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宪论文_王富聪

导读:本文包含了清末立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立宪,清末,立宪派,民初,新政,官制,官话。

清末立宪论文文献综述

王富聪[1](2019)在《清末新政时期统治者内部对立宪政体的接受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内忧外患严重,君主立宪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国内知识界和留学生中开始勃兴起来,统治者内部各派对其的认识却差异很大。立宪派基本认为只有实行立宪政体才可以挽救危亡、消除革命、实现政治稳定,但内部对立宪政体的认识也有很大不同。一些朝官督抚和出使各国大臣奏请立宪,实际上对立宪政体的认识却相差很远。最终,清朝统治者决定实行预备立宪,采取改革自救之举措,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谢抒恬[2](2019)在《多维阐释视域下的政治史研究——《新政、立宪与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的大势下,各阶层出于自身利益与救亡国存的情怀极力表达自身诉求,积极参与清末民初的政治活动,映现出了政治转型的复杂与多重性。李细珠《新政、立宪与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承继其前研究路径,拓宽研究视角,体现其研究的延续与创新;为破既往政治史研究范式的限制,依靠扎实的实证功夫,娴熟运用个案分析法,勾勒出历史细节,还原了清末政治转型的实貌。该书是其既往学术研究的继承与提升,也是近年来国内近代政治史研究领域中一本难得的佳作。(本文来源于《荆楚学术2019年5月(总第叁十一期)》期刊2019-05-16)

董文超[3](2019)在《清末立宪派的组党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宪友会是清末立宪运动中组党活动的结果,它的成立时间虽短,但其酝酿时间却很长,几乎贯穿了整个立宪运动时期。宪友会的成立对于聚合全国立宪派的联系,加强各省立宪人士的团结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宪友会的成立推动了清末宪政改革运动的步伐,影响了民初政党的建设。本文主要是对宪友会作一个完整性的研究,将宪友会的发展放到清末立宪运动的大潮中进行考察。以此来分析清末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轨迹和历程,并探索清末民初中国政党乱象频生的根源所在。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政党观念传入中国的背景和宪友会产生的诱因。立宪派是宪友会的发起者和组建者,他们在叁次国会请愿运动中逐渐掌握了组建政党、引导社会舆论、联合各省核心代表的政党政治经验,为宪友会的成立进行了一次政治实践活动。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宪友会的宗旨、纲领和组织章程。宪友会作为中国第一个被清政府承认的合法政党,在党纲党规、组织章程、支部建设上都有着代表性的作用,对于民初政党的建设有着极大的参考意义。第叁章分析了宪友会的性质和内部的派系矛盾纠纷。不论是从成员构成来看,还是从宗旨纲领上分析,宪友会在当时都是影响全国的民党代表。但由于宪友会内部成员复杂,政治观点很难做到一致,因此在内部又分为了叁大派系,素有“叁头政治”之称。第四章阐述了宪友会积极参与宪政活动。宪友会成立后适逢边疆危机、干路国有政策出台、皇族内阁官制的颁布、中英禁烟条案的争执问题等等,宪友会以此为契机,借助谘议局联合会向清政府提交了数道议案。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宪友会的分裂和消亡,同时介绍了宪友会的成立所带来的影响。宪友会由于内部矛盾和分歧的扩大,在辛亥革命后迅速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并分别组党。宪友会也在完成自身使命后淹没在历史之中。(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柴松霞[4](2019)在《沈家本在清末预备立宪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官制改革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预备立宪是从改革官制入手的,沈家本作为变法修律的重臣,在官制改革中力主平"满汉畛域";在部院之争中主张审、检分立,实现司法独立。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立宪改革走向深入,他的不少建议得到清廷的采纳,比如民族平等、清末检察制度的建立等,从而使预备立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各方利益的争斗,并不是所有沈家本的思想和意见都得到实践或采纳,这也使得预备立宪经历了曲折和反复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精英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进行改革的艰辛和不易。(本文来源于《法律史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王,译[5](2019)在《载沣清末立宪改革举措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载沣是清末立宪改革的重要人物。作为清末的实际统治者之一,载沣在清朝覆亡之前施行的一系列政治举措具备近代政治体制改革之雏形,但这并未能改变其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延续封建君主专制的阶级立场。从立宪制度层面考量,载沣主导的立宪改革是中国近代宪法制度本土化移植的典范之一,但因法律移植形式上徒具其表,其立法效果无法呈现近代宪制体系之基本样态。从当前情境审视其特定背景下的立宪改革,足具相当之历史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纪浩鹏[6](2019)在《名实之间: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公文程式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宪政编查馆和民政部对谘议局以及城镇乡议、董事会与地方官之间的公文行文程式进行了规定。其中谘议局对地方督抚要用"呈文",城镇乡议、董事会对地方官用"呈"。这种公文程式实际上是视谘议局和城镇乡议、董事会为地方行政机关的下属机构。谘议局和城镇乡议、董事会因而与宪政编查馆和民政部进行了频繁的争论,这个过程既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迈向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也是中国近代地方自治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本文来源于《档案学通讯》期刊2019年02期)

王华锋[7](2018)在《关于清末《预备立宪官话报》的几点考辩》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备立宪官话报》是清末立宪运动时期上海出版的一份宣传立宪运动的刊物,因其名称中有"预备立宪"四字,加之发行时间恰逢上海"预备立宪公会"成立之时,学者多认为《预备立宪官话报》为"预备立宪公会"所办。经考察论证,《预备立宪官话报》与预备立宪公会的机关报《预备立宪公会报》在发行者、发行时间、编辑所在地以及发行渠道方面完全不同;《官话报》的发起人庄景仲,按其身份很难进入预备立宪公会,预备立宪公会第一次会议人员名单中也没有他;且在《求我山人年谱》中并未发现庄景仲与预备立宪公会有何瓜葛,故二者之间并无关联。(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期刊2018年24期)

