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肌肉疲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疲劳,肌肉,骨骼肌,中长跑,表面,力量,心电图。
肌肉疲劳论文文献综述
陈岩,尚张钰婷,郭振向,蒋帮华,包大鹏[1](2019)在《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神经-肌肉疲劳状态下的VR眼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虚拟现实(VR)眼动仪采集和记录跆拳道运动员神经-肌肉疲劳状态下的眼动参数并分析其眼动特征,对比找出能够反映其中枢机能下降的测试任务及眼动参数。方法:通过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ABQ问卷)筛选出24名跆拳道运动员参与研究,通过下蹲跳(CMJ)测试成绩评价其是否出现神经-肌肉疲劳;训练前后受试者分别完成3种不同类型的认知任务("舒尔特方格""迷宫逃脱""找不同"),采用aSee Pro VR眼动仪记录其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眼动参数,共采集1 474人/次,筛选出现神经-肌肉疲劳的运动员73人/次。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运动员疲劳前后完成特定任务的结果及完成认知任务过程中的眼动参数;采用Friedman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完成不同类型认知任务时的眼动参数。结果:1)训练前后受试者完成认知任务的结果无显着性差异;2)受试者疲劳前后完成"舒尔特方格"任务过程中的瞳孔直径、眼跳速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5;P<0.005);3)受试者疲劳前后完成"迷宫"任务过程中的瞳孔直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4)受试者疲劳前后完成"找不同"任务过程中的瞳孔直径、眼跳速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P<0.005);5)认知任务对受试者瞳孔直径大小影响的顺序为"找不同""迷宫""舒尔特方格",对其眼跳速度影响的顺序为:"找不同""舒尔特方格";6)完成不同种类的认知任务时,其眼动参数各不相同。结论:1)跆拳道运动员出现神经-肌肉疲劳后其内部唤醒水平过高、视觉敏感度大大降低;2)"找不同"任务结合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瞳孔直径和眼跳速度能够作为评估跆拳道运动员出现神经-肌肉疲劳时其中枢机能下降的有效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徐明伟,金龙哲,于露,刘建国,张安琪[2](2019)在《长时间颈部前屈对颈部肌肉疲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颈部前屈对颈椎造成严重影响.为定量评估长时间低头对颈椎疲劳造成的影响,选取20名健康受试者,保持低头角度40°~60°持续3 h.选择胸锁乳突肌,颈部夹肌和肩部斜方肌测量其表面肌电信号.经滤波、整流、振幅标准化等处理后,对每60 s的肌电值进行积分和求其平均功率频率.研究发现,积分肌电值的波动变化具有规律性,首次增大后的减小表征肌肉进入疲劳状态;不同肌肉的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值具有明显差异,决定着该肌肉疲劳耐受性的持续时间,且在整个颈部前屈过程中MPF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提出用MPF的导数来提取疲劳特征,用窗口化的MPF负数累积判定肌肉疲劳.结果表明,MPF负数累积能很好地判断肌肉疲劳,胸锁乳突肌在20 min内出现最终疲劳,而颈部夹肌和肩部斜方肌在20 min左右出现了短暂性疲劳,随后在75~100 min时又出现了最终疲劳.因此建议持续颈部前屈时长不超过20 min.(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鞠丽丽[3](2019)在《肌肉疲劳的生化机制及诊断疲劳方法的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综述了引起肌肉疲劳的机制和代谢影响因素,重点阐述了诊断肌肉疲劳的方法,为肌肉疲劳的基础研究和潜在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疲劳是一种常见的非特异性症状,与许多健康状况有关。疲劳分类方法众多。根据其持续时间的长短,疲劳可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疲劳也可分为认知和情感疲劳和指运动性疲劳。肌肉疲劳是指随着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量减小和收缩速度下降。参与收缩的这些肌肉起源于不同的运动通路,一般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外周疲劳是由神经肌肉接头结构或远端的变化引起的。中枢疲劳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减少了神经冲动导致的。(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21期)
鞠丽丽[4](2019)在《肌肉疲劳的特点及恢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综述了肌肉疲劳的特点,重点阐述非特异性产品和营养补充品等在治疗肌肉疲劳方面的应用,为肌肉疲劳的基础研究和潜在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李琎,张雷[5](2019)在《不同肢体肌肉疲劳的COPD患者肺功能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COPD患者股四头肌肉功能与正常人疲劳曲线的差异。方法:纳入67例COPD患者和37例健康人,坐位进行等速肌力测试,60°/s最大峰力矩作为力量,180°/s角速度时测量耐力和疲劳,并对COPD患者进行肺功能和主观评估。结果:COPD组较健康组更易疲劳(P<0.05),但耐力(疲劳指数)较健康组略高;健康组线性拟合较COPD组高,而COPD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非线性拟合(类似对数曲线)的改变;非线性改变COPD患者FEV_1、FEV_1/FVC、FEV_1/pre、DH较线性改变患者差异显着;非线性改变COPD患者小气道PEF、MMF、FEF_(25)、FEF_(50)、FEF_(75)较线性改变患者差异显着。结论:COPD患者肌肉更易出现肌肉疲劳,股四头肌易疲劳患者其肺功能和小气道功能更差。(本文来源于《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2019年19期)
张国琴[6](2019)在《中长跑训练强度选择和肌肉疲劳时心电图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室和运动场条件下,探讨不同运动强度和生理指标的关系,以期在中长跑训练中如何选择适宜的训练强度提供生理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9年09期)
