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偶联论文-蔡延超,牛鹏飞,沈振陆,李美超

催化偶联论文-蔡延超,牛鹏飞,沈振陆,李美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催化偶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9-氮杂双环[3.3.1]壬烷-N-氧基自由基,循环伏安法,原位红外光谱,电催化

催化偶联论文文献综述

蔡延超,牛鹏飞,沈振陆,李美超[1](2019)在《伯胺在电催化媒介ABNO作用下的自氧化偶联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9-氮杂双环[3.3.1]壬烷-N-氧基自由基(ABNO)为电催化媒介,在Na Cl O4-MeCN溶液中伯胺通过自氧化偶联反应生成对应的亚胺.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ABNO对伯胺的电催化性能.在相同条件下,与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相比,ABNO在伯胺的自氧化偶联反应中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反应活性.采用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分析其中间产物为Ph—CH=NH.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一系列芳香伯胺可在ABNO电催化作用下自氧化偶联生成对应的亚胺,产率较高.(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皓,温思思,赵冰,宋薇[2](2019)在《表面增强拉曼研究Ag/AgCl/Pd异相催化C-C偶联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Suzuki-Miyaura C-C偶联反应是有机反应中重要的中心反应,而金属钯类催化剂凭借其优良的催化效率和化学稳定性吸引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兴趣[1],而Pd纳米颗粒与商用的可溶性有机金属Pd相比具有更加稳定的化学性质,同时可以与反应物分离,进而可以应用于连续反应,从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2]。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是研究金属纳米颗粒表面化学反应的有力手段,可以有效显示物质的结构变化信息,从而观察到紫外,质谱等手段无法观察的分子结构变化过程。本工作合成的Ag/AgCl/Pd新型材料既可以作为高效的催化剂催化偶联反应,同时也可以作为SERS增强基底,进而利用SERS监测Suzuki-Miyaura C-C偶联反应的过程,对于Suzuki-Miyaura反应机理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周杰,张凤华,丁晓光,于芳[3](2019)在《CuCl催化对甲基溴苯和苯酚的C-O偶联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合成1-甲基-4-苯氧基苯的方法,在碱为K3PO4、反应溶剂为1,4-二氧六环、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12.0 h的条件下,CuCl催化对甲基溴苯和苯酚,构建新的C-O,实现偶联反应。反应有较强的选择性,在最佳的反应条件下可以获得1-甲基-4-苯氧基苯的收率为72%。进一步利用核磁共振(NMR)对其产物1-甲基-4-苯氧基苯进行表征,确认目标产物结构。(本文来源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玉成,郑啸,黄培强[4](2019)在《光催化氧化还原体系中硝酮与芳香叔胺的自由基偶联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氮α-位碳自由基构造氮α-位碳-碳键是合成含氮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近期,利用可见光催化氧化芳香叔胺—氮α-位去质子化形成氮α-位碳自由基的原理发展了一系列新颖的自由基加成(偶联)反应,成为氮α-位碳自由基化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应用Ir-催化剂,实现了光催化氧化还原体系中硝酮与芳香叔胺的自由基偶联反应,高效地合成β-氨基羟胺化合物.该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原子经济性,且对于各种链状、环状以及手性硝酮都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产物可方便地转化为重要的邻二胺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文莹,董涛生,王天昀,杜正银[5](2019)在《铜粉催化叁氮唑与芳硼酸的交叉偶联反应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氮唑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杂环化合物,也是很多农药、医药和有机合成中间体的合成砌块.许多含有1,2,3-叁氮唑结构单元的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消炎、抗癌等生物活性.以市售铜粉作为催化剂,以芳硼酸作为芳基化试剂,研究了1 H-1,2,3-叁氮唑与芳硼酸的交叉偶联反应.结果表明,1 H-1,2,3-叁氮唑发生了N-芳基化反应,生成了N1-芳基和N2-芳基叁氮唑的异构化产物,总收率最高87%,二者的比例约为(2-5):1.当取代的1 H-1,2,3-苯并叁氮唑作为反应底物时,N1-芳基化产物又出现了两种不易分离的位置异构体.(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朱莹,邓楠,封梅青,刘鹏[6](2019)在《预还原CuFe_2O_4在等离子体光催化及热催化炔烃氧化自偶联反应中具有可比活性的原因探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两大世界难题,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清洁、可持续的绿色能源——太阳能.绿色高效的光催化转化被认为是替代传统热催化反应的最佳选择,尤其是可见光催化.由Glaser首次提出的通过铜离子催化端基炔氧化自偶联(OHA)合成共轭1,3-二炔在天然产物、药物、光电子材料和聚合物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的热催化OHA反应存在反应温度较高、需要添加含氮配体或碱性助剂、均相催化剂难以循环使用等问题.因此发展反应条件温和、无添加剂、可重复使用的多相光催化OHA反应体系势在必行.鉴于Cu~+物种被认为是多相热催化和均相光催化OHA中的活性物种,以及我们研究组前期发展了多种表面富含Cu~+物种的尖晶石材料,我们提出了将这些含铜尖晶石应用于多相光催化OHA反应.研究发现,只有预还原的含铜尖晶石才具有可见光催化活性,其中预还原CuFe_2O_4不仅在120℃热催化OHA中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其在室温可见光催化OHA中也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这主要是由于CuFe_2O_4具有较高的可还原性,其在相同的还原温度300℃下能获得最多的表面活性Cu物种.因此,我们进一步优化了CuFe_2O_4的制备方法和还原温度,发现采用溶胶-凝胶燃烧法(SG)和250℃部分还原所制备的CuFe_2O_4-SG-250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多种末端炔烃的热催化和光催化OHA中均获得了高于90%的1,3-二炔产率和能够与热催化相媲美的光催化活性.由于未还原的CuFe_2O_4样品及单独Fe_3O_4在光催化和热催化OHA中均没有活性,因此表面铜是活性位点.为了探究铜物种的氧化态变化对催化活性的影响,我们监测了1,3-二炔产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发现热催化有明显的诱导期而光催化没有.通过反应前后XPS价态分析,并结合Cu0、Cu_2O和CuO作为参照催化剂的反应结果,我们发现表面氧化的Cu_2O是热催化OHA的活性物种,而金属铜纳米颗粒(CuN Ps)是光催化OHA的活性位点.结合UV-Vis光谱结果及不同强度和波长可见光对CuFe_2O_4-SG-250和Cu/TiO_2光催化性能影响的探究,我们认为CuNPs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有助于可见光诱导的室温光催化OHA.此外,通过简单磁分离对CuFe_2O_4-SG-250的重复使用性进行了评估,经过预还原处理该催化剂至少可重复使用5次.显然,本文为开发基于CuNPs的高效、绿色的多相可见光催化工艺,以取代能源和污染密集型的铜基热催化反应提供了方向.(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期刊2019年10期)

