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化液论文_孟建勋,王静,陈文将,刘珂君,刘志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酸化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碳源,污泥,脂肪酸,羟基,垃圾,高压,剩余。

酸化液论文文献综述

孟建勋,王静,陈文将,刘珂君,刘志梅[1](2019)在《一种环保型酸化液的研制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常规土酸解堵过程中存在酸岩反应过快和残酸容易产生二次沉淀的问题,开展了一种环保型酸化液的研制及性能评价研究。酸化液主要成分包括有机磷酸聚合物、氟盐、盐酸等,通过将异丙烯膦酸单体与丙烯酸单体共聚得到异丙烯膦酸—丙烯酸聚合物,即有机磷酸聚合物,并对其进行红外表征分析和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聚合物中含有磷酸基和羧酸基,氢离子为多级电离缓慢释放状态,对岩屑用环保型酸液1h溶蚀率仅为3. 5%, 16h后溶蚀率逐渐趋于稳定,缓速溶蚀效果显着,对模拟水的阻垢率高达91. 5%,且无二次沉淀产生。该环保型酸化液的研制,为油田增产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采油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薛红[2](2019)在《从酸化液腐蚀性检验中引发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也进一步加快了油田自动化生产发展步伐。酸化液腐蚀性检验是油田工程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油田酸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酸化液腐蚀性检验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了各个各界和相关学者研究与关注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文章介绍了油田酸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从多个角度就酸化液腐蚀性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希望对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9年04期)

王攀,邱银权,陈锡腾,潘柔杏,任连海[3](2018)在《以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为碳源合成PHA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VFA)的特性,考察了含固率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VFA的影响。并分析了以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为碳源,接种量为3%的情况下,4种不同耐盐菌合成PHA过程对VFA不同成分的利用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含固率的发酵液中VFA总量随发酵时间的进行呈上升趋势,第8天达到最大值,且添加120 g餐厨垃圾的发酵液产出的VFA浓度最高,为7 839.76 mg/L。4种耐盐菌中,Cupriavidus necator合成PHA的能力最强,发酵1 d时PHA含量即可达到110.7 mg/L。所用碳源VFA中具有偶数碳原子的酸含量高于奇数碳原子的酸含量,因此在所得PHA中PHB的含量明显高于PHV。(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张红玉,周芷仪,王培伦,何奇[4](2018)在《大庆油田某区块酸敏储层的酸化液配方体系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油田某区块储层地质资料分析,该油层的特点是储层渗透率低,物性差,温度高,敏感性强,开发过程中储层极易受到伤害,油田开发难度大。针对该区块的地质特点,通过室内岩心流动敏感性实验,评价了该区块储层的酸敏特性,通过天然岩心粉末膨胀率测定,评价筛选了常用粘土稳定剂类型和浓度,通过天然柱状岩心注入粘土稳定剂实验,优化了粘土稳定剂的注入浓度、注入PV数以及段塞组合、针对储层强酸敏特点,通过岩心溶蚀率测定以及岩心模拟注酸实验,以防酸敏为主导思想,确定了酸液主剂、酸敏抑制剂,形成了针对区块强酸敏储层的酸化液配方体系。(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8年04期)

