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引、议、联、结”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引、议、联、结”

林锦红

摘要:低效的教学现状既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也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探索新思路的要求。本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阐述了笔者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要求;引;议;联;结

作者简介:林锦红,任教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上塘中学。

关于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教学现状,可谓前人之述备矣,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所体现的民族性是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不管是从文化传承角度还是从语言延续角度,文言文教学在课改中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事实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却是教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已经成为广大中学生学习语文畏惧心理的生动说明。作为民族标志的文言文却被称作“第二外语”。低效的教学现状既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也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探索新思路的要求。

一、解读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要从根本上改善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教师一定要明白文言文教学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句话里有两个关键词应该要深入地去解读:“浅易文言文”、“能力”。所谓“浅易文言文”即是要求教师的文言文教学定位要准确,尤其是在学生入门阶段应该选择通俗易懂的文章,让学生有一个过渡的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做合理的教材补充,让更有趣的浅易文言文引领学生入门。而“能力”指解读文言文字词句的能力和解读文本的能力。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的。以厦门市近三年中考题为例,我们不难发现,字词解读仍然是文言文教学的“本”(看下面表格)。

厦门市2008~2010年中考文言文题型及分值

如何立足“本”,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该立足三个学年,真正分析学生的内在需求,在不同的学年做不同的要求。以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做好文言文教学的“引、议、联、结”,有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三个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引、议、联、结”

1.有趣的初一年——教师的“引”

把握住了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从课标要求的两个点入手,我们应该就能比较准确地定位我们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下提倡的当今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主导”指的是引领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初一年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入门阶段,教师的“引”就很重要了。这里的“引”主要指引趣。如何将学生引向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上,教师应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做法可供参考:

(1)用生活化及趣味性强的补充教材来引领

人的认知应该是要遵循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因此,我们对文言文的教学也应该逐步深入。但是,如果只是希望通过阅读课内的几篇文言文,就想掌握“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那是对学生要求太高了。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明白了:拓展阅读就是一种必须,量变方能产生质变。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拓展什么样的教材了,而且,拓展的工作就应该是从初一年开始。

备课组首先应该群策群力,共同搜集一些浅易的文言文,比如名人逸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趣味性比较强又充满生活色彩的文言文,既有趣味性,又结合生活,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比如我们备课组就从成语故事入手,因为其简短,易于诵记,同时又是成语的积累。其次,是对这些补充教材的诵读指导要到位。每周诵读一篇补充材料,读到会背诵为止,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诵读,注意停顿、语气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通过正确的诵读明白文章的内容、情感。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要走熟读成诵的路子。”这个诵读的过程应该是“通畅——有语感——有情感”。然后,在诵读中积累一些常用实词。在学生读出语感、读出情感的过程中,适当让学生积累一些常用实词,课内外互相辅助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用文言化的教室环境营造氛围

设立教室“文言角”:粘贴学生文言手抄报;用有关文言文名句的书法布置教室;用座右铭来励志明意;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文言书柜,供学生自由翻阅,搭建文言文阅读交流平台。

(3)用充满趣味的方法激活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心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师就是要寻找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内在变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可见,合理的教学手段可以挖掘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内在需求,内因发生变化了,文言文的学习状态才会发生变化。得到验证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情境导入法;相关的故事;人物奇异的背景;表演、竞赛等活动。

最近,笔者尝试“生教生”的做法,效果也挺好。具体做法是:分组布置学习任务,每组推荐一个人来展示学习成果。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了一篇古文的自学过程,然后展示成果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也是知识互补的过程,同时,每组学生在展示时如有创意还可加分。另外,每篇古文学习过后,都会指定学生上台展示:记住5个实词意思,2个句子翻译,台下同学能指出其错误的可加分。这种自觉与半自觉的做法就将学生的自主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初一年的文言文简短,学生不会太有负担,当这种自学成为习惯后,那些相对较长的文言文也就不那么让人厌烦了。

(4)用多形式的课外活动唤醒沉寂的文言心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如果能将某些活动变成一种行为习惯,那么收获是不可估量的。比如以学号为序,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古代名言,先抄录在学习角,然后课前背诵及解释名言。比如尝试一言记事。每天将你最有印象的一件事,用一言以记之,尽量写得言简意赅。并将此活动拓展开,比如上网聊天也尽量用古文,这样将文言文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文言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中,为学习文言文营造一个有效的语言环境。在不到一个学期的学习中,在讲到《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有一组学生设计了一个情境:当友人遇到陈太丘后会怎么说?有部分学生居然提出要用文言对话,而且也做了尝试,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苗头,教师应该支持并推广。

