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实践转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法治,思维,主义,教师,本体论,文化,修辞。
实践转向论文文献综述
高绣叶[1](2019)在《从精英主义到大众主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话语实践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人才内涵的认知偏差导致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话语的精英化取向,进而形成创新人才的能力定位偏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流于形式化。高等教育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不同结构要素的协同进步和相互支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界定创新人才的内涵,拓宽创新人才的外延,从而重构创新人才体系,进而基于高等教育的职能分化建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的培育系统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真正从理念走向实践,从实践走向实现。(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古丹[2](2019)在《从不羞辱到关怀——学校正派教育的实践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正派教育是一种不羞辱人的教育,关注的是"负面道德心理"。"羞辱"把人不当人对待,伤害其自尊与人格,是正派教育的敌人,它在教育实践中主要以羞辱性惩罚、压榨性羞辱与标签化羞辱等形态存在。"不羞辱"作为学校正派教育的基础准则,在减少或消除这些伤害和痛苦上具有实然的必要性,在道德要求的层次上亦具有基础性和优先性。但是,学校教育不能只满足于基本的道德底线,而应更指向于人的发展和人性精神的完善。关怀所强调的一种关怀性关系,使之既是通往正派教育的途径,又超乎正派教育。因此,在不羞辱的基础上,实现正派教育向关怀的转向,是提高学校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德育》期刊2019年10期)
刘崇俊[3](2019)在《科学社会学“实践转向”中的“互构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引入一般社会学中的社会生成论、以便同时打开科学与社会两个黑箱之时,科学实践社会学呈现了"科学与社会协同演化"的"互构论"图景。鉴于此,科学实践社会学实现了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向,也就是它不再关注科学是否如实表征了社会,而是聚焦于科学与社会秩序共同生产、直至运作出恰切的社会技术系统的实践过程。科学实践社会学研究中的"本体论政治",将启发社会(科)学找回活生生的"自然",从而将运作中的世界视作为一个纷繁复杂、不断重构的社会技术系统,最终从"社会-物质"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世界的运行。(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9年11期)
李少惠,赵军义[4](2019)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角色演进及其实践转向——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的主要角色各不相同。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篇中央一号文件予以分析,以进一步追寻乡村文化振兴的角色演进逻辑与国家意图。研究发现,乡村文化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舆论引导"角色、新世纪初期的"经济辅助"角色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文化服务"角色,反映了乡村文化发展由幕后走向台前的过程,乡村文化的本质属性逐渐显现。进入后生产主义时期,实施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在"求变"思维中注重由"舆论引导"向"文化服务"转变,由"经济辅助"向"文化融合"转变,由"多数关照"向"全民享受"转变,由"文化传承"向"传承与反哺并重"转变;在"守恒"逻辑中继续加强党对"叁农"工作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功能。(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秀梅,韩靖然[5](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中心存在的问题与实践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适应我国新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工科建设对工程教育提出了多方协同育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产业能力、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实施工程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理应充分发挥其在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事实上,工程训练中心仍处于新工科建设的边缘地带。为此,该文结合新工科建设对工程教育的新要求,从思想意识、平台建设、教学模式、师资队伍4方面对工程训练中心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实践转向的改革对策。(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9年09期)
李弦,王让新[6](2019)在《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实践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发端,同时也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建立的标志。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以实践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自然、社会、人都作了存在论的证明,实现了历史性、现实性、理想性的统一,促进了本质思维与实证特点的融合,也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正是在主客统一、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理论批判到现实批判的转变中实现了"新世界观"的"实践转向"。(本文来源于《党政干部学刊》期刊2019年09期)
王美华,叶丽[7](2019)在《依恋理论下的实践转向:关系为本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恋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它重视对人格的解释性,在心理学治疗中应用广泛。依恋理论作为心理-社会模型的重要代表被引入社会工作理论中,为社会工作的实践提供概念上的支持和指导。依恋理论对依恋关系的关注,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转向:关系为本的实践。(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工作》期刊2019年25期)
周彬[8](2019)在《教学治理现代化:时代挑战与实践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转型和技术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使学校教学治理面临着人才培养目标层次提升、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学过程技术含量的丰富以及教学价值观重构等时代挑战。需要重视教学治理对多元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统整力度、对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孵化与整合程度、对富有技术含量教学过程的建设程度和对治理过程价值引领功能的反省程度。在实践中完成从"自上而下的教学管控"转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学治理"、从"单一的课堂教学优化治理"转向"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孵化整合"、从"教学工具技术含量的提升"转向"提升教学过程的技术含量"的实践变革,进而有效达成以教学治理现代化促进教学过程现代化的治理目的。(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闫利雅[9](2019)在《职教教师发展政策的实践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职教教师发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整个教师群体的理念、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提升。从职教教师发展政策的现状、价值观、理念和策略等方面的实践转向,探索未来职教教师发展的重点任务;应用政策价值分析框架,从政策现象、本体形态、过程形态和政策的结果形态分析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的实践转向;提出政策驱动力和教师发展内驱力相辅相成,特别是职教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价值内驱力相融合。职教教师的发展策略主要从伦理观、知识观、能力观和场域观的实践转向等层面展开。(本文来源于《职教论坛》期刊2019年08期)
俞海涛[10](2019)在《修辞理论的实践转向及拓展研究——第十届法律修辞学会议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律修辞学是一门实践学科,应关注新时代的实践背景,回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同时关注历史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法律修辞学需要经历一场转变,即从修辞技巧的战术研究迈向思维方式的战略研究。同时需要警惕修辞的喧宾夺主现象,探寻法律概念的修辞意义,注重借鉴多种理论资源,关注修辞生发的社会环境。此外还需注意从法律修辞与法律解释、法律修辞与法律逻辑、法律修辞与法律语言、法律修辞与法美学等多视角、多维度来拓展法律修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法律修辞学需要一个实践智慧的立场。(本文来源于《河北法学》期刊2019年09期)
实践转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正派教育是一种不羞辱人的教育,关注的是"负面道德心理"。"羞辱"把人不当人对待,伤害其自尊与人格,是正派教育的敌人,它在教育实践中主要以羞辱性惩罚、压榨性羞辱与标签化羞辱等形态存在。"不羞辱"作为学校正派教育的基础准则,在减少或消除这些伤害和痛苦上具有实然的必要性,在道德要求的层次上亦具有基础性和优先性。但是,学校教育不能只满足于基本的道德底线,而应更指向于人的发展和人性精神的完善。关怀所强调的一种关怀性关系,使之既是通往正派教育的途径,又超乎正派教育。因此,在不羞辱的基础上,实现正派教育向关怀的转向,是提高学校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实践转向论文参考文献
[1].高绣叶.从精英主义到大众主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话语实践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9
[2].古丹.从不羞辱到关怀——学校正派教育的实践转向[J].中小学德育.2019
[3].刘崇俊.科学社会学“实践转向”中的“互构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
[4].李少惠,赵军义.乡村文化振兴的角色演进及其实践转向——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9
[5].王秀梅,韩靖然.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中心存在的问题与实践转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6].李弦,王让新.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实践转向”[J].党政干部学刊.2019
[7].王美华,叶丽.依恋理论下的实践转向:关系为本的实践[J].中国社会工作.2019
[8].周彬.教学治理现代化:时代挑战与实践转向[J].教育科学.2019
[9].闫利雅.职教教师发展政策的实践转向[J].职教论坛.2019
[10].俞海涛.修辞理论的实践转向及拓展研究——第十届法律修辞学会议述评[J].河北法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