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论文-臧兰兰

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论文-臧兰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双靶点抑制剂,药效团拼合

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臧兰兰[1](2016)在《基于结构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甲基转移酶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是和多种癌症相关的两个关键靶点酶,研究发现多靶点抗癌药物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以避免多种药物联合用药时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降低副作用,在癌症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研究目的是设计合成一些新型双靶点抗癌化合物,可以同时抑制两个靶点蛋白的活性。不仅可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而且为多靶点药物的开发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首先,在化合物设计方面采用药效团拼合的方法去设计双靶点抗癌化合物。其次,在合成化合物路线方面通过借鉴文献以及查阅Scifinder的方法来设计化合物合成的路线。再次,在后期的生物活性检测方面,运用抗增殖毒性实验、In Cell-western以及酶活性研究来检测化合物的毒性以及对于靶点酶的抑制作用。最后本文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来研究化合物的成药性以及和与靶点蛋白结构的结合模式。结果:本文运用药效团拼合的原理,基于靶点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抑制剂BIX-01294的母核喹唑啉双环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伏立诺他Vorinostat改造,成功设计了叁个系列的目标化合物。通过借鉴文献以及查阅Scifinder,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成功设计出五条合成路线。化合物分别以2,4-二氯-6,7-二甲氧基喹唑啉和4-甲氧基-2-氨基苯甲酸等为原料,成功合成了23个目标化合物,所有的全新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经过了1H-NMR和13C-NMR的结构验证。对于化合物的后期活性测试实验,经过细胞抗增殖毒性实验、In Cell-western以及酶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QZ-8(14)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筛选结果,细胞抗增殖实验中,QZ-8(14)对于肿瘤细胞(MDA-MB-231、MCF-7、A549、HCT-8)的EC50值分别约为10μM、37μM、36μM、73μM左右;对于HDAC的IC50只有6μM左右;在In Cell-western实验中对于G9a的IC50只有7μM左右。通过生物活性实验筛选出来的化合物QZ-8(14)经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Discovery Studio的ADME预测功能的预测结果,成药性良好;运用Schr?dinger Suite软件把QZ-8(14)与蛋白晶体结构精密分子对接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QZ-8(14)和双靶点的结合模式都非常好,可以和双靶点蛋白之间产生良好的相互作用。结论:本研究运用药效团拼合原理成功设计了一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双靶点抑制的目标化合物,经过借鉴文献及Scifinder等资料成功合成了23个全新的目标化合物,合成出的目标化合物通过初步的生物活性筛选,化合物QZ-8(14)表现出较好的药理活性。