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型表达论文_黄鹏,阎丽萍,张宁,石金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成型表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杆菌,干酪,乳酸菌,蛋白,酸乳,里氏,万年青。

组成型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黄鹏,阎丽萍,张宁,石金磊[1](2018)在《利用GAP启动子在毕赤酵母中组成型表达人鹅型溶菌酶2》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甘油醛叁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s-3-phosphatedehydrogenase,GAP)启动子在毕赤酵母中表达人鹅型溶菌酶2(human goose-type lysozyme 2,h LysG2),并在小试规模建立一套有效的重组hLysG2(recombinant h LysG2,rh LysG2)生产工艺流程。根据毕赤酵母密码子偏爱性设计并人工合成hLysG2基因,将其连接至pGAPZαA质粒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APZαA-h LysG2。将重组表达载体线性化后电转化毕赤酵母GS115感受态细胞,通过Zeocin抗性筛选获取高拷贝重组菌株,并在5L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发酵培养。发酵60h后发酵液上清酶活性达到最高,发酵液上清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检测证实rh LysG2得到表达。与诱导型表达相比,组成型表达发酵时间缩短了48h,上清中rhLysG2总活性提高了23.8%;使用甲壳素亲和层析和分子筛层析对rhLysG2进行纯化后,每升发酵液上清可纯化到187.4mg重组蛋白,纯化产物纯度达99.0%以上;浊度测定法分析显示,在p H 5.6、30℃和0.1mol/L Na+的条件下,rhLysG2可达到最大酶活性13 500U/mg。利用GAP启动子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了高纯度和高活性的rh LysG2,避免了甲醇的使用,缩短了发酵时间,提高了蛋白产量,为将rhLysG2开发为新型抗耐药菌药物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姜福星,孙晓兰,宋贤,文好雨,宋丽[2](2018)在《白花虎眼万年青QtNPY4组成型表达对烟草叶片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花虎眼万年青的离体叶片在细胞分裂素作用下叶片表面产生多个珠芽,即"叶上珠芽",其再生机制尚需阐明。白花虎眼万年青叶上珠芽转录组分析表明,NPY基因在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NPY基因是BTB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在生长素调控下参与了器官发生。为了探析白花虎眼万年青叶上珠芽的发生机制,我们将来自白花虎眼万年青的叶上珠芽的QtNPY4基因置于泛素启动下在烟草中持续表达,在细胞分裂素调控下转基因烟草出现了叶片浅裂、倒卵形甚至叶脉长芽等多种表型。以上研究说明QtNPY4基因具有调控维管束发育和茎尖分生组织活性的功能,能提高植物的再生能力,能赋予或提高叶表维管束分化和再生能力并且受细胞分裂素调控;可能在白花虎眼万年青的叶上珠芽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生物技术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6期)

