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型特征论文-史猛,张杰,殷焘,杨宁,江海洋

流型特征论文-史猛,张杰,殷焘,杨宁,江海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型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胶东半岛,地热流体,水化学,水岩平衡

流型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史猛,张杰,殷焘,杨宁,江海洋[1](2019)在《胶东半岛中低温对流型地热资源水化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胶东半岛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资源赋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过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分析可以了解其水化学及补径排特征、热储温度、地热流体循环深度及可更新能力等。本文通过胶东地区15处天然温泉地热流体及其附近基岩水体、第四系水体的常规水质分析、氘氧同位素、地热流体γNa/γCl、γSO_4/γCl比值及管道模型和断层带模型计算流体循环深度等方法,得知胶东地区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以Cl-Na、ClNa·Ca型水、HCO_3·SO_4-Na、SO4·HCO_3-Na型水为主,矿化度0.45~7.68g/L,pH 7.3~8.63。地热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雨入渗补给,且与地热田周边的浅部地下水体无水力联系,均为深循环径流补给的地热流体,循环深度主要分布在1.5~10km之间,属中深循环地热流体。研究区地热流体均未达到水岩平衡状态,对于地热流体γNa/γCl、γSO_4/γCl比值普遍较大的地热田,其对应的地热流体循环深度相对较浅,表明地热流体水动力环境封闭性差,可更新能力强,地热流体处于不断的补给-径流-排泄的过程,部分地热田γNa/γCl、γSO_4/γCl比值接近海水,是由于地热流体循环深度深、时间长,地热流体进行了大量的脱碳酸作用。本文对胶东地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流体的水化学特征分析将有助于增强人们对该类型地热资源形成机理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孙燕,吴海英,蒋义芳,沈阳[2](2019)在《江淮地区致灾强对流天气流型配置及层结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对2000-2010年发生在江淮地区的500余次致灾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天气综合分析,结合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过程中环流形势演变及天气系统空间配置,提炼关键环流特征,建立江淮地区致灾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对应的5种典型天气型:高空槽前型、冷涡(槽)后型、副高边缘型、副高控制型和热带系统型。基于上述分型,对江淮地区不同天气型下致灾强对流天气类型发生频率的统计分析表明,副高边缘型是江淮地区发生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及龙卷频次最多的天气型,特别是龙卷天气在这种背景下发生频率达到66%;冰雹天气最易出现在冷涡(槽)后天气型下,55%冰雹天气发生在冷涡(槽)后天气背景下;而与热带系统相联系的天气型下,江淮地区多见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冰雹的概率很小。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天气型下各类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合成探空特征讨论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对流环境差异。(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9年03期)

林廷坤,洪礼楠,黄争超,王雪松,蔡旭晖[3](2019)在《北京市秋冬季大气环流型下的气象和污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北京市2013~2018年秋冬季(即当年11、12月和次年1、2月份)11种环流型的地面和垂直气象特征,归纳出5类大气环流条件,探讨了不同环流型下北京地区的大气传输规律以及环流型与北京PM_(2.5)污染之间的关系.在5类大气环流条件中,第I类(含北(N)、东北(NE)环流型,天数占比28%)和第II类(含西北(NW)、反气旋(A)环流型,占33%)有利于传输扩散,以西北风为主,风向较稳定,风速大,边界层高度高;第III类(含东(E)环流型,占7%)传输扩散条件居中,边界层内以东南风为主,风向变化大,风速中等;第IV类(含西南(SW)、西(W)、南(S)3种环流型,占12%)和第V类(含东南(SE)、均压(UM)、气旋(C)3种环流型,占20%)均不利于传输扩散,边界层内以偏南风为主,风速较小,边界层高度低,低层逆温较强,第IV类近地面风向较稳定,而第V类则风向变化大.不同环流型下气团传输至北京的路径存在差异,对北京空气质量产生潜在影响的周边地区随之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型与北京市秋冬季PM_(2.5)污染紧密关联,SW、UM、C、S和W是北京地区最易发生PM_(2.5)污染的环流型(平均污染发生频率>75%,平均重度以上污染发生频率>42%),而在N、A、NE和NW环流型下污染发生频率最低.研究期间,PM_(2.5)污染极端严重的月份存在UM环流型占比显着增加的共同特点,而PM_(2.5)污染水平最低的月份N环流型占比增加近一倍.此外,PM_(2.5)污染变化相对于环流型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吴哲红,胡秋红,蒙军,符凤平,王兴菊[4](2018)在《2017年贵州中西部冰雹流型识别和物理量特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对2017年贵州中西部发生的7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环流划分和特征物理量分析,并与文献[1]的环流划分方法和物理量指标做了比较,结果表明环流分型方法基本适用于贵州中西部的冰雹天气,大气层结背景如0℃层、-20℃层高度,层结温差,CAPE等与标准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说明原有的物理量阈值有可改进的地方。采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对冰雹发生最近时刻的环境潜势物理量特征的分析发现,各型对流性天气物理量有着共同的特征,且物理量的强度、配置等对于产生对流性天气的强度、种类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文来源于《中低纬山地气象》期刊2018年06期)