药物成药性测试和分子对接研究表明,化合物QZ-8(14)表现出较好的成药性预测结果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曾凡奇,彭士明,李礼,穆丽冰,张振华[2](2013)在《基于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p300结构的小分子抑制剂设计(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p300在肿瘤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了基于蛋白结构多层次的虚拟筛选方法来寻找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p300的全新先导化合物,从含有十万个类药化合物的筛选库中,筛选出33个打分较好的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其中1个化合物4-乙酰基-2-甲基-N-吗啉-3,4-二氢-2H-苯并[b][1,4]噻嗪-7-磺酰胺(17)的生物活性达到微摩尔水平。基于预测的该化合物与p300结合的模型,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结构修饰,通过构效关系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与计算模拟预测的结合模式一致。所发现的全新结构的p300抑制剂将有助于发展更有效和更具选择性的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抑制剂。(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曾凡奇[3](2013)在《基于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p300的小分子抑制剂的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所筛选的先导化合物结构为基础,通过药物化学和有机合成手段,对先导化合物进行合成、结构优化及新的先导化合物结构的研究,最终得到具有高亲和性和选择性的p300小分子抑制剂,既可作为研究p300生物功能的化学小分子探针,进一步阐明p300的生物功能,又能为进一步开发以HAT为靶点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方法:基于靶蛋白的叁维晶体结构,及其与已筛选的先导化合物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规律,通过药物辅助设计软件设计新的小分子抑制剂,进行生物活性测试,确定最优的先导化合物;运用逆合成分析的方法,设计出合理的合成路线,最终合成先导化合物的一系列衍生物,进行生物活性测试,确定其构效关系,指导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最终得到活性最好的小分子抑制剂。结果:合成了53化合物,并进行了p300HAT domain的抑制活性(抑制率)的测试。通过对4-R~2-2-甲基-N-R~1-3,4-二氢-2H-苯并[b][1,4]噻嗪-7-磺酰胺类化合物结构修饰后,获得了活性最好的化合物4-乙酰基-2-甲基-N-苄基-3,4-二氢-2H-苯并[b][1,4]噻嗪-7-磺酰胺,该化合物的IC50值达到3.4μmol,比文献报道的化合物C646略高;R~1-2-(2-((4-R~2-苯基)硫代烟酰胺)乙酸酯类化合物只有其先导化合物的活性相对较好,其它衍生物均无活性;2-甲基-N-R-苯并[d]噻唑-6-磺酰胺类化合物是合成4-R~2-2-甲基-N-R~1-3,4-二氢-2H-苯并[b][1,4]噻嗪-7-磺酰胺类化合物的中间体,该类化合物中只有N-苯基-2-甲基苯并[d]噻唑-6-磺酰胺(4a)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其它衍生物均无活性;运用MOE分子模拟软件设计的尿嘧啶类、萘磺酰胺类、苯磺酰胺类、苯甲酰胺类的一系列化合物均没有很好地抑制活性。结论:从各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中发现,4-R~2-2-甲基-N-R~1-3,4-二氢-2H-苯并[b][1,4]噻嗪-7-磺酰胺类p300的小分子抑制剂结构中磺酰胺(-SO_4-NH-)基与乙酰辅酶A中的磷酸根基团在p300HAT domain结合位点相同,其两个氧原子分别于蛋白结构中的Arg1410、Thr1411、Trp1466形成氢键相互作用,是生物活性的必需基团,修饰后活性消失。R~2基团中的羰基氧与Gln1455形成氢键相互作用,是活性必需基团。R~1基团中适当的饱和脂肪环可以和蛋白形成疏水相互作用而提高其活性,适当的芳香环可以通过与蛋白的Arg1462形成正电荷-π键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提高其活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3-04-10)

