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从1949年到2019年,纪录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走过70年风雨历程,在对外塑造及传播国家形象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纪录介质、纪录理念及传播策略的变化,纪录片呈现的国家形象也在变化:1949—1957年是"充满生机"的中国形象,1958—1966年是"积极发展"的中国形象,1967—1978年是"激情奋进"的中国形象,1979—1989年是"寻根觅路"的中国形象,1990—1999年是"转型求变"的中国形象,2000—2019年是"复兴崛起"的中国形象。文章以时代为纵向维度,以纪录理念、题材内容、形象内涵、表现方法、传播方式等为横向维度,进行纵横交织研究,力求全景呈现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立体图景,探寻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方法与经验,以期为提升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能力与水平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论文目录
一、1949—1957:“充满生机”的中国形象 (一)纪录理念:突出宣传、教育功能 (二)形象内容:胶片上的纪实影像 (三)传播方式:通过参赛、展映、获奖等方式传播到国外二、1958—1966:“积极发展”的中国形象 (一)纪录理念:基于外宣使命的“形象化政论” (二)形象样貌:利于国家发展的积极正面形象 (三)形塑方法:国家话语的单一模式 (四)传播方式:航空单向寄送三、1967—1978:“激情奋进”的中国形象 (一)题材内容:非常时期对现实生活的瞭望 (二)形象内涵:红色叙事谱写普通人激情奋进的颂歌 (三)表现方法:政治话语+纪实画面四、1979—1989:“寻根觅路”的中国形象 (一)形象内涵:壮丽山河映照寻根觅路的中国形象 (二)表现手法:“解说+画面”与少量同期声 (三)传播方式:对外推送与合作拍片五、1990—1999:“转型求变”的中国形象 (一)形象内涵:历史变革中坚守拼搏的中国形象 (二)表现手法:“回归纪实本体”成为主要潮流和模式 (三)传播方式:卫星传送与对外销售六、2000—2019:“复兴崛起”的中国形象 (一)形象内涵:复兴崛起与自信逐梦 (二)表现手法:多种理念并存 (三)传播方式:传统与网络新媒体并驾齐驱七、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进一步明确国家形象的内涵定位 (二)打造与实体国家形象相匹配的史诗级作品 (三)“内外有别”与“外外有别”共存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武新宏
关键词: 电影艺术,纪录片,国家形象,塑造,年演进
来源: 艺术百家 2019年06期
年度: 2019
分类: 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业: 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单位: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基金: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电视纪录片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研究”(项目编号:13BXW028)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 J952
页码: 132-137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140K
下载量: 251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电影艺术论文; 纪录片论文; 国家形象论文; 塑造论文; 年演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