何雨娟,鞠迪,王悦,杨雪清,王小奇[3](2018)在《水稻蛋白酶抑制剂基因OsLTPL164和OsLTPL151的组成型及诱导型表达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PI)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蛋白质,具有抵御植食性昆虫取食危害的功能。然而,水稻(Oryza sativa)PI基因在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取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水稻蛋白酶抑制剂基因OsLTPL164和OsLTPL151在二化螟取食及机械损伤下的表达模式,为明确OsLTPL164和OsLTPL151在水稻防御二化螟中的作用及今后利用这两个基因构建转基因水稻株系打下基础。【方法】以东北地区常规种植的3个水稻品系辽盐2号(1654)、辽星17号(1665)和长白17号(1688)为研究对象,在二化螟危害关键时期(分蘖期)通过机械损伤和接虫处理,在处理后不同时间(0、3、6、12、24、48、72 h)分别对根、茎、叶3个组织进行取样,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3个水稻品系中OsLTPL164和OsLTPL151的表达模式。【结果】OsLTPL164在3个品系中的组织表达模式一致,在叶片和茎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根部;OsLTPL151在3个品系中的组织表达模式不一致,在1654品系中茎和叶片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根部,但在1688和1665品系中根部的表达量显着高于茎和叶片;此外,这两个基因在3个品系间的相同组织中都有不同的表达模式,OsLTPL164在根、茎、叶中均呈现在1665品系中表达量最高、在1688品系中表达量次之、在1654品系中表达量最低的表达模式,但OsLTPL151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与OsLTPL164不同:在根中,OsLTPL151在1665品系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1688和1654品系;在茎中,OsLTPL151在1654和1665品系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1688品系;在叶中,OsLTPL151在1654品系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1665和1688品系。二化螟取食诱导OsLTPL164和OsLTPL151在3个品系的叶片中表达上调幅度高于茎和根,且在1665品系中上调的幅度较1688和1654品系中大。在二化螟取食和机械损伤处理不同时间后,两个基因均呈现表达水平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OsLTPL164和OsLTPL151在机械损伤6 h后才被显着诱导表达,而二化螟取食3 h后便可诱导OsLTPL164和OsLTPL151上调表达。【结论】OsLTPL164和OsLTPL151在3个水稻品系中二化螟取食以及机械损伤均能诱导其表达,推测这两个基因可能与水稻抗二化螟有关,但这两个基因在不同水稻品系中其他具体的功能可能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王雪,尚晓敏,李桂玲,刘琼[4](2018)在《植物乳杆菌高表达组成型表达载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酸菌宿主对表达载体的启动子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本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嗜酸乳杆菌表面蛋白SlpA基因启动子,以诱导型表达载体pSIP409为基本框架删除其诱导型启动子,采用能快速连接的无缝克隆技术将SlpA基因启动子连接到gusA基因上游,获得重组质粒409SlpA电转化至植物乳杆菌NC8中,Western Blot定性测定的gusA表达情况,同时利用MRS-X-gluC培养基特异性显色反应来鉴定阳性重组子表达gusA的活性,为利用该启动子表达外源蛋白研制新型基因工程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5期)

高云雨,钟路遥,董冠园,佘伟怡,周娇娇[5](2018)在《里氏木霉组成型表达siRNA干扰cre1基因对纤维素酶表达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组成型siRNA干扰载体对里氏木霉碳阻遏抑制因子CRE1进行siRNA干扰以研究其对里氏木霉纤维素酶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根据里氏木霉cre1基因序列设计siRNA干扰片段。利用里氏木霉组成型表达载体将干扰片段分别构建至里氏木霉cre1干扰载体并将其转化里氏木霉QM9414。分别在48和144 h对各转化子进行纤维素酶酶活力测试(CMC酶活力测试和滤纸酶活力测试)及利用q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在诱导144 h时转化子的两种酶活力平均约比出发菌株高出1倍。qPCR检测cre1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转化子的cre1表达量比出发菌株平均降低约50%,而ace1基因表达量变化不大。其他纤维素酶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也均高于出发菌株。通过组成型表达siRNA干扰里氏木霉cre1基因可以明显调控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为研究纤维素酶的基因表达与调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Maqsood,Tram,周晗,王丽,乔薪瑗,徐义刚[6](2016)在《组成型表达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基因重组乳酸菌的构建及免疫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IBDV疫苗对该病的预防意义重大。为了评价乳酸菌系统表达IBDV vp2蛋白的免疫原性,利用乳酸菌表达质粒pPG612及宿主菌L.plantarum,L.pentoses和L.casei393构建了表达IBDV保护性抗原vp2的重组乳酸菌系统,并引入T7g10增强子,构建的重组乳酸菌分别命名为LPL/pPG612-vp2(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0-19)

陈佩佩,邵怡岚,郭超群,谭飞,徐义刚[7](2016)在《组成型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干酪乳杆菌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组成型表达质粒p PG-T7g10-PPαT为重组载体,在限制性内切酶SacⅠ和ApaⅠ酶切位点之间,插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 PG-T7g10-EGFP,电转化干酪乳杆菌ATCC393(L.casei 393),获得重组菌p PG-T7g10-EGFP/L.casei 393;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可见约27 ku的重组蛋白特异性反应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重组菌出现特异的绿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分析可见重组菌出现了明显的荧光信号。结果表明:已经获得组成型表达EGFP的重组干酪乳杆菌。本研究为进一步利用该表达系统表达功能蛋白,拓展乳酸菌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6年08期)

