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附着信息载体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建筑附着信息载体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王蕾[1]2004年在《建筑附着信息载体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街道——作为市民日常活动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大量的商业活动。临街建筑物也因此而承载着大量的商业信息,为各种商业广告的展示所利用,成为各种商业信息竞相争夺的支撑体。这些广告的任意设置和频繁更迭,逐步改变了建筑物的原有形态,影响到城市街道的景观秩序和特色。本文正是针对户外广告对于城市街道所造成的混乱现状出发,以建筑附着信息载体为研究对象,以相关城市管理法规为基础,探讨它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本文首先引入周正楠博士关于“建筑附着信息”的论述,界定“建筑附着信息载体”的概念;接着归纳建筑附着信息载体对于临街建筑物和城市街道景观的负面影响,并以此作为论文研究的出发点。 通过对我国部分城市关于户外广告的法规进行比较和分析,对于各地相关法规在地方性、协作性、可操作性等共性和具体措施方面,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且,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本文的第四部分提出了一体化设计的思路,将建筑附着信息载体作为设计元素,探讨了它与建筑单体一体化设计的方法:定位法、定形法、混合法;以及它与建筑群体一体化设计时,基于认知的设计方法:节奏控制法、节点突出法,旨在保护的设计方法:存真法、修缮法、更新法。 最后,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如何使建筑附着信息载体与建筑、与街道景观相协调,这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参与。它不是只由某些部门实施管理、也不是单单由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商家、业主、市民等更多方面的社会人员来共同协作和配合;其次,由于建筑附着信息载体的更替性、时新性以及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设计主体,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本文强调的是一种控制性的设计,而不是定案的、唯一的设计,它是一个持续的控制过程。本文的重点在于提出与城市管理法规相协作的控制性的设计方法,从而更有助于保持街道景观的有机秩序,延续街道景观的地方特色。

杜庆[2]2010年在《商业建筑中广告与表皮的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商业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筑中的主角。广告与商业建筑表皮一起成为城市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建筑形态、城市色彩、城市界面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广告与表皮的整合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有意义。论文以广告与表皮的媒介共性为切入点,结合社会学、传播学知识与实际案例的调研,研究影响广告与表皮整合的因素与整合存在的问题,并试探性地提出相关整合措施。首先,论文从理论上阐述两者整合的可能性。一方面,信息社会赋予商业建筑表皮新的使命,强化了其媒介特征(表皮应该起到传达信息、媒介交流的作用)。另一方面,附着于商业建筑上的广告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媒体,它也有着传递信息、促进消费的作用。表皮与广告之间存在的诸多共性(信息载体的交融、两者价值的共存)使两者的整合成为可能。然后,论文从理论上剖析影响两者整合的相关因素,指出不同的影响因素会使两者整合特征不尽相同。同时,论文从现实场景中抽取204个典型的广告与表皮的连接案例,对案例中两者整合的特征和影响两者整合的因素这两个类型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其中,借鉴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利用spss软件尝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论文将得到的结果同理论上的结论相比较,阐述差异的原因并进行归纳,从而发现两者整合时存在的问题。接着,针对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了相对应的整合原则。在整合原则的指导下,论文从形式、构造、界面叁个角度出发,结合实例分类,提出了不同的整合策略。当然,商业建筑与广告的整合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准则,在实际情况中,设计者和使用者依然需要结合实际灵活掌握与运用。商业建筑中广告与表皮的整合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由于商业建筑所处环境比较复杂,两者的整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该研究课题涉及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笔者深感研究难度很大。但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并且应用现状较为严峻的课题,笔者只得更加努力。

