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创新人才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张辉,焦岚,李颖[1](2012)在《创新型人才的剖析和塑造》文中指出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也就是说,创新人才要具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意识和能力、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健全的人格等素质。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创新型人才的大量涌现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程度。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校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应当从创新培养思想、创新培养环境、创新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人格培养体系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平台。
秦剑军[2](2008)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跨入21世纪,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这场无声的革命孕育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伟大进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世界各国对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更为紧迫,高素质和高技术人才短缺严重。由于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经济迅速增长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不少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都选择了人才资源先导模式,即在人才资源积累与经济追赶的相互关系中,人才资源的追赶先于经济的追赶。这是现代化建设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实行人才资源开发先行策略。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所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本文以知识经济的兴起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性,进一步论证科学发展观对我国人才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人才状况和发展特点的理性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经验,提出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思路,并着重探索如何实现我国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对策研究。具体而言,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展开探讨: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产生的深厚理论基础。我国历史上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工作实践经验,形成了较系统的用人思想体系,为科学人才观的创立提供了历史来源。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是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特别强调人力投资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现实出发,从新的角度探讨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为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的创立提供了可能的借鉴。第二部分阐述了知识经济的特点及其对我国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挑战。由于知识概念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不断延伸,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人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宠儿,对我们的人才观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知识经济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我们适应其发展需求,抓紧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合作型人才。第三部分论述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美国、日本、德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它们成功实现经济腾飞的奥秘在于实施了正确的人才战略。以色列、韩国和新加坡虽然自然资源贫乏,基础薄弱,却注重发展教育和人才开发,从而积累了较高的人才资本存量,迅速加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它们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只有重视教育和人才的民族,才是把握自己未来的民族,才能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四部分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践进行历史透视,强调必须认真总结我国人才工作的宝贵经验,纠正人才工作的过失,吸取其深刻教训。通过战略、人才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概念的阐释,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重点、基本要求、主要任务和现实意义。第五部分提出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组织保障。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认真领会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关于人才工作的科学论述,论证新时期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必要性。强调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调动海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第六部分通过对当前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即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成才的人才观。顺应知识经济发展潮流,树立人才投入优先、人才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人才资源管理法治化和人才竞争国际化的新理念,进而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思路。第七部分对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机制变革与创新进行探讨。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键在于完善和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提出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安全保障机制,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引导人才合理流动,积极吸引和使用海外人才和留学人才,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刘保国[3](2008)在《知识经济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经济实质上是创新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最重要、最显着的特征。创新的时代要求给我国高校带来了严峻挑战。只有建立高校创新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我国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紧紧跟上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李述章[4](2006)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既是不可回避的挑战,又是不可多得的机遇。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而人才资源是智力资源的载体,因此人才资源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我们要积极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合理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刘沫[5](2005)在《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创新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流,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这种新型的教育制度是以培养现代人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材料,迅速转化生产力为目标的教育。它伴随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日益显示其决定性核心的作用。因此为迎接国际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就要肩负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出具有竞争能力的各种人才本课题来源于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本课题的目标是通过国内外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对一般理工科院校进行创新教育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本文的讨论内容包括以下部分:创新教育的研究背景;国内外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特征;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创新教育的理论问题研究;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个案研究等等。本文的重点是对世界发达国家及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在文中以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要求教育创新为背景,对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平衡相结合、局部合理与整体优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作为支持,结合我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构建出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和创新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出实施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此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和一定的推广价值。该课题作为江苏省教育厅“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重点资助课题《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子课题,省重点资助课题2004年已通过了由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鉴定验收,并得到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周鸿[6](2004)在《创新教育价值论》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新世纪世界各国竞相开放和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深化当前教育改革中加强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创新素质。这不但具有适应新世纪全面综合创新要求的时代价值和我国实现“科教兴国”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的独特的教育价值。