赖骏楠[8](2018)在《清末立宪派的近代国家想象 以日俄战争时期的《东方杂志》为研究对象(1904-1905)》一文中研究指出日俄战争时中国国内立宪派为敦促清廷变法,将战争结果归因为"立宪国胜专制国"。《东方杂志》作为立宪派重要言论平台,是该事件的主力参与者。"立宪胜专制"话语多强调宪法在国民意志整合、国民爱国心塑造等主观层面上的作用,并相对忽视近代宪法与客观意义上军事、财政和行政近代化之间的关联。"日以立宪胜,俄以专制败"的说法,不符合日本军事史和宪法史上的事实。"立宪国胜专制国"的命题,也不符合当代社会科学就政体类型与国家能力间关系所展现的复杂图景。清末海外立宪派对类似议题有着更清晰且深刻的思考,但其思考未对国内舆论造成足够影响。立宪派关于变法与国家建设间关系的认识本身,对当代中国法律人而言仍具有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外法学》期刊2018年04期)

崔学森[9](2018)在《清末立宪的日本视角:以法学家清水澄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横跨日本明治、大正和昭和时期的宪法学、行政法学家清水澄与清末立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曾为清末留日学生和赴日考察官员讲授行政法;其宪法和行政法着述也被大量汉译。他为中国设计的立宪大纲,超越了明治宪法的理论框架,颇有创见;为给清末制宪提供镜鉴,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明治宪法的缺陷,这种开诚布公的态度赢得了中国学人的赞誉。基于新见史料、结合其法学思想述析其对中国立宪的观察、评论和建议,有助于深入理解清末立宪的利弊得失及其与日本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政法论坛》期刊2018年04期)

陈飞[10](2018)在《立宪派与清末民初政局走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政治危机及社会危机迭交并发的内焦外困的时代环境下,清王朝风雨飘摇、势近倾覆,不得不欲以“新政”一挽垂败之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之下,既催发着暴力革命,亦似乎给了宪政无限之良机。于是,立宪派高扬宪政之吁,试图借“新政”之身,续维新宪政之命,一举实现其维新宪政之抱负;革命派则高擎革命旗帜,倡导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新国家。叁股政治势力的政治博弈之中,清政府希望尽最大可能维持“正统”,虽勉强推出“新政”,但不愿实现比较深入的变革;立宪派要求速开国会,遂行宪政,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革命派则主张采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在历史的进一步演进中,这叁股势力此消彼长,造成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角逐的结果是:清政府不真诚的立宪行为将立宪派一步步逼向革命派,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革命派取得辛亥革命的成功。但是立宪派与革命派没有走到最后,又与袁世凯互为倚借,某种意义上为袁所用,使袁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这其中,立宪派政治立场的转变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本文在考察立宪派与晚清新政、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立宪派与民初政治演变叁个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分析这叁个问题构成的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并在上述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立宪派和此时中国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关系做出历史评析和定位。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方法,为接下来的写作提供基础和依据。第二部分主要从立宪派的历史形成与立宪派的宪政议政活动,来阐述立宪派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第叁部分主要通过研究立宪派与清末民初政局走向的问题,理清立宪派与晚清新政、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立宪派与民初政治演变的关系。第四部分是对立宪派在清末民初政局演变中的作用进行客观评价,明确其历史地位,分析其制约因素,最后深刻地揭示其对1910—1920年代中国政治发展、历史选择、历史走向的历史影响及历史经验与教训。(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清末立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的大势下,各阶层出于自身利益与救亡国存的情怀极力表达自身诉求,积极参与清末民初的政治活动,映现出了政治转型的复杂与多重性。李细珠《新政、立宪与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承继其前研究路径,拓宽研究视角,体现其研究的延续与创新;为破既往政治史研究范式的限制,依靠扎实的实证功夫,娴熟运用个案分析法,勾勒出历史细节,还原了清末政治转型的实貌。该书是其既往学术研究的继承与提升,也是近年来国内近代政治史研究领域中一本难得的佳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末立宪论文参考文献

[1].王富聪.清末新政时期统治者内部对立宪政体的接受进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谢抒恬.多维阐释视域下的政治史研究——《新政、立宪与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述评[C].荆楚学术2019年5月(总第叁十一期).2019

[3].董文超.清末立宪派的组党活动[D].华中师范大学.2019

[4].柴松霞.沈家本在清末预备立宪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官制改革为中心的考察[J].法律史评论.2019

[5].王,译.载沣清末立宪改革举措探微[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纪浩鹏.名实之间: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公文程式之争[J].档案学通讯.2019

[7].王华锋.关于清末《预备立宪官话报》的几点考辩[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

[8].赖骏楠.清末立宪派的近代国家想象以日俄战争时期的《东方杂志》为研究对象(1904-1905)[J].中外法学.2018

[9].崔学森.清末立宪的日本视角:以法学家清水澄为中心[J].政法论坛.2018

[10].陈飞.立宪派与清末民初政局走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一改积贫积弱的一1预备立宪公会2-9这也是一道争议性较大的题目,...汤化龙谭延闿熊希龄

标签:;  ;  ;  ;  ;  ;  ;  

清末立宪论文_王富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