任亚婵,刘瑾,吴智群[4](2012)在《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MS-275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MS-275对胃癌细胞(MKN-45)和人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及张氏肝细胞(changliver)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MS-275分别处理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和人正常胃黏膜细胞及张氏肝细胞,用水溶性四唑盐(WST-1)法检测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MS-275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但对正常细胞没有促凋亡作用。低浓度的MS-275能诱导MKN-45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随着药物处理时间的延长,可以明显检测到G0/G1期比例增大。结论: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MS-275对胃癌细胞MKN-45具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依据,有望成为新的抗胃癌药物。(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2年05期)

杨琦[5](2009)在《去甲基化抑制剂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对前列腺癌细胞株雌激素受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表观遗传学被描述为没有DNA序列变化、可遗传的表达改变。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改变在肿瘤发生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肿瘤发生中的主要表观遗传学改变是抑癌基因发生DNA异常甲基化和染色质中的组蛋白修饰。表遗传改变也是一个致癌事件,但是与遗传学改变不同的是,表遗传学的改变是可逆的。通过使用DNA甲基化酶抑制剂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HADC)抑制剂可以使表遗传静止的基因恢复活性,从而逆转肿瘤的恶性表型或延缓肿瘤的进展。表遗传修饰可逆的特性提示它可作为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靶标。DNA甲基化调节基表达及某些抑癌基因高甲基化失活与肿瘤发生相关的理论已得到广泛认同。DNA甲基化调节基因表达与组蛋白去乙酰化的作用密切相关。DNA甲基化可诱导局部组蛋白脱乙酰化,使染色质乙酰化水平降低,且甲基化的序列可募集甲基CpG结合蛋白(MeCP)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ADC)复合物(MeCP-HADC),发挥对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因DNA甲基化失表达的抑癌基因能否通过去甲基化制剂或/和HDAC抑制剂的作用重新表达为本次研究的目的。雌激素受体属于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超家族的一员。分为二型,ERα和ERβ;ERα位于前列腺基底上皮细胞和基质间隙,ERβ位于前列腺腺体上皮间隙,目前认为雌激素对于前列腺上皮的作用是通过ERβ信号途径。Pasquali等研究表明在前列腺癌中没有发现ERβ表达。然而,Leav等报道ERβ在高级别发育异常中免疫活性减少,但在高级别肿瘤和转移性前列腺癌中重新出现,进而有人认为同乳腺癌一样,前列腺癌中即使有表达的ERβ可能是野生型ERβ的变异体,ERβ具有调节细胞生长抑制的作用,其发生变异突变可能导致抗雌激素治疗不敏感或使癌细胞更具侵袭性。而目前绝大多数免疫组化染色研究仅仅用一种ERβ抗体,难以区分其他各种ERβ亚型的蛋白表达情况。相关研究表明ERβ在大多数前列腺癌中表达缺失显示ERβ可能是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可能是治疗前列腺癌的理想目标。在前列腺癌细胞株与前列腺癌组织中广泛存在雌激素受体(ER)基因的甲基化,甲基化的程度与肿瘤病理级别呈正相关,与ER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虽然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也存在ER甲基化,但明显低于前列腺肿瘤。在前列腺癌中,目前可能的一个使ER基因失活的原因就是ER基因启动区域的CpG岛甲基化,通过一些尚不明了的机制导致ER基因转录失活。为了研究前列腺癌细胞中雌激素受体β的表达情况与DNA甲基化酶抑制剂和HDAC抑制剂的作用是否有关联,本实验通过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杂氮-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C)和HDAC抑制剂曲古抑霉素A(Trichostatin A,TSA)作用于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PC-3和22RV,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中雌激素受体β的表达情况,观察其是否上调,为前列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基础。方法一.材料与主要试剂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Du145、PC-3和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22RV购于中科院上海细胞库;5-杂氮-2'-脱氧胞苷(美国Sigma公司),曲古抑霉素A(美国Sigma公司),RT—PCR试剂盒(Takara公司),四甲基偶氮唑蓝(美国Sigma公司),二亚基亚矾(美国Sigma公司),Trizol(美国Gibco公司),SBRY-Green(天根),Master-mix(天根)。二.实验方法1.细胞培养Du145和22RV细胞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PC-3以含10%胎牛血清的HAM/F-12培养基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每3~4d消化传代1次,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实验。2.MTT检测5-AZAC和TSA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影响检测不同药物浓度的5-AZAC和TSA以及5-AZAC和TSA共同作用的前列腺癌细胞的细胞生存率。细胞生存率(%)=(实验组A值-空白组A值)/(阴性对照组A值-空白组A值)×100%。实验重复3次。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5-AZAC和TSA作用后的前列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β的表达收集经不同药物处理或未处理的细胞,Trizol提取总RNA,应用TaKaRa公司的RT-PCR试剂盒和SBRY-Green检测雌激素受体β的表达。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1.6软件包进行处理,取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MTT检测发现5-AZAC和TSA处理后的前列腺癌细胞株生存率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高,前列腺癌细胞生存率降低的越明显;5-AZAC和TSA联合作用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存率最低。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叁种前列腺癌细胞经过5-AZAC和TSA作用后,mRNAERβ表达量增加,并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mRNA ERβ表达量越多;5-AZAC和TSA联合作用mRNAERβ表达量比单独作用都多出1倍左右。结论5-AZAC和TSA对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高,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TSA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5-AZAC;5-AZAC和TSA联合作用时抑制作用强于单独药物作用。5-AZAC和TSA都可以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的ERβ表达上调,从而抑制了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09-04-01)

