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握司鼓指挥功能
“司鼓”的指挥功能,不同的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整套程式性、完整性、规范性的指挥技法以及带领打击乐器(大锣、铙钹、小锣)。一系列戏曲锣鼓(身段锣鼓、开唱锣鼓、曲牌锣鼓)的指挥技法与运用等等恕不赘述。但司鼓者必须熟练掌握,力求做到打文戏“文而不温”、“起伏得当”、“处理细腻”;打武戏“强而不火”、“章法严谨”、“鼓点流畅”。除此以外,重点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1.合理使用鼓点(以下简称“合理用点”)。
司鼓者在实际工作中要讲究“合理用点”,通过各种点的启承转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虚实疏密等等不同的打法,打出剧中人物的稳重、深沉、抒情、洒脱以及喜、怒、哀、乐等等不同的情感。笔者想强调一点,司鼓者在唱腔过门伴奏中的签法要有所讲究,切不可随便乱打,千万不要在优美悦耳的唱腔中使用过多过重的鼓点,导致听觉上产生不协调的鼓点噪音。这样不但起不到衬补旋律的作用,反而起到破坏性作用,从而失去了微妙的鼓点艺术效果。因此,司鼓者在唱腔过门中作用的签法一定要从内容出发,根据旋律的起伏线条,掌握好乐句、乐段、层次、高潮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好鼓点与乐队音响之间的平衡,使鼓点融合到唱腔、过门中去,既能启发带动乐队的演奏,又能衬补旋律,使之产生微妙的鼓点艺术效果,摆脱盲目地乱用和滥用鼓点。
2.“板”在唱腔伴奏中的用法。
“板”在唱腔伴奏中的常规用法,一般打在每一个节的强拍上,但也不能死板机械地都打在强拍上。“板”在唱腔过门中的使用也应该注意轻、重、多、寡,要根据唱腔的句法,唱词的内容与结构,打准“板”的位置。提高“板”在各种板式结构中的运用能力,使“板”充分发挥作用。
3.如何设计、处理、运用好打击乐。
司鼓者在设计使用各种打击乐器(锣鼓)时,首先要从塑造人物出发,认真分析剧情,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领悟导演的创作意图,然后,根据演员的表演动作,设计处理好相应的锣鼓。掌握好锣鼓点子的起、承、转、煞、张、弛、断、续以及各种速度、力度、层次上的变化。力求打出内涵、打出情感、打出韵味,有所创新。通过合理运用打击乐的烘托,可以获得独到的艺术效果。总之,戏曲打击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宝贵财富。设计处理运用好戏曲打击乐,要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切忌死搬硬套。
二、学习指挥法,努力提高指挥技能
管弦乐队指挥与戏曲乐队司鼓有很多共性,但在方法与手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司鼓的指挥手段主要是依靠击打鼓与板来指挥。而指挥法中的指挥手段,则要依靠双手的各种动作用眼神与脸部表情等指挥乐队,并向乐队表达乐曲中的内容、情感,表明速度、力度及各个声部的进出等等,使乐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去演奏表达乐曲的内容,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
指挥的各种动作是无声的语音,因而必须要学好、掌握好各种动作语言的基本功。比如:预备拍与起拍,有慢起与快起、弱起与强起、后半个拍与SFP的指挥动作以及渐快、渐慢、突快、突慢、渐弱、突强与突弱等等的指挥动作,还有主动拍与被动拍的打法,分割拍的打法与运用,还要注意有拍点与无拍点滑翔动作二者之间的结合使用,再有如各种收束动作等。以上这些指挥动作,司鼓指挥者要努力作到动作准确、果断、线条清晰、简练,在实际演奏中能让乐队看懂你的意图,使指挥的动作语言在乐队伴奏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司鼓指挥者在演出中指挥不同的乐曲时,切忌死板机械地打拍子,不同的乐曲应要有相应不同的指挥动作,指挥的动作要有感于内而形于外,要随着乐曲的起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动作幅度的大小要与乐队演奏的间量相适应,力求能激发和感染乐队演奏者的情绪。为此,司鼓指挥者要具备较好的乐感与与节奏感。乐感的好与差,对于一个指挥来说极为重要,乐感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内涵及乐队整体的演奏效果。掌握和控制乐队的节奏是乐队指挥的重要职责,司鼓指挥者在乐队的节奏上应成为乐队演奏中的“主心骨”。如司鼓指挥者的节奏感不强,不能起到乐队“主心骨”的作用,就会给乐队的演奏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