对鲈鱼的肝脏指数造成了显着影响(P<0.05),除乙氧基喹啉添加量为450 mg kg-1的处理组外,其它各组的肝脏指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乙氧基喹啉在鲈鱼肌肉中残留量和饲料中乙氧基喹啉含量呈正相关,在本实验条件下,各组鲈鱼肌肉中乙氧基喹啉的残留量对人类是安全的。以特定生长率作为评价指标,鲈鱼饲料中乙氧基喹啉的添加量应低于50mgkg-1。3、实验设计了8种饲料,未补充维生素E的饲料1-4,其中饲料1为新鲜鱼油(过氧化值POV=1.72 meqkg-1),作为对照组,饲料2、3和4为氧化鱼油组(POV分别为28.29、62.79和104.21 meqkg-1),在上述4种鱼油中分别补充600IU kg-1维生素E制作成饲料5-8。用实验饲料饲喂大黄鱼幼鱼(初体重7.82±0.68 g)10周。实验结果显示,氧化鱼油和维生素E对大黄鱼存活率(93.7%-97.5%)未造成显着影响(P>0.05)。氧化鱼油显着降低了大黄鱼的生长速度(P<0.05)。未补充维生素E时,氧化鱼油各组SGR显着低于新鲜鱼油对照组(饲料1)。补充维生素E后,各氧化鱼油组的SGR均有升高趋势;但在新鲜鱼油中添加过量维生素E(饲料5)对大黄鱼的生长产生了明显抑制作用。氧化鱼油和补充维生素E影响了大黄鱼的摄食率(P<0.05),而对大黄鱼的和饲料转化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氧化鱼油和维生素E对大黄鱼的鱼体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但是对鱼体脂肪含量产生了显着的影响(P<0.05)(表4.5)。未补充维生素E时,氧化鱼油处理组大黄鱼体脂肪含量均低于新鲜鱼油对照组。补充维生素E后,大黄鱼鱼体的脂肪含量升高,但低于对照组。氧化鱼油对大黄鱼的肝脏指数产生了显着影响(P<0.05)。未补充维生素E时,大黄鱼的肝脏指数随着氧化鱼油过氧化值的升高而升高;补充维生素E使肝脏指数降低。各处理组的大黄鱼内脏指数差异显着(P<0.05)。未补充维生素E时,氧化鱼油组大黄鱼的内脏指数均低于新鲜鱼油组;补充维生素E后,新鲜鱼油组(饲料5)和低过氧化值(饲料6)组的大黄鱼内脏指数降低;而过氧化值较高的饲料7和饲料8组的大黄鱼内脏指数有所升高。各处理组的肥满度差异不显着(P>0.05)。大黄鱼的干露死亡率(Air exposure motality, AEM)随着氧化鱼油过氧化值的升高而显着升高,补充维生素E显着降低了氧化鱼油组大黄鱼的干露死亡率,但却提高了新鲜鱼油组大黄鱼的干露死亡率。未补充维生素E时,氧化鱼油使大黄鱼血清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升高(P<0.05);补充维生素E后,氧化鱼油组的CAT和SOD活性降低。未补充维生素E时,大黄鱼肝脏丙二醛含量随着氧化鱼油过氧化值的升高而显着增加;补充维生素E显着降低了各组大黄鱼肝脏丙二醛的含量(P<0.05)。本实验的结果表明,鱼油氧化会导致大黄鱼的生长速度显着降低,补充维生素E可以提高大黄鱼的特定生长率,并显着降低干露死亡率和肝脏丙二醛的含量,增加其抗应激的能力,这对降低大黄鱼在养殖和运输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具有重要意义。维生素E对大黄鱼的影响与鱼油氧化程度有关,在研究和评价维生素E在大黄鱼饲料中的最适添加量的时候,需要考虑鱼油氧化的影响。4、实验设计了8种饲料,未补充维生素E的饲料1-4,其中饲料1为新鲜鱼油(过氧化值POV=1.72 meq kg-1),作为对照组,饲料2、3和4为氧化鱼油组(POV分别为28.29、62.79和104.21 meq kg-1),在上述4种鱼油中分别补充600 IU kg-1维生素E制作成饲料5-8。用实验饲料饲喂鲈鱼幼鱼(初体重初始体重为8.01±0.76 g)12周。结果显示,氧化鱼油和维生素E未对鲈鱼的存活率(68.9%-82.2%)造成显着影响(P>0.05),但鲈鱼的存活率随着鱼油过氧化值的升高而降低,添加维生素E提高了鲈鱼的存活率。氧化鱼油显着降低了鲈鱼的生长速度(P<0.05),新鲜鱼油组鲈鱼的特定生长率最高,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补充维生素E提高了氧化鱼油组鲈鱼的特定生长率,却降低了新鲜鱼油组鲈鱼的特定生长率。氧化鱼油组鲈鱼的摄食率显着高于新鲜鱼油组(P<0.05)。补充维生素E后,氧化鱼油组的摄食率降低,新鲜鱼油组升高。氧化鱼油和维生素E对饲料转化率的影响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但氧化鱼油降低了鲈鱼的饲料转化率。补充维生素E后降低了新鲜鱼油组的饲料转化率,提高了氧化鱼油组中过氧化值较低(28.29.62.79 meq kg-1)组的饲料转化率。氧化鱼油和维生素E显着影响鲈鱼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P<0.05)。氧化鱼油使鱼体蛋白质含量下降,补充维生素E后氧化鱼油组鱼体蛋白质含量提高,新鲜鱼油组降低。氧化鱼油和维生素E对鲈鱼的肝脏指数、内脏指数和肥满度都没有显着影响(P>0.05)。氧化鱼油和维生素对鲈鱼血清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造成了显着的影响(P<0.05)。未补充维生素时,随氧化鱼油过氧化值的升高,鲈鱼的CAT和SOD活性显着升高(P<0.05);补充维生素E后鲈鱼血清CAT的活性降低,氧化鱼油各处理组鲈鱼血清SOD的活性降低,新鲜鱼油组鲈鱼血清SOD活性升高。氧化鱼油和添加维生素E对鲈鱼肝脏丙二醛的含量产生了显着的影响(P<0.05)。鲈鱼肝脏丙二醛含量随着氧化鱼油过氧化值的升高而显着增加(P<0.05),而添加维生素E则显着降低了肝脏丙二醛的含量(P<0.05)。本实验的结果表明,鱼油氧化会显着降低鲈鱼的生长速度,补充维生素E可以减轻或补偿氧化鱼油的负面影响,提高存活率和生长性能。饲料中鱼油氧化的程度会对维生素E的作用产生影响,在研究鲈鱼饲料中维生素E最适添加量的时候,需要考虑饲料脂类的氧化情况。5、实验设计了7种饲料:饲料1为高蛋白(45%)对照组,饲料2为低蛋白(42%)对照组,均不添加烟酸铬;饲料3、4、5、6和7为实验组,以烟酸铬的形式(添加量以铬计,以下同),铬的添加量分别为5、10、20、40和80 mg kg-1。