彭恩兰,陈卫民[6](2008)在《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和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的体外抗肿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在体外分别对DNA甲基化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5-aza-C)和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istone seacetylase,HDAC)抑制剂苯丁酸钠(sodium phenylbu-tyrate,SPB)单独及联合用药于人大肠癌细胞LoVo和人肝癌细胞Hep3B的抗肿瘤作用的观察,探讨DNMT抑制剂和HDAC抑制剂联合用药的可能性。方法:使用MTT法测定5-aza-C和SPB单独用药或联合用药的抗癌活性,用抑制浓度的分数之和(a sum of 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FIC)值及等效剂量分析方法(Isobologram)评价5-aza-C和SPB联合用药的作用性质。结果:5-aza-C和SPB联用时,LoVo细胞及Hep3B细胞得到的SFIC值均小于1.0,等效剂量分析图的形状呈现凹型,都表明了5-aza-C和SPB联用时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结论:DNMT抑制剂5aza-C和HDAC抑制剂SPB联合应用于抗肿瘤临床是很有前景的。(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08年01期)

尚建强,贾婷,陈方方,张嵩,姜淑娟[7](2007)在《去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对Ishikawa和AN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去甲基化制剂5-氮-2′-脱氧胞苷(5-Aza-CdR or DAC)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 A,TSA)对人子宫内膜腺癌Ishikawa和AN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台盼蓝拒染法观察药物对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AnnexinⅤ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信号通路中Caspase-8、Caspase-9活化及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裂解情况。结果:DAC和TSA对Ishikawa和AN3细胞均有时间依赖性的抑制作用,联用后抑制作用更强。单用DAC或TSA均可诱导细胞凋亡。单用DAC或TSA对细胞G1期无影响,单用TSA使G2/M期细胞比例增高,联合用药发生明显的G1期阻滞。Western blot检测表明,DAC和TSA诱导了Caspase-8、Caspase-9裂解活化及PARP裂解。结论:DAC与TSA协同可抑制细胞生长,并使细胞阻滞在G1期,且细胞凋亡发生的时相不同于单独用药组。(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07年09期)

吴智群,闫凯麟,张远强[8](2007)在《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TSA)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初步探讨TSA对肝癌细胞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用含有3072个样点,覆盖2748个肿瘤相关的基因的XproTMHC-III plus基因表达谱芯片来研究TSA对肝癌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分离纯化未作任何处理的肝癌细胞和用TSA处理过的肝癌细胞的mRNA,制备荧光标记的cRNA靶物(Cy3或Cy5标记)。靶物与基因芯片杂交,用Axon 4000B型扫描仪进行芯片荧光信号扫描。利用计算机分析用TSA处理过的肝癌细胞和未处理的肝癌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在2748个基因中,有显着性差异的基因共191个,其中TSA处理组相对于未处理组基因上调2倍以上的有173个,TSA处理组相对于未处理组基因下调0.5倍以下的基因18个。结论TSA通过调控多个基因共同作用来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这些基因在肝癌的发病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02期)