夏雨,廖远朋[7](2019)在《泡沫轴练习与静态牵拉对运动性肌肉疲劳影响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泡沫轴滚压练习和静态牵拉两种放松方式对运动性肌肉疲劳的影响效果,为该两种放松方式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C组、泡沫轴F组和牵拉S组,每组21人。3组受试者先进行负重深蹲运动,随后分别接受平卧休息、泡沫轴滚压练习、静态牵拉的干预,且于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0.5 h、24 h及48 h进行肌力指标的测试。结果:(1)在运动后即刻、0.5 h时,3组向心峰力矩与等长峰力矩均比运动前显着降低(P<0.01);(2)24 h时3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3)48 h时F组(P<0.01)与S组(P<0.05)向心峰力矩显着高于C组,3组间等长峰力矩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⑴静态牵拉和泡沫轴练习都能较好缓解运动后肌肉疲劳。⑵泡沫轴练习与静态牵拉对肌肉疲劳的缓解作用在运动后24 h时开始体现,而在48 h后效果显着。⑶泡沫轴练习较静态牵拉更有利于等长收缩肌力的恢复。(本文来源于《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照亮[8](2019)在《浅析足球比赛课上学生下肢肌肉疲劳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足球比赛训练课是学生在日常训练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比赛课程。在课上需要学生完成高强度的训练内容,这就对学生的下肢肌肉有很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访谈的方法,对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下肢肌肉变化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总结出影响学生下肢肌肉疲劳的各个因素。针对学生所发生的一切主观疲劳,制定出相关缓解学生下肢肌肉疲劳的方法。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有效地缓解足球训练课上学生下肢肌肉疲劳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26期)
程宁波,吴志明,柯思成[9](2019)在《服装压力对男子骑行运动中肌肉疲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骑行运动中骑行裤产生的服装压力对人体肌肉疲劳的影响,以11名骑行爱好者为实验对象,受试者穿着不同号型样衣,借助服装压力测试系统和全无线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分别采集在骑行过程中穿着不同程度紧身骑行裤下肢主要肌肉部位的服装压力值和表面肌电信号,对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PE)值和客观时域指标均方根振幅(RMS)、频域指标的中位频率(MF)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服装压力和肌电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表面肌电时域指标RMS和频域指标MF与受试者主观疲劳感有一定的相关性,且2个指标的相关性有差异; RMS、MF均可作为生物力学角度评价肌肉疲劳的重要指标;高服装压力可减少肌肉能量损耗,对肌肉疲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尤其在骑行运动中后期较为明显;服装压力对不同部位肌肉的影响存在差异,对大腿外侧和内侧的肌肉影响较为明显,对臀大肌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春宇,高明星[10](2019)在《驾驶员肌肉疲劳特性与行车安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驾驶人肌肉疲劳特性在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对驾驶人肌肉疲劳特性与草原公路环境下的安全驾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肌肉特性指标,分析了目前基于局部肌肉表面肌电特性的安全驾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表明:有必要将驾驶人局部肌肉疲劳特性与连续驾驶时间等多个指标进行多源信息融合,以实现安全驾驶的有效监测与预警;需进一步针对不同驾驶人群体在各种交通环境中开展有效的教育和模拟驾驶培训,从而全面提升中国的人-车-路系统交通安全水平。(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13期)
肌肉疲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颈部前屈对颈椎造成严重影响.为定量评估长时间低头对颈椎疲劳造成的影响,选取20名健康受试者,保持低头角度40°~60°持续3 h.选择胸锁乳突肌,颈部夹肌和肩部斜方肌测量其表面肌电信号.经滤波、整流、振幅标准化等处理后,对每60 s的肌电值进行积分和求其平均功率频率.研究发现,积分肌电值的波动变化具有规律性,首次增大后的减小表征肌肉进入疲劳状态;不同肌肉的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值具有明显差异,决定着该肌肉疲劳耐受性的持续时间,且在整个颈部前屈过程中MPF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提出用MPF的导数来提取疲劳特征,用窗口化的MPF负数累积判定肌肉疲劳.结果表明,MPF负数累积能很好地判断肌肉疲劳,胸锁乳突肌在20 min内出现最终疲劳,而颈部夹肌和肩部斜方肌在20 min左右出现了短暂性疲劳,随后在75~100 min时又出现了最终疲劳.因此建议持续颈部前屈时长不超过20 min.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肌肉疲劳论文参考文献
[1].陈岩,尚张钰婷,郭振向,蒋帮华,包大鹏.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神经-肌肉疲劳状态下的VR眼动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9
[2].徐明伟,金龙哲,于露,刘建国,张安琪.长时间颈部前屈对颈部肌肉疲劳的影响[J].工程科学学报.2019
[3].鞠丽丽.肌肉疲劳的生化机制及诊断疲劳方法的综述[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4].鞠丽丽.肌肉疲劳的特点及恢复方法[J].生物化工.2019
[5].李琎,张雷.不同肢体肌肉疲劳的COPD患者肺功能差异[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
[6].张国琴.中长跑训练强度选择和肌肉疲劳时心电图的变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
[7].夏雨,廖远朋.泡沫轴练习与静态牵拉对运动性肌肉疲劳影响的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
[8].李照亮.浅析足球比赛课上学生下肢肌肉疲劳恢复[J].当代体育科技.2019
[9].程宁波,吴志明,柯思成.服装压力对男子骑行运动中肌肉疲劳的影响[J].纺织学报.2019
[10].杨春宇,高明星.驾驶员肌肉疲劳特性与行车安全研究进展[J].农家参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