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种植药材的品质评价(Ⅰ)——防风的采收、加工及质量控制研究

规范化种植药材的品质评价(Ⅰ)——防风的采收、加工及质量控制研究

曹玲[1]2003年在《规范化种植药材的品质评价(Ⅰ)》文中研究表明防风(Radix saposhnikoviae)为伞形科防风属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未抽花茎的干燥根。具有发汗解表、祛风除湿、止痛的功用。 本文对种植防风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对人工种植防风进行质量评价的方法。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升麻苷(prim-o-glucosyl-cimifugin)、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4~'-O-β-glucosyl-5-O-methylvisamminol)、升麻素(cimifu-gin)、亥茅酚苷(sec-o-glucosyl-hamaudol)为指标,对防风进行质量评价。并用此法对不同产区、不同采收期及不同加工方法的人工种植防风进行了质量评价,并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 对黑龙江省不同产区(泰康、赵光、拜泉、海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龙江)的人工种植防风测定结果表明:泰康、拜泉防风的质量均较佳,将泰康、拜泉初步认定为最佳产地。将泰康、拜泉定为最佳产地后,对最佳产地泰康县的人工种植防风药材进行最佳采收年限、最适采收期、最适加工方法的研究:对2-6年防风测定结果表明,3年生防风四种色原酮总量高于其他年份,所以,防风的最佳采收年限为3年;对同一年5-10月防风样品测定结果表明,5月中旬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因此,防风的最佳采收季节应为春季药材未萌发前;对3种干燥方式六种方法处理的防风样品测定结果表明,无论是有效成分含量还是折干率都是45℃烘干为好,认为防风的产地加工干燥方法应采用45℃烘干。 本文对防风进行指纹图谱的研究,建立了防风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从防风药材整体色谱图入手,选取了19个特征峰,并大致判断其峰位和比例关系,构成该药材特有的色谱指纹图谱全貌,并找到了野生防风与人工种植药材的鉴别依据,可以为防风药材质量的分析与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陈宇航[2]2011年在《夏枯草规范化种植技术及其药材质量控制》文中提出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为唇形科夏枯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果穗入药,为我国常用中药材。夏枯草味辛、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肝明目,消肿散结之功效,常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乳腺增生、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高血压等疾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夏枯草提取物具有保肝、降血糖、抗菌、抗肿瘤、抗炎等多种药理活性。以夏枯草作为主要原料开发的中成药及功能饮料多达几十种。近年来,随着市场对夏枯草需求的急剧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长期以来,夏枯草一直沿袭传统栽培模式,实际生产问题突出,已不能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要求。本课题旨在开展夏枯草规范化种植技术(GAP)及其药材质量控制研究,为提高夏枯草药材产量及其内在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考证历代主流本草着作,并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历史上夏枯草分布区主要集中于我国四川省境内、淮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枯草主治功效古今基本一致;夏枯草入药部位变化大致经历带穗全草明朝后期[(约16世纪或以前)~清末民初(约19世纪初)]、以果穗及带穗全草入药[(民国中期(约19世纪30年代)~1963年)]、单用半枯或成熟果穗(1963年~至今)叁个阶段;夏枯草传统加工方法分为晒干和阴干两种,现代加工方法仅采用晒干;古代正品夏枯草基原植物主要来源于唇形科夏枯草属夏枯草P. vulgaris L.、山菠菜(长冠夏枯草)Prunella asiatica Nakai.、而云南地区将硬毛夏枯草Prunella hispida Benth混作正品药材,并一直沿用至今;夏枯草食用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16世纪末)或以前。2.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来自全国不同居群的15份夏枯草种质的形态学性状进行相关、通径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夏枯草种质中6个形态学性状存在较大遗传变异;单株穗重与单株果穗数和单株叶鲜重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穗长呈显着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率达87.533%。在夏枯草丰产种质选育中应重点关注生长势强、单株果穗数较多及果穗较长的株系。3.研究夏枯草养分吸收分配特性及其与物质积累关系。对夏枯草不同生长时期分别采样,结果表明,夏枯草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磷、钾素吸收积累量呈线性增加趋势,相关系数均达显着水平。氮、磷、钾养分积累的平衡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夏枯草物质积累量随NBI(养分平衡指数)呈直线增加趋势。4月中旬至5月上旬植株干物质积累率最高,达63.71%。3月下旬至4月中旬植株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中;5月上旬至5月下旬茎中干物质分配率最高;至6月中旬,果穗干物质分配率最大。4月中旬前,植株对氮、磷、钾积累量较少,各营养元素元素主要集中于叶片;4月下旬至5月上旬,氮、磷、钾积累量均占整个生长期最大,分别为:72.35%、59.82%、87.41%,此期营养元素主要集中于茎中;转入生殖生长期(即5月上旬后),果穗中营养元素积累量及分配率逐渐增大,并于6月中旬均达最高值。整个生长期以拔节期至现蕾期(即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夏枯草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期,同时也是氮、磷、钾素最大效率期。拔节期至现蕾期(即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夏枯草植株生长发育最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需注意田间水肥调控,以促进植株顶端现蕾与干物质积累。每生产100kg夏枯草果穗,需吸收1.62 kg N; 0.36kg P2O5; 2.88kg K2O,各养分间吸收比例N:P2O5:K2O为1:0.22:1.77。4.播种期对夏枯草生物量、药材产量及质量影响的研究。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夏枯草生育期进程情况,采收后随机取样,测定夏枯草植株形态、各器官生物量、果穗产量及活性成分含量。结果表明,随播种期推迟,夏枯草全生育期缩短;11月5日晚播夏枯草形态指标、各器官干物质、果穗产量显着下降;随播期推迟,夏枯草活性成分含量显着增加。综合考虑夏枯草产量及质量两因素,安徽庐江地区,夏枯草适宜播种期应设在9月5日至10月5日。