饲料1-7中铬的实测值分别为:0.94,0.50,5.07,9.12,20.12,37.68,78.18 mg kg-1。饲喂大黄鱼(初始体重为8.74±0.48 g)10周。结果显示,在饲料中添加烟酸铬显着提高了大黄鱼的存活率(P<0.05),当添加量为5 mg kg-1时,大黄鱼的存活率最高(97.4%),显着高于低蛋白对照组,之后存活率随着铬添加量的升高而有所降低。烟酸铬显着影响了大黄鱼的SGR (P<0.05),铬添加量5 mg kg-1(饲料3)组的大黄鱼SGR显着高于其它各组。烟酸铬使大黄鱼的摄食率总体呈降低的趋势,铬添加量为5和10mgkg-1(饲料3和饲料4)组大黄鱼的摄食率显着低于低蛋白对照组。在42%蛋白水平下,添加烟酸铬提高了大黄鱼的饲料转化率,其中,铬添加量为5和10 mgkg-1时(饲料3和4),大黄鱼的饲料转化率显着高于低蛋白(42%)对照组(P<0.05)。烟酸铬显着提高了大黄鱼的脂肪含量(P<0.05),当铬添加量为40 mg kg-1时,鱼体脂肪含量最高;在饲料中添加烟酸铬使大黄鱼的灰分含量显着升高(P<0.05)。随着饲料中铬含量升高,大黄鱼鱼体的水分含量呈降低的趋势;而随着铬含量的升高,鱼体蛋白质呈升高的趋势,但在各处理组间均差异不显着(P>0.05)。饲料中添加烟酸铬显着降低了大黄鱼在寄生虫攻击条件下的应激死亡率(P<0.05)。铬添加量为5mg kg-1时大黄鱼的应激死亡率显着低于高蛋白(饲料1)和低蛋白的对照组(饲料2),但随着铬含量的增加,应激死亡率有所升高。铬在鱼体各组织中的残留随着饲料中烟酸铬含量的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肝脏中铬的残留量高于肌肉。以生长作为评价指标,大黄鱼饲料中以烟酸铬的形式添加铬的最适添加量为5 mg kg-1。6、实验设计了7种饲料:饲料1为高蛋白(45%)对照组,饲料2为低蛋白(42%)对照组,均不添加烟酸铬;饲料3、4、5、6、7为实验组(蛋白含量为42%),以烟酸铬的形式添加,铬的添加量分别为5、10、20、40和80 mg kg-1。饲料1-7中铬的实测值分别为:0.94,0.50,5.07,9.12,20.12,37.68,78.18 mg kg-1。饲喂鲈鱼(初始体重为9.35±0.69 g)10周。结果显示:烟酸铬对鲈鱼的存活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是在较低蛋白组,随着饲料中烟酸铬含量升高,鲈鱼成活率有上升的趋势。添加烟酸铬使鲈鱼的SGR提高,其中铬含量为5和10mgkg-1(饲料3和4)组的SGR显着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铬含量为5mgkg-1(饲料3)组的SGR最高,之后随着铬添加量的升高SGR有所降低。在饲料中添加烟酸铬显着影响了鲈鱼的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饲料3和饲料4组的摄食率显着高于低蛋白对照组,与高蛋白对照组差异不显着。烟酸铬显着提高了鲈鱼的饲料转化率,饲料3和饲料4组的饲料转化率显着高于低蛋白对照组。在饲料中添加烟酸铬使鱼体蛋白质含量升高,显着高于低蛋白对照组。烟酸铬使鱼体的脂肪含量显着升高,随着烟酸铬含量的增加,鲈鱼脂肪含量呈升高的趋势。添加烟酸铬的各处理组鲈鱼的灰分含量均显着高于低蛋白对照组。铬在鱼体组织中的残留随着饲料中烟酸铬含量的升高而升高。肝脏中铬的残留高于肌肉。以生长速度作为评价指标,鲈鱼饲料中以烟酸铬的形式添加铬的最适添加量为5 mg kg-1。
徐后国[6]2013年在《饲料脂肪酸对鲈鱼幼鱼生长、健康及脂肪和脂肪酸累积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我国重要海水经济养殖鱼类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实验对象,在海水浮式网箱(1.5×1.5×2.0m)中进行摄食生长实验,研究饲料脂肪酸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及健康状态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体内相关脂肪酸代谢机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饲料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比例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免疫力、抗应激能力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初始体重9.48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为实验对象,通过70d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二十碳五烯酸(20:5n-3, 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比例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免疫力及机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鱼粉、豆粕等为主要蛋白源,以小麦粉为主要糖源制作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添加DHA纯化油及EPA纯化油,且保持饲料中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含量相同,分别制作不同DHA/EPA比例(0.55、1.04、1.53、2.08、2.44和2.93)的等氮等能饲料。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每天饱食投喂2次。实验期间,温度22.5-31.5°C,盐度28‰-33‰,溶解氧6mg l1。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DHA/EPA比例从0.55升高到2.08,特定生长率(SGR)显着升高(P<0.05),此后,SGR显着降低(P<0.01)。SGR在DHA/EPA2.08饲料组达到最大。