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变液论文_本刊编辑部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流变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流,应力,动力学,悬臂梁,结构,盲文,材料。

电流变液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19)在《一种巨电流变液阻尼与金属橡胶阻尼混合的减振器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授权公告号:CN 108571558B授权公告日:2019年6月7日专利权人:上海大学发明人:崔建祥、楚刘峰、孙翊等本发明介绍了一种巨电流变液阻尼与金属橡胶阻尼混合的减振器装置。该装置包括上板、下板、中心阻尼结构以及均匀分布在中心阻尼结构周围且间隔分布的金属橡胶阻尼和弹簧阻尼。中心阻尼结构包括内腔充满巨电流变液的外筒部、设有且位于外筒部内的环形圆台的活塞(本文来源于《橡胶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童炅[2](2019)在《电流变液剪切本构建模及在减振器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架作为连接车轮和车身的唯一装置,是保障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关键。半主动悬架由于其成本低,较为优越的表现,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半主动悬架的主要研究点有两个:高效且调节范围大的可调减振器的开发和半主动控制算法的研究。目前市场上采用的可调阻尼器均采用阀控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响应时间较长。而受限于电流变液材料的来源,更高效的电流变阻尼器受到关注较小。电流变阻尼器的核心在于电流变液,一种具有可调物理性能和力学特性的智能材料。因此本文就以对电流变液的材料特性研究为基础,完成基于电流变液材料特性的电流变阻尼器的开发,并根据电流变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不同的响应特性分析电流变阻尼器的优势。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开发电流变液剪切试验台并试验。根据电流变液的材料特性,参考市场上已有的流变仪,搭建电流变专用剪切试验平台。并完成不同电场强度下电流变液剪切应力-应变试验,尝试建立离散傅立叶形式本构模型。第二:电流变液扫频试验及本构建模。完成电流变液扫频试验,获得电流变液不同频率下所匹配的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并用分数导数形式改造能同时表达流体特性和固体特性的四元件模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参数拟合,确定最优本构模型,并完成粘度分析和时域的表达。第叁:电流变阻尼器的开发、仿真与实物试验。基于电流变液本构特性,完成电流变阻尼器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对阻尼通道区域的电场强度均匀性有限元仿真,验证该设计的可行性。建立了基于结构的电流变阻尼器数学模型和Amesim仿真模型,探究阻尼器的施加电压、运动速率对阻尼特性的影响。开发电流变阻尼器样机,并完成阻尼特性的试验。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为半主动悬架系统建模奠定基础。第四:半主动悬架系统仿真。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基于经验公式的电流变阻尼器动力学模型。设计天棚控制器和滑模控制器,建立半主动悬架系统。并根据电流变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不同响应时间的特性,分析两者阻尼器在不同控制算法下对车辆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电流变阻尼器表现效果均优于磁流变阻尼器。滑模控制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时延对行驶平顺性带来的影响,但在高频时会恶化操纵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梁宇岱,徐志超,袁欣,巫金波,温维佳[3](2018)在《电流变液智能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流变液是一种电响应智能材料,由微纳米尺寸的介电颗粒分散在绝缘油中组成。从发现到现在的70余年中,虽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电流变液,但是由于存在力学性能、沉降性能、再分散性能、零场黏度和电流密度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电流变液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巨电流变液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电流变液的发展,但距离实现真正的工业化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从电流变液分散相、连续相和添加剂3个方面介绍了近期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近期出现的4类具有代表性的分散相颗粒。并简单总结了电流变液的应用方向和前景、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8年10期)

刘子昂[4](2018)在《电流变液智能材料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阶段,电流变液智能材料在工程技术当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本文对其特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归纳以及总结,并且对电流变液厂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及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建材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徐鲁宁,李宇飞,韩立,沈容,陆坤权[5](2018)在《电流变液微阀门加工公差带选择与盲文凸点显示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流变液微阀门控制盲文凸点显示矩阵具有低成本,能耗少,易于控制等优势.每个盲文凸点都有独立控制的应用需求,决定了电流变液微阀门需要采用并联结构,因此,并联阀门性能一致性成为盲文凸点能否正确显示的重要因素.就电流变液微阀门的结构而言,这种性能一致性取决于阀门加工的公差带选择.盲文凸点的高度取决于同一给定压力下各阀门输出的流量,不同的公差带对应着不同的阀门阻力,影响着阀门的输出流量,阀门间的流量差异过大会导致盲文凸点的误显示.该文系统分析了阀门结构参数波动对阀门阻力和流量的影响规律,给出了电流变液微阀门加工公差带选择依据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注塑加工方式制作了并联式电流变液阀门.测试结果表明,根据模型选定的公差带内的并联阀门,能够显示符合盲文标准的盲文凸点,满足应用需求.(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新型[6](2018)在《宁波材料所在实用型电流变液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流变液(electrorheological fluids)作为一类能够通过外电场控制软硬程度的胶体,在减震降噪、机械传动、自动控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使工业和技术的若干部门出现革命化变革"的智能材料。宁波材料所微纳功能材料与应用团队围绕钛氧基电流变材料开展系统的研究,研制出高屈服强度、高电流变效率、低使用电压等多个系列的新型电流变液。(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8年06期)