5.种植密度对夏枯草生物量、药材产量及质量影响的研究。大田试验设计6个密度处理,随机区组设计,采收后对夏枯草单株形态指标、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果穗产量及活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大,夏枯草株高显着增加,而冠幅、单株叶面积、单株果穗数及穗长显着降低;夏枯草全株干重及各器官生物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显着下降;种植密度对根干物质分配率影响较小,茎叶干物质分配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小,果穗干物质分配率则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处理D果穗产量最高;水浸出物、总黄酮含量以处理C最高,多糖含量以处理D最高,熊果酸、齐墩果酸及迷迭香酸含量以处理A最高。综合考虑夏枯草果穗产量及药材品量两方面,在安徽庐江地区,株行距25 cm×25 cm为最佳种植密度。6.施肥水平对夏枯草生物量、药材产量及质量影响的研究。田间小区试验采用四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夏枯草果穗产量函数模型;并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夏枯草果穗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模型解析结果表明,通过模型解析,氮、磷、钾及有机复合肥对夏枯草果穗产量均有显着影响,其中,氮肥对夏枯草果穗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磷肥、再次钾肥,有机复合肥最小;在低肥力条件下,夏枯草果穗产量均随氮、磷、钾及有机复合肥施用量增加而提高;当氮、磷、钾及有机复合肥施用量过多时,会导致果穗产量下降。氮、磷、钾及有机复合肥优化配施可显着提高夏枯草果穗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本试验条件下,夏枯草果穗产量高于722 kg·hm-2,且能有效提高药材品质的优化施肥方案:N 303.9~335.1 kg·hm-2、P2O5 432.5~500.6 kg·hm-2、K2O206.6~240.2kg·hm-2、有机复合肥2312.5~2687.5kg·hm-2。7.水肥耦合对夏枯草生物量、药材产量及质量调控的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设置2个水分梯度及3个施肥处理,随机区组设计,测定夏枯草营养(根、茎、叶)及生殖器官(果穗)生物量,并检测果穗活性成分含量。结果表明,适度干旱能显着降低夏枯草果穗生物量,但能提高果穗中熊果酸、齐墩果酸及迷迭香酸含量;正常供水的夏枯草果穗中活性成分产量显着高于干旱处理;施用适量肥料能缓解干旱胁迫对夏枯草生长及其活性成分合成的负面影响;水肥交互作用能显着影响夏枯草营养器官及生殖器官生物量、活性成分产量。在干旱或半干旱环境下,施用适量肥料有利于夏枯草生长发育;结合施肥与适时干旱胁迫可提高夏枯草果穗中活性成分产量。8.不同采收期、不同入药部位及不同加工方法的夏枯草质量研究。分别测定夏枯草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并对其活性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夏枯草水浸出物、醇浸出物、总黄酮、多糖、齐墩果酸、熊果酸及迷迭香酸含量均以现蕾期(5月5日)含量最高;夏枯草带穗全草水浸出物及醇浸出物含量均显着高于果穗,而果穗中熊果酸、齐墩果酸含量显着高于带穗全草,现蕾期(5月5日)至盛花期(5月20日),夏枯草果穗中总黄酮、多糖及迷迭香酸含量显着高于带穗全草,从果穗成熟期(6月15日)至果穗枯萎期(6月25日),夏枯草带穗全草中总黄酮、多糖及迷迭香酸含量则显着高于果穗;晒干及阴干对夏枯草果穗及带穗全草的水浸出物、醇浸出物、总黄酮、多糖、熊果酸及齐墩果酸等药效成分的含量影响不显着,但晒干会显着降低迷迭香酸含量;夏枯草活性成分综合函数值最高为现蕾期晒干果穗。从夏枯草产量及质量两方面考虑,应选择现蕾期(5月上旬)采收带穗全草,加工方式采用晒干。9.不同贮藏年限及药材分级标准对夏枯草药材质量的研究。在安徽庐江夏枯草规范化种植基地内收集不同贮藏年限夏枯草果穗(当年、1年、2年),并对基地果穗药材随机取样,结合果穗外观形状与市场现行标准,将药材分为3级;并测定夏枯草药材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贮藏年限夏枯草水分含量无显着差异;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含量随贮藏年限延长而显着增加;而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总黄酮、多糖、熊果酸、齐墩果酸及迷迭香酸含量随贮藏年限延长呈逐渐下降,且不同储藏年限间差异显着。夏枯草药材质量并未遵循分级标准呈现出明显规律,其中水分含量差异不显着;总黄酮含量以二级最高;多糖含量则以一级最高;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呈现出从一级到叁级逐渐下降趋势;而水浸出物、醇浸出物、熊果酸、齐墩果酸及迷迭香酸含量表现出从一级到叁级依次上升趋势。夏枯草药材安全储藏期以当年为宜;传统分级标准未能充分体现夏枯草药材内在品质优劣,故建议取消现行夏枯草药材分级标准,以全草入药。10.夏枯草种植基地土壤和药材中农药残和重金属含量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用ICP法测定铜(Cu)、铅(Pb)、铬(Cr)、砷(As)、镉(Cd)、汞(Hg)含量。结果表明,夏枯草种植土壤与药材中的有机氯农药及重金属残留因种植地点不同存在差异,但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夏枯草种植基地土壤和药材均符合中药材GAP规定。11.夏枯草不同部位挥发油含量及其化学组成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鲜花、干花、茎及叶挥发油成分,采用GC-MS分析比较了不同部位间挥发油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结果表明,夏枯草鲜花、干花、叶及茎的挥发油中鉴定出24种,28种,19种,21种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5.22%,83.47%,80.03%,79.48%;鲜花、干花及茎中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棕榈酸(58.12%,69.99%,38.44%),叶中挥发油成分则以香橙烯(55.35%)含量最高。夏枯草鲜花、干花、茎及叶挥发油成分在含量及组成上各有异同。

刘书斌[3]2016年在《甘肃地产党参商品等级划分合理性分析及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甘肃省各主产区党参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传统商品等级划分标准已不能客观指导市场进行合理交易,严重影响了甘肃大宗药材党参种植产业的现状。本研究以甘肃不同栽培区域、不同商品等级党参(白条党参、纹党)为研究对象,对目前甘肃地产党参的种植现状、质量的参差不齐、现行商品等级划分不合理等问题作相关研究,探讨党参商品等级与质量评价指标的相关性,以期提出科学、规范、合理的种植建议,并为行业商品等级标准的规范化提供经验与方法。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甘肃地产党参的品种分布,种植加工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采集30个不同主产地党参药材,对其外观性状指标进行量化,同时,按《中国药典》(2010版)方法测定水分、总灰分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采用HPLC测定党参炔苷和苍术内酯Ⅲ含量,采用硫酸-苯酚法对党参多糖进行含量测定,运用单因素方差、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法对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出党参商品等级与质量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结果:1甘肃商品党参药材主要分为白条党参和纹党。