饲料效率(FER)同SGR有着相似的趋势,并且也在DHA/EPA2.08饲料组达到最大。但是,成活率、肝体比、脏体比及肥满度在各处理组间没有差异(P>0.05)。免疫分析表明,低(0.55)DHA/EPA处理组的血清溶菌酶(LYZ)活性和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显着低于较高比例处理组(1.53~2.93)。1.53DHA/EPA处理组的血清替代途径补体(ACP)活性显着高于2.93DHA/EPA处理组(P<0.05)。但是,头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性和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各处理组间没有显着差异。干露应激后的成活率在中等DHA/EPA(1.53,2.08及2.93)比例处理组显着高于低比例(0.55)处理组(P<0.01)。全鱼、肝脏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很好地反映了饲料脂肪酸组成。鱼体组织,特别是肌肉中,DHA的含量要大大高于EPA。综上所述,饲料中适量的DHA/EPA比例(1.53-2.44)能显着提高鲈鱼幼鱼的生长、免疫功能和抗应激能力。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采用二次曲线分析,得出鲈鱼幼鱼配合饲料中最适DHA/EPA比例为2.05.2、饲料中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RA)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免疫力、抗应激能力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初始体重9.48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为实验对象,通过84d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饲料花生四烯酸含量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机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鱼粉、豆粕等为主要蛋白源,以小麦粉为主要糖源制作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添加ARA纯化油来分别制作含不同ARA量(0.08%(对照组)、0.22%、0.36%、0.56%、1.33%和2.12%)的等氮等能的饲料并使所有饲料中所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相同。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每天饱食投喂2次。实验期间,温度22.5-31.5°C,盐度28‰-33‰,溶解氧6mg l1。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ARA含量从0.08%升高到0.36%,实验鱼的末重(FW)和特定生长率(SGR)显着升高(P<0.05),之后呈下降趋势。饲料效率在各处理间具有与SGR相同的变化趋势,0.36%ARA处理组的饲料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存活率在各处理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饲料ARA含量的升高,实验鱼肝体比显着降低(P<0.05),当饲料中ARA含量高于0.22%时,实验鱼的肝体比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在一定范围内(0.36-0.56%),饲料中ARA含量的增加显着增强了实验鱼血清溶菌酶(LYZ)、血清替代补体活力(ACP)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但是,头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力和血清过氧化氢酶活力在各处理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体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饲料ARA含量的升高,鱼体蛋白含量先升高后下降,而鱼体脂肪含量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实验鱼体和肝脏脂肪酸组成很好地反映了饲料脂肪酸组成情况,但是,实验鱼肝脏EPA含量与饲料ARA含量呈负相关趋势。本实验结果表明,饲料ARA水平,尤其是在合适的范围内(0.22-0.56%),显着提高了实验鱼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改变了鱼体组织的常规成分和脂肪酸组成。3、饲料中亚麻酸(linolenic acid, LNA)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 LA)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免疫力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初始体重10.09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为实验对象,通过66d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机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鱼粉、豆粕等为主要蛋白源,以小麦粉为主要糖源制作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通过使用亚麻油和豆油以不同的比例替代鱼油来实现饲料不同的亚麻酸和亚油酸水平(Diet FO,全鱼油组;Diet F2L1,2/3鱼油+1/3亚麻油;Diet F1L2,1/3鱼油+2/3亚麻油;Diet LO,全亚麻油组;DietF2S1,2/3鱼油+1/3豆油;Diet F1S2,1/3鱼油+2/3豆油;Diet SO,全豆油组;Diet F1L1S1,1/3鱼油+1/3亚麻油+1/3豆油)。