曹莎莎,谭金强,吴崇刚[7](2019)在《Heck型交叉偶联反应用负载型Pd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催化活性与立体选择性高,Pd催化剂广泛应用于Heck型交叉偶联反应,其催化机理通常依次包括Pd(0)氧化加成、加成、β-H消除、还原性消除等四步。对于无机非金属、有机高分子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负载型Pd催化剂,Pd浓度的升高增大了催化表面积,Pd-载体吸附作用的加强、载体尺寸的减小及表面结构性的增加提高了Pd的分散度; Pd不饱和配位活性位的增多促进了其与反应物形成配位中间体,溶剂对载体溶胀度的增高扩大了Pd与反应物的有效接触面积,而碱的碱性与用量的增加加速了Pd在催化循环中的再生,这些均提高了Pd的催化活性。然而,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Pd的催化活性一般先升高,至某一适中温度时达到最高值,之后因Pd的热聚集过于显着转而降低。研发催化机理明确、催化活性高、立体选择性强、可重复使用性好的负载型Pd催化剂为Heck反应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井峰,白雪峰[8](2019)在《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肟环钯配合物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为原料,通过肟化反应合成了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肟,并以氯钯酸锂为钯源,合成了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肟环钯配合物。通过傅立叶红外(FT-IR)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溶剂与溶剂含水量、碱、催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对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肟环钯配合物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影响。当以碳酸钾为碱,乙醇水溶液(50vol%)为溶剂,催化剂量为0.01%(1×10-4mmol),60℃下催化对溴苯乙酮与苯硼酸Suzuki偶联反应,反应15min时,产品收率可达98.76%,表明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肟环钯配合物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粘合》期刊2019年04期)

