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联芬(河北省无极县计划生育服务站052460)
1病例报告
某女:32岁,主因剖宫产术后8年,腹部切口胀痛6年余,发现腹部包块2年来站就诊。2001年患者因足月臀位在本站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臀位助娩一女婴,术后给予抗感染支持治疗,七天拆线,切口Ⅰ期愈合。约2年后腹部切口处隐隐疼痛,如针刺状,无规律,可耐受,未予治疗。随后症状逐渐加重,疼痛明显,经期前尤甚,经期过后逐渐缓解,自行口服抗生素,在本村行抗感染输液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近2年来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腹部切口瘢痕处周期性疼痛,局部扪及肿块,经前增大,经后缩小,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多次在乡卫生院就诊,以“切口感染”给予抗感染,红外光治疗,症状略有缓解。查:T::37℃,P:84次/分,BP:110/70mmHg,R:18次/分,一般情况可,心肺(-),肝脾未及,上腹部无异常,下腹正中有一长约8cm纵行瘢痕,瘢痕处可触及一约5.6×5.2cm大小的囊实性包块,边界不清,活动度较差,压疼明显,拒按。PV:外阴已婚未产型,阴道畅,宫颈Ⅰ度糜烂,子宫前位,正常大小,质中,无压痛,双附件区无压痛,无包块。B超示:腹部包块。WBC:14.2×109门诊以“腹部切口感染”收住院,住院后给予静脉点滴头孢曲松钠、奥硝唑一周。T:36.9℃。WBC:9.6×109/L。在连续硬膜外下行腹部包块切除术,术中沿腹部切口疤痕逐层切开皮肤后,可见到紫褐色组织,无明显包膜,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小心分离出紫褐色组织,大小为5.6×5.1×4cm,切除。术后七天拆线。切口Ⅰ期愈合。以手术刀剖开包块,切面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小腔,其内充满黑褐色的黏稠液体。包块送病理。病理回报:中性炎性细胞侵润,红细胞中量,含铁血黄素少量。提示为子宫内膜组织。术后给予孕三烯酮治疗三个月,无复发。
2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妇科常见良性疾病。患者多为30~40岁妇女。病灶多位于盆腔内的卵巢,子宫骶骨韧带,子宫下段后壁浆膜,子宫直肠陷凹,乙状结肠的盆腹膜及宫颈、阴道、外阴、腹壁瘢痕等。本病为良性疾病,具有远处转移和种植能力,对于其发病原因有多种说法,其中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最为重要,医源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子宫内膜种植有关。分析本病例,患者原剖宫产时脱落的子宫内膜,种植在腹部切口上,潴留的陈旧性血液生长蔓延并随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发生周期性出血,致使切口内张力逐渐加大,症状越来越明显。加之乡级卫生院对本病认识不足,追问病史不仔细,分析不全面,从而导致多次误诊,漏诊。本病例提示我们要规范手术操作,加强手术切口的保护。杜绝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的发生。避免为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参考文献
[1]黄薇,牛小宇,韩艳华.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