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理表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表征,心理,语义,掩蔽,词汇,效应,双语。
心理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慧,鲁忠义[1](2019)在《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探讨了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研究1和研究2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迫选式纸笔测验,考察无意识和意识条件下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研究3采用问卷法和测验法,分析影响隐喻联结的因素。结果表明,青少年犯罪者已形成"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的隐喻联结,但联结强度较低。认知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狱中再教育对其联结强度的提高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陈秀洁,张道明[2](2019)在《陈述性知识的模型建构及心理表征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知识的认知心理过程的复杂性,造成了学习者重塑的意象和对应的语言表征不一致。为此,设计了一组心理测试,分析了语言和意象表征的偏差产生的原因,同时,提出了概念的集合模型,发现了两个概念形成命题的条件是概念拥有完全相同的意象表征,从而揭示了陈述性知识建构模式和表征的机理。(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郑菲[3](2019)在《历史解释视域下的心理表征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心理表征",是指"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1])。在历史学习中,心理表征则表现为学生基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而形成的模糊或清晰的认知。只有深刻性、立体性、辩证性的心理表征才能引起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形成"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全局观,做出最快最优的决策,有时甚至可以做出无意识的正确选择。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心理表征有助于落实课堂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建构心理表征(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21期)
王立昭[4](2019)在《汉语个体量词“个”“只”的心理表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个体量词的类别很多,而且不同量词有时可以搭配相同名词,不同名词又可以选择同一个量词组合,量词、名词之间的双向选择,使得出现各种不同种类的量名短语的组合。由于口语化的影响和使用上的不规范,使得越来越多的量词名词组合失去了严格的固有搭配,出现一种搭配上的随意性,出现了"个""只"泛用的现象。但通过问卷法对个体量词"个""只"进行研究,考察个体"个""只"的语义成分,发现"个""只"的泛用只存在个别范畴中。(本文来源于《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春雷,李巍霞[5](2019)在《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的过程、表征与风险传播研究——基于PX百度词条修改的实地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其他PX事件不同,广东茂名PX事件因其线下游行抗议活动及线上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引发社会舆论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媒介联动与舆论衍化过程中,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参与主体的心理认知、心理结构深受社交媒体影响,并呈现出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泛化趋势。本文通过对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进行田野调研,并经SPSS统计软件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演变过程与事件中的媒介情景营造、重组与标识等相关联,并具有情感表达压抑化、地理辐射弱化、认知群体分化等特征;在传媒作用下该群体的微政治心理也不断面临话语冲突、媒介权力差异及集群无序等风险隐患,影响网络社会乃至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传播合力角度,提出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媒介干预进路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国际新闻界》期刊2019年07期)
李艳,黎明[6](2019)在《二语水平对藏-汉双语者心理词汇语义表征影响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了一个SOA为200ms的ERP实验,采用语义归类任务考察藏族大学生藏-汉双语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模式。结果发现:藏、汉两种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共享;汉语水平越高,翻译启动效应量有增大的趋势;在汉语低水平和高水平组,汉语词都能直接通达语义。结合本实验结果及以往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双语者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共同存储,表征模式不受语言之间形态相似性的调节,二语词的词汇表征与共享语义表征的连接强度受二语水平调节,二语水平越高,连接强度越大。任何双语者的二语词都能直接通达其语义。(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黎明[7](2019)在《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的语义元通达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的语义元通达模型。该模型将双语者心理词汇的语义表征切分为集体共享元、集体特异元、个体共享元和个体特异元。前两类语义元表征稳定,但后两类语义元受个体、时空、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具有动态变化性和不稳定性。集体共享元和个体共享元同时与双语者的一语和二语词汇表征相连;集体特异元和个体特异元仅与一语或二语词汇表征相连。四类语义元与不同语言词汇表征的连接方式、数量和强度共同导致了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的动态变化模式。语义元通达模型既能解释词型效应和语言间不对称启动效应,也能解释词汇语义的不稳定性造成的双语词汇表征研究结果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语》期刊2019年04期)