耿阳苏[3]2007年在《建筑壁画的空间职能与构建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建筑空间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一定的使用功能,此外,还要满足人们一定精神感受的审美要求。建筑功能的不同,建筑空间的大小、高低形状、开敞、封闭的程度也就不同,不同空间形状之间的相互连接会给人以不同的情绪和精神感受。建筑壁画的设计要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同时也要充分地利用建筑空间各自的特点。通过有意识强化建筑空间中的壁画,使观者对建筑空间的感受不同,从而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对建筑的内、外部空间的使用进行改善和调节。许多建筑壁画的设计都在空间特性上做文章,古典壁画侧重题材,而现代壁画更强调空间,壁画是空间的艺术,而对于建筑空间的作用也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本文结合壁画视觉构成特征,从空间职能上探讨建筑壁画艺术对已存在的建筑空间积极能动的作用,结合相关理论,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不同的建筑空间中壁画的构建方法,并在文章的最后对建筑壁画一体化构成方法做出可行性的研究,并结合信息时代壁画所体现出来的一些新特征,对空间职能及创作方法作出理论上的扩展。概括起来,文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内容:一、建筑壁画的概念界定与特点。建筑壁画是指在各种建筑物的空间界面(具体解释包括室内墙壁、承重柱、天花板和地面上,以及室外墙壁或墙体上)通过绘画或其它工艺手段完成的各类壁面装饰的泛称,包括各类大型壁挂、壁饰、墙面装置作品、浮雕等。二、建筑壁画的空间职能。建筑壁画的空间职能一方面包含对建筑空间的整合和装饰,属于形式美的范畴。建筑壁画的这一职能并不一定需要对建筑物本身的空间结构进行改变,而是调整建筑物给人的心理印象来达到扩展建筑空间和比例的心理反应。另一方面则是提升建筑空间精神内涵,使物质化的建筑空间向精神化、人性化转化。建筑围合成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空间,而建筑壁画则以艺术形式参与建筑空间的深入融合与创造,通过视觉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使整体空间具有极其饱满的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叁.建筑壁画的适应性设计方法。包含四个方面:1.适型的建构2.色彩的建构3.材料的建构4.功能的建构四.建筑壁画的一体化设计。提出了建筑空间与壁画的一体化设计是建筑壁画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并对一体化设计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作出初步的探讨。五.基于时代的扩展。在文章的最后,对信息时代壁画的新特征进行探讨,从科技与生态两个方面入手,提出对我们现阶段的一些设计方法、设计思路有益的启发与扩展性研究,使得建筑壁画的更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时代要求。

陈氛霞, 王蕾[4]2004年在《街道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以广州城市街道景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街道景观包括多种要素且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本文引入"建筑附着信息载体"的概念,将其纳入城市街道景观要素之中,以广州市为例,对目前广州市关于街道建筑附着信息载体的管理政策和条例进行分析和评价。结合实践探讨建筑附着信息载体与建筑、街道景观的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及设计对策。

党瑞[5]2005年在《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商业建筑中介空间整体建构》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在一个高速现代化的建设时期,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强烈冲突,导致城市面貌出现急剧而混乱的变化。特别是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大都面临着现代化的改造与更新,传统文化与城市原有特色逐渐消失。社会越是现代化,人们就越是珍视传统。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城市特色,是形成城市凝聚力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城市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优势。 商业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商业建筑也以其显着的社会公共性质对城市空间结构与风貌特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目前,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城市商业建筑空间环境普遍存在“孤立性、雷同性、片面性”的问题,使得商业建筑之间、商业建筑与城市之间在功能、空间与形态上漠然对立,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 在传统与现代强烈冲突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改造中,商业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就更为明显。一方面,商业建筑在城市结构与形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城市特色的继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商业建筑与城市空间环境的脱节,使得它无法承担应有的城市职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特色产生消极的影响。本论文从空间构成与建筑的媒介意义入手,引入哲学上的“中介”概念以及衍生出的“中介空间”理论,探讨调和建筑与城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方式。探讨通过对商业建筑中介空间——边缘空间、场街空间与立体步行空间的整体性设计,对商业建筑中介空间媒介信息——自身信息与附着信息的综合组织,使商业建筑在空间与形态上同城市整体环境有机融为一体,实现商业建筑与城市空间一体化及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特色的目标。本论文亦通过选取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叁个有代表性的不同性质的商业区域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使得研究内容更加形象化,更具实践意义,以期对历史文化名城商业建筑空间环境的整体建设有所启示。