刘先锋,伊春明,张金松[5](2018)在《共轴微通道两相流量对流型及微滴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微通道内生成微滴以其可控性和精巧性,在生物、医学和化学等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本文研究了直管共轴微通道内两相流流量流型、液滴特征直径和频率的影响。发现了四种流型:柱塞流、滴流、射流和管状流。在(Cac,Wed)图中,Wed为流型变化的控制参量,Cac为次要控制参量。固定分散相流量,液滴特征直径随着连续相流量的增加而减小、液滴频率随着连续相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固定连续相流量,液滴特征直径和液滴频率都随着分散相流量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计量与测试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陶云,陈艳,段长春,任菊章,何华[6](2018)在《云南省1981—2013年降雪过程气候特征及环流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云南124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3年逐日天气资料和NCEP/NCAR 2.5°×2.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云南降雪天气过程的气候特征、大气环流以及物理场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降雪天气过程总变化趋势呈显着减少,平均减少0.6次/10 a,通过了95%的显着性检验.昆明降雪最早出现在11月,最晚出现在3月,集中于12月和次年1月.最长连续降雪时间是5 d,最短为1 d,大部分为2~3 d.(2)云南降雪过程受中高纬度和低纬度系统的共同影响,并与地面及近地面上的系统也密不可分.从500 h Pa环流系统看,北脊南槽型是造成云南省冬春季雨雪天气最主要的环流型.南支槽是产生云南大范围雨雪天气的重要系统之一;近地面的切变线天气系统也是云南省冬春季发生大范围雨雪天气的重要系统;地面冷空气的南下影响是云南省大范围雨雪灾害天气发生的必要条件.(3)云南降雪天气过程主要分北脊南槽型、北横槽有南支槽型和北横槽无南支槽型.(4)3种降雪型在水汽输送、热力及动力条件存在一定异同.3类降雪过程均有充沛的水汽从云南西侧和南侧输送至云南境内,为降雪过程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不同之处则是有南支槽的降雪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洋面,而无南支槽的降雪过程水汽来自较远的阿拉伯海地区.3类降雪过程云南境内均处于高温高湿的热力条件下,在冷空气入侵的抬升作用下易产生强降雪(雨).横槽型冷空气强度较北脊型强,影响云南的冷空气位置更偏南偏西.3类降雪过程的上升运动在强度和位置上有所不同,也决定了强降雪(雨)区域的大小和强度.(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翁佳烽,周静,周义昌,李厚伟[7](2018)在《肇庆市切变线暴雨的精细化时空分布及其环流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肇庆市2008—2017年近10年20个典型切变线暴雨过程的降水量资料,通过EOF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暴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不同分布雨型的环流背景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 EOF展开方法表明肇庆切变线暴雨前3个特征向量累积方差贡献比例为93. 6%。(2)切变线暴雨过程出现频率最多的3种分布雨型为:全市一致偏多(少)型(南部变率高于北部)、南多(少)北少(多)型、南北多(少)中部少(多)型。(3)第1模态最大正负相关的2个典型个例环流场特征的主要区别在于高空槽南伸位置和切变线移动路径以及西南气流的强弱;第2模态的区别在于切变线南压滞留的位置和时间差异;第3模态区别在于切变线是否断裂为东西两段以及低层风速风向辐合区域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8年05期)

艳艳,缪育聪,郭建平[8](2018)在《北京地区夏季强降水的环流型及探空型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强降水天气不仅受到大的环流尺度的强迫,还受到对流层局地的热力结构的影响,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利用北京地区2008-2017年的地面气象观测、无线电探空以及NECP再分析数据分析了主导北京地区夏季强降水的主导环流型和探空特征。利用T模态旋转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北方地区850h Pa高度场进行分析,得到了主导北京地区夏季强降水的叁种环流类型(图1),其主要特征是850h Pa高度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环流,对流层低层主要由东南风主导。这样的特征有利于南部的水汽向北输送。在局地尺度上,受到大的环流的影响,近40%的强降水天气和"细管型"探空(图2)有关种探空主要和南部的水汽输送相关。此外,有25%和21%的强降水分别和"上膛的枪"型和"倒V"型探空有关(图2)。从降水强度和降水持续时间的角度上分析可知,LG型探空对应着高的强度和大的CAPE值,TT和IV型探空对应着长的降水持续时间和高的可降水量(图3和图4)。本文中对强降水出现时的环流和探空角度的分析,有利于提高对于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的认识。(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5 研究生论坛》期刊2018-10-24)