白条党主要分布在定西地区等地,栽培面积逐年增加;纹党主要集中在陇南文县及其周边县区,其商品等级自主划分为多个等级。近年来由于主产地种植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产销体系管理混乱、当地主管部门不能进行有效总体调控等诸多因素,致使人工栽培党参销路不畅,党参商品附加值较低,党参的种植面积有明显下滑趋势。2在横切面和粉末显微鉴别中,不同产地党参间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同一产地不同商品等级党参其性状、显微方面差别不大。薄层色谱鉴别中有党参炔苷相同颜色斑点,但颜色深浅不同,说明甘肃不同产地党参药材中党参炔苷含量高低不同。水分均低于药典规定要求,在6.23%~8.10%之间;总灰分在2.25%~7.59%之间,平均含量为4.45%,其中74.47%的党参样品合格;醇溶性浸出物的平均值为60.36%,普遍高于药典规定55.0%。不同产地党参炔苷含量:宕昌县白条党参>岷县>陇西县>渭源县>漳县>临洮县>武都区>文县>宕昌县纹党;不同产地苍术内酯Ⅲ含量:宕昌县白条党参>岷县>陇西县>渭源县>漳县>临洮县>武都区>文县>宕昌县纹党,且在野生党参上没有检测出苍术内酯Ⅲ成分;不同产地党参多糖含量:宕昌县纹党参>陇西县>临洮县>宕昌县白条党参>武都区临洮县>武都区>文县>渭源县>岷县>漳县,不同品种多糖含量依次为野党参、纹党和白条党参,纹党比白条党参多1.10倍。3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PCR分析,党参炔苷是影响党参质量最为显着的因子,通过因子总得分排序发现,前10名中,白条党参占70%,纹党占30%,说明白条党参的总体质量优于纹党的质量。二等品排名较一等品、叁等品较高,说明当前甘肃党参主产区等级划分比较混乱。CA分析可聚为四类,样品(白条党参临洮产、白条党参渭源产、纹党文县产和纹党武都产)聚为Ⅰ类,以上四个产地占79.07%,样品(白条党参宕昌县产和岷县产)聚为Ⅱ类,样品(白条党参漳县、陇西产,纹党武都产)聚为Ⅲ类,样品(宕昌县产野党一等品和二等品)聚为Ⅳ类。结果发现以商品等级分类不明显,但以产地、品种分类较为明显。4基于灰色关联法分析得出,相对关联度>0.465的样本中,岷县、临洮、陇西县占白条党参样本总数的20%,文县和武都区分别占纹党样品总数的28.57%和68.75%,说明以上产地的党参质量较好。药材排名并不与其商品等级保持一致,二等品相对于该产地一等、叁等品商品居于排名前列,排名前51名中,白条党参:二等品>一等品>叁等品;纹党:二等品>一等品>叁等品>四等品。文县石积坝乡产纹党甚至出现商品等级越高,其排名越靠后,综合质量越差的现象。5对党参进行多指标评价比较发现,产地因素(海拔、经纬度)与药材芦下直径、长度、水分、总灰分、党参多糖呈正相关性,与苍术内酯Ⅲ呈显着的负相关性;商品等级与药材芦下直径呈正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51和0.218;芦下直径与长度、水分呈极显着的正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79和0.496;与党参炔苷和苍术内酯Ⅲ呈负相关,但相关性未达到显着性水平;药材长度与苍术内酯Ⅲ含量呈负相关性。结论:甘肃党参的资源和种植面积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不同栽培区域、不同商品等级的甘肃地产党参的品质和种植情况仍需进一步研究。应在党参主产区建立党参种苗培育基地,稳定党参品质,加工方式逐步实现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形成优质、稳定、高效的生产格局,保证甘肃地产党参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因子总积分和灰色关联度评价结果均支持以渭源县、临洮县为核心区域为白条党主产区;文县及武都地区为核心区域为纹党的道地产区。目前党参主产区商品等级划分较混乱,商品等级越高低已不能代表药材的质量优劣。传统的商品等级标准与质量评价指标有一定相关性,但不能正确指导市场交易。外观形状结合内在质量指标来划分党参商品等级的方法更科学、可靠。

梁飞[4]2013年在《道地药材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探讨道地药材的相关问题,包括道地药材的本质、道地药材的特点、道地药材形成与影响因素等内容。全文分为各论与总论两大部分。各论部分参考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一书,按照近现代道地药材川广云贵、南北浙怀的区划分类传统,分别选取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药、北药、西药、南药十大类别中的2种常要道地药材(具体为:附子、丹参、巴戟天、桂枝、叁七、茯苓、天冬、朱砂、地黄、山药、白术、乌药、细辛、防风、黄芪、阿胶、当归、枸杞子、吴茱萸、苍术;植物药共18种;矿物药、动物药各1种),考察其古代(至清代)的药用历史。总论部分在个例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就道地药材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具体内容为:1“道地”一词的文献考察:“道”、“地”连用,合为一词,约始于东汉。其意义则在二字原义的基础上有所衍伸。至南宋,类似道地药材含义的道地一词用法开始见诸文献。明代,与道地药材相近的道地一词用法大量出现,“道地”成为当时的本草着作、医学着作乃至社会生活中表达优质含义时较为常用的词汇;同时,“道地药材”的专有称谓也正式出现。“道地药材”中的“道地”二字,以其本义为基础,融合了“道”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含义,指明特定产地的药材质量较其他地区所出同类药材更为优良。2道地药材的观念渊源:道地药材强调了药材的产地。事实上,中医学重视药材产地的这种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人很早就形成了不同地方有不同物产这一认识,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甚至更早。这种观念形成以后,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早期如促进了贡品制度的建立,后期如促进了道地药材这一特殊医学现象的产生。3道地药材的发展历史:道地药材的发展历史,既是我国古人对药物认识与应用的历史,也是本草学发展的历史。先秦时期,我国古人对于药物已形成了基本的认识,其中就包含了药物产地的观念与相应的文献记载。至秦汉,《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着本草学的建立;这一时期,在药物总结的基础上,药物理论、药物炮制、药物组方都得到了发展;《神农本草经》中还明确提出了产地的重要意义。魏晋时期,服食之风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进了古人在药物应用方面的探索,促进了本草学的发展;古人在追求服食药物的过程中,对于药物的产地也非常重视。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的出现,标志着本草学历史上又一次药物总结的完成;而《齐民要术》的问世,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药物栽培的巨大进步,对于道地药材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至唐代,药物的产地划分已初显规模,其代表就是《千金翼方》的“药出州土”篇,以当时的政治区划单位“道”为据,划分药物的产地,成为后世道地药材之肇端。此外,唐代的政典、志书对于药材的产地分布也多有记载。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发达,各类手工业亦颇为兴盛;商业繁荣,儒学复兴。这一时期,中医学,包括本草学在内,同样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医疗制度方面,如太平惠民局的建立,太医局本草学科的设立;本草整理方面,如《开宝本草》、《嘉佑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本草衍义》等书籍的问世。