丁美辰[6]2017年在《立体绿化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立体绿化的发展潜力巨大,已逐渐成为构成绿色经济、发展生态建筑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实现立体绿化与建筑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做好立体绿化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使立体绿化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能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立体绿化的需求,同时又能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美学述求。本文从建筑学的角度,首先阐述了立体绿化在城市中的常见载体,并论证了立体绿化与建筑的关系与作用;进而在国内开展了立体绿化与建筑结合的案例收集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建筑立体绿化设计与改造需求潜力大,但是也面临着建筑立体绿化需求与设计脱节、装饰与功能分离、价格与成本失控、养护与管理滞后等现实问题;新加坡“花园城市”是政府精心规划、建设和创造的结果,因此课题以新加坡作为主要学习对象,从其政府激励措施、行业成熟发展到体系化的设计手法进行深入研究;随之,开展对新加坡优秀立体绿化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实践项目的实地调研与思路剖析,并基于新加坡调研实例提出了从建筑形态入手的立体绿化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综合思考;其后,从影响形态变化的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建筑构件叁方面探索性地提出更细致的立体绿化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策略,以期为立体绿化与建筑的结合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填补在立体绿化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方面的空白;最后,以厦门海沧国贸大众4S店概念设计、重庆南滨特区超高层住宅绿色生态空间设计竞赛、新加坡绿色智能办公建筑设计竞赛、漳州芗城区南昌路街口小区及广场设计等四个竞赛及实践项目为依托,运用新加坡立体绿化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以到达验证作用。

盖帅帅[7]2016年在《基于行为心理分析的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设计,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都进行过一定的研究与探索,但更多的是在设计者的思维下以传统建筑学研究的视角出发,以技术层面的定性研究为主,而真正能把研究要素量化,并做出针对于受众行为模式以及心理满意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的研究将对学术上这一部分研究内容进行探讨与补充,更多地是结合商业中心区人群的行为模式分析以及探究人群对于媒体立面心理满意度的影响因子。从而做到对商业中心区的媒体立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本文选定重庆市的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为研究对象,将调研地点选择在重庆的叁个核心商业中心区——解放碑商业中心区,江北观音桥商业中心区以及沙坪坝叁峡广场商业中心区。建立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调查体系,并针对性的选取有代表性的媒体立面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参与观察调研法,问卷统计调研以及走访式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调研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及数理统计,最后分析得出重庆市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针对现状问题及统计分析结果而制定出的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的设计策略。本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文章第一章):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阐述研究背景,确定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由于在本文视角下的对于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的研究在学界较少,笔者在研究现状部分,更多的是研究关于行为心理,商业中心区以及媒体立面设计叁方面的研究。第二部分为本文的基础研究(第二章):在文章第二部分,笔者对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的发展做了一个概述,并研究了与之相关的包括场所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等在内的理论,以之作为指导,界定了基于行为心理分析的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设计的内涵与要素。第叁部分为调查研究部分(第叁章、第四章):在这一部分中,笔者选取了以参与调查以及问卷调研为主要的调研方法。确定了叁个商业中心区中的六个调研对象,建立了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设计的影响因子体系并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基于研究视角下的调查研究;在第四章的分析研究阶段笔者对调研现状,调研统计的数据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由此得到与之对应的结论。第四部分(第五章)为策略部分:对调查分析结果进行了梳理,针对人群的行为模式,提出了以空间句法理论主导的设计策略,并提出设计原则;针对人群对于媒体立面的心理满意度评价,得出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关系,进而提出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的针对性设计策略。第五部分(第六章)为实践部分:以2015年重庆江北观音桥天街2号夜景照明设计项目为例,对上文研究成果加以运用,详细论述其设计的方法与过程,并对该案例进行设计后分析,证实本文研究的有效性。

李德锋[8]2011年在《城市中心商业区户外广告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建筑为载体的户外广告的迅猛发展,已逐渐成为商业建筑形态构成元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户外广告与建筑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做好户外广告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使户外广告及其设施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能保证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广告效应需求,同时又能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美的要求。本文从建筑学的角度,针对现代城市户外广告与建筑形象及城市景观相冲突的现实问题,从设计、管理及经营叁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广告与建筑冲突的原因,探索性地提出了户外广告与商业建筑一体化设计的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及设计原则,以期为户外广告与建筑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填补户外广告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方面的空白。以下是本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一部分,对应本文第一章,概括介绍国内外户外广告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现今国内广告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户外广告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概念,以此引出下文对户外广告与建筑一体化的探讨。第二部分,对应本文第二章,深入研究了户外广告的常见类型及户外广告与建筑发生冲突及其原因,并对研究中需要借鉴和使用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第叁部分,对应本文第叁章,具体剖析一体化设计的要求、内容,继而多层面地探讨一体化的设计原则及设计程序。第四部分,该部分由第四、五、六叁章组成,分别从城市设计角度及建筑本体角度(即建筑形态、功能)展开深入研究户外广告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方法,例如城市设计角度的重点地段广告分级控制、基于对整体环境认知的方法、广告对空间界面的弹性控制、广告对空间私密层级的弹性控制、广告对人认知行为的引导、广告对人注意力的控制等方法;建筑本体角度的广告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模式、建筑整体形象广告化的设计方法、广告建筑化的设计方法以及新建筑设计时广告位的考虑以及广告与建筑采光、通风、遮阳整合设计法——分析其主要特点、适用范围及案例研究等方法。第五部分,也就是本文第七章通过叁峡广场沙区文化馆、金城广场大厦及观音桥重百大厦设计案例对如何使用上述方法作出示范,同时也检验上述提出的一体化设计方法。第六部分总结全文,概括以上各章节的主要成果,并对该项技术未来的发展寄予希望。

