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苏论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论战,中苏,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莫斯科,苏联,局部性。
中苏论战论文文献综述
韩晓青[1](2019)在《中苏论战中的中央反修文件起草小组》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之间发生了举世瞩目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苏方发表了1000多篇文章对中方进行批评,中方也先后发表了近30篇文章对苏方进行驳斥。中方论战文章都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或者《人民日报》社论的名义发表,从表面上看,这些文章似乎都出自《人民日报》或者《红旗》杂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近年来随着一些当事人的披露,这些论战文章的操刀者——中央反修文件起草小组才浮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这些当事人所关注的重点并不是这个起草小(本文来源于《党史博览》期刊2019年08期)
方睿琪[2](2019)在《中苏国家利益分歧与“十年论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苏论战是中苏关系史上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深刻的影响了二战以来国际共运史的发展方向,也对冷战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和中共在斯大林评价的问题上暴露了双方的分歧以来,中苏论战逐渐走向公开化、白热化,直接导致了两党两国关系的破裂,并且大论战的进程本身也足足持续了十年之久,成为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研究中一个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阶段。本文关于大论战的研究希望回答如下的问题:“中苏论战”这一由具体问题引发并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争的历史事件,其发生是否具有其必然性?如果有,那么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合了“国家利益决定国家行为”的国际关系理论基本假定,本文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对大论战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事件的分歧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争论都是表面现象,中苏论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的分歧”这一假设。在论证结构上,本文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探讨了国家利益和国家利益观的定义,并进一步结合历史事实,分析了中苏论战双方——中国共产党以及苏联共产党所秉持的国家利益观;第二部分梳理中苏论战前中苏(中俄)两国关系的历史,揭示了“中俄两国的国家利益分歧久已有之并根深蒂固”这一现象;第叁部分则从两国国家利益分歧的视角具体分析大论战时期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以证明中苏论战的原因根植于国家利益的命题;而第四部分则对中国共产党在中苏论战期间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举措进行了梳理和说明,更进一步佐证了“国家利益是中苏论战的根本原因”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本文“中苏论战的爆发并非偶然,其根本因素就是中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分歧”这一结论。(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5-01)
佘君[3](2019)在《中苏论战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苏论战对中共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论战期间,中共中央组织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着作;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整理发表了对苏共和其他党的批判文章以及相关修正主义者的言论和着作;在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介绍中苏论战情况和中共中央的政策观点。(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郭祥[4](2018)在《苏联对当代中国第一次改革的影响——兼论中苏论战的实质》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1978年是当代中国第一次改革时期。苏共"二十大"是这次改革的起点,对斯大林的评价影响了这次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中苏冲突、论战使这次改革偏离了正常的航道。应该看到,中苏冲突、论战含有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因素,认识中苏冲突、论战不能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而应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正确评价苏联对当代中国第一次改革的影响。同时应该看到,中国第一次改革为第二次改革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贺瑞[5](2018)在《辨伪识真须有时——读赵图雅《中苏论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一书》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60年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和十月革命40周年之际,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生了一场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层次高、内容多、理论深、关系复杂,影响深远,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因而,积累的文献也多。作者在研究原始文献和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中苏论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确实,从(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王一格[6](2017)在《中苏论战中关于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争论及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历时十年的中苏论战发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到六十年代中期,这是一场国际大型论战,两大共产党彼此的争论不但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更对今后的国际战略格局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中苏论战归根到底是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两者争论的主旨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定义与建设问题。本文主要意图在于将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出现的问题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尤其是对于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苏双方持有的不同认识观点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在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对待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如何正确的处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问题上、执政党自身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如何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更具时代性和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试图给出一些论证和微不足道的个人观点。本文主要由叁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主要评介中苏两党论战的历史环境、背景与过程概述。中苏论战发生的背景具体从国外与国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国外背景是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进行粗暴和简单的批判,并提出“叁和”理论与政策作为当时苏联外交政策的总路线。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党则是比较客观地对斯大林的成绩和错误做出客观的分析评论,并对斯大林模式也开始反思,但对于“叁和”理论和政策则表示强烈反对。国内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赫鲁晓夫并不支持当时中国推进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其次,1958年苏联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以及第二次台海危机的爆发使得苏中双方进行着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在此国内外复杂的背景下,中苏双方先是产生分歧,内部争论;进而发展到分歧扩大,公开不点名批评;最终《九评》发表,论战公开,中苏两党开启了旷日持久的十年论战。