陈德静[7](2005)在《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文中指出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体系构成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体与基础。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最新成果、科技创新理论、高等教育及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理论为指导,采用实证分析等方法,从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互动关系的视角,分析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首先从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研究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揭示了社会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呼唤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基本规律及两者互为动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凸现了科技创新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强烈呼唤。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制度创新,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科技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构建高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及运行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体系立交桥,对高等学校进行合理分层及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指导,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构建高等学校内部用人与分配上的竞争与激励机制,构建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高等学校质量保证与控制体系,构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等重点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归纳形成了五点基本结论和十点政策建议。
沈云彩[8](2004)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文中提出由于互联网的建立和联通,计算机网络已逐渐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的普及,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多重撞击,两者的结合产生了校园网络文化。本文探讨研究的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由于高校网络文化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因此,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揭示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对校园网络文化与创新人才的关系进行准确定位,以此展开本文的研究工作。本文认为,构建高水准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学生获得对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知识的深刻认识,形成面向未来的正确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此为基础,本文着重提出,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应从教育主体、网络文化、教育客体等方面入手,实施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对策。
戚德祥[9](2003)在《出国留学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出国留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出国留学教育政策的差异,影响每一时期的出国留学教育的发展。邓小平出国留学教育思想对出国留学教育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的出国留学教育已走向成熟。 出国留学教育的价值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思想价值、知识传播价值、发展价值和人才培养价值。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而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有利的人才支持。面对国际上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出国留学教育必须对国内外的环境背景及发展趋势做前瞻性研究,制定新的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出国留学教育促进了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从而繁荣了国际学术交流,加速了高校办学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创新是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校只有加快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才能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高等教育理念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要改变那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借鉴和吸收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实现思想上的突破。要加快体制创新,使中国高等教育向模式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和管理民主化方向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创造性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创新、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人才保证。出国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加强出国留学教育,把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作为一个大系统,采取多种措施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
梁春鸿[10](2003)在《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战略的竞争。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开启富民强国兴党大门之急需。 执政党领导人才是人才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是统率其他各类人才的人才,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未来,是最可宝贵的人才资源。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是指未来我国领导人才如何发展、如何壮大的总体构想和谋划。概括起来说,构筑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必须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出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加强领导人才执政为民的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执政党领导人才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立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执政党领导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的局面。这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一招。本论文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把人才战略作为经济与政治发展的统一命题来考察;二是把人才战略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命题统一起来加以考察;三是把过去、现在、未来的人才战略作历史、辨证的统一考察;四是把我国人才战略与国外相关问题作比较研究考察;五是把人才战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作为统一体加以考察。通过探索性的系统研究和开拓性的理论阐述,初步形成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理论框架。论文主体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基础理论和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第一、二章中。第一章着重进行理论分析。主要是概括地论述了领导人才的特征、本质、地位和功能,通过对人才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关系的论述,提出人才战略是诸多战略的制高点。同时,阐述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第二章主要作现实分析。论述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执政环境的巨大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执政党领导人才的现状,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认清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形成正确有效的战略指导。我们党为加强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应该成为实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优势。而我们的劣势是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是在未来发展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并使之达到扬长克短的根本变化。因此,对症下药,提出新的战略,对执政党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长远意义。