王攀,邱银权,陈锡腾,任连海[5](2018)在《利用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合成PHA——耐盐菌的筛选及其产PHA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尼罗蓝染色法从盐分含量高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中分离出8株具有PHA合成能力的菌株,通过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PHA产量,进一步筛选出PHA合成能力较强的1株细菌,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种,并研究了含盐量和pH对菌株积累PHA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出的PHA高产菌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在盐胁迫下细菌体内的PHA含量提高,在含盐量在5%以内时,盐分对合成PHA产量影响较小,PHA最高产量为61.2 mg/L,最低为57 mg/L,说明该菌有一定的耐盐性。在pH为5~8内,细菌细胞干重变化不大(184.4~199.4 mg/L),最佳pH值为5,此时PHA产量达84.2 mg/L。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利用蜡样芽胞杆菌所得PHA样品具有和标准品相同的化学结构。(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夏姣[6](2017)在《生物絮凝污泥水解酸化液作为碳源对组合工艺脱氮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碳氮比问题是我国大多数污水处理不达标的原因之一,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来提高脱氮效率是我们研究的目标。本研究将生物絮凝吸附、水解酸化和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叁个工艺组合起来对校园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污水先进入生物絮凝吸附工艺进行强化一级处理,然后水解酸化液与生物絮凝吸附工艺中沉淀池出水一同进入BAF系统中进行深度处理。组合工艺在运行之前,首先分别对叁个工艺进行启动。启动完成后,运行组合工艺。先分别研究pH值和污泥接种量对絮凝污泥水解溶出的影响,确定适合絮凝污泥水解酸化的最佳碱性pH值和最佳污泥接种量。然后待组合工艺稳定运行时,对组合系统的脱氮性能进行研究。对比不同工况COD、NH_4~+-N和TN的去除情况,确定最佳投配比;并在最佳投配比条件下,对组合工艺的碳源去向进行物料平衡分析。研究pH值对絮凝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时,不同的pH值下,SCOD、VFAs和PO43--P产量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pH=11时取得最大值分别为1270mg/L、341mg/L和38.73mg/L。NH_4~+-N和TN的溶出量在pH=11时取得最小值分别为48.86mg/L和49.93mg/L。在pH=11时,ρSCOD∶ρVFAs∶ρ(N)∶ρ(P)=155:47:6:5,ρ(SCOD+VFAs)=1409mg/L,此时水解酸化效果最好,既保证有足够的SCOD和VFAs等有机物生成,而且氨氮、磷酸盐的释放也不多。所以,适合生物絮凝污泥水解酸化的最佳pH值为pH=11。研究污泥接种量对絮凝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时,相同的污泥接种量下,随着时间的增加,前7天SCOD、VFAs均增加,不同的污泥接种量下,当污泥接种量为35%时,单位质量的SCOD和VFAs达到最大,分别为87.53 mgCOD/gVSS和42.13mgCOD/gVSS,到第9天时的SCOD和VFAs的产量均降低。从SCOD向VFAs的转化率来看,絮凝污泥水解酸化7d后,四个工况下的VFAs转化率都大幅减小。所以,当污泥接种量为35%时,生物絮凝吸附污泥的水解酸化效果最好。在气水比为4:1,回流比150%,碳源投配比为1:60的条件下,原水的进水COD、NH_4~+-N和T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19.4mg/L、29.14mg/L和35.98mg/L,经过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后,絮凝出水COD、NH_4~+-N和TN浓度为97.4mg/L、21.89mg/L和29.37mg/L,去除率分别为55%、24.9%和18.37%。后来絮凝出水进入曝气生物滤池,先后经过DN BAF和C/N BAF,最终出水COD、NH_4~+-N和TN平均浓度为24.1mg/L、0.8mg/L和6.46mg/L,单单曝气生物滤池对COD、NH_4~+-N和TN的去除率为分别为75.23%、96.14%和77.94%,组合系统对COD、NH_4~+-N和TN的总去除率分别为89%、97.09%和82.01%。在COD、NH_4~+-N和T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97.4mg/L、21.89mg/L和29.37mg/L时,叁种碳源投配比下,COD的去除率都在80%左右,氨氮的去除率约为96%及以上。碳源投配比对总氮的去除有影响,当碳源投配比为1:60时,对总氮的去除率最高,达到80%左右。所以,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的最佳投配比为1:60。在对生物絮凝工艺进行碳的物料衡算时,系统的进水COD质量为22000 mg/h,出水COD占进水43.83%;剩余污泥排放的COD质量占进水COD的0.44%;生物絮凝吸附池中被吸附氧化的COD质量占进水的49.42%;活化再生池中被吸附氧化的COD质量占进水的6.31%。工艺出水COD浓度比较高,对有机物去除不够理想,更加证明了后续深度处理的必要性。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系统由于投加了水解酸化液,进水COD质量为6820.5mg/h,其中出水COD质量占进水的17.67%;DN BAF池反硝化所消耗的COD质量占进水的30.92%;C/N BAF池去除的COD质量占进水的44.17%。所以排除系统的COD质量为6326.25mg/h,占进水的92.76%,没有得到完全平衡。综合以上所有结果,说明此组合工艺能弥补低碳氮比不足问题,而且不增加成本,对脱氮性能研究有着深远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7-03-01)