此外,药物的栽培也有较大发展,并出现了最早的药物专谱——《彰明附子记》。金元时期,以张元素为代表的医家,在药物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创新性的巨大贡献,提出了药物升降浮沉、药物归经、引经报使等理论,扩展了本草学的内容,深化了人们对于药物的认识。至明代,在前代基础上,正式出现了道地药材的名称。道地一词频频出现在医学书籍中,方书中还大量标注药物的产地信息以示强调,本草书籍中还就道地药材的认识加以阐发。清代,是道地药材发展的繁荣阶段。除了医学书籍对于道地药材的论述与强调外,以道地药材为主要经营对象的药材贸易也欣欣向荣,更出现了专卖固定地区特产药材的药材帮会组织。4道地药材的确立时间:在阐明道地药材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道地药材这一事物的最终确立是在明代。这表现在药物的生产、药物的加工、药物的流通与药物的使用四个方面。药物生产方面,表现为药物产区的形成。明代药物的栽培较前代更有发展,每一地区都有大量的种类丰富的药物产出。而其中质量优良者,更是形成了专门的药材生产区域。药物加工方面,则体现为饮片的出现,炮制工艺的提升,以及药物包装的精致。饮片是目前中药材的主要规格,而其正式出现即在明代;饮片的出现不仅有利于药材的煎煮、保存,也便于药材的流通。明代的炮制工艺较前代有了巨大的提升,这得益于明代药业规模的扩大,使得集中生产成为可能,各类精致繁复的炮制工艺得以实现并获得发展。药物的包装在明代也有了很大进步,不仅精美,而且具有完整的注意事项等信息,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商品特色。药物的流通方面,主要体现为明代高度发达的药业经济,包括遍布全国的药店药肆与全国性药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药物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医学书籍中对于道地药材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方书中每每加注药物产地信息以示区别;而本草书籍对于道地药材的论述也非常丰富。5道地药材的影响因素:本文认为道地药材受到自身物种品质、所处自然环境、中医学术、农业耕种、科技制造、经济贸易与政治人文七大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各类因素的具体影响互不相同又彼此交错,形成了互为因果、错综复杂的关系。具体为:道地药材自身的物种品质,是决定道地药材优于普通药材的根本原因。自然环境是道地药材物种形成的基础,赋予道地药材特殊的秉性,并为其生长繁衍提供支持;自然环境的改变必然引起道地药材物种的变化,如果这一物种无法适应自然环境的改变,最终只能被历史淘汰。中医学术是道地药材之所以成为药材的关键,对于发现药物的功效、扩展药物的种类、指导药物的应用、检验药物的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农业耕种使得药物从野生发展为栽培,不仅能够扩大药物的来源,同时还可以扩展药物的应用方式,而对于道地药材来讲,农业耕种技术的发展,还是道地药材产区形成的重要原因。科技制造既能促进医药知识的传播,也能推动工具技术的革新,从而间接地促进道地药材的研究与生产加工。经济贸易对于道地药材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首先,经济利益的刺激使得道地药材的生产获得发展;第二,商业竞争的激烈促进药材经营者在药物炮制工艺、药物包装等方面的不断进步;第叁,药材经营者以道地药材为招牌吸引民众,又进一步扩大了道地药材的影响力;第四,药材生产的普及性、经济利益引发的作伪行为,又促进了道地药材优劣真伪的鉴别。政治人文对于道地药材的影响包括:社会整体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从事药物研究的人员素质;统治阶级对于珍贵药材的搜刮,往往导致药材的濒危;社会发展导致的人口增长,必然增加药物的需求,从而刺激药物的生产与贸易;社会整体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生产与药物的流通。此外,药物的出产还表现出一定的向心性,即靠近政治中心的地区,往往有多种优质药物出产。6道地药材的属性: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道地药材具有四种属性,体现了道地药材四个方面的特质,包括:物质属性(道地药材的本质属性)、医学属性(道地药材的评价标准)、文化属性(道地药材的社会意义,又可细分为药物文化、药王文化、药市文化)与商业属性(道地药材的品牌特征)。

孙小兰[5]2008年在《不同品质防风药材的化学及药效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防风为伞形科防风属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未抽花茎的干燥根。具有发汗解表、祛风除湿、止痛的功用。目前在黑龙江省进行了大面积人工种植面积已达一千公顷以上,为节省劳力,有的产区将根茎去除;栽培防风外观性状差异而被市场认为品质低劣。因此,本文从化学、药理作用二方面对栽培防风不同茎及野生防风和栽培直播、移栽防风、抽苔防风的质量进行研究。防风根茎的主要活性成分升麻苷、升麻素、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和亥矛酚苷的总含量只达到根的50%,影响整体药材的质量。防风地上茎四种活性成分的总含量很小,仅为防风根的20.9%,药用价值很小。防风再生茎四种色原酮的含量略低于主根,可以作为防风药材入药。再生茎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活性成分含量有增高的趋势。防风根茎和根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根的作用效果显着优于根茎。经过NAA处理,移栽防风产生较多的侧根,与传统性状差异较大,市场价格不及野生防风1/4,不足直播防风1/2。研究证明:侧根活性成分的含量较高,四种色原酮含量为1.4433%,而直播为0.9483%,野生为1.0950%,移栽防风较佳,但直播、移栽和野生防风的药理作用并未表现明显差异,证明传统观念是错误的。《药典》规定抽苔防风不能药用,本研究证明已抽苔的栽培防风药材只要根腐烂之前,其有效成分并未降低。药理证明抽苔防风和未抽苔防风的药理作用无明显差异,抽苔防风可药用,突破传统观念。

欧阳静[6]2006年在《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文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的主题,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对于经济学来说,资源问题是个常究常新的话题,特别是药用植物资源,因其本身涉及植物学、生态学、药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又有着其特殊性。关于森林资源、生物资源、自然资源这些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学者很多,而具体到药用植物资源,大多从植物学、生态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及其实现的路径选择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虽然一些区域相关产业初具规模,被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药用植物资源本身能否可持续发展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例如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退化,资源浪费严重,药材质量未走上标准化道路等因素,阻碍了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本文力求在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和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实现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论文共分八章来展开论述。第一章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第二章概括了药用植物资源的内涵、对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它所能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第叁章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作了系统的分析,它包括监测保护、开发利用和评价预警叁个方面。第四章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的难点。它在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认知的基础上,采