郭丽丽[8](2019)在《基于心理表征理论的板鹞风筝数字化平台交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通板鹞风筝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工艺,不仅历史悠久,更在呈现古老艺术形态的同时,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当前了解并精通板鹞风筝及传统制作工艺的人愈来愈少,为了将板鹞风筝制作技艺有效传承并为更多人所认知,亟需采用有效且崭新的手段对这一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本课题围绕板鹞风筝及制作工艺的数字化平台设计展开相关研究,结合心理表征理论和交互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探讨适合板鹞风筝传承的数字化平台及交互设计策略,设计可交互的原型系统,旨在为板鹞风筝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策略与实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一、通过介绍板鹞风筝目前的发展状况,对其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从心理表征理论出发,分析概念、类比、表像叁种不同研究进路中用户在获取、处理信息时的心理特点,总结心理表征对板鹞风筝数字化平台交互设计的影响;二、从用户研究、概念设计、系统设计、视觉设计四个方面去分析交互设计策略中的心理表征应用,制定适合板鹞风筝的数字化平台交互设计策略;叁、分析并形成合理的设计方案,研究数字平台交互方式,设计了板鹞风筝数字化平台并对其进行了设计评估。基于心理表征理论的板鹞风筝数字化平台交互设计研究,为南通板鹞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有助于提升大众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30)
乔晓妹,唐荣超,张鑫雯[9](2019)在《非掩蔽启动与掩蔽启动效应是否存在质的区别?——来自新学词汇心理表征研究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词汇加工研究中的启动效应考察某一刺激对另一刺激的影响,其中掩蔽和非掩蔽启动效应的区别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通过采用非掩蔽启动范式的词汇学习实验,探究新词经过单次学习之后能否产生启动词词别效应,并将实验结果与掩蔽的启动词词别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虽然掩蔽的启动词词别效应不存在,但是非掩蔽的启动词词别效应存在,说明这两种启动效应之间可能存在质的区别。研究进而讨论了两种启动效应的性质和发生机制。(本文来源于《外语界》期刊2019年03期)
王凌云,王爱君,齐宇欣,范丫,张明[10](2019)在《内隐联想测验中他人重要性对自我心理表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联合采用联想匹配任务和内隐联想测验(IAT)任务,考察了自我—他人分类中的他人重要性对自我—高奖赏相似性的影响。研究将中性的几何图形与自我、不同重要性的他人(实验1为陌生人,实验2为朋友)建立联结,并将自我(暂时建立联结的图形)高奖赏联合任务与自我低奖赏联合任务下的反应差异(即IAT值)作为自我—高奖赏相似性的指标,结果表明:(1)联想匹配任务中自我和朋友以及自我和陌生人之间都存在显着的自我优势效应;(2)IAT任务中,自我和高奖赏只在他人为朋友的自我—他人分类判断时才具有相似性,而他人为陌生人时二者不具有相似性。这说明他人重要性改变了自我的心理表征。(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心理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知识的认知心理过程的复杂性,造成了学习者重塑的意象和对应的语言表征不一致。为此,设计了一组心理测试,分析了语言和意象表征的偏差产生的原因,同时,提出了概念的集合模型,发现了两个概念形成命题的条件是概念拥有完全相同的意象表征,从而揭示了陈述性知识建构模式和表征的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理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亚慧,鲁忠义.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
[2].陈秀洁,张道明.陈述性知识的模型建构及心理表征机理[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郑菲.历史解释视域下的心理表征构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
[4].王立昭.汉语个体量词“个”“只”的心理表征探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
[5].李春雷,李巍霞.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的过程、表征与风险传播研究——基于PX百度词条修改的实地调研[J].国际新闻界.2019
[6].李艳,黎明.二语水平对藏-汉双语者心理词汇语义表征影响的ERP研究[J].外语研究.2019
[7].黎明.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的语义元通达模型[J].中国外语.2019
[8].郭丽丽.基于心理表征理论的板鹞风筝数字化平台交互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2019
[9].乔晓妹,唐荣超,张鑫雯.非掩蔽启动与掩蔽启动效应是否存在质的区别?——来自新学词汇心理表征研究的证据[J].外语界.2019
[10].王凌云,王爱君,齐宇欣,范丫,张明.内隐联想测验中他人重要性对自我心理表征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