MAQSOOD,IRAM[8](2016)在《组成型表达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基因重组乳酸菌的构建及免疫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发的一种鸡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该病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中,利用乳酸菌表达载体p PG612构建了表达IBDV免疫原性蛋白vp2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分别在L.plantarum,L.pentoses,和L.casei 393叁株乳酸菌中进行表达。p PG612载体是一种表面展示载体,该载体中包含HCE组成型启动子和Pgs A锚定蛋白,同时为了提高vp2蛋白的表达量,本研究在该载体中插入了T7g10增强子。本研究对高效制备表达vp2蛋白的阳性重组乳酸菌策略进行了改善,主要评价指标如下:OD600值处于0.4-0.5,重组质粒含量为2μl-6μl(100ng/μl),电压为2.3-2.4 kv/cm。结果显示,有两种重组质粒在叁种乳酸菌中均表现出高电转化率,即(i)p PG612-HCE-Pgs A-vp2-rrn BT1T2,(ii)p PG612-HCE-T7g10-Pgs A-vp2-rrn BT1T2,之后的酶切鉴定和PCR鉴定也都均证实了该结果。该方法较之前使用的构建重组乳酸菌的方法更加简单且更加高效。本研究还分别对叁株含有p PG612-vp2(p PG612-HCE-Pgs A-vp2-rrn BT1T2)和p PG612-T7g10-vp2(p PG612-HCE-T7g10-Pgs A-vp2-rrn BT1T2)重组质粒的重组乳酸菌作为口服疫苗的免疫原性和针对IBDV的保护率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显示,vp2蛋白成功的获得了表达并展示在各重组乳酸菌的表面,将这些重组乳酸分别命名如下,LPL/p PG612-vp2(PL),LPL/p PG612-T7g10-vp2(TL),LPE/p PG612-vp2(PE),LPE/p PG612-T7g10-vp2(TE),LC/p PG612-vp2(PC)和LC/p PG612-T7g10-vp2(TC)。其中,含有p PG612-T7g10-vp2质粒的重组菌的vp2蛋白表达量较高,说明T7g10增强子能够有效提高vp2蛋白在乳酸菌中的表达水平。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口服免疫后,LPL/p PG612-T7g10-vp2株乳酸菌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以及更高的免疫保护率(87.5%)。通过本研究可以证明,重组乳酸菌系统作为口服疫苗可以刺激动物产生较强的抗体水平,p PG612-HCE-T7g10-Pgs A-vp2-rrn BT1T2免疫组产生的抗体水平显着高于p PG612-HCE-Pgs Avp2-rrn BT1T2免疫组,并且L.plantarum菌株免疫组的免疫保护率高于L.casei免疫组和L.pentoses免疫组。同时,L.casei免疫组的保护率高于L.pentoses免疫组。动物实验中,在vp2免疫组中检测到大量的T细胞,在IBDV攻毒组中也检测到数量增多。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所有免疫组的CD4+和CD8+T细胞均显着性增高,其中p PG612-HCE-T7g10-Pgs Avp2-rrn BT1T2免疫组的CD4+和CD8+T细胞比例高于p PG612-HCE-Pgs A-vp2-rrn BT1T2免疫组。TL免疫组中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分化率分别为13.3%和21.0%,高于PL免疫组的10.4%和14.0%;TC免疫组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分化率分别为11.4%和20.9%,高于PC免疫组的7.2%和11.5%;TE免疫组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分化率分别为8.3%和16.7%,高于PE组的7.5%和13.5%。所有免疫组的CD8+T细胞分化率均高于CD4+T细胞。CD8+T细胞属于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裂解感染病毒的细胞、肿瘤细胞和同种异体移植物,在免疫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细胞免疫反应的检测结果中,重组L.plantarum菌株免疫组的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分化率高于重组L.casei菌株组和重组L.pentoses菌株组。p PG612-HCE-T7g10-Pgs A-vp2-rrn BT1T2免疫组产生的IFN-γ,IL-2和IL-4细胞因子水平高于p PG612-HCE-Pgs A-vp2-rrn BT1T2免疫组;其它数据显示,IFN-γ水平高于IL-2水平,IL-2水平高于IL-4水平;重组L.plantarum菌株免疫组较其他两个重组菌免疫组能够刺激产生更高水平的Th1和Th2型细胞因子,并且重组L.casei菌株免疫组刺激产生Th1和Th2型细胞因子水平高于重组L.pentoses菌株免疫组。IFN-γ和IL-2等Th1型细胞因子和细胞免疫相关,IL-4等Th2型细胞因子和体液免疫相关。本研究得出结论,含有p PG612-T7g10-vp2质粒的重组L.plantarum乳酸菌免疫原性强,能够针对IBDV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可作为将来开发IBDV口服疫苗的候选菌株。