林江[7]2005年在《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从民族特性来看,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不仅是对汉族人使用的中医药的开发和经营,而且包括对藏药、蒙药和瑶药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的开发和经营。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以“中医药”的大概念来统称我国各民族的传统医药,以“中药”来统称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药物。 我国的中药产业基本定位是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枢纽和中药知识产业为动力的大中药产业,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对象。目前,我国中药工业和商业企业虽有了一定规模,但产业化程度不高;以中药材专业化生产为特点的中药农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作为以科研、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知识产业则刚刚兴起。另外,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诊疗需求,研究开发中医药的诊断、治疗、康复以及保健等方面的仪器、设备与器械等,也有望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本文是从民族经济学的视野,研究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粹的中医药学的产业化发展问题。本文的选题意义是: 其一,中医药的现代化开发关系到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脱贫致富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问题。2004年2月29日来自《中国青年报》(警惕我国农村新的致贫因素)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享有率仅有12%,而且多是商业保险而不是社会保险。“因病致贫、返贫”在农村已不是个别现象。即使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江苏省农村,在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也占60%以上。据调查,我国农村每年因常见和重大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400多亿元,农村贫困人口中50%左右为因病致穷或因病返贫。当前,以西医为主的医疗体系费用高昂,如果不实行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体系,农民就越难以承受,就越贫困。这就是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学体系,对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农村市场,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要达到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文明和生态、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其二,加入WTO以后,我国已成为国际上一个巨大的传统医药市场。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药是我国“入世”后可以取得药品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攻方向之一,是我国参与国际药品市场竞争、扩大出口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中医药行业市场运营绩效表现不够理想,中药工业效益增长弱于行业平均水平,产品科技化发展的速度缓慢,增长乏力。这一状况如不能得到迅速改善,不仅我国在国际现代植物药市场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而且在国内市场上也将面临发展后劲不足、市场份额不断地被蚕食的困境。 其叁,开展传统医药产业化的研究,是人类医疗模式由单纯治疗转向预防与保健相结合的模式的需要,是创新药物研究开发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由传统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的禀赋决定的,是民族经济学研究的题中之义。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中医药产业正处在由传统生产方式向产业化方式转换的过渡之中。之所以说过渡是因为它的规模还不够大,标准尚不完整,规范化程度也不高。要真正实现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共分九章,第一章通过简要考证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学形成和传播的历史,论述中华文化传播对于开拓中医药产业的重要性,介绍了笔者对于建立现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学体系的思路。第二章在对中医药学科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医药产业化的基本条件及推进战略。第叁章结合最新数据资料,对我国初具规模的中医药产业结构体系作了分析,并进行了与整个医药行业的比较,明确了己取得的成绩与尚存在的不足。第四章对我国传统医药的供需状况、市场培育策略与市场管理模式作出探讨。第五章按照经济发育的不同层面,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传统医药开发利用状况作了介绍,以冀对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发展有所帮助。第六章从理论上论证了传统医药产业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并根据西部地区的传统医药发育基础对西部地区传统医药产业运作模式作出探讨。第七章对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作出判断,结合我国医药经济发展的实践,对中医药产业国际经营理论进行研究。第八章对中关村科技园区最大的现代中药企业—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在传统中药现代化诸方面走在了全国同行前列、创下单一品种销售额超过10亿元纪录的天津天士力集团作了介绍。第九章根据文献资料,以同仁堂为标杆,分析了创建于明、清两代的目前尚在经营的中药老字号企业经久不衰的经验。 本文力求在理论研究、研究方法和主要论点观点有所创新: ①本文从民族经济学提供的独特的“民族”视角,而不局限于“民族区域”的空间范围,根据翔实的史实,钩稽了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学在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荟萃中形成、在交流中发展的轨迹;围绕着整个传统医药体系的创新思路,分别探讨了传统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产业结构与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与投资重点、实施步骤及成功案例。认为我国的传统医药各具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医药理论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传统医药的开发与营销不仅仅是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也是文化的开发与营销。 ②中