章岱[7](2018)在《微尺度下电流变液动力学模拟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流变液是一种流变特性在外电场作用下迅速且可逆变化的智能材料,在实际工程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尽管目前新型电流变材料的屈服应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目前仍然没有一种成熟的基于电流变材料的产品进入市场。原因在于对外耦合场作用下的电流变效应机理和电流变液动力学特性的了解不够透彻。在电流变液的研究进展中发现,表征电流变效应的时间和空间尺度都是非常小的,其流动过程中具有一些微尺度流动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本文将电流变液的流动视为微尺度流动,从理论和实验研究这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工作,通过数值模拟结合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电流变液在动态耦合场(电场与泊肃叶流动场)作用下的动力学特性。目的在于全面深入地诠释电流变效应机理和完善电流变材料的配方设计。主要的工作如下:首先,基于电流变效应的理论模型,综合动电效应和表面力这些微尺度因素的影响分别分析和计算了介电微粒的主要受力,依此建立了微尺度下电流变液动力学方程,并根据流体力学和电动力学等理论结合电流变液控制方程建立了微尺度下电流变液动力学耦合模型。其次,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对电流变液在静态场和动态耦合场作用下介电微粒的动力学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研究了静态场下表面力对电流变液亚微观结构的影响和动态耦合场下电粘性效应对电流变液流速的影响。最后,采用二甲基硅油和阴离子交换树脂制备了实验用的电流变液,并对其流变特性进行了测试。通过实验台分别对静态场下电流变液亚微观结构的变化过程和动态耦合场下电流变液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观测,并研究了电场强度、流速和通道高度对电流变效应的影响。实验研究中发现静态场下的电渗效应和动态场下的壁面滑移现象表现出微尺度流动特征。(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6-01)