刘茹雪,何小燕,牛力同,吕柏霖,余菲[9](2019)在《具有分级纳米结构的In_2S_3/CdIn_2S_4在可见光下催化苯甲胺的氧化偶联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以太阳光为能源、半导体材料为催化剂的催化体系将胺类化合物转化为相应的亚胺类化合物的方法是一种理想的有机合成手段.为了探索这类反应更温和的反应条件及更清晰的反应机理,本工作以NH2-MIL-68(In)和硫脲为前驱体制备了In2S3分级纳米管,并进一步采用热离子交换的方法制备了In_2S_3/CdIn_2S_4纳米管复合材料.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荧光光谱(PL)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光电性质等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显示, In_2S_3和CdIn_2S_4间有效异质结降低了In2S3/CdIn_2S_4复合材料的光生载流子的复合效率,使In_2S_3/CdIn_2S_4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剂的活性测试实验结果证明,In_2S_3和CdIn_2S_4间有效异质结和分级结构间的协同作用使In2S3/CdIn2S4纳米复合材料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光催化剂催化氧化苯甲胺的偶联反应.活性物种捕获实验证明该反应是由光生空穴(h+)引发的.此外,此研究发现苯甲胺的氧化偶联反应同时可以在氧气或氮气条件下发生,打破了该反应必须要有氧气参与的束缚,拓展了苯甲胺氧化偶联反应的适用范围.循环实验结果显示,催化剂可循环使用五次,证明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韦力,张明森,赵清锐,王雪[10](2019)在《甲烷氧化偶联NaWMnO/SiO_2类催化剂低温催化性能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OCM)反应的NaWMnO/SiO_2类催化剂中在700℃以下具有显着催化活性的称为NaWMnO/SiO_2低温催化剂,在催化剂的组成、制备方法及催化性能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同时对于其存在的潜在工业化应用前景做了概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13期)

催化偶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Suzuki-Miyaura C-C偶联反应是有机反应中重要的中心反应,而金属钯类催化剂凭借其优良的催化效率和化学稳定性吸引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兴趣[1],而Pd纳米颗粒与商用的可溶性有机金属Pd相比具有更加稳定的化学性质,同时可以与反应物分离,进而可以应用于连续反应,从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2]。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是研究金属纳米颗粒表面化学反应的有力手段,可以有效显示物质的结构变化信息,从而观察到紫外,质谱等手段无法观察的分子结构变化过程。本工作合成的Ag/AgCl/Pd新型材料既可以作为高效的催化剂催化偶联反应,同时也可以作为SERS增强基底,进而利用SERS监测Suzuki-Miyaura C-C偶联反应的过程,对于Suzuki-Miyaura反应机理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催化偶联论文参考文献

[1].蔡延超,牛鹏飞,沈振陆,李美超.伯胺在电催化媒介ABNO作用下的自氧化偶联反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2].刘皓,温思思,赵冰,宋薇.表面增强拉曼研究Ag/AgCl/Pd异相催化C-C偶联反应[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3].周杰,张凤华,丁晓光,于芳.CuCl催化对甲基溴苯和苯酚的C-O偶联反应[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9

[4].刘玉成,郑啸,黄培强.光催化氧化还原体系中硝酮与芳香叔胺的自由基偶联反应[J].化学学报.2019

[5].张文莹,董涛生,王天昀,杜正银.铜粉催化叁氮唑与芳硼酸的交叉偶联反应研究(英文)[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朱莹,邓楠,封梅青,刘鹏.预还原CuFe_2O_4在等离子体光催化及热催化炔烃氧化自偶联反应中具有可比活性的原因探究(英文)[J].ChineseJournalofCatalysis.2019

[7].曹莎莎,谭金强,吴崇刚.Heck型交叉偶联反应用负载型Pd催化剂的催化性能[J].化学通报.2019

[8].张井峰,白雪峰.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肟环钯配合物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的研究[J].化学与粘合.2019

[9].刘茹雪,何小燕,牛力同,吕柏霖,余菲.具有分级纳米结构的In_2S_3/CdIn_2S_4在可见光下催化苯甲胺的氧化偶联反应[J].化学学报.2019

[10].韦力,张明森,赵清锐,王雪.甲烷氧化偶联NaWMnO/SiO_2类催化剂低温催化性能的研究进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标签:;  ;  ;  ;  

催化偶联论文-蔡延超,牛鹏飞,沈振陆,李美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