司福意,赵海清,李社宗[9](2018)在《西风槽影响下豫西北两类强对流天气流型和物理量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风槽是诱发豫西北雷雨大风和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一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和探空资料,对2001-2015年6-9月受西风槽影响在豫西北发生的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分析发现,由于近地面暖湿空气势力和侵入冷空气的强弱不同,致使天气系统配置差异显着。根据不同天气系统配置,将由西风槽入侵引起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为斜压锋生类和低层暖平流强迫抬升类两种。斜压锋生类的显着特征是配合高空槽的移近,影响系统在700 h Pa上有明显的冷槽,在近地面层有明显的锋生和锋面移近,锋面逼近使抬升运动增强是强对流天气启动的重要因素;低层暖平流强迫类的影响系统在700 h Pa上有位势高度槽而无冷槽,槽的南段紧贴或者落后于500 h Pa槽线,呈前倾结构,强的热力不稳定和深层垂直风切变所形成的动力不稳定是引发这类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因素,地面辐合线、干线触发了强对流天气。二者在物理量场分布上也有着显着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两类强对流天气均有较强的位势不稳定且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两类强对流过程的0℃层均接近或超过5km。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斜压锋生类中低层湿度更大,湿层更厚。2)低层暖平流强迫类850-500 h Pa的温差均值为27. 7℃,大于斜压锋生类的温差。3)斜压锋生类K指数均值达39. 6℃,低层暖平流强迫类K指数均值为28. 7℃,二者差值高达10. 9℃,而其抬升凝结高度却明显偏低。4)斜压锋生类中低层的垂直风切变较大,而低层暖平流强迫类的对流层高层与近地面间的垂直风切变较大。(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庄晓翠,赵江伟,李健丽,李博渊,谢秀琴[10](2018)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短时强降水流型及环境参数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简称阿勒泰地区)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常规及EC细等资料分析研究了2010-2016年5-9月45个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境流型、温度对数压力(T-logP)图形态和关键物理参数,并与中国中东部对比。结果表明,该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由中亚槽前型、中亚低涡型、西西伯利亚低槽(涡)型造成,前2种型6月发生最多,后者7月最多,并给出各天气型的高低空流型配置。大多数过程T-logP图温湿廓线呈上干冷下暖湿的"漏斗"状,对流层中低层或低层水汽较好,对流有效位能CAPE呈"瘦弱"的梭形,抬升凝结高度较低。总结出该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前主要天气型的关键环境参数平均值和阈值;该地区大多数环境参数阈值小于中国中东部地区,说明该地区比中国中东部地区更有利于触发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8年03期)

流型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对2000-2010年发生在江淮地区的500余次致灾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天气综合分析,结合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过程中环流形势演变及天气系统空间配置,提炼关键环流特征,建立江淮地区致灾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对应的5种典型天气型:高空槽前型、冷涡(槽)后型、副高边缘型、副高控制型和热带系统型。基于上述分型,对江淮地区不同天气型下致灾强对流天气类型发生频率的统计分析表明,副高边缘型是江淮地区发生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及龙卷频次最多的天气型,特别是龙卷天气在这种背景下发生频率达到66%;冰雹天气最易出现在冷涡(槽)后天气型下,55%冰雹天气发生在冷涡(槽)后天气背景下;而与热带系统相联系的天气型下,江淮地区多见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冰雹的概率很小。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天气型下各类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合成探空特征讨论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对流环境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型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史猛,张杰,殷焘,杨宁,江海洋.胶东半岛中低温对流型地热资源水化学特征分析[J].地质学报.2019

[2].孙燕,吴海英,蒋义芳,沈阳.江淮地区致灾强对流天气流型配置及层结特征分析[J].灾害学.2019

[3].林廷坤,洪礼楠,黄争超,王雪松,蔡旭晖.北京市秋冬季大气环流型下的气象和污染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9

[4].吴哲红,胡秋红,蒙军,符凤平,王兴菊.2017年贵州中西部冰雹流型识别和物理量特征检验[J].中低纬山地气象.2018

[5].刘先锋,伊春明,张金松.共轴微通道两相流量对流型及微滴特征的影响[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8

[6].陶云,陈艳,段长春,任菊章,何华.云南省1981—2013年降雪过程气候特征及环流型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翁佳烽,周静,周义昌,李厚伟.肇庆市切变线暴雨的精细化时空分布及其环流型特征[J].广东气象.2018

[8].艳艳,缪育聪,郭建平.北京地区夏季强降水的环流型及探空型特征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5研究生论坛.2018

[9].司福意,赵海清,李社宗.西风槽影响下豫西北两类强对流天气流型和物理量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

[10].庄晓翠,赵江伟,李健丽,李博渊,谢秀琴.新疆阿勒泰地区短时强降水流型及环境参数特征[J].高原气象.2018

标签:;  ;  ;  ;  

流型特征论文-史猛,张杰,殷焘,杨宁,江海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