赵玉鑫,杨静,张军军,蒋宝军,冉昊[7](2016)在《污泥臭氧/水解酸化液对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泥原位减量工艺为解决目前污水处理厂所面临的进水碳源不足、污泥产量巨大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污泥微生物细胞的溶解和胞内物质的释放与利用成为其关键环节。然而常规污泥破解技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为此将臭氧和水解酸化技术耦合,利用间歇试验重点考察了污泥经臭氧/水解酸化后回流对有机物降解、硝化、反硝化、厌氧释磷和好氧吸磷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剩余污泥溶解液可以作为反硝化碳源,有44.1%的COD被反硝化菌快速利用,平均比脱氮速率介于乙酸钠和甲醇之间;污泥溶解液也能被聚磷菌利用实现厌氧释磷,最大比释磷速率是乙酸钠的72.2%;污泥溶解液回流对有机物降解、硝化以及好氧吸磷过程均无影响。但由于曝气结束时仍有COD残留,因此需要控制其回流比例,以免难降解物质积累。(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6年11期)

张昊巍[8](2016)在《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用作渗滤液脱氮碳源及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中后期渗滤液氨氮浓度较高、碳氮比偏低并且可生化性差,使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时需补充大量碳源提高其脱氮效果。本论文提出利用餐厨垃圾厌氧水解产生的富含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发酵液作为补充碳源,在强化渗滤液生化脱氮效果的同时降低运行成本,通过研究不同条件下的影响因素并对该工艺的参数进行优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利用自配餐厨垃圾生产的酸化液(ZP)和实际餐厨垃圾生产的酸化液(SJ)作反硝化碳源处理COD浓度3250mg/L、氨氮浓度2120mg/L的渗滤液,并同传统碳源乙酸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两种酸化液投加量的上升总氮去除率升高,在C/N为7时总氮出水浓度和去除率分别为37.8mg/L、85.2%和21.7mg/L、93.1%。利用两种酸化液处理过程中均存在亚硝氮积累,不同C/N下酸化液(ZP)和酸化液(SJ)的最大亚硝氮积累量分别为92.3~130.4mg/L和92.6~151.5mg/L。乙酸钠作碳源处理渗滤液的最佳投加量与两种酸化液相同均为C/N=7,氨氮、总氮、硝酸氮和亚硝氮的变化规律和出水浓度也基本相同,除乙酸钠COD外C/N为7时渗滤液出水均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水污染物排放表2标准。对比15℃和25℃两种温度下酸化液作碳源的渗滤液反硝化过程,发现温度对脱氮效果影响较大。15℃时亚硝氮大量积累并且难以去除,均未达到表2排放标准,提高温度到25℃后渗滤液出水水质明显改善总氮浓度在C/N为9时达到9.3mg/L,反硝化速率提升达到26.7mgNOx-N/(gVSS·h)。在实际渗滤液处理中,为达标排放应控制反应池温度保持在25℃左右。提高渗滤液回流比降低污染物负荷的实验中,在满足填埋场水污染物排放表2标准的条件下,渗滤液水力停留时间由7d增加到14d,碳源投加量由85ml酸化液/gNOx-N下降至49ml酸化液/gNOx-N,外加碳源成本下降42%,建设成本增加。常州、苏州建成两处餐厨垃圾水解酸化产碳源中试工程。常州示范工程中利用该工艺处理1吨餐厨垃圾所需运行费用为68.3元,产生酸化液中VFAs浓度20g/L以上;苏州中试工程,利用VFAs浓度25g/L以上的酸化液作为补充碳源处理渗滤液,总氮、氨氮、COD浓度大幅度降低,其中总氮低于40mg/L,氨氮低于25mg/L。综合来看,利用餐厨垃圾水解酸化工艺生产富含VFAs的酸化液并用于渗滤液脱氮,其处理效果良好且经济效益较高,具有一定的使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6-06-01)