汉丽萍[9](2006)在《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在ALAS2基因转录调控中的作用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丁酸钠激活ALAS2基因转录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系特异的5-氨基酮戊酸合成酶(ALAS2)是红系细胞血红素生物合成的限速酶。ALAS2的缺失能导致红细胞发育的停滞,ALAS2基因的遗传性突变能引起X-连锁的成高铁红细胞贫血(XLSA)。ALAS2基因的表达在红细胞发生过程中显着增加以满足血红蛋白合成增加时对更多血红素的需求。ALAS2基因的表达主要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被调控。本论文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丁酸钠和TSA处理红白血病细胞K562,反转录-PCR(RT-PCR)和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分析发现细胞内ALAS2基因转录水平明显升高,同时伴随着ALAS2基因启动子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的升高。ChIP实验进一步表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能够与ALAS2基因启动子结合。细胞转染和报告基因分析结果显示:p300在细胞内过量表达既能提高ALAS2基因启动子报告基因的转录活性,又能提高细胞内源ALAS2基因mRNA水平。用p300的突变体p300ΔHAT(乙酰转移酶催化结构域缺失)代替p300重复上述实验发现p300乙酰转移酶活性在激活ALAS2基因转录过程中是必要的。另外,我们还通过电泳迁移率(EMSA)实验确定ALAS2基因启动子上两个新的Sp1结合位点。报告基因染色质免疫沉淀(reporter ChIP)实验结果显示:p300和GATA-1共转染细胞使ALAS2野生型基因启动子处的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升高,对GATA-1位点突变的启动子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无明显影响。位点突变体报告基因分析表明ALAS2基因启动子上的两个GATA-1位点和所有的Sp1位点都参与了p300的招募。我们的工作确定了ALAS2基因是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CBP的一个靶基因。另一方面,我们研究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丁酸钠(NaBu)激活ALAS2基因转录的机制。我们发现NaBu不仅能上调红系细胞ALAS2基因的转录,而且能激活非红系细胞ALAS2基因的转录。同时ALAS2基因启动子的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以及组蛋白H3的第4位赖氨酸的双甲基化水平升高。以启动子报告基因质粒转染细胞,然后用含有NaBu的培养基培养细胞,结果表明NaBu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强ALAS2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以各种位点突变体报告基因质粒转染细胞,再用NaBu处理发现,任何一个Sp1位点的突变都会不同程度地降低NaBu对ALAS2基因启动子的激活作用,当所有的Sp1位点都突变时, NaBu对ALAS2基因启动子的激活作用大大降低。因此,我们相信ALAS2基因启动子上的Sp1位点是NaBu的应答元件,即Sp1位点至少部分地介导了NaBu对ALAS2基因转录的激活。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还发现NaBu的处理能增加ALAS2基因启动子上Sp1因子的结合。进一步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能抑制ALAS2基因启动子的活性,它还能逆转Sp1和p300对ALAS2基因启动子的协同激活作用。ChIP实验证实了ALAS2基因启动子上有HDAC1的结合,免疫共沉淀(CoIP)分析表明Sp1和HDAC1存在于同一复合物中。因此,我们认为转录因子Sp1能招募去乙酰化酶HDAC1抑制ALAS2基因的转录,推测HDAC抑制剂NaBu通过抑制HDAC1的活性促进ALAS2基因的转录。(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6-10-01)

康丽花[10](2005)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及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协同抑制造血干细胞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体外试验中,抑制HSCs和HPCs分化未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推测以前实验中所用的条件可能使早期(原始)HSCs/HPCs赖以维持的基因发生了沉默。DNA的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是通过表型遗传修饰使基因表达沉默,在实验中用甲基化酶抑制剂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干扰DNA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我们尝试扩增保持有原始HSCs/HPCs表型和功能特点的细胞:将人骨髓的CD34+细胞用有利于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和甲基化酶抑制剂5azaD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联合培养,结果使CD34+细胞扩增,并具有原始HSCs/HPCs的表型特征及增殖潜能。我们的研究表明5azaD和TSA协同抑制造血干细胞分化。(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5-05-20)

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p300在肿瘤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了基于蛋白结构多层次的虚拟筛选方法来寻找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p300的全新先导化合物,从含有十万个类药化合物的筛选库中,筛选出33个打分较好的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其中1个化合物4-乙酰基-2-甲基-N-吗啉-3,4-二氢-2H-苯并[b][1,4]噻嗪-7-磺酰胺(17)的生物活性达到微摩尔水平。基于预测的该化合物与p300结合的模型,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结构修饰,通过构效关系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与计算模拟预测的结合模式一致。所发现的全新结构的p300抑制剂将有助于发展更有效和更具选择性的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抑制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臧兰兰.基于结构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甲基转移酶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活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

[2].曾凡奇,彭士明,李礼,穆丽冰,张振华.基于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p300结构的小分子抑制剂设计(英文)[J].药学学报.2013

[3].曾凡奇.基于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p300的小分子抑制剂的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3

[4].任亚婵,刘瑾,吴智群.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MS-275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12

[5].杨琦.去甲基化抑制剂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对前列腺癌细胞株雌激素受体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9

[6].彭恩兰,陈卫民.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和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的体外抗肿瘤作用[J].现代肿瘤医学.2008

[7].尚建强,贾婷,陈方方,张嵩,姜淑娟.去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对Ishikawa和AN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7

[8].吴智群,闫凯麟,张远强.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

[9].汉丽萍.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在ALAS2基因转录调控中的作用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丁酸钠激活ALAS2基因转录的机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0].康丽花.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及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协同抑制造血干细胞分化[D].吉林大学.2005

标签:;  ;  ;  ;  

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论文-臧兰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