第二部分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三章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第四章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重点和步骤。着重研究领导人才战略指导思想的形成和特点,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调动海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阐述确定领导人才战略目标需要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要紧紧围绕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保证这个目标,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环境优良的领导人才队伍,努<WP=3>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为此,必须实行科学的富于实效的决策,突出重点、兼顾其他,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实施。论述选择战略重点和确定战略步骤,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部署和对策。着重阐述我们应当突出以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高中级领导人才队伍为重点。围绕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前途的全局性的重点问题,加强领导人才执政能力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选拔优秀年轻领导人才,深化领导人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领导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同时,阐明事物不但在空间上表现为整体和部分,而且在时间上表现为过程和阶段。21世纪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目标,是一个大的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只有通过完成一系列相衔接的阶段性战略任务,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因此,划分战略步骤也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部署和对策,并且提出部署21世纪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三部分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最生动和具体的部分,包括第五、六、七、八章。第五章提出确立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强调观念变革是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的先导。第六章把“三个代表”与“三大规律”的认识贯通起来,论述了着力提高执政党领导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全面实施领导人才战略的核心内容。第七章提出并阐述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战略的“六大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辈出局面的形成,是实施人才战略的根本保证。第八章论述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与时俱进,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总体发展思路,总结中国共产党实施人才战略的宝贵经验,比较其他国家实施人才战略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战略,把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可
二、培养创新人才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创新人才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型人才的剖析和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
二、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
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和固有职能 |
四、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1. 观念问题 |
2. 体制问题 |
3. 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
4. 人才选拔模式问题 |
5. 教育投入问题 |
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
1. 思想意识创新 |
2. 办学体制创新 |
3. 成长环境创新 |
4. 培养模式创新 |
5. 人格培养体系创新 |
(2)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 本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 |
1.关于人才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及主要理论贡献 |
2.关于人才问题的国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理论贡献 |
3.关于知识经济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理论观点 |
4.目前本选题国内研究的局限性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 本文的特色和可能的创新 |
一、人才之思 |
(一) 关于人才的现代阐释 |
1.人才问题研究的难点 |
2.传统视域关于人才的解读及其局限性 |
3.现代意义上的人才概念 |
4.人才、知识分子、干部概念的辨析 |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及其作用的科学论述 |
1.马克思主义把人才问题当作实现无产阶级伟大使命的一部分 |
2.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实质及作用 |
(三) 当代国外主要人力资本理论评述 |
1.人力资本理论的萌芽及发展 |
2.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
3.人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性 |
二、知识经济时代与人才 |
(一) 知识经济标志着时代的转换 |
1.知识概念在现代条件下的延伸 |
2.知识经济的涵义 |
3.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
4.知识经济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
5.知识经济的人格化 |
(二) 知识经济对人才观的决定性影响 |
1.人才资源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 |
2.人才群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3.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
4.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突出作用 |
(三) 处于时代转换中的我国人才现状 |
1.我国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2.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挑战 |
三、当代世界范围内人才强国战略概述 |
(一) 西方发达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践概述 |
1.美国的人才强国战略 |
2.日本的人才强国战略 |
3.德国的人才强国战略 |
(二) 新兴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践概述 |
1.以色列的人才强国战略 |
2.韩国的人才强国战略 |
3.新加坡的人才强国战略 |
(三) 国外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的借鉴意义 |
1.美日德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启示 |
2.以韩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启示 |
四、建国以来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历史透视与现实聚焦 |
(一) 建国以来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经验教训 |
1.建国以来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宝贵经验 |
2.建国以来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问题及教训 |
(二) 新时期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确立 |
1.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确立 |
2.人才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涵义 |
3.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 |
4.人才强国战略的重点 |
5.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
(三)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必然性 |
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由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
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决定的 |
五、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组织保障 |
(一) 当代中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 |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地要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
2.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
3.在人才观上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4.坚持调动海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的大人才观 |
(二) 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保障 |
1.党管人才原则的基本要义 |
2.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现实必要性 |
3.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路径 |
六、关于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性分析与设想 |
(一) 当前存在于人才强国战略上的不利因素 |
1.宏观管理调控不到位 |
2.人才资本投资效率较低 |
3.市场配置人才效果不明显 |
4.激励和约束机制乏力 |
5.人才法律法规不健全 |
6.人才思想观念偏狭 |
(二) 树立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 |
1.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
2.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 |
3.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观 |
(三) 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新理念 |
1.人才投入优先的理念 |