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每天饱食投喂2次。实验期间,温度23.5-30.0°C,盐度28‰-32‰,溶解氧6-7mg l1。实验结果表明,F2L1饲料组的实验鱼其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SO饲料组(P<0.05)。F2L1饲料组的饲料效率显着高于F2S1及SO组,而SO饲料组的饲料效率显着低于FO、F2L1及F1L2组(P<0.05)。成活率在各处理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LO饲料组的实验鱼其肝体比显着高于F1L1S1组(P<0.05)。体成分分析显示,LO饲料组的实验鱼其体水分含量显着低于FO、F1L1及F1L2组(P<0.05),而相反地,LO饲料组的体脂肪含量则显着高于FO、F1L1及F1L2组(P<0.05)。对实验鱼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分析表明,FO组的实验鱼其头肾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显着LO和SO组(P<0.05)。F2L1饲料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高于F1L2、LO、F2S1、F1S2及SO组,而SO饲料组的血清SOD活性显着低于FO和F2L1组(P<0.05)。F2L1饲料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高于SO组(P<0.05)。全鱼、肝脏及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密切反映了饲料脂肪酸组成。综上所述,饲料中亚麻酸和亚油酸的含量显着影响了鲈鱼幼鱼的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机体脂肪酸组成。当鱼油和亚麻油以2比1混合使用时,提高了鲈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力而当以豆油为主要脂肪源时,鲈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力有所降低。4、鲈鱼Δ6脂肪酸去饱和酶(FAD6)的基因克隆、特征分析及其肝脏mRNA表达受饲料中脂肪酸的调控以鲈鱼为实验材料,运用同源基因克隆法和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编码鲈鱼Δ6去饱和酶(FAD6)的基因序列。该cDNA全长1920bp,开放阅读框1338bp,编码44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51.8kDa,等电点8.86。通过对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发现该蛋白含3个跨膜区,6个磷酸化位点(4个丝氨酸位点,2个苏氨酸位点)。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花鲈FAD6与其它已知脊椎动物具有高度同源性。该序列具有属于Δ6去饱和酶家族的保守区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AD6在花鲈脑、眼、肝脏和肠道中的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织。通过投喂花鲈含不同链长和去饱和度脂肪酸(分别为:C8:0+C10:0、C16:0、C18:0、C18:1n-9、C18:3n-3和n-3LC-PUFA)的饲料10周后,再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FAD6在实验鱼肝脏中的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C8:0+C10:0及n-3LC-PUFA的处理组鲈鱼肝脏中FAD6mRNA的表达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而C16:0处理组肝脏中FAD6mRNA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C18:0,C18:1n-9及C18:3n-3处理组间FAD6mRNA的表达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该结果表明,饲料中中链脂肪酸及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添加能够抑制花鲈肝脏中Δ6去饱和酶的表达,而饲料中C16:0的添加能够提高花鲈肝脏中Δ6去饱和酶的基因表达。5、饲料中不同链长和去饱和度脂肪酸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脂肪和脂肪酸沉积、肝脏健康及肌肉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初始体重29.53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为实验对象,通过70d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不同链长和去饱和度的脂肪酸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机体脂肪和脂肪酸沉积、肝脏健康及肌肉品质的影响。