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排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柴油机,负荷,作用力,形态特征
下排气论文文献综述
孙旭,何仁[1](2019)在《柴油机不同负荷下排气颗粒作用力与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原子力显微镜与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了单缸柴油机3 600 r·min-1不同负荷(50%,75%和100%)下排气颗粒的力学参数和形态特征.测量结果表明:在相同转速下,随着负荷的增大,颗粒物的吸引力Fat增大,分别为1. 31,1. 64和2. 28 nN;颗粒的黏附力Fad和黏附能垒Wad升高,Fad分别为3. 46,4. 15和4. 71 nN,Wad为1. 45×10~(-16),1. 81×10~(-16)和2. 11×10~(-16)J,这表明,颗粒间的黏附性增强,颗粒间能量势垒增大,颗粒团聚更为稳定,同时,随着负荷的增大,颗粒逐渐由枝状演变为聚集状,团聚程度增强,颗粒呈山峰状堆积,颗粒致密度、团簇大小均增大;颗粒间作用力的变化与颗粒形态的影响关系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吸引力、黏附力、黏附能垒的增大,将促进颗粒的团聚,增强团聚颗粒的致密程度.(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杜炳兴,罗勇刚,杨武奎,郁朴[2](2018)在《某型辅助动力装置90%、95%状态下排气温度超过规定的故障分析与排除》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型辅助动力装置在90%、95%状态下排气温度超过规定的故障现象进行分析,通过排查和理论研究,确定卸载活门工作不正常是引起故障的根本原因,最终采取相应措施排除了故障。(本文来源于《航空维修与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陈林,王忠,瞿磊,刘帅[3](2017)在《正丁醇/柴油混合燃料EGR氛围下排气颗粒热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3种不同EGR率(0,10%,20%)条件,进行了柴油机燃用正丁醇/柴油混合燃料B10的排气颗粒热重试验研究,考察了不同EGR率对颗粒热解和燃烧特性的影响,探讨了颗粒的起燃温度、燃尽温度等特征参数以及组分百分比的变化规律,基于Coats-Redfern非等温法,计算并分析了EGR率对颗粒活化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EGR率的增加,颗粒的起燃温度降低,燃尽温度升高;颗粒中的挥发性物质所占百分比减小,高沸点挥发性成分以及固定碳颗粒组分有所增加,B10EGR~20%的颗粒中的固定碳颗粒质量分数与B10颗粒相比,增加了23.6%;颗粒的活化能逐渐减小,与B10颗粒相比,B10EGR10%,B10EGR~20%颗粒的活化能分别减小了0.9,1.7 kJ·mol~(-1).(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苗志慧,李君,于凯[4](2016)在《某GDI汽油机低速小负荷瞬态工况下排气微粒浓度及粒径分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针对某1.4T GDI汽油机发动机低转速小负荷工况下,分析发动机瞬态实验中,GDI汽油机排气中所含的微粒数量、质量浓度特性以及微粒粒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在低转速小负荷区间瞬态工况下,随着时间的变化,核态区域内的微粒数量浓度峰值有着一定的变化趋势,整体呈现出先增大,随后降低,最后再继续增大的趋势;聚集态区域内,微粒的数量浓度整体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而微粒数量浓度以及微粒的几何平均直径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瞬态工况下,叁效催化器后的微粒数量浓度曲线出现明显的双峰现象,且叁效催化器对核态微粒的催化效率随时间的变化基本保持不变,处于77%左右的水平,其对聚集态微粒的催化效率则随时间的推移出现增加的趋势,并最终达到72%左右。(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6年11期)
钟武烨,郑剑平[5](2015)在《长寿命单节热离子燃料元件稳态下排气的初步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裂变气体的排放是长寿命(7~10年)热离子燃料元件的技术要求。本文先介绍使用气体排放装置的必要性及排气装置设计的基本原则,然后阐述裂变气体释放以及氧化铀芯块蒸发的问题,建立分子流的模型描述混合气体的流动,并给出了稳态条件下气腔的压力及核燃料的流失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期刊2015-09-21)
杨群峰,曹颖,董哲[6](2015)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下排气旋风分离器的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下排气旋风分离器效率较低的问题,对某台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下排气旋风分离器进行改造,在排气管的后侧开槽并加装导流板。对改造前、后的下排气旋风分离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改造前、后分离器和除尘器灰的颗粒进行了取样、分析,对进入排气管后的气固两相流进行了二次分离的研究。研究表明:排气管分离装置能有效地提高分离器的效率。(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5年05期)
杨宏强,王岗,武凯歌[7](2015)在《非道路柴油机下排气的研究及应对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某款非道路四缸增压柴油机下排气大、滴机油的问题,对现有柴油机通风排气管位置和分油器结构进行改进。通过结构改进,下排气明显量减小,机油消耗量降低51%,不仅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5年19期)