2.人才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理念 |
3.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理念 |
4.人才资源管理法制化的理念 |
5.人才竞争国际化的理念 |
(四)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思路 |
1.注重解决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
2.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和作用 |
3.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 |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人才权益 |
5.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促进人才健康成长 |
七、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机制变革与创新 |
(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1.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实现人才工作协调发展 |
2.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
4.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
5.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
(二)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培训 |
1.充分认识人才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
2.构建新型的有竞争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
3.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 |
4.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
5.着力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 |
6.优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
(三) 建立健全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
1.树立人才选拔使用新观念 |
2.确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
3.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
(四)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
1.充分认识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
2.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的主要举措 |
3.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
4.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
(五) 积极吸引和使用海外人才和留学人才 |
1.吸引、使用海外人才和留学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2.鼓励和支持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或以其他方式为国服务 |
3.积极引进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 |
(六) 加强人才安全意识,构建人才安全保障机制 |
1.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人才安全面临的挑战 |
2.增强人才安全意识,营造人才安全环境 |
3.建立健全人才安全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知识经济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 |
第一, 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型经济。 |
第二, 知识经济作为新技术革命的产物, 实质上是人才经济。 |
第三, 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人才的知识创新能力。 |
第四, 知识经济是创新决定成败的经济。 |
二、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对高校的要求 |
第一, 知识经济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第二, 知识经济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
第三, 知识经济要求的是个性化、选择性教育。 |
第四, 知识经济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三、建立高校创新体系,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
(1) 强化批判意识, 培育创新精神 |
(2) 实施高校知识创新工程, 积极兴办高校知识型企业 |
(3) 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
(4)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
(4)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应对人才资源的挑战 |
二、适应知识经济时代, 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
三、创新人才资源机制,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
(5)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来源与背景 |
1.2.1 课题来源 |
1.2.2 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发展特征及趋势 |
2.1 发达国家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发展特征 |
2.1.1 美国 |
2.1.2 日本 |
2.1.3 俄罗斯 |
2.1.4 德国 |
2.1.5 发达国家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 |
2.2 我国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发展特征 |
2.3 世界各国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
3.1 创新教育的内涵 |
3.1.1 创新教育的内涵 |
3.1.2 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
3.2 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 |
3.2.1 人才培养目标的坐标变换 |
3.2.2 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内核 |
3.2.3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知识创新人才 |
3.3 培养创新人才: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创新的目标 |
3.3.1 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
3.4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外部系统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
3.4.2 高校内部系统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
第四章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 |
4.1 实践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中的作用 |
4.1.1 实践教育的内涵 |
4.1.2 中国传统教育模式轻视实践教育产生的弊端及其形成原因 |
4.1.3 实践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
4.2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4.2.1 理工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
4.2.2 高等理工科教育的的价值取向 |
4.2.3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4.3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
4.3.1 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
4.3.2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
第五章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个案研究 |
5.1 个案研究的背景 |
5.1.1 问题的提出 |
5.1.2 国内材料学科专业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
5.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强化班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创新教育价值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教育适应全面综合创新的新时代要求, 具有时代价值 |
二、创新教育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 具有“科教兴国”的社会价值 |
三、创新教育适应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
(7)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概况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动态分析 |
1.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1.4 本文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内容 |
1.1.5 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
1.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有关理论及其发展 |
1.2.2 科技创新理论 |
1.2.3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 |
1.3 社会发展呼唤科技创新 |
1.3.1 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
1.3.2 科技创新的时代意义 |
第二章 科技创新呼唤高等教育改革 |
2.1 科技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 |
2.1.1 什么是国家创新体系 |
2.1.2 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 |
2.1.3 国家创新体系既是知识创新体系又是知识转化体系 |
2.1.4 国家创新体系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 |
2.1.5 如何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
2.2 国家创新体系与高等教育 |
2.2.1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 |
2.2.2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2.2.3 高等教育自身是一个独特的科技创新体系 |
2.3 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
2.3.1 立足于制度创新 |
2.3.2 立足于发挥高等教育的职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