以鱼粉、豆粕等为主要蛋白源,以小麦粉为主要糖源制作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通过添加不同的脂肪源来分别使各实验处理饲料具有不同的代表性脂肪酸:①中链脂肪酸组(Midium-chain fatty acid, MCA):辛酸癸酸叁甘油酯(C8:0和C10:0各占总脂肪酸的50%);②饱和脂肪酸软脂酸组(Palmitic acid, PA):叁软脂酸甘油酯(C16:0);③饱和脂肪酸硬脂酸组(Stearic acid, SA):叁硬脂酸甘油酯(C18:0);④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组(Oleic acid, OA):菜籽油(代表性脂肪酸C18:1n-9);⑤n-3系列18碳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 LNA):亚麻油和苏子油以3:1混合(代表性脂肪酸C18:3n-3);⑥n-3系列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n-3LC-PUFA):n-3LC-PUFA纯化油(DHA+EPA含量约占总脂肪酸的60%);⑦鱼油对照组(Fish oil,FO)。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每天饱食投喂2次。实验期间,温度23.5-28.5°C,盐度29‰-32‰,溶解氧6-7mg l1。实验结果表明,MCA饲料组的实验鱼终末体重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组,PA和SA饲料组的实验鱼其终末体重显着低于OA、LNA、n-3LC-PUFA和FO处理组(P<0.05),鱼油组的实验鱼其终末体重显着高于除LNA和n-3LC-PUFA组的其他处理组(P<0.05),OA和LNA处理组及LNA和n-3LC-PUFA处理组之间终末体重没有显着性差异。特定生长率(SGR)的变化趋势与终末体重相似。鱼油组的饲料效率显着高于MCA和PA组(P<0.05),而MCA组的饲料效率显着低于LNA、n-3LC-PUFA及FO组。MCA饲料组的实验鱼其摄食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MCA组的实验鱼其肝体比和脏体比显着低于OA和LNA组。与MCA、PA及SA组的实验鱼相比,OA、LNA及n-3LC-PUFA组具有较低的体水分和体灰分值,但具有较高的体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酸链长和去饱和度的增加,鱼体血清、内脏及肌肉脂肪含量增加,而肝脏脂肪含量在SA、OA及LNA处理组具有显着高的值。实验鱼鱼体、肝脏、肌肉、内脏和血清脂肪酸组成密切反映了饲料脂肪酸组成。随着饲料脂肪酸链长和去饱和度的增加,实验鱼肝脏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显着降低,而白蛋白和碱性磷酸酶(AKP)含量显着升高。肝脏组织学结构研究表明,MCA组实验鱼肝细胞不完整,而PA、SA及OA组实验鱼肝细胞肿大、出现脂肪样变性、空泡化严重、细胞核出现偏移等。n-3LC-PUFA及FO饲料的实验鱼其肝脏组织结构基本正常。与中链和饱和脂肪酸(MCA、PA和SA)相比,饲料中多不饱和脂肪酸(LNA、n-3LC-PUFA及FO)提高了肌肉丙二醛、蛋白质羰基水平、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肝脏过氧化物酶(CAT)及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而降低了肝脏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饲料脂肪酸链长和去饱和度的增加降低了肌肉的硬度、脆性、弹性、咀嚼性和黏性。综上所述,饲料中脂肪酸的链长和去饱和度都显着影响了鲈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机体脂肪和脂肪酸沉积、肝脏健康及肌肉品质。饲料中添加中链脂肪酸会显着降低适口性从而影响生长性能。饲料中添加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肝脏健康,影响组织脂肪沉积,改变肌肉品质。
窦兵帅[7]2013年在《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水平对鲈鱼中、后期生长性能及生理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实验研究对象,探讨在其生长中、后期,饲料中不同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水平对鲈鱼生长性能及生理状态的影响。鲈鱼中鱼实验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体积120L)进行,期间水温16~24℃;鲈鱼大鱼实验在海水浮式网箱(1.5m×1.5m×2.0m)中进行,期间水温19℃~24.5℃。实验各进行10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玉米淀粉为碳水化合物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6种不同碳水化合物(CHO)水平(0、6、12、18、24和30%)的等氮等脂饲料分别投喂34.26±0.37g、343.3±1.0g的鲈鱼,研究饲料中不同的CHO水平对鲈鱼生长中、后期生长性能及生理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碳水化合物水平对鲈鱼生长中、后期的存活率、肥满度、肌糖原均无显着影响(P>0.05);中鱼期,随着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2%组的SGR,显着高于24%和30%饲料组(P<0.05),与18%饲料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12%饲料组的FE显着高于0%组(P<0.05);而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随着CHO水平的升高逐渐升高(P<0.05),30%饲料组的HSI显着高于0%~18%组(P<0.05),30%饲料组VSI显着高于12%组(P<0.05);中鱼期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ADC)在各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18%组显着高于其余5组(P<0.05),12%组饲料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大鱼期,SGR和FE随着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先上升后降低,24%饲料组的SGR显着高于0%,6%及12%饲料组(P<0.05);18%饲料组的FE显着高于对照组及6%饲料组(P<0.05),30%饲料组的HSI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2%饲料组的VSI显着高于6%、18%、24%饲料组(P<0.05)。