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宁晋县第六中学:贾冬玲
摘要: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能力教学策略
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这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挑战。语文学科的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师生平等对话,重视课堂讨论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主要是采用问答法,老师设计问题,学生来回答。虽然说问答法也是师生的一种交流,但这种交流并不是一种在对等关系下的师生互动,我们只能说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狭隘的、不自愿的牵强师生对话。因为在这过程中,教师是按自已的意愿来提出问题,而学生的回答只能在这范围内,不管你是否愿意。另外,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又牵引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走到自已的思维中来,这就是一种不自由,也是一种不平等对话的体现。“平等对话”是一种交流,它与“问答法”有本质上的区别,这种区别是理念上的。这种师生间的“对话”必须建立在对个体尊重的基础上,排斥权威在其间的作用。它必须是一种真心的,和谐的交流和互动。只有师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课堂才会由老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真正的“学堂”。课堂的讨论,不但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更有利于开展课堂计论,形式多样。精读课是由老师精心设计思维训练题,交给学生讨论,而阅读课则由学生自己就课文内容、教学重点来质疑问难,相互之间探讨真理。课堂气氛非常好,绝大部分的学生能积极思考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可见,课堂讨论是启动课堂教学活力的钥匙。只要运用得法,能让学生融入式地接受知识,令其受益匪浅,其成效是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注入式教学所无法比拟的。最重要的是,它更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观点的习惯。
二、进行比较的阅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储存在大脑的信息保留时间是有限的,只有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及时印证、巩固、提高,而这个环节的实施用比较法效果显著。比较法是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呈现知识、联系知识、加深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学完朱自清的《背影》后,再让学生比较阅读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既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体会“深沉的父母之爱”,以及这两篇课文在写法和表现手法方面有相同、不同之处。两课都是表现浓浓的父母之爱,但《背影》注重外貌、行动的描写,而《我的母亲》注重语言描写,也有行动和外貌描写。语言方面,前者感人后者简洁。通过这一比较,学生既温故而知新,无形中也提高了他们的应用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三、突破固定模式,主张多元并举
一名成熟的教师,大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有的还会形成风格,形成流派。越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越多姿多彩。学生总有“常听常新”的感觉。此外,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式。在进行急骤的联想训练时,要学生像夏天的暴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来,不能迟疑,也不考虑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质量的评价可放在结束后进行。联想越快表示越流畅,联想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培养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性思想的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应当拟出可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旨在使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答案,训练他们思维的创造性。聚合思维是思维者集聚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组推理,以求得唯一正确答案的收敛式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形式上明确或记住最终的结论,而应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多样化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多种假设或可能性进行分析、鉴别,从中寻找出对解决问题最有价值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从理性上把握得到“最优”结果的思维过程及策略,从而提高聚合思维的能力。如结合阅读教学中的解词训练,可列出一些词语的所有义项,根据课文提供的具体的语境,选择相关的义项;或结合课文的语段分析,通过比较鉴别,从种种理解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具有说服力的认识;或从纷繁的材料中概括要点或论点。这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善待学生的质疑多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质疑、多问。教师要善于激疑、释疑。让学生把疑问一个个提出来,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等话语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即使某些提问是低层次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正像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李镇西老师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所有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通过引导学生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创新的能力。教学中要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
总之,创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永恒追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语文教学只有不断的创新、同时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保证教育与时俱进、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