(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张蕾[9](2016)在《组成型表达猪抗菌肽PF1-PR39的重组干酪乳杆菌构建及生物学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菌肽普遍存在于生物界,除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其对病毒、真菌、寄生虫和原虫以及癌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天然免疫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菌肽PR39、PF1是Cathelicidin家族的成员,富含脯氨酸。乳酸杆菌是可以定植于肠道的益生菌,它作为宿主菌表达外源蛋白具有其他原核或真核细胞不具备的优势。本研究以GenBank发表的猪抗菌肽PF1和PR39基因为模板,设计一段重组基因序列,用刚性linker连接两段抗菌肽基因,并在序列前端添加了用于检测蛋白表达的myc蛋白标签,依据乳酸杆菌的密码子偏嗜性进行了优化,合成了一段基因PF1-PR39。以合成基因为模板,利用P1、P2引物扩增基因并替换其酶切位点为Bam H I和Xho I,并将其克隆在p MD19-T Simple载体上。通过Bam H I和Xho I双酶切,回收PF1-PR39目的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PH-pPG612组成型表达载体上。重组获得的阳性质粒通过电转化转入干酪乳杆菌ATCC L.casei 393,获得能够组成型表达猪源抗菌肽PF1-PR39的重组干酪乳杆菌PPH-pPG612-PF1-PR39/L393。以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重组抗菌肽的表达,并对培养条件进行探索。用动态生长曲线法和琼脂孔穴扩散法检测重组蛋白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巴氏杆菌、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重组猪抗菌肽PF1-PR39在重组菌中获得正确表达,表达产物的分子量约为17.8 k Da。重组猪抗菌肽PF1-PR39对大肠埃希氏菌、巴氏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对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为检测表达猪抗菌肽的重组菌对动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选取4-5周龄清洁级BABL/c雌性小鼠,体重14~17g,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小鼠。试验组小鼠每天灌服200μL 1×109 CFU重组干酪乳杆菌PPH-pPG612-PF1-PR39/L393菌液;空载体组灌服200μL 1×109 CFU PPH-pPG612/L393菌液;培养基组每天灌服200μL MRS培养基,连续灌服21天。在实验前和第7、14、21天对各组小鼠的体重进行称重,计算各组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各个时期的料重比(F/G)。在实验的第7、14天,分别对每组小鼠进行尾部采血;在第21天,每组随机选3只小鼠脱颈致死,眼球采血,取小肠肠段并刮取其肠黏液。以小肠组织提取总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相应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ELISA方法检测各时段的血液样本中免疫球蛋白Ig G、Ig M含量,以及肠黏液中sIg A的含量。各组余下的小鼠再平均分为2组,分别口服感染一定剂量的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然后分别观测重组菌对感染后小鼠的保护作用并检测其排菌情况。结果表明,灌服表达猪抗菌肽PF1-PR39重组菌的小鼠平均日增重有极显着的提高(P<0.01),料重比也有显着降低(P<0.05);实验组小鼠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比率与培养基组比较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着;灌服表达重组抗菌肽的小鼠血清中Ig G、Ig M浓度比其余小鼠增高,其中IgM变化显着(P<0.05),肠黏液中s Ig A含量略有提升但变化不明显;以小鼠小肠组织RNA反转录后的c DNA为模板,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PH-pPG612-PF1-PR39/L393组小鼠TGF-β表达水平有较明显的提高,TNF-α水平也有所提高,IFN-γ、IL-4、IL-6的表达水平下降,但有的差异并不显着;灌服表达PF1-PR39的重组菌的小鼠对感染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和沙门氏菌的小鼠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效应,死亡率下降,保护率分别达到83.3%和66.7%。综上,本研究所构建的组成型表达猪抗菌肽PF1-PR39的重组干酪乳杆菌在体外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重组菌用来饲喂小鼠可以提高小鼠的生长性能,提高了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对感染致病菌的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为表达抗菌肽PF1-PR39的重组干酪乳杆菌可以作为微生态制剂应用于养殖业的生产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韩乐蒙[10](2016)在《组成型表达鸡致病性大肠杆菌fimA与ompC融合蛋白的重组乳酸杆菌的构建及其在鸡肠道定殖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禽大肠杆菌病(avian colibacillosios)是由禽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APEC)感染禽类引起的多种临床病型的总称。