饲料中不同的碳水化合物水平对中后期的鲈鱼血清中葡萄糖、甘油叁酯、胆固醇含量以及肝糖原含量影响显着(P<0.05);己糖激酶(HK)活力在中鱼期受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影响不显着(P>0.05),在大鱼期影响显着(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玉米淀粉)可以促进鲈鱼的生长,鲈鱼中鱼和大鱼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17.75%和22.37%,随着鲈鱼的生长,鲈鱼对碳水化合物的耐受能力也逐渐增强。2.以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5种不同脂肪水平(0、4、8、12和16%)的等氮等能饲料分别投喂34.26±0.37g、343.29±1.12g的鲈鱼,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鲈鱼生长中、后期生长性能及生理状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鲈鱼中、后期的成活率没有显着影响(P>0.05);在鲈鱼生长的中、后期,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当脂肪水平为8%时,SGR都显着高于0%组(P<0.05);中鱼期,脂肪水平为8%饲料组鲈鱼FE显着高于12%和16%饲料组(P<0.05),大鱼期,脂肪水平为12%饲料组的FE显着高于0%和4%饲料组(P<0.05);饲料中不同的脂肪水平对鲈鱼生长中、后期血清中葡萄糖、甘油叁酯、胆固醇以及苹果酸脱氢酶(MDH)活力影响显着(P<0.05),在中鱼期,饲料中脂肪水平显着提高了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P<0.05),8%饲料组的血糖和MDH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饲料组的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12%饲料组(P<0.05),4%饲料组的甘油叁酯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而在大鱼期,血糖含量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逐渐上升(P<0.05),且在脂肪水平为16%时达到最大,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当饲料中脂肪水平为8%时,胆固醇和MDH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2%饲料组鲈鱼的FE和甘油叁酯含量显着高于0%和4%饲料组(P<0.05)。肝脂肪含量在鲈鱼生长的中后期差异显着(P<0.05),在中鱼期,在脂肪水平为16%时肝脂肪含量显着高于0%~4%处理组(P<0.05);在大鱼期,12%饲料组显着高于0%,4%及8%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适宜的脂肪含量可以促进鲈鱼的生长,随着鲈鱼的生长,其对脂肪的需求量增加,鲈鱼中鱼饲料中脂肪的适宜添加量约为7.22%,而大鱼饲料中脂肪的添加量可达到10.5%。
谈枫[8]2014年在《养殖中期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矿物元素硒、镁的营养需求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对象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实验对象,在海水网箱(网箱规格:1.5m×1.5m×2m)中进行为期10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硒、镁对鲈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生理生化指标以及鱼体主要组织器官中硒、镁含量的影响,以确定养殖中期鲈鱼硒、镁的需求量。实验期间水温25℃~30℃,盐度25~30‰,溶氧7mg/L以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养殖中期鲈鱼对饲料中硒的营养需求以初始体重为214.5±1.0g的鲈鱼为实验对象,在室外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10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不同的硒水平对其生长、饲料利用、酶活力和组织中硒含量的影响。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使饲料中硒含量分别达到0.12mg/kg、0.36mg/kg、0.42mg/kg、0.60mg/kg、0.78mg/kg和1.10mg/kg,6个试验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鲈鱼。每天饱食投喂2次(5:30和17:00),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水体硒含量进行检测,未检测出水体含硒。