第二章具体阐述了中苏论战中关于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争论,并试图对其进行较为详尽的研究和评论。首先,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争论中,双方围绕斯大林模式、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这叁方面进行争论。第二,在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的争论中,双方从关于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途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叁方面进行了较为激烈的论战。第叁,双方关于时代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相互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四,在执政党自身建设方面,双方对党的性质和“修正主义”问题进行了争论。第叁章主要阐述中苏论战中关于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争论对当代的启示。第一,必须以科学地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学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做到正确认识国情,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深刻把握国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之间的关系,既要明确地认识到两制共处、合作的现实必然性与合理性,又要清晰地认识到两制冲突、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第四,关于执政党自身建设方面,要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明确执政党的任务和方向;正确处理好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6-01)
李伟[7](2017)在《中苏论战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国际大论战。在这场论战中,中苏双方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展开激烈论战。中苏论战不仅使中苏关系发生了由“和”到“战”的巨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某种混乱,而且还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认为,中苏论战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契机,助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并且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选择。可以说,中国特色主义的最终选择就是总结历史经验得来的伟大成果。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4-01)
于超[8](2017)在《浅评中苏论战中的“和平共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苏论战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简称"九评",在"九评"中中共发表了一系列的观点,其中很重要的讨论点在赫鲁晓夫提出的"叁和"的对外政策。各国对外政策是实行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还是支持无产阶级革命,不同社会制度之间能不能和平共处都是大讨论的重要讨论之处。(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7年03期)
何一成[9](2016)在《在论战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评《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苏论战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展示了一幅在中苏论战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图景,为世人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新的视野。中苏两党两国对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社会主义发展环境的不同理解是导致论战发生的主因,如何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怎样看待斯大林模式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论战的核心和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论战带给我们的珍贵启示。(本文来源于《嘉兴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高志中[10](2016)在《邓小平与中苏论战》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战,是那个世纪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邓小平率领中共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没有屈服于苏修",其出色表现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一场痛快的争论"1960年4月,列宁诞辰九十周年时,中国发表了《列宁主义万岁》《在列宁(本文来源于《党史文苑》期刊2016年11期)
中苏论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苏论战是中苏关系史上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深刻的影响了二战以来国际共运史的发展方向,也对冷战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和中共在斯大林评价的问题上暴露了双方的分歧以来,中苏论战逐渐走向公开化、白热化,直接导致了两党两国关系的破裂,并且大论战的进程本身也足足持续了十年之久,成为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研究中一个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阶段。本文关于大论战的研究希望回答如下的问题:“中苏论战”这一由具体问题引发并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争的历史事件,其发生是否具有其必然性?如果有,那么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合了“国家利益决定国家行为”的国际关系理论基本假定,本文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对大论战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事件的分歧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争论都是表面现象,中苏论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的分歧”这一假设。在论证结构上,本文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探讨了国家利益和国家利益观的定义,并进一步结合历史事实,分析了中苏论战双方——中国共产党以及苏联共产党所秉持的国家利益观;第二部分梳理中苏论战前中苏(中俄)两国关系的历史,揭示了“中俄两国的国家利益分歧久已有之并根深蒂固”这一现象;第叁部分则从两国国家利益分歧的视角具体分析大论战时期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以证明中苏论战的原因根植于国家利益的命题;而第四部分则对中国共产党在中苏论战期间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举措进行了梳理和说明,更进一步佐证了“国家利益是中苏论战的根本原因”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本文“中苏论战的爆发并非偶然,其根本因素就是中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分歧”这一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苏论战论文参考文献
[1].韩晓青.中苏论战中的中央反修文件起草小组[J].党史博览.2019
[2].方睿琪.中苏国家利益分歧与“十年论战”[D].外交学院.2019
[3].佘君.中苏论战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4].郭祥.苏联对当代中国第一次改革的影响——兼论中苏论战的实质[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贺瑞.辨伪识真须有时——读赵图雅《中苏论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一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王一格.中苏论战中关于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争论及当代启示[D].河南大学.2017
[7].李伟.中苏论战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7
[8].于超.浅评中苏论战中的“和平共处”问题[J].才智.2017
[9].何一成.在论战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评《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J].嘉兴学院学报.2016
[10].高志中.邓小平与中苏论战[J].党史文苑.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