李高朋[9](2016)在《高压均质强化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水解酸化液作反硝化碳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污水中氮、磷含量越来越高,使污水碳氮比逐渐降低,导致污水处理厂生物脱氮过程中反硝化阶段碳源严重不足,造成污水处理厂出水总氮含量较高,不能满足国家的相关污水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运营时产生大量剩余污泥,处理成本很高,但剩余污泥含有大量有机物,将其水解酸化处理后可制备成反硝化碳源,不仅可以解决生物反硝化脱氮时碳源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降低剩余污泥的处理成本。本研究将剩余污泥高压均质破解与水解酸化联用制备反硝化碳源、并投加剩余污泥破解与水解酸化液作反硝化碳源、优化碳源投加模式,在不去除投加碳源所含氨氮的条件下实现低碳氮比污水的高效脱氮。采用高压均质技术破解剩余污泥,提高污泥水解酸化效果,探讨剩余污泥在不同条件下的水解酸化效果;在优化条件下制备剩余污泥破解与水解酸化液作为反硝化碳源,研究其加入SBR污水脱氮系统后的生物脱氮效果。在40 MPa高压均质压强条件下破解剩余污泥,污泥破解度最高,可达22.88%。剩余污泥在40 MPa条件下破解后进行水解酸化较60 MPa破解的SCOD释放量略小,但其VFAs产量比60 MPa破解高,可达1936.0 mg/L(以乙酸计),NH4+-N最高释放量比60 MPa破解时低10.23%,而且40 MPa均质压强能耗相对较小。因此,40 MPa是破解剩余污泥促进其水解酸化的最适均质压强。高压均质破解后,剩余污泥水解酸化的适宜pH范围为6.5-7.0,当剩余污泥pH在这一范围时,不需对剩余污泥进行pH值调节;在温度为35℃时,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的VFAs/SCOD值高达73.7%,比55℃时高11.6%,而且35℃时NH4+-N释放量较低;一定污泥浓度范围内,高浓度污泥破解后进行水解酸化可获得更高浓度的VFAs,但高压均质机破解剩余污泥存在浓度限制,剩余污泥TS为20-25 g/L时,可获得良好的污泥破解与水解酸化效果;搅拌强度50-150 r/min的范围内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效果无显着影响;破解的剩余污泥水解酸化3天,SCOD和VFAs均达到峰值,VFAs的组成成分基本稳定。综合分析认为,剩余污泥高压均质破解和水解酸化的适宜条件为:高压均质压强40 MPa、pH 6.5-7.0、温度35℃、污泥TS在20-25g/L、搅拌强度50-150 r/min、水解酸化时间3 d,获得的剩余污泥破解与水解酸化液(SLDHA)可用作反硝化碳源处理低碳氮比污水。在SBR污水脱氮系统中投加SLDHA作反硝化碳源处理低碳氮比污水,可有效提高污水的脱氮效率。进水C/N为4:1时,在缺氧段投加制备的不同碳源,均可提高TN的去除效率,其中,SLDHA的效果最好。通过优化碳源投加时间,在曝气结束前30 mmin投加SLDHA作反硝化碳源,可去除碳源中约70.0%的NH4+-N,但依然存在缺氧段碳源不足、出水N03--N和TN都较高的问题。当进水C/N为6:1时,投加SLDHA作反硝化碳源表现出更加良好的脱氮效果。在好氧段投加碳源具有出水NH4+-N低、TN高的特点,缺氧段投加碳源则表现为出水NH4+-N高、TN低,在曝气结束时投加碳源,最低出水NH4+-N和TN分别可达4.1和12.2 mg/L,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在进水C/N为6:1条件下,在曝气结束至DO降至0.5 mg/L以下的时间段内,按C/N比为(7-8):1投加SLDHA作反硝化碳源,不仅可以解决投加碳源携入的NH4+-N过高的问题,同时能够提供足够的碳源,解决反硝化阶段碳源不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30)