张艺川[9]2016年在《户外广告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应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户外广告已然成为了构成城市形象的要素之一,它与城市建筑、景观、市容、设施等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形象与品质。我国目前有关户外广告规划的研究有待形成系统,特别是面对城市的高速发展,很多户外广告的安置与视觉效果已经对城市产生了某些负面的影响。为此我们亟需在新的背景下提出城市户外广告规划与设计的创作理论。本文从户外广告与城市的关系入手,提出“城市品牌名片”的概念,并在此背景下,探索户外广告的城市意义,提出城市户外广告规划的新原则,解决户外广告规划控制及管理过程问题。根据我国户外广告在城市中设置的现状,总结出城市户外广告的规划技术,并且提出新的技术——平面密度、空间容量、空间强度的设计方法和建议。最后,总结分析了户外广告建筑技术及构造技术的设计理念及手法。本文从规划层面到建筑设计层面形成一套具体的能够满足城市户外广告规划发展要求的设计理论,对当代其他城市户外广告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张荣丽[10]2009年在《广告与商业建筑立面的冲突与共存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消费社会促进了商业建筑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广告业的繁荣,商业建筑立面需要户外广告的装点以营造热闹商业氛围。但广告的肆意扩张已经形成了一种视觉污染,对人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论文初步指出了商业建筑立面广告的多、乱、差,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多重原因。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手段,选择了几个优秀的商业建筑从视觉心理、立面构图、色彩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了一些广告与商业建筑立面共存的原则:统一性原则;主从原则;多样化原则;动态平衡原则;精致化原则等等。针对商业建筑立面广告的设计作了初步探索:首先,要分析建筑所处的区域环境特征,根据不同区域的规划要求和区域整体建筑的风格、肌理来确定新建商业建筑立面风格及附着在立面上的广告装置的设计;其次,总结了以招贴为主的立面广告的设置方法,根据视觉心理和构图原则来确定立面上广告的大概位置和大小多少;再次,初步提出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建筑立面乃至建筑整体形象可以广告化设计,同时广告也可以建筑化设计;最后,在商业建筑的立面可以综合运用高科技的手法,产生更加炫目多样的商业建筑立面形象,形成新的城市形象面貌。最后结合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的宝鸡代家湾旧城改造沿陈仓大道商业中心的建筑立面设计方案,具体论述了部分规律在建筑设计方案中的综合应用。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对广告与商业建筑立面共存的原则及设计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今后的商业建筑立面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因而是有益而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建筑附着信息载体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D]. 王蕾. 郑州大学. 2004

[2]. 商业建筑中广告与表皮的整合研究[D]. 杜庆.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3]. 建筑壁画的空间职能与构建方法研究[D]. 耿阳苏.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4]. 街道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以广州城市街道景观为例[J]. 陈氛霞, 王蕾. 南方建筑. 2004

[5].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商业建筑中介空间整体建构[D]. 党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6]. 立体绿化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研究[D]. 丁美辰. 厦门大学. 2017

[7]. 基于行为心理分析的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设计策略研究[D]. 盖帅帅. 重庆大学. 2016

[8]. 城市中心商业区户外广告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D]. 李德锋. 重庆大学. 2011

[9]. 户外广告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应对研究[D]. 张艺川. 西南科技大学. 2016

[10]. 广告与商业建筑立面的冲突与共存初探[D]. 张荣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建筑附着信息载体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