趣味盎然的教材,文墨飘香的教室,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多样的活动,一定能在初涉文言文的初一年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喜爱,为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奠基。

2.有心的初二年——学生的“议”

“议”指学生的思考、质疑、争议。当学生有了学习文言之心,学习文言之趣,并有了一定量的积累,那么学习文言就水到渠成了。但是,量的积累还得继续,所以,初二年的拓展仍然是重点,但这一学年里,在拓展的同时,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争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想的学不是真学。初二年,教师宜引导学生去思考,这就应该体现在导学案中,或体现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中。问题创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文言文教学的效益和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

比如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有个教师在学生了解第一句交代了季节是深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回忆一下,古代文人写秋绘月的经典诗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回忆了很多,体会到大多表达思念、惆怅、豁达等情感,这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是很有启发的。另外还有为什么选择“竹、柏”两种景物?学生通过写竹柏的作品,体会其高格,有助于体会苏轼那种豁达胸襟。这些高质量的问题设计,既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也加深了对文本及作家情感体验的深度。

教师引导学生去思,去议,思什么,议什么,教师要心中有数。

首先是思体验。在疏通文意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表达观点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用“一言心得”来谈读后感,既然是“一言”,务求谈真话、说准确、写生动。比如《记承天寺夜游》学完后,可让学生根据理解,发表最想对苏轼说的话。

其次是议遣词、谋篇,在思、议的过程中,辩证地悟得写作经验。比如《五柳先生传》中的“不”,《醉翁亭记》中的“也”等等,这些都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辨,从而感悟于胸。

再者是悟思想。初二年很多美文,如《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或表达了豁达的胸襟,或展示博大的情怀,或抒发伟大的抱负……这些,若能引导学生去思考,那么可让学生继承古代的人文精神,对其人文素养的形成实在是有很大的帮助。

若能引导学生去议,去思,并用之于平时的言论和作文,那么学生就能切身体会文言文之“妙”,一切与切身利益有关的东西,都会得到青睐的。

3.有法的初三年——学生的“联与结”

“联与结”指的是联系、联想知识点,归纳总结,使之融会贯通。当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兴趣,又积累了一定量文言,也能去思考,那么可说明其已基本得其法。这时再顺流而下,就像古之学武者,各家武学烂熟于胸,最后就是融会贯通之时。到初三年,解读字词句的能力与解读文本的能力已经基本形成,此时应该是联系、归纳总结阶段,对所学知识做一个梳理,将一些共通的,甚至相同的字词、主题、思想做一个汇总,并运用于课外阅读与写作中。此时宜进行较长的文白互译,译时尽量做到:白话文译成古文,力求不产生歧义,同义字择优选用;文言译成白话文应译到通畅、优美、生动,有可能还要一文多译,尽量译出语言个性。

可以说初三年的“联、结”是一种知识的内化。文译白是对古人语言的领悟理解,对古人思想的精确理解,应力求通畅优美;白译文是对所学古文知识的一种创造性运用,在翻译过程中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简,更有利于学生作文语言的深度展示。

初中文言文的“引、议、联、结”是一个系列过程,其中“引”是前提,引得好,那么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一步至关重要。在其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补充完善。“议”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如果不会议,那么是一种没有思想的学习,即使其死记了一些文言字词甚至文章,但不求甚解亦是最终迷惑无所得。“联、结”则是一个知识内化与系统化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教师还是宜将重心放在第一、第二阶段,让学生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行到底,使之成为学生的一个自主行为,那就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冉乃彦.中小学教师如何用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上塘中学

邮政编码:361023

“Guidance,Discussion,AssociationandSummarization”inJuniorHighSchoolChineseClassicalTeaching

LINJinghong

Abstract:InefficientteachingsituationisthesorrowofChineseclassicalteachinganditalsoputsforwardtherequirementsofexploringnewthought.Thispaperexpoundstheauthor’sviewonjuniorhighschoolChineseclassicalteaching.

Keywords:Chineseclassicalteaching;requirements;guidance;discussion;association;summarization

标签:;  ;  ;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引、议、联、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