盛依琪[10](2016)在《初沉污泥的高压均质破解—水解酸化液作为反硝化碳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碳源不足所引发的问题日益凸显,而污泥的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也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主要探讨了初沉污泥的高压均质破解-水解酸化过程中的关键控制因素的影响及优化;并通过模拟SBR评价了初沉污泥高压均质破解-水解酸化液作为反硝化碳源的可行性。初沉污泥高压均质破解-水解酸化(HPH-HA)研究表明,初沉污泥高压均质-水解酸化处理的最佳操作条件为:高压均质破解压强40 MPa,水解酸化阶段不用调节pH,中温(35℃)条件,振荡转速为100 rpm。经40 MPa以上压强破解后的初沉污泥水解酸化后,SCOD为2313.8 mg/L,远超过未经处理的SCOD值(600.5 mg/L),VFA产量累积1147.4 mg/L。污泥的破解度基本随压强的增大而升高,破解度最高可达4.7%,但随污泥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氨氮含量基本随压强的增大而升高,氨氮浓度最高为267.9 mg/L,磷酸根释放较少,基本小于25.0 mg/L。高压均质破解的初沉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主要集中在前叁天;偏酸性或偏碱性,偏高或者偏低温度均不适宜污泥的产酸:破解污泥未经pH调节时,其水解酸化后的VFA产量最高,VFA、SCOD、氨氮和磷酸根浓度分别为643.8 mg/L、830.5 mg/L、 59.2 mg/L和7.3 mg/L;乙酸、丙酸、正丁酸是水解酸化后的主要酸性物质,乙酸所占比例随外加碱浓度增大而升高,丙酸和正丁酸则相反,所占百分比随pH的升高而降低,所占比例范围分别为57.0-73.5%,11.0-18.5%和4.7-8.8%;温度越高,伴随的氮磷释放也会相对更多;初沉污泥的产酸量及氨氮释放量与污泥浓度成正比,21g/L的初沉污泥在第叁天可产生VFA的浓度为2028.9 mg/L,SCOD含量为3326.0 mg/L。初沉污泥的高压均质破解-水解酸化液作为反硝化碳源的适应性评价表明:初沉污泥经过高压均质40 MPa破解后不经酸解调节的水解酸化液是最优碳源,碳源比例为C:N=7.5:1,投加碳源时间在搅拌40min后投加时脱氮效果最好:COD去除率为92.9%左右,出水氨氮可降至2.7 mg/L;最后的出水总氮浓度介于13.4-17.0 mg/L间,总氮去除效果较好,最高可达76.7%,最后基本在71.1%-74.0%之间;硝酸根浓度最后稳定在10.5-13.9 mg/L间,出水基本接近城市污水排放一级A类标准。(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30)

酸化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也进一步加快了油田自动化生产发展步伐。酸化液腐蚀性检验是油田工程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油田酸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酸化液腐蚀性检验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了各个各界和相关学者研究与关注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文章介绍了油田酸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从多个角度就酸化液腐蚀性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希望对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酸化液论文参考文献

[1].孟建勋,王静,陈文将,刘珂君,刘志梅.一种环保型酸化液的研制及性能研究[J].采油工程.2019

[2].薛红.从酸化液腐蚀性检验中引发的几点思考[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

[3].王攀,邱银权,陈锡腾,潘柔杏,任连海.以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为碳源合成PHA研究[J].环境工程.2018

[4].张红玉,周芷仪,王培伦,何奇.大庆油田某区块酸敏储层的酸化液配方体系优选[J].当代化工.2018

[5].王攀,邱银权,陈锡腾,任连海.利用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合成PHA——耐盐菌的筛选及其产PHA特性[J].环境工程.2018

[6].夏姣.生物絮凝污泥水解酸化液作为碳源对组合工艺脱氮效果的影响[D].安徽建筑大学.2017

[7].赵玉鑫,杨静,张军军,蒋宝军,冉昊.污泥臭氧/水解酸化液对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16

[8].张昊巍.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用作渗滤液脱氮碳源及中试研究[D].清华大学.2016

[9].李高朋.高压均质强化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水解酸化液作反硝化碳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10].盛依琪.初沉污泥的高压均质破解—水解酸化液作为反硝化碳源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的标准曲线(PBSpH7.4)的标准曲线钙黄绿素的标准曲线(PBSpH7.4)对大鼠关节软骨细胞GAG代谢的影响富集时不同比例乙腈的清洗液对小...高pH反相色谱分离后各馏份中鉴定到的...

标签:;  ;  ;  ;  ;  ;  ;  

酸化液论文_孟建勋,王静,陈文将,刘珂君,刘志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