主要表现有胚胎和幼雏的死亡、败血症、气囊炎、心包炎、输卵管炎、肠炎、腹膜炎和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等。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E.coli)血清型众多,抗原结构复杂,给防治本病带来了困难,因此,寻求针对主要致病大肠杆菌免疫保护谱广的抗原物质,并模拟其自然感染的黏膜免疫,对该病的特异性免疫防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得到引发黏膜免疫并传递特异性抗原物质的活菌载体,本实验从健康鸡肠道分离乳酸杆菌进行鉴定,并对其对于肠道的粘附能力和耐药性进行了检测。通过形态、培养、生化特性鉴定以及16s rRNA鉴定,共获得了8株乳酸杆菌,其中包括3株Lactobacillus crispatus(卷曲乳杆菌)、2株Lactobacillus johnsonii(约氏乳杆菌)、2株Lactobacillus salivarius(唾液乳杆菌)和1株Lactobacillus saerimneri。8株乳酸杆菌在37℃和42℃均能良好生长;抑菌试验表明,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体外粘附实验表明,8株乳酸杆菌均具有一定的粘附特性,可在肠道内定殖。抗生素敏感性实验表明8株乳酸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在特异性抗原物质的制备上,选用APEC O1血清型的I型菌毛A(FimA)和外膜蛋白C(Omp C)作为靶抗原基因片段,以APEC基因组为模板,A1和A2为引物,经PCR扩增5’端带有Apal I酶切位点和linker序列,3’端带有ApaⅠ酶切位点的528bp的基因片断FimA。以C1、C2为引物,扩增5’端带有SacⅠ酶切位点和Flag标签序列,3’端带有ApalⅠ酶切位点的1074bp的基因片段Omp C。再将FimA和Omp C与T载体进行亚克隆连接构建,获得二者基因融合的重组质粒p MD18-T-Omp C-fim A,构建了I型菌毛A(Fim A)和外膜蛋白C(Omp C)的融合基因片段。利用限制性内切酶SacⅠ和ApaⅠ将融合基因片段酶切后定向插入含有HCE组成型强启动子并具有锚定结构序列(Anchor)的乳酸菌组成型表面表达载体pPG-T7g10-PPT中,并将重组质粒p PG-T7g10-PPT-Omp C-FimA电转化入工程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393和鸡肠道分离的乳酸杆菌M-11(Lactobacillus saerimneri)中,构建获得了两株重组菌pPG-T7g10-PPT-Omp C-FimA/L393和pPG-T7g10-PPT-Omp C-FimA/M-1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融合基因在两株乳酸杆菌中均获得了表达,出现了约101KDa的特异性反应带。重组乳酸杆菌在鸡肠道内定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饲喂重组菌可以使肉仔鸡的日增重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模拟肠道环境中,重组菌可耐受pH=3的酸性环境,在0.1%的胆汁酸盐环境中可良好生长;重组菌可在鸡肠道内定殖,在免疫后的14天,重组菌的数量趋于稳定,一直持续需到免疫后的第28天,重组菌的数量保持稳定,可见重组菌能够在鸡肠道内定殖。综上,本研究通过鸡肠道内乳酸菌的分离鉴定,获得了8株乳酸杆菌,利用乳酸菌组成型表达载体质粒,构建了表达APEC保护性抗原FimA和Omp C串联融合表达的重组乳酸杆菌,该重组菌能够在鸡肠道内定殖,具有益生菌的特性,该菌株为防制禽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大肠杆菌疾病提供理想的疫苗候选菌株。(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组成型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花虎眼万年青的离体叶片在细胞分裂素作用下叶片表面产生多个珠芽,即"叶上珠芽",其再生机制尚需阐明。白花虎眼万年青叶上珠芽转录组分析表明,NPY基因在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NPY基因是BTB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在生长素调控下参与了器官发生。为了探析白花虎眼万年青叶上珠芽的发生机制,我们将来自白花虎眼万年青的叶上珠芽的QtNPY4基因置于泛素启动下在烟草中持续表达,在细胞分裂素调控下转基因烟草出现了叶片浅裂、倒卵形甚至叶脉长芽等多种表型。以上研究说明QtNPY4基因具有调控维管束发育和茎尖分生组织活性的功能,能提高植物的再生能力,能赋予或提高叶表维管束分化和再生能力并且受细胞分裂素调控;可能在白花虎眼万年青的叶上珠芽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生物技术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成型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1].黄鹏,阎丽萍,张宁,石金磊.利用GAP启动子在毕赤酵母中组成型表达人鹅型溶菌酶2[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8