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的硒水平对鲈鱼存活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饲料中不同的硒水平对鲈鱼饲料效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硒水平的增加,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均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在0.60mg/kg组达到最大值;0.60mg/kg鱼体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0.36mg/kg、0.42mg/kg、0.78mg/kg叁组(P<0.05);肝脏和血清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随着硒添加量的提高而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0.60mg/kg饲料组达到最大值;血清和肝脏GST活性随着硒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平缓的趋势,0.78mg/kg饲料组血清GST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GR活性随着硒含量的增加先上升后平缓的趋势,0.78mg/kg饲料组血清GR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SOD活性随着饲料硒浓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0.6mg/kg饲料组达到最大值,硒水平为1.10mg/kg时血清中SOD活性显着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丙二醛含量随着硒添加量的增加而呈现出先降低而后升高的趋势,其中0.60mg/kg硒饲料组最低;全鱼和肝脏中硒含量随着饲料中硒水平的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用折线回归模型拟合SGR和硒水平的关系,得到鲈鱼生长中期的硒最适需求量为0.63mg/kg。2.养殖中期鲈鱼对饲料中镁的营养需求以初始体重为204.5±1.0g的鲈鱼为实验对象,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10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不同的镁水平对其生长、饲料利用、酶活力和组织中镁含量的影响。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硫酸镁使饲料中镁含量分别达到184mg/kg、278mg/kg、487mg/kg、929mg/kg、1299mg/kg、1737mg/kg。6个试验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鲈鱼。每天饱食投喂2次(5:30和17:00),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水体镁含量进行检测,检测出水体中镁含量为930mg/kg。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的镁水平对鲈鱼存活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随着镁水平的升高,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呈现下降的趋势;1737mg/kg组饲料效率(FE)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血清和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清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随着镁水平的升高而升高,1737mg/kg组活性最大;278mg/kg与1737mg/kg饲料组血清SOD活性差异显着(P<0.05),血清SOD活性分别在278mg/kg与1737mg/kg饲料组达到最小和最大值,各处理组之间肝脏SOD活性并没有显着差异(P>0.05);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随着镁添加量的增加而呈现出先降低而后升高的趋势,其中278mg/kg组最低;饲料镁水平对鲈鱼的全鱼、鳞片、骨骼中镁和钙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综合分析,当基础饲料镁含量达184mg/kg,水体中镁含量为930mg/kg时,鲈鱼饲料中不需要额外添加镁,添加过多的镁反而会抑制鲈鱼的生长。
张春晓[9]2006年在《大黄鱼、鲈鱼主要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磷的营养生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和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养殖系统(养殖桶规格:120L或300L)或海水浮式网箱(1.0×1.0×1.5m或1.5×1.5×2.0m )中进行为期8-9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添加核黄素、泛酸、吡哆醇、叶酸和矿物质磷对大黄鱼、鲈鱼生长和生理状态的影响,同时根据不同指标评价了大黄鱼和鲈鱼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饲料中核黄素含量显着影响大黄鱼的存活率(P<0.05),其中饲料中未添加核黄素组(0.80mg核黄素/kg饲料,Diet 1)的存活率显着低于添加核黄素组(P<0.05),但存活率在各添加组间没有出现显着差异(P>0.05)。