白文举[8](2018)在《电流变液夹层梁减振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各类动力机器的运转、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行、建筑工地打桩、钻孔和人工爆破等都会产生振动,有些能量较大的振动会对人体或物体产生危害。控制振动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减少扰动、隔振、防止共振等。具体措施有改变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改变振动系统受到的扰动频率,增大系统的阻尼,减少振动振幅等。电流变液是一种流变性能可由外加电场控制的智能材料。通过调节外加电场强度,电流变液的表观粘度、屈服强度等性能可以快速连续可逆地发生变化。由于电流变液具有响应速度快,工作能耗低,力学性能变化范围大,置入和控制方式简单等优点,在柔性结构的振动控制中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电流变液夹层梁减振特性进行研究,为探索电流变液用于振动控制的智能化提供思路。本文利用电流变液的可控力学特性,将其应用于夹层结构,制成夹层梁,通过外加电场调节系统的阻尼和刚度,达到减振的目的。论文对电流变液的组成、性能、机理等进行了综述,将电流变液处理为粘弹性材料,建立其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将夹层梁划分为有限个单元,通过分析夹层梁单元的运动微分方程,得到单元的能量公式,代入Hamilton变分公式得到夹层梁单元的动力学方程,再通过单元集成得到整个电流变液夹层梁的动力学方程,根据动力学方程编写Matlab计算程序,代入电流变液夹层梁的物理参数,计算得出电流变液夹层梁在不同电场强度下的固有频率和损失因子,分析了电流变液夹层梁的振动特性。论文采用淀粉、CTO颗粒和二甲基硅油等制备了电流变液,采用铝合金薄板制备了电流变液夹层梁,采用悬臂梁的方式,采用激振器对电流变液夹层梁进行激励,采用电涡流传感器测量振动位移信号,设计了振动实验系统,搭建了实验平台,研究了电流变液夹层梁在减振应用中的特性。论文从电流变液自身特性和电流变液夹层梁所受外部条件两方面研究了电流变液夹层梁减振性能的影响因素。电流变液自身特性方面,得到了电流变液分散相颗粒种类、颗粒质量分数、硅油粘度等对电流变液夹层梁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电流变液夹层梁所受外部条件方面,得到了电场强度,激励频率,激励幅值等对电流变液夹层梁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何凯[9](2018)在《二氧化钛基电流变液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流变液主要是由可极化的颗粒分散在绝缘油体中组成的一类两相流体,其流变性能在电场作用下可以发生瞬时可逆的变化,这种效应来源于在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内邻近的颗粒相互吸引形成了沿电场方向排列的链状结构。由于电流变液对电信号快速可逆的响应,因此在离合器、减震器、制动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种材料应用于电流变领域中,其中包括无机半导体和导电聚合物。在众多电流变材料中,TiO_2由于具有高介电常数、热稳定性、制备方法多样、产品无毒等优点,因此一直被认为是可以具有较好的电流变性能。然而,纯TiO_2的电流变效应限制于电导率不高,界面极化不强,极化能力不佳导致其屈服应力不足,抗沉降性能和热稳定性较差。另一方面,通过引用核壳结构,空心结构,纳米复合,2D材料等设计制备了一系列TiO_2基纳米颗粒,采用XRD,SEM,TEM,XPS,EDS,FT-IR,TG等对所得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形貌和结构对电流变性能的影响,提供了多种具备优异电流变性能的设计思路,探索了相应的极化机理。以下为主要实验内容和结果:(1)以乙醇和异丙醇作为共同溶剂,利用溶剂热法成功制备出空心碗状TiO_2颗粒,并且探究得到奥斯瓦尔德熟化作用为碗状形貌的形成机理。然后利用SEM和颗粒粒径测试记录了TiO_2颗粒形貌从实心球到碗状空心球的演化过程,TEM照片进一步验证了空心结构的存在;同时XRD测试证实所得TiO_2颗粒的晶体结构是锐钛矿相。最后,将碗状TiO_2颗粒分散在硅油中形成的电流变液在电场作用下表现出很强的电流变效应。兼具优异的温度效应和抗沉淀稳定性。(2)以钛酸纳米纤维作为前驱体利用水热法制备出暴露(100)晶面的锐钛矿TiO_2,SEM、TEM和XRD分别用来表征颗粒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发现了在制备过程中OH~-对锐钛矿TiO_2(100)晶面的选择性吸附作用是(100)面最终暴露的原因。电流变测试表明暴露(100)晶面的颗粒在3 kV/mm的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效率为52.5,并且发现暴露(100)晶面的颗粒突出的电流变效应来源于这种特殊形貌的各向异性。(3)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MOF-Ti金属有机骨架纳米粒子,再利用MOF-Ti(ML-125)为前驱体在空气气氛下煅烧后成功制备出介孔TiO_2,在烧结过后,TiO2颗粒不仅保留了MOF的多孔结构和特殊形貌并且具有大的比表面积。然后将介孔TiO_2颗粒分散在硅油中得到重量比为10%的电流变液,在控制剪切速率模式下对电流变液的流变性能进行了测试。相比于MOF-Ti基的电流变液,介孔TiO_2基电流变液表现出更高的电流变效率和较低的漏电流密度。最后通过介电谱结果发现电流变效应的提升来源于介电性能的提高。(4)用两步水热法成功制备出均匀包覆的花状TiO_2@MoS_2核壳结构,首先用溶剂热法制备得到花状TiO_2前驱体基底,然后在葡萄糖分子和Ac~-离子的作用下成功将片状MoS_2包覆在TiO_2基底上,成功制得兼具核壳和多级结构的TiO_2@MoS_2纳米复合颗粒,最后将多级TiO_2@MoS_2复合材料分散在硅油中形成重量比10%的电流变液。由于TiO_2@MoS_2复合材料结合了片状MoS_2的导电性和多级TiO_2的介电性,所以电流变液在电场作用下表现出较高的屈服应力和快速的电场响应,通过介电谱测试发现是大的介电常数差和介电损耗导致了颗粒界面极化的提升,因此电流变性能得到了增强。(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徐志超[10](2018)在《表面活性剂对巨电流变液的分散性及流变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流变液是一种由高介电常数微米-纳米颗粒和低介电常数绝缘基液混合组成的智能胶体。它的粘度可随外加电场变化而变化,这种转变十分的迅速并且可逆。但是,较差的屈服强度和机械性能制约了它的发展。直到2003年,温维佳课题组用含有尿素薄层的Ba Ti O(C2O4)2颗粒混合硅油制备出一种新型的电流变液——巨电流变液(Giant electrorheological fluid,简称GERF),屈服强度超过130k Pa,远超传统介电型电流变液的理论上限值。巨电流变液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各种电流变液器件的发展。例如:离合器,阻尼器和减震器。然而,工业应用需要各项性能均衡的电流变液。包括电流密度、巨电流变效应、分散性、沉降性和零场粘度等等。在本论文中初次尝试了在巨电流变液中加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有机硅聚醚来改善其分散性,发现有机硅聚醚的加入可以减小团聚颗粒的平均粒径,增强巨电流变液的抗沉降性能。并且发现适量有机硅聚醚的添加可以极大地减小巨电流变液的电流密度,减少能耗的同时也降低了巨电流变液发生击穿的风险。但是,吸附在颗粒表面的有机硅聚醚分子会使巨电流变液的屈服强度有所削弱。经过对巨电流变液屈服强度、电流密度、零场粘度、沉降性和分散性这五大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得出性能最为均衡的巨电流变液。另外在本论文中搭建了一条半自动化巨电流变液小试生产线,提供大量性能稳定的巨电流变液颗粒。并且进一步研究了烘干工艺、球磨工艺以及温度对巨电流变液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8-04-30)