3.1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 |
3.1.1 关于高等教育体制 |
3.1.2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
3.1.3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
3.2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及趋势 |
3.2.1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
3.2.2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
3.3 构建高等教育新体系 |
3.3.1 构建高等教育新体制 |
3.3.2 构建高等教育体系立交桥 |
3.3.3 建立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的运行机制 |
3.4 深化高等学校招生与就业制度的改革 |
3.4.1 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
3.4.2 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
3.5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
3.5.1 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和作用 |
3.5.2 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认识 |
3.5.3 如何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
4.1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4.1.1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尤其要选准配好党政一把手 |
4.1.2 健全和完善配套的工作制度 |
4.1.3 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理顺的几个问题 |
4.1.4 组织开展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 |
4.2 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
4.2.1 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总体要求 |
4.2.2 近年来的改革实践及新情况、新特点 |
4.2.3 当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 |
4.2.4 对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
4.3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与创新 |
4.3.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
4.3.2 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认识 |
4.3.3 积极稳妥地推进和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4.4 健全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
4.4.1 切实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发挥其主体资助作用 |
4.4.2 不断完善校内经济资助体系,发挥其有效补充作用 |
4.4.3 关注贫困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
5.1 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创新 |
5.1.1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
5.1.2 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观 |
5.1.3 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人才观 |
5.1.4 尊重人才,学术自由的学术观 |
5.1.5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师生观 |
5.2 学校定位与培养目标 |
5.2.1 科学定位——找准发展空间 |
5.2.2 细化定位——把握培养目标 |
5.2.3 安于定位——立足于提高水平,办出特色 |
5.3 教学改革与创新 |
5.3.1 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
5.3.2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
5.3.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
5.4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5.4.1 进一步提高对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认识 |
5.4.2 扎扎实实推进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 |
5.4.3 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
5.4.4 把道德建设提高到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 |
5.5 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
5.5.1 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
5.5.2 健全和完善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5.5.3 健全和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
5.5.4 坚持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
6.1 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功能 |
6.1.1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 |
6.1.2 科技创新是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 |
6.2 健全和完善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 |
6.2.1 构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 |
6.2.2 健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 |
6.2.3 完善高等学校科技投融资体系 |
6.2.4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6.3 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 |
6.3.1 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 |
6.3.2 建立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 |
6.3.3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 |
6.4 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
6.4.1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现状分析 |
6.4.2 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
6.4.3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 |
6.5 未来科技创新的趋势和特点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基本结论 |
7.1.1 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
7.1.2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 |
7.1.3 构建用人和分配上的竞争与激励机制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
7.1.4 科学定位,贴近社会,办出特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
7.1.5 科技创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 |
7.2 政策建议 |
7.2.1 切实落实科技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7.2.2 加快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步伐 |
7.2.3 坚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线抓紧抓实 |
7.2.4 实行分类管理,引导与鼓励各类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 |
7.2.5 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满足各类人员终身学习的需要 |
7.2.6 加快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
7.2.7 建立权威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 |
7.2.8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
7.2.9 推进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7.2.10 进一步激活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优势与活力 |
致谢 |
2000 年入学以来主要学术成果目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8)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代价值 |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宏观背景 |
(二) 知识经济的突出特征 |
(三) 创新人才的素质 |
(四) 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意义 |
二、 校园网络文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
(一) 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
(二) 网络文化对校园传统文化的多重撞击 |
(三) 校园网络文化的新特征 |
(四) 校园网络文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
三、 营造良好校园网络文化,实施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对策 |
(一) 建立一支有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队伍,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
(二) 构建崭新的网络教学模式,优化创新人才的成才环境 |
(三) 创新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提升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 |
(四) 加强校园网络文明工程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氛围 |
(五) 积极探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出国留学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出国留学教育概说 |
一、 历史追溯 |
二、 思想突破 |
三、 政策演变 |
四、 经验总结 |
第二章 出国留学教育的价值 |
一、 文化价值:中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
二、 经济价值:人力资本投资回报 |
