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人脑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和信息处理系统,脑启发神经形态计算领域可以打破“冯诺依曼瓶颈”,为电子集成系统的超高性能和超低功耗提供了新思路。突触电子学旨在从物理层面上构建如人脑神经网络一样的电路,实现大规模并行计算和高度塑性,并研发可以进行突触仿生和神经计算等功能的新型电子器件。在大规模阵列构建中,三端突触晶体管可以有效避免寄生电流导致的潜通路现象;还可以简化电路实现多端输入协同工作,不仅可以模拟突触可塑性功能,更符合神经形态工程高并行度和高紧密度的要求。双电层薄膜晶体管(Electric-Double-Layer Thin-Film-Transistors,EDL TFTs)就是一种典型的三端突触晶体管。双电层TFTs利用电解质巨大的双电层电容有效实现了超低电压工作;并因离子运动引发的弛豫,可以用来模拟突触可塑性,而且容易扩展成为多栅结构,实现多输入整合,与神经元树突整合的工作方式类似,因此双电层TFTs在神经形态工程和生物化学传感领域备受关注。固态电解质栅介质具有较大的双电层电容,并且容易加工制备,用作双电层TFTs的栅介质材料,可以降低器件工作电压,并具有较好的结构扩展性和稳定性。本论文以复合电解质薄膜为双电层TFTs的栅介质,制备了氧化物基双电层TFTs突触器件,进行了多种突触可塑性的模拟,并研究了其在湿度传感领域的应用,具体工作如下:1.以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电解质膜为栅介质,分别在玻璃衬底和柔性衬底上制备了氧化物双电层TFTs。研究了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的离子导电行为以及双电层电容的形成机理。玻璃衬底上的氧化铟镓锌(IGZO)基双电层突触晶体管的饱和场效应迁移率可达24.9 cm2V-1s-1。并用该突触器件成功模拟了光电突触的一系列可塑性,包括电刺激突触的单脉冲短程塑性、双脉冲易化(PPF)和基于短程塑性的滤波特性;光刺激突触的突触后兴奋电流(EPSC)、时间累积特性以及PPF现象。纸张衬底上的氧化钢锌(IZO)基双电层TFTs饱和场效应迁移率可达33.8 cm2V-1s-1。同时引入了基于柔性IZO基双电层TFTs的电阻负载型反相器突触器件。在该器件的双侧栅工作模式下,实现了“与非”门(“NAND”)逻辑功能;并用该反相器突触器件成功实现了兴奋性突触后电压(EPSP)的模拟。2.采用溶液法制备了聚乙烯醇/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在频率为1Hz时有较大的双电层电容,可达2.62μF/cm2。在氧化铟锡(ITO)玻璃衬底上,以聚乙烯醇/氧化石墨烯复合膜为栅介质层,用“一步法”成功制备了 IZO基双电层突触晶体管。在该器件的双侧栅工作模式下,实现了“与”门(“AND”)逻辑功能。并用该突触器件成功模拟了电突触的一系列长程可塑性,包括单脉冲长程塑性、多脉冲长程塑性和时间整合以及尖峰时间依赖可塑性(STDP)。在纸张衬底上以聚乙烯醇/氧化石墨烯复合膜为栅介质层制备了柔性IGZO基双电层TFTs。并成功实现了光脉冲刺激下EPSP的模拟。构建了光脉冲突触可塑性随栅电压变化的反相器突触器件。3.研究了以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电解质为栅电介质的IZO基突触晶体管的动态尖峰湿度传感特性。用EPSC、双脉冲易化指数(PPF index)和高通滤波系数等短程动态突触可塑性参数来定量地表征相对湿度。发现IZO基突触晶体管的尖峰湿度响应时间和能耗分别为30 ms和2.2 nJ。同时,提出了电解质湿度调控和水分子在IZO沟道表面吸附的模型。以聚乙烯醇/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为栅介质的柔性纸张IGZO基双电层TFTs在低湿度下表现出稳定的尖峰电压传感特性。且器件有良好的弯曲稳定性,可用于柔性传感、可穿戴设备以及柔性显示等领域。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聂莎
导师: 万青
关键词: 神经形态工程,双电层薄膜晶体管,复合栅介质,光电突触器件,尖峰湿度传感
来源: 南京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信息科技
专业: 生物学,生物学,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技术
单位: 南京大学
分类号: Q811.211;TN321.5;TP212.9
总页数: 109
文件大小: 11115K
下载量: 286
相关论文文献
- [1].双电层材料下的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19(29)
- [2].固液界面双电层的理论计算模拟[J]. 电化学 2020(01)
- [3].浅谈双电层模型演变在材料腐蚀学科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04)
- [4].胶体颗粒表面双电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土壤 2008(03)
- [5].双电层电容器储能机理研究概述[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6(06)
- [6].考虑双电层力时微纳间隙动压润滑边界滑移研究[J]. 润滑与密封 2016(02)
- [7].二维材料双电层场晶体管的研究[J]. 化学学报 2015(09)
- [8].双电层超级电容器的矩阵式模型研究[J].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11(04)
- [9].电化学基础(Ⅲ)——双电层模型及其发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3(02)
- [10].泛函数法研究两等同球型双电层间的相互作用[J]. 科学通报 2009(05)
- [11].探析闭合电路中原电池电极双电层的电势降方向[J]. 化学教学 2014(08)
- [12].线接触弹流润滑中双电层效应影响分析[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13].中科大新成果加速石墨烯双电层储能研究[J]. 功能材料信息 2019(05)
- [14].稀土电解槽内双电层-温度场耦合数值模拟[J]. 稀土 2019(02)
- [15].近期热点文章[J]. 电化学 2017(05)
- [16].双电层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防腐涂料中的应用[J].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8(02)
- [17].物理化学中的界面吸附理论与农药悬浮剂加工[J]. 今日农药 2018(08)
- [18].Gouy-Chapman双电层模型在蒙脱石长程膨胀中应用[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10(02)
- [19].微通道内交变电场电渗流有限元分析[J].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15(02)
- [20].应用双电层模型求取薄互层含水饱和度的方法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9(01)
- [21].双电层相互作用下主动粒子系统的压强[J]. 物理学报 2019(17)
- [22].超级电容器百篇论文点评(2016.10.1—2017.6.30)[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7(05)
- [23].基于蛋清栅介质的超低压双电层薄膜晶体管[J]. 物理学报 2018(23)
- [24].软土渗流离子效应的理论计算模型分析[J]. 科技风 2010(18)
- [25].新型准对称无机膜的正渗透去除Cd~(2+)的效能[J]. 化工学报 2015(01)
- [26].铂电极B-Z反应系双电层稀疏区电势跃变对电化学振荡的影响[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8(05)
- [27].碳酸钠污染粘性土可塑性演化机理研究[J]. 科技风 2018(25)
- [28].Henry函数的选择对Zeta电位影响的研究[J]. 山东工业技术 2016(20)
- [29].微通道内电场频率对电渗流影响的数值模拟[J].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11(03)
- [30].黏土中多离子体系的扩散机理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0(11)
标签:神经形态工程论文; 双电层薄膜晶体管论文; 复合栅介质论文; 光电突触器件论文; 尖峰湿度传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