电流变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悬架作为连接车轮和车身的唯一装置,是保障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关键。半主动悬架由于其成本低,较为优越的表现,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半主动悬架的主要研究点有两个:高效且调节范围大的可调减振器的开发和半主动控制算法的研究。目前市场上采用的可调阻尼器均采用阀控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响应时间较长。而受限于电流变液材料的来源,更高效的电流变阻尼器受到关注较小。电流变阻尼器的核心在于电流变液,一种具有可调物理性能和力学特性的智能材料。因此本文就以对电流变液的材料特性研究为基础,完成基于电流变液材料特性的电流变阻尼器的开发,并根据电流变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不同的响应特性分析电流变阻尼器的优势。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开发电流变液剪切试验台并试验。根据电流变液的材料特性,参考市场上已有的流变仪,搭建电流变专用剪切试验平台。并完成不同电场强度下电流变液剪切应力-应变试验,尝试建立离散傅立叶形式本构模型。第二:电流变液扫频试验及本构建模。完成电流变液扫频试验,获得电流变液不同频率下所匹配的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并用分数导数形式改造能同时表达流体特性和固体特性的四元件模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参数拟合,确定最优本构模型,并完成粘度分析和时域的表达。第叁:电流变阻尼器的开发、仿真与实物试验。基于电流变液本构特性,完成电流变阻尼器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对阻尼通道区域的电场强度均匀性有限元仿真,验证该设计的可行性。建立了基于结构的电流变阻尼器数学模型和Amesim仿真模型,探究阻尼器的施加电压、运动速率对阻尼特性的影响。开发电流变阻尼器样机,并完成阻尼特性的试验。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为半主动悬架系统建模奠定基础。第四:半主动悬架系统仿真。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基于经验公式的电流变阻尼器动力学模型。设计天棚控制器和滑模控制器,建立半主动悬架系统。并根据电流变阻尼器和磁流变阻尼器不同响应时间的特性,分析两者阻尼器在不同控制算法下对车辆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电流变阻尼器表现效果均优于磁流变阻尼器。滑模控制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时延对行驶平顺性带来的影响,但在高频时会恶化操纵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流变液论文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一种巨电流变液阻尼与金属橡胶阻尼混合的减振器装置[J].橡胶科技.2019

[2].童炅.电流变液剪切本构建模及在减振器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9

[3].梁宇岱,徐志超,袁欣,巫金波,温维佳.电流变液智能材料的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8

[4].刘子昂.电流变液智能材料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8

[5].徐鲁宁,李宇飞,韩立,沈容,陆坤权.电流变液微阀门加工公差带选择与盲文凸点显示关系[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8

[6].新型.宁波材料所在实用型电流变液研究方面取得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8

[7].章岱.微尺度下电流变液动力学模拟与实验研究[D].湘潭大学.2018

[8].白文举.电流变液夹层梁减振性能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9].何凯.二氧化钛基电流变液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

[10].徐志超.表面活性剂对巨电流变液的分散性及流变性质的影响[D].上海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装置3-砝码4-托盘5-滑轮6-激光测微仪(...环形集成电极工具抛光前后表面粗糙度对比基于挤压工作模式的磁流变阻尼器工作...电流变效应机理电流变抛光液内粒子的运动

标签:;  ;  ;  ;  ;  ;  ;  

电流变液论文_本刊编辑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