三、 思想价值:教育观念更新 |
四、 知识传播价值:信息载体和信息源 |
五、 发展价值:推动学术、学科发展 |
六、 人才培养价值:造就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
第三章 出国留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
一、 经济全球化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 |
二、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特征 |
三、 促成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因素 |
四、 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五、 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挑战的对策 |
六、 出国留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跨越 |
第四章 出国留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创新 |
一、 教育创新:历史发展的必然与新时代的抉择 |
二、 教育创新的内涵 |
三、 高等教育理念创新 |
四、 高等教育体制创新 |
五、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 |
第五章 出国留学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质量观--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
二、 创新人才的涵义和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
三、 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
四、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和探索 |
五、 出国留学教育与高水平创造型教师的培养 |
第六章 21世纪中国出国留学教育走向分析 |
一、 新时期出国留学教育的特点 |
二、 问题分析 |
三、 21世纪出国留学教育对策思考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10)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人才强国战略 |
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 |
二、 知识经济呼唤国策创新 |
三、 构筑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 |
第一章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理论分析 |
一、 领导人才是统帅其他各类人才的人才 |
(一) 什么是人才、领导人才和执政党领导人才 |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的本质、地位和作用 |
二、 战略就是虑长谋远管全局看发展的谋划 |
三、 人才战略是诸多战略的制高点 |
(一) 中国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
(二) 在“科教兴国”中实施人才战略 |
(三) 在可持续发展中实施人才战略 |
(四) 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人才战略 |
四、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是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的谋划 |
五、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
(一) 实现党在21世纪三大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
(二) 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因素 |
(三) 保证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的关键 |
第二章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现实分析 |
一、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一) 迈进21世纪党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 |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
(三)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 |
二、 十六大为研究和运用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创造了新的宝贵经验 |
三、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制约因素分析 |
(一) 必须冲破束缚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落后的思想观念 |
(二) 必须改变妨碍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不合时宜的做法 |
四、 执政党领导人才发展的基本趋势 |
(一) 新世纪是人才的世纪 |
(二) 走进注重人才能力建设的新时代 |
(三) 普遍重视人才开发问题 |
(四) 人才资本优先积累成为一种趋势 |
(五) 人事变革的新趋向 |
第三章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
一、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 |
(一)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指导思想的形成和特点 |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目标 |
(一) 制定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目标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总体目标 |
第四章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重点和步骤 |
一、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重点的部署 |
(一) 确定战略重点应该考虑的因素 |
(二) 始终突出领导人才执政为民的能力建设 |
(三) 着眼于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
(四) 重在培养优秀年轻领导人才 |
(五) 致力于高中级领导人才队伍建设 |
(六) 深化领导人才制度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是重中之重 |
二、 实现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目标的步骤 |
(一) 划分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步骤的依据 |
(二) 部署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五章 建立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 |
一、 人才观念的变革是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的先导 |
二、 走出人才观念上的误区 |
三、 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新理念 |
四、 坚持执政为民的价值观 |
第六章 全面提高执政党领导人才综合素质的战略 |
一、 综合素质是领导人才各方面素质的升华 |
二、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是实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核心 |
三、 从“三大规律”高度深化执政党领导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 |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的最新成果 |
(二) 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着力提高执政党领导人才的理论素养 |
(三) 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着力树立执政党领导人才的世界眼光 |
(四) 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着力培养执政党领导人才的战略思维能力 |
(五) 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着力增强执政党领导人才的党性修养 |
第七章 完善和创新执政党领导人才运行机制 |
一、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优化配置机制 |
二、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
三、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
四、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
五、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
六、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监督制约机制 |
第八章 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与时俱进 |
一、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比较研究 |
(一)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 |
(二)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关键在人 |
(三) 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深化领导人才制度改革 |
二、 国外人才战略的比较研究 |
(一) 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 |
(二) 人才吸引方面的比较 |
(三) 人才使用方面的比较 |
结束语 领导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培养创新人才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型人才的剖析和塑造[J]. 张辉,焦岚,李颖.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06)
- [2]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研究[D]. 秦剑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08(10)
- [3]知识经济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 刘保国.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 [4]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J]. 李述章. 中国科技信息, 2006(18)
- [5]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 刘沫. 南京工业大学, 2005(05)
- [6]创新教育价值论[J]. 周鸿.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 [7]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D]. 陈德静. 河海大学, 2005(02)
- [8]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D]. 沈云彩. 苏州大学, 2004(01)
- [9]出国留学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D]. 戚德祥. 东北师范大学, 2003(02)
- [10]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研究[D]. 梁春鸿.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