[2].姜福星,孙晓兰,宋贤,文好雨,宋丽.白花虎眼万年青QtNPY4组成型表达对烟草叶片形态的影响[J].分子植物育种.2018

[3].何雨娟,鞠迪,王悦,杨雪清,王小奇.水稻蛋白酶抑制剂基因OsLTPL164和OsLTPL151的组成型及诱导型表达模式[J].中国农业科学.2018

[4].王雪,尚晓敏,李桂玲,刘琼.植物乳杆菌高表达组成型表达载体构建[J].吉林畜牧兽医.2018

[5].高云雨,钟路遥,董冠园,佘伟怡,周娇娇.里氏木霉组成型表达siRNA干扰cre1基因对纤维素酶表达的调控作用[J].微生物学杂志.2018

[6].Maqsood,Tram,周晗,王丽,乔薪瑗,徐义刚.组成型表达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基因重组乳酸菌的构建及免疫原性分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7].陈佩佩,邵怡岚,郭超群,谭飞,徐义刚.组成型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干酪乳杆菌的构建[J].畜牧与兽医.2016

[8].MAQSOOD,IRAM.组成型表达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基因重组乳酸菌的构建及免疫原性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6

[9].张蕾.组成型表达猪抗菌肽PF1-PR39的重组干酪乳杆菌构建及生物学活性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6

[10].韩乐蒙.组成型表达鸡致病性大肠杆菌fimA与ompC融合蛋白的重组乳酸杆菌的构建及其在鸡肠道定殖特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中华绒螯蟹Dscam基因3’UTR的剪接体...基因置换质粒pJTU1730的构建Fig...一2转soDHODH了基因载体的检测Fig.4一2...一3转sOD石飞,DzZI基因载体的检测F19.4...野生型、crk45突变体以及CRK45过表达植...基因在孢子萌发、附着胞发育和...

标签:;  ;  ;  ;  ;  ;  ;  

组成型表达论文_黄鹏,阎丽萍,张宁,石金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