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丹哈尔滨市苏宁小学校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品德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但是不论具有什么样的缺点都不能没有良好的品德。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学生成长的环境中,社会、家庭、学校只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德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更要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的各项工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大家的欢迎,在学习中得到教师与学生的认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全面的进步。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德育课;生活化发展方向
小学是学生们踏入知识领域的第一个台阶,必然离不开德育课程的学习,学校要在学生们思维初萌的阶段,就渗透给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们具有良好的言行举止,保留良好的传统美德。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及道德情操,使学生将自己未来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辉煌,只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思想,为祖国培养出新一代的人才,才是学校教育教学真正的目的。
1.小学德育课存在的问题及重大作用
1.1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局限性
小学德育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学校对德育的教学不是特别重视,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们进行学习,而忽略了学生更应该具有的内在的东西;教师不善于灵活的应用其教学方法,将实际的生活与德育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没有更好的考虑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实际的能力问题;德育课程的学习脱离了实际的现实生活,学生只知道如何在卷面上取得高分,而在实际的生活中没有更好地体现出来自己的道德水准。
1.2小学德育课的重要作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中开展德育这门课程主要的目的,是在学生们在头脑中开始形成思维模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德育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正面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具有良好的美德和道德情操,懂得判断是非,具有积极地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更好的生活。
德产生于生活,内在于生活,道德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没有道德的生活世界,但决不能存在一个无生活的道德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道德存在于个体全部生活之中。所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德育才是有效的。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选取他们所关注的共同话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规范,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德育的视域中,小学德育课程应遵循生活的逻辑,把生活作为本源,根据儿童生活的演进、发展来构建课程体系,安排道德内容。
2.在主体生活中学习道德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被淹没在应试教育的汪洋大海之中,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知识的容器,成为学校教育成绩的符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不应是一套存在于师生主体之外的强制性的价值规范体系,也不再是一种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这些价值的过程。新课程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师生在逐渐创新的教育情境中,相互对话、认识、体验和感悟。
2.1确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生活中学习道德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往往背离了人自身,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总是设定一个不可企及的道德标准要求少年儿童去努力地践行,规定他们去遵守一大堆违悖身心发展的规训。1993年3月26日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内容涵括10个方面,第10条属于思想教育,第2、8条属于政治教育,第9条属于心理教育,其余6条基本属于道德教育范畴。自此,我国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便根据《纲要》、《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确定。《纲要》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但却未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生活幸福与德育的关系强调得不够,对学生独立的价值思考和道德判断能力未予足够的重视[3]。德育目的、德育目标的确定仍然是以社会本位为其依归,道德教育实践习惯于沿着固定的标准培养格式化的机械划一的道德人格。《纲要》凸显了一种理想化、格式化的德育实践模式,存在政治化、绝对化、抽象性的突出问题。
2.2坚持品德教学生活化,走向现实的生活实践课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的世界。鲁洁教授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因此,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发展,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应用,教师伴随教学与学生一起走向新的未知世界。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实践性,它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由此,课堂不再成为刻板的知识传授地,而成为学生生活的实践场,探究知识的实验室。这种实践性,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强调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体性、创新性。
3.结语
小学德育这门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学中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真正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水准。总而言之,德育课程的教学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内容,结合真实的生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凤民.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课程教育研究[J].2015(2):73-74.
[2]陈燕.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生活化发展路径.作文成功之路(下)[J].2017(3):69-71.
[3]李化树.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四川文理学报[J].2015(5):48-54.
个人简介
袁秀丹:哈尔滨市苏宁小学校教师,一级教师,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评比中获奖,多次参加过区语文百花奖、区数学百花奖,区心理百花奖赛课,均取得优异成绩,2004年被评为区级语文骨干教师,先后被授予“南岗区优秀教师”、“南岗区身边好老师”、“南岗区四有好老师”、“区优秀中队辅导员”、“区转化后进生先进个人”等称号,所教班级获得过市先进班集体称号、南岗区先进班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