詹若挺[8]2012年在《基于系统量化指标的阳春砂商品规格及其行业标准的研究》文中认为中药材商品规格是药材品质的体现,是评价中药材质量好坏最直观的方法。1984年我国颁布实施了第一部关于中药材商品规格的标准《76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该标准按照质量的高低、好次对七十六种常用中药材进行了等级的划分,规定了品别、规格、等级叁个方面的标准。但随着我国中药材商品生产、流通的不断变化和和质量标准的不断更新,原有的标准已不能符合当前中药材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目前中药材市场标准随意性大,部分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混乱,没有继承中药材商品规格传统的鉴别经验,也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的技术资料支持,商品规格标准不能在中药材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中药材商品规格评价标准的技术方法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和规范,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亟待量化标准的建立。本研究提出中药材基于系统量化指标的商品规格综合评价方法,用于评价和制定中药材砂仁商品规格的行业标准。砂仁来源于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绿壳砂Amomum villosum Lour. var. xanthioides T. L. Wu et Senjen,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 L. Wu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着名“四大南药”之一。目前我国市场流通的砂仁主要以阳春砂为主,都是以“统货”进行收购、加工和销售,无规范的商品规格及其行业标准。本研究采用文献整理、现场调研等溯源式研究,分析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的形成模式,通过理化实验结合道地性形成模式研究,构建“基原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生物检定—常规检测”为主要内容的阳春砂商品规格行业标准草案,为阳春砂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和规范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评价标准提供技术方法参考。一、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果(一)阳春砂文献调研、道地药材产区的现场调研与取样1、通过文献调研及对阳春砂主产区的现场调研,以及中药材专业市场、药材公司等的调研和咨询,发现目前市场上“阳春砂”均以“统货”进行收购、销售,不分等级,尚未有不同等级阳春砂的科学分类标准和行业质量标准。2、文献及主产区调研结果表明,道地药材阳春砂生长需要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特别与种植地的湿度、温度、日照、土壤等生态因子密切有关。由于栽培地生态条件的不断变化、栽培技术上的差异以及种质自身的变异,在产区也形成了一些栽培品种(如广东阳春市的“长果”、“圆果”和选育中品种“春选”,云南西双版纳的“高杆”、“中杆”、“低杆”等)。3、虽然广东省阳春市制订了阳春砂的分级(农业)标准,但当地在收购、销售阳春砂时,并未按照分级标准进行,均以“统货”进行收购、销售。此外,由于市场长期认为广东省阳春市产的阳春砂质量好,因此阳春产的阳春砂药材价格高(300-500元/千克),收购外地产阳春砂加工成干果作为阳春产阳春砂销售的情况存在,也导致在药材市场上有些商家将“非阳春产阳春砂”当作是“阳春产阳春砂”药材进行销售。药材公司通常会挑选个大、饱满度较好的阳春砂供应出口。(二)阳春砂不同商品规格等级定量化指标的研究借鉴农产品等商品的感观评价思路和方法,采用特尔菲(Delphi)法筛选出阳春砂商品感官评价的“重量、横径、纵径”叁个属性指标;设计阳春砂药材商品感官特征项目,测量和收集与阳春砂商品感官判断相关的指标,结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研究开发了“阳春砂药材商品数据管理系统”。进行感官属性相关度研究,对专家等级评判结果与相应阳春砂样品的果实横径、纵径、重量叁个属性间的数值关系进行数据分析实验,得出专家等级评分与果实横径、重量相关性最高。使用稳健回归方法产生预测模型,加上参数拟合线性拟合方程得出了阳春砂不同等级的计算公式,得出了一、二、叁等品阳春砂的商品规格等级性状差异,得出样品等级计算的线性方程。研究建立了一、二、叁等品阳春砂的商品规格等级。阳春砂商品专属性状:干货。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叁棱。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果皮薄而软。种子集结成团,具叁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胚乳灰白色。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无杂质、虫蛀、霉变。一等品阳春砂:果实重量1克以上,果实纵径17毫米以上,果实横径14毫米以上。种子团每瓣有种子16-24粒。种子直径2-3毫米。二等品阳春砂:果实重量在0.55-1克之间,果实纵径在14-17毫米,果实横径在12-14毫米之间。种子团每瓣有种子12-15粒。种子直径2-3毫米。叁等品阳春砂:果实重量0.55克以下,果实纵径14毫米以下,果实横径12毫米以下。种子团每瓣有种子7-11粒。种子直径2-3毫米。(叁)基于化学分析和生物检测的阳春砂不同商品规格比较研究基于《中国药典》标准的药效指标成分含量测定、阳春砂药材代谢产物、农残、重金属等检测、化学成分含量高低与商品规格等级的相关性、化学成分含量比例与商品规格等级的相关性,以及基于生物检测的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比较研究结果如下。1、各等级商品阳春砂挥发油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不同等级间的阳春砂挥发油含量差异不大。2、各等级商品阳春砂乙酸龙脑酯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乙酸龙脑酯的含量是一等品>二等品>叁等品。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中的欧式距离平方对叁个等级阳春砂的乙酸龙脑酯进行聚类分析,二等品和叁等品聚为一类,一等品单独为一类,即二等品和叁等品的乙酸龙脑酯含量无明显差异,一等品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品级。3、各等级商品阳春砂水分含量、有害重金属、农药残留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4、阳春砂挥发油的气质联用色谱分析结果表明,阳春砂挥发油主要峰相对百分含量排序依次为乙酸龙脑酯、樟脑、d-柠檬烯、冰片、莰烯等共十七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乙酸龙脑酯为阳春砂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45%以上。