缺乏核黄素组大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随着饲料中核黄素含量的升高,大黄鱼的SGR显着升高(P<0.05),且在核黄素含量为6.60mg/kg时(Diet 3)达到最大,而随着饲料中核黄素含量继续升高,实验大黄鱼SGR维持在一相对稳定水平(P>0.05)。Diet 1组实验鱼饲料转化率(FCE)和蛋白质效率(PER)均显着低于其余各组,但FCE和PER在各核黄素添加组没有出现显着差异(P>0.05)。大黄鱼核黄素缺乏时表现出一系列缺乏症状,包括晶状体混浊、体色苍白、尾鳍分叉和畏光。而饲料中添加核黄素组则没有发现上述症状。大黄鱼肝脏D-氨基酸氧化酶活力(D-AAO)和肝脏核黄素含量都随着饲料中核黄素含量升高而显着升高,并在饲料核黄素含量为6.60~23.95mg/kg时维持稳定。上述结果表明,核黄素是大黄鱼必需维生素,核黄素缺乏时不仅抑制大黄鱼生长,导致高死亡率,而且会产生一系列缺乏症。而饲料中高含量的核黄素不会对大黄鱼生长和生理代谢产生负面影响。当以SGR为评价指标时,通过折线模型所得到大黄鱼对核黄素的最适需要量为6.23mg/kg;而当以肝脏D-AAO或核黄素含量为评价指标时,得到核黄素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6.83和6.92mg/kg。2.饲料中未添加核黄素组(0.80mg核黄素/kg饲料,Diet 1)鲈鱼的存活率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但存活率在各添加组没有出现显着差异(P>0.05)。Diet 1组鲈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随着饲料中核黄素含量的升高,SGR显着升高(P<0.05),且饲料核黄素含量为6.1mg/kg时(Diet 3)达到最大,而随着饲料中核黄素含量继续升高,实验
吴燕燕, 李冰, 朱小静, 魏涯, 杨贤庆[10]2016年在《养殖海水和淡水鲈鱼的营养组成比较分析》文中提出为分析大宗养殖海水鲈鱼和淡水鲈鱼的营养组成,有助于后续开发加工,本文对养殖海水鲈鱼(海鲈鱼)和淡水鲈鱼(大口黑鲈)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无机盐、微量元素和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测定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海水养殖的海鲈鱼营养价值比淡水养殖的大口黑鲈高,其蛋白质含量显着比大口黑鲈高(p<0.01);两种养殖鲈鱼均含有人体所必需的优质氨基酸,海鲈鱼氨基酸总量显着比大口黑鲈高(p<0.05),且各种氨基酸含量均略高于大口黑鲈,鲜味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海鲈鱼的肉味更鲜甜。海鲈鱼肌肉脂肪含量与大口黑鲈相近,但内脏脂肪含量显着比大口黑鲈高(p<0.01)。海鲈鱼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比大口黑鲈高(p<0.01),但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均低于大口黑鲈(p<0.01),大口黑鲈是人体补充EPA和DHA的优质食用鱼类。鲈鱼的矿物元素含量均很丰富,特别是富含钙和微量元素锌,而养殖海水鲈鱼在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含量方面均优于淡水鲈鱼。
参考文献:
[1]. 鲈鱼和大黄鱼微量元素—锌、铁的营养生理研究[D]. 张佳明.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2]. 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对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和大黄鱼(Poseudosciaena Crocea)生长的影响及其在鱼体组织残留的研究[D]. 李会涛. 中国海洋大学. 2004
[3]. 鲈鱼和大黄鱼几种维生素的营养生理研究和蛋白源开发[D]. 张璐. 中国海洋大学. 2006
[4].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和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苏氨酸和苯丙氨酸营养生理研究[D]. 何志刚.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5]. 乙氧基喹啉、氧化鱼油和烟酸铬对大黄鱼与鲈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或代谢物)在鱼体组织中残留的研究[D]. 王珺.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6]. 饲料脂肪酸对鲈鱼幼鱼生长、健康及脂肪和脂肪酸累积的影响[D]. 徐后国.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7]. 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水平对鲈鱼中、后期生长性能及生理状态的影响[D]. 窦兵帅. 上海海洋大学. 2013
[8]. 养殖中期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矿物元素硒、镁的营养需求研究[D]. 谈枫.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9]. 大黄鱼、鲈鱼主要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磷的营养生理研究[D]. 张春晓. 中国海洋大学. 2006
[10]. 养殖海水和淡水鲈鱼的营养组成比较分析[J]. 吴燕燕, 李冰, 朱小静, 魏涯, 杨贤庆.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标签:水产和渔业论文; 大黄鱼论文; 鲈鱼论文; 对照组论文; 有毒有害物质论文; 内脏脂肪论文; 烟酸铬论文; 饲料论文; 畜牧业论文; 鱼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