王磊,杨群峰[8](2014)在《下排气旋风分离器的结构改造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某煤矿自备电厂一台型号为UG-35/3.82-M35的循环流化床煤泥锅炉,其使用的下排气旋风分离器实际运行时分离效率偏低,飞灰可燃物较多,造成较大的锅炉热效率损失,为解决这一问题对锅炉的下排气旋风分离器设计了改造方案,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锅炉的下排气旋风分离器进行了工程改造。改造后的下排气旋风分离器实际运行中分离效率大幅度提高,捕集的固体微粒粒度变细,提高了循环流化床的物料循环倍率,降低了飞灰含炭量,也提高了锅炉运行效率。(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4年12期)
桂长江[9](2014)在《路面激励下排气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性能和汽车发动机功率的不断增加,车辆的废气、噪声和振动问题也就日渐突出。汽车排气系统在车辆的废气处理、降噪、车辆舒适性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汽车排气系统的工作环境复杂,如来自发动机本身激励、路面激励、发动机气流激励、声波振动、车体的振动等的影响,往往可能导致汽车排气系统发生共振,这使其使用寿命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对汽车排气系统进行动态特性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首先从汽车发动机的排气噪声、汽车排气系统的组成、汽车排气系统的评价指标、以及汽车排气系统的振源等方面,说明了汽车排气系统的基础理论,然后又介绍了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的基础概念和分析方法。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利用叁维建模软件UG建立了排气系统的叁维模型。由于汽车排气系统的结构复杂性,先合理简化了其仿真分析模型。然后再将其导入ANSYS Workbench软件中进行自由模态、约束模态和谐响应分析。研究结果:获得了汽车排气系统的模态固有频率和振型,明确了汽车排气系统最大的振动变形处主要出现在波纹管上;排气系统约束模态的各阶固有频率没有与发动机怠速转速和经济转速激励频率重合,因此排气系统不会与发动机的两主要激励转速发生共振;排气系统的谐响应频率与路面激励频率有重合,说明路面产生的激励会影响使用排气系统的寿命;通过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证明当消声器的吊挂点向前移动200mm时再将橡胶垫刚度调整为10的优化方案是合理的。同时,通过本文分析也可以确认,ANSYS Workbench软件可以很方便地分析进行排气系统的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付兵兵,简晓春,王利伟,盛遥,李钱[10](2014)在《车用汽油机外特性下排气能量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发动机一维性能仿真计算方法,对某型汽油机排气能量流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外特性下排气能量随曲轴转角的变化规律及分布特性;结合排气流速、压力和温度的研究,分别得到排气余动能、余压能和余热能的脉动特性.结果表明:在高速高负荷时废气能量回收潜力大,排气能量在低转速时比高转速时波动性要大;余热能在各排气能量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余压能,余动能最小;排气能量随发动机转速的增大而增大,但排气余动能和余压能增长幅度较小.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排气有效能回收潜力与回收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下排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某型辅助动力装置在90%、95%状态下排气温度超过规定的故障现象进行分析,通过排查和理论研究,确定卸载活门工作不正常是引起故障的根本原因,最终采取相应措施排除了故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排气论文参考文献
[1].孙旭,何仁.柴油机不同负荷下排气颗粒作用力与形态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杜炳兴,罗勇刚,杨武奎,郁朴.某型辅助动力装置90%、95%状态下排气温度超过规定的故障分析与排除[J].航空维修与工程.2018
[3].陈林,王忠,瞿磊,刘帅.正丁醇/柴油混合燃料EGR氛围下排气颗粒热重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苗志慧,李君,于凯.某GDI汽油机低速小负荷瞬态工况下排气微粒浓度及粒径分布特性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
[5].钟武烨,郑剑平.长寿命单节热离子燃料元件稳态下排气的初步建模[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2015
[6].杨群峰,曹颖,董哲.循环流化床锅炉下排气旋风分离器的改造[J].热能动力工程.2015
[7].杨宏强,王岗,武凯歌.非道路柴油机下排气的研究及应对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
[8].王磊,杨群峰.下排气旋风分离器的结构改造及效果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4
[9].桂长江.路面激励下排气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0].付兵兵,简晓春,王利伟,盛遥,李钱.车用汽油机外特性下排气能量流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