从系统聚类结果分析,各等级阳春砂挥发油化学组成与相对含量无明显的差异,但挥发油中各成分平均百分比含量结果为一等品>二等品>叁等品。5、以冰乙酸致小鼠扭体实验为生物效价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等级阳春砂挥发油均有镇痛作用,其中一等品阳春砂镇痛的量效、时效关系比较明确,14%浓度一等品阳春砂挥发油以20mL/kg灌胃,从10min至160min均有镇痛作用,提示一等品镇痛起效较快,维持时间较长。二等品、叁等品阳春砂挥发油的镇痛药效相对不稳定,14%浓度二等品阳春砂挥发油在给药80min时对冰乙酸致小鼠扭体有镇痛作用,14%浓度叁等品阳春砂挥发油在给药80min和160min时有镇痛作用,两者无差异。(四)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草案)的建立参照现版《中国药典》和研究结果,起草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草案),主要包括基原、加工方法、性状、商品规格等级、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生物效价检测、贮藏等方面,形成“基原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生物检定—常规检测”为主要内容的阳春砂商品规格行业标准草案。二、研究结论本论文通过参考和借鉴农产品等商品规格评价的方法,结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建模实现对阳春砂商品规格的分级预测,并进一步通过“商品规格—化学成分—生物效应”的关联分析,探讨了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科学合理性。研究建立了基于系统量化指标的阳春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方法可为果实类中药材的商品规格等级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丰富了阳春砂“地理标志产品”商品规格的技术内涵,可为阳春砂道地产区阳春砂GAP过程中的采收、加工、贮藏和商品销售提供科学指导,为阳春砂优质优价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制订阳春砂行业标准和管理政策提供依据。

戴静波[9]2011年在《中药荆芥和防风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文中提出荆芥和防风为常用中药,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和一些水溶性成分。这两种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在常用的中药复方制剂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仅仅依靠一种成分代表一味中药是十分片面的。中药指纹图谱是中药鉴别和质量评价新方法之一,能够全面、综合地反映不同种类的或同种中药材由于产地、采收期或加工工艺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中药指纹图谱的主要检测方法有色谱法、波谱法及其联用法。而色谱法因其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具有优良的分离能力,使指纹图谱可表达出中药复杂混合体系中不同化学成分浓度的整体状况,因此是目前采用最多的指纹图谱的检测方法。本文采用正交设计和SPSS软件对荆芥和防风水蒸气蒸馏法的提取条件进行统计分析,以便获得水蒸气蒸馏法的最佳工艺条件。本论文建立荆芥和防风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并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对不同产地的荆芥和防风进行识别分析,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色谱条件如下:毛细管柱DB-5(30m×0.53mm×0.1m);进样口温度:250 ℃;检测器温度:250 ℃;气化室温度:250 ℃;FID检测器;流速2 mL·min-1。样品采用程序升温,指纹峰并用GC-MS鉴定。将得到的谱图输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制定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中,分别以1号样品的谱图为参照谱图进行了相似度数据的自动匹配,分别建立了荆芥和防风的指纹图谱。指纹图谱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试验中的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相对保留时间的RSD均不大于3%,符合指纹图谱的要求。荆芥和防风指纹图谱的建立,为这两种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全面控制荆芥和防风的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尹雪[10]2009年在《广藿香、阳春砂仁、藿香正气制剂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标准”的构建与应用》文中指出在中医药整体的现代研究框架中,中药质量一直是急需攻克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是对已知的一、二个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作为指标成分予以检测控制。但中药发挥功效可能是药材或成方所含物质群整体作用的结果,传统的中医理论和医疗实践对现行中药质量控制的模式提出了挑战,即测定任何一种活性成分都难以体现其内在的质量。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是目前能够为国内外广泛接受的一种质量评价模式,它是对中药材或中成药进行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标示该中药材或中成药特性的共有峰的图谱。该法提供的信息量大,能够反映中药的整体性和模糊性,是对中药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可行方法之一。本文主要以广藿香、砂仁药材及藿香正气制剂为研究对象,探索指纹图谱这一新质控技术在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1.广藿香GC-MS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标准”的构建与应用(1)在导师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文献数据的挖掘,建立了石牌、高要、海南藿香“特征指纹图谱数据信息”。(2)为了验证其实用性,本文对24批次市售药材、3种含广藿香的复方药物进行分析,分别与石牌、海南、高要广藿香“数字化”信息进行相似度比对。(3)采用GC与GC-MS同步分析10批次样品,以考察在GC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24批次商品药材中,22批次可以确定产地,提示“数字化标准”可用于药材的鉴别;在3个中药复方中,藿香正气超临界提取物中的藿香为海南产,藿香正气滴丸、藿香正气软胶囊与海南藿香数字化模式的相似度最接近;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广藿香挥发油GC-MS指纹特征图谱能在气相色谱中体现,其GC-MS指纹特征图谱在GC中具有推广运用价值。2.阳春砂仁GC-MS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标准”的构建与应用(1)采用GC-MS分析20批次阳春砂仁的主要成分,同时对1985年以来国内主要研究单位对16批次阳春砂仁的文献报道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20批次阳春砂仁均含有α-蒎烯、茨烯、β-蒎烯、β-月桂烯、柠檬烯、芳樟醇、樟脑、异龙脑、龙脑、乙酸龙脑酯等10个主要特征成分,合计相对含量达86.35%±5.69%,具有一定代表性;近20年来国内10余个主要研究单位报道的阳春砂仁大都含有以上10个特征成分,且相对含量也近似。以此10个特征指标成分计,本文分析样品的均值与文献报道样品的均值相似度为0.990(夹角余弦法),由此合并数据处理以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阳春砂仁GC-MS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信息。(2)“数字化”信息在药材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表明,约85%以上阳春产砂仁的质量比较均匀稳定,与16个文献报道阳春砂仁相似度比对的结果显示基本与原文作者的结论基本一致;在药材品种鉴定中的应用表明,文献报道的10个非阳春砂仁中仅绿壳砂与阳春砂仁非常相似,而缩砂、长太砂、华山姜、山姜、长序砂仁等与阳春砂仁通过数字化模式可以明显区分开来。提示阳春砂仁GC-MS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信息模式使在不同时间段(1985~2007)、不同仪器、色谱柱、色谱条件下的分析结果可以相互比对,适用于药材的质量评价与鉴定。(3) GC的适用性研究表明,采用GC与GC-MS分别分析13批次阳春砂仁挥发油,同一批次的阳春砂仁挥发油两者图谱从外观来看非常相似,13批阳春砂仁样品GC与GC-MS特征指标成分群的相似度在0.994~1.000(夹角余弦法)之间,GC分析结果与数字化模式的相似度为0.986~0.998之间,在夹角余弦相似度天然波动范围内。3.藿香正气制剂特征指纹图谱的构建(1)藿香正气制剂GC-MS特征指纹图谱的构建采用GC-MS法对32批不同剂型、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藿香正气制剂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样品中含有柠檬烯、紫苏酮、β-广藿香烯、β-榄香烯、反式丁香烯、α-愈创木烯、刺蕊草烯、α-广藿香烯、δ-愈创木烯、β-桉油醇、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十六酸、油酸和亚油酸、厚朴酚、未鉴定1、未鉴定2、和厚朴酚等18个主要成分。这18个主要成分的出峰先后顺序及相对含量具备特征性,可作为藿香正气制剂内在质量评价和鉴定的依据。(2)藿香正气制剂HPLC特征指纹图谱的构建采用HPLC对29批藿香正气制剂样品进行分析,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对不同剂型、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藿香正气制剂进行相似度对比。结果表明90%的藿香正气制剂质量较好且均匀稳定,夹角余弦相似度均大于0.90;同一厂家不同批次间样品相似度较高,不同厂家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藿香正气丸的4个生产厂家之间相似度在0.744~0.948之间;藿香正气胶囊的5个生产厂家相似度在0.853~0.984之间;藿香正气软胶囊的2个生产厂家相似度为0.939;藿香正气水的3个生产厂家相似度在0.905~0.938之间;相同处方不同剂型产品存在较大差异性,丸剂与胶囊样品的相似度为0.880;软胶囊与水剂、片剂、滴丸的相似度在0.763~0.959之间。为藿香正气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4.藿香正气制剂制备工艺过程中指纹图谱的追踪分析通过对藿香正气制剂各个剂型制备工艺过程中水提、醇提、成品各步骤色谱图的比较分析,提示成品特征峰基本为处方药材各特征峰的加和,并未产生新峰。(1)藿香正气丸结果表明:①丸剂各药材特征峰峰面积虽然在工艺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40个特征峰最后的转移率平均值达到76.14%,转移率较高;②已鉴定的6个特征成分能够完全保留,且转移率为69.13~86.93%之间;③市售藿香正气丸成分保留的分析结果也表明,80%藿香正气丸能够保留药材中的大部分特征峰,与藿香正气散的相似度比对结果大于0.90:综上所述,藿香正气丸的制备工艺较为合理,能够保留大部分的特征成分;但从丸剂挥发油GC-MS分析结果来看,丸剂中的挥发油成分保留结果不太理想,提示丸剂制备工艺中应改进挥发油的提取方法。(2)藿香正气胶囊胶囊与丸剂是同一处方,结果表明:①胶囊成品的平均转移率较丸剂低10.28%;②已鉴定的6个特征成分只保留了其中的4个,转移率为56.75~74.94%;③市售藿香正气胶囊的成分保留分析结果也表明,藿香正气胶囊的成分保留情况较丸剂差;但从胶囊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来看,胶囊中的挥发油成分保留结果较丸剂好,提示胶囊的制备工艺需进一步的改进。(3)藿香正气软胶囊、水、片剂叁者属同一处方,且制备工艺相似,结果表明:①这3种剂型的制剂成品转移率结果比较接近,分别为70.74%、67.50%、70.35%;②市售藿香正气软胶囊、水、片剂成分保留分析结果也表明,这叁种制剂均能较好的保留处方药材中的特征成分,提示这叁种剂型的制备工艺较为合理;③从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来看,软胶囊的挥发油成分保留最为完整,片剂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含量会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藿香正气水因其辅料中含有乙醇,所以检出成分较少。提示藿香正气水与藿香正气片的挥发油保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本实验通过建立藿香正气制剂的药材、半成品及成品的指纹图谱,为藿香正气制剂各处方药材的提取方法及提取率提供了一定数据,亦为藿香正气制剂的工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规范化种植药材的品质评价(Ⅰ)[D]. 曹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3

[2]. 夏枯草规范化种植技术及其药材质量控制[D]. 陈宇航.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3]. 甘肃地产党参商品等级划分合理性分析及相关性的研究[D]. 刘书斌.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6

[4]. 道地药材考[D]. 梁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5]. 不同品质防风药材的化学及药效比较研究[D]. 孙小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

[6].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D]. 欧阳静. 新疆大学. 2006

[7]. 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 林江.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8]. 基于系统量化指标的阳春砂商品规格及其行业标准的研究[D]. 詹若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9]. 中药荆芥和防风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D]. 戴静波. 浙江工业大学. 2011

[10]. 广藿香、阳春砂仁、藿香正气制剂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标准”的构建与应用[D]. 尹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规范化种植药材的品质评价(Ⅰ)——防风的采收、加工及质量控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