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寿晓雯(黄河中心医院河南郑州450003)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310-02
【摘要】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多元文化护理如何尽快从理论转向实践;方法是分析社会环境、认知程度、社会需求和政策导向对多元文化护理的影响;对策与措施是通过需求引导、政策引导、选准切入点、改进临床护理工作;结论是尽快找到多元文化护理从理论到实践过程的最佳途径并付诸实施,将会使医院在未来的发展和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需要讨论的是,多元文化护理本身还存在着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护理管理多元文化护理实现途径工作探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护士在工作中,面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患者的情况越来越多。患者在群体上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客观上要求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对多元文化的研究,按照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促进护理工作适应这一新的变化,以满足患者多元文化特点的护理新要求。多元文化护理理论自美国护理专家LeiningerM在20世纪60年代时率先提出以后,在创新医学研究上起到一个风向标的作用。我国学者、科研人员和护理工作者,近10几年来对多元文化护理进行了广泛研究,从教材编制、教育培训到临床实践,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多元文化护理理念的普及方面,尚需进一步努力,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对多元文化护理的实现途径作进一步的探讨。
1影响多元文化护理普及程度的主要因素
多元文化护理是护理研究上的一个新领域。它的普及程度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取决于特定社会环境下人们对它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取决于对它的需求的紧迫程度,取决于政策的引导程度。
1.1社会环境。护理理念与其他行业的发展理念一样,从它诞生开始就鲜明地印上了社会环境的标记。护理的创始人南丁格尔最初提出的理念是救死扶伤,这一理念的提出取决于当时最大的社会环境,即战争。在战争年代,社会不稳定,伤亡现象大量发生,救死扶伤的护理理念一经提出,就广为接受和认可,并迅速得到普及,护理学也由此创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和平、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渐成为最大的社会环境,护理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变化。具体到多元文化护理,这一护理理论由美国护理专家首先提出,也决非偶然,而是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多元文化在这里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以人为中心的多元文化护理理论在这里也就应运而生,其普及的速度也很快;与此大致相同的还有澳大利亚等,也是比较大的移民国家。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在历史上曾经长期闭关自守,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才刚刚实施了30多年,因此,多元文化护理从理论研究到临床实践的起步都相对较晚,普及也决非一朝一夕之事。
1.2认知程度。研究结果显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早在1966年就开设了跨文化护理课程。我国近几年的调研成果表明,95.74%的实习生没有接受过多元文化护理知识培训[1];有16.6%的护士通过学校教育对多元文化护理有所了解[2];临床上有90%的特需护士未接受过多元文化护理系统理论知识培训[3]。可见,认知程度低是影响多元文化护理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3社会有效需求。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与国际交往密切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到医院就医的患者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比例较高,如上海某医院的贵宾诊疗科,一段时期共收治患者1760人,其中1259人为上海人,69人来自港澳台,35人来自东南亚华侨,3人来自日本,1人来自韩国,1人来自德国,18人为美国华侨。而深处国内腹地的一些医院,一年内很少接触外籍患者。不同地区的有效需求不同,是影响多元文化护理整体推进的又一重要因素。
1.4政策引导。严格地说,一项护理理念的传播,不需要政府制定专门的政策去加以引导。但多元文化护理的开展,与医院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医院的发展方式、运行管理体制等,是离不开政策引导的。政策决定着医院的发展和改革方向,决定着医院未来的运行方式。多元文化护理在医院的受重视程度,决定着它的普及程度与普及进程。
2多元文化护理的实现途径
在我国,多元文化护理这一概念,经过近几年来的传播,对于大多数护理人员来说,今天已经不再陌生。目前,通过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已经出现了较为规范的教科书。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方和单位,多元文化护理的实践也已经起步。网上百度搜索“多元文化与教育”,可查到68.9万个网页;搜索“多元文化与护理教育”,可查到42万多个网页。可见,多元文化护理由于代表了护理发展的新方向,其理论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面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多元文化护理要从书本全面走向实践,还需要一个转化过程。笔者认为,其实现途径有以下几种:
2.1需求引导。诚如前文所述,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大型中心城市和沿边地区,由于医院业务发展的需要,多元文化护理实践随着理论研究的开展已经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这里的主要驱动因素是需求,因为有市场,多元文化护理的开展已不需要施加助力,可以以医院为主导,自主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2.2政策引导。不可否认,护理理念和执业观念的转变,重点是医院。在目前的社会经济体制和医院管理体制下,对多元文化护理的实施与否,关键还是要看这种护理理念的转变能否对医院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任何一种理念上的变革或工作方式上的改进,都是需要依靠投入作保障的,如果触及不到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就难以打动医院的决策者。鉴于多元文化护理的实施,最终受益的群众,具有公益性,因此有必要对此加以政策引导。
2.2.1目前,国家在护理教育上,已经做出引导。在教科书中已经对多元文化护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在校生进行了培养,这些学生走出校门后,将成为多元文化护理理论的践行者。这就从人才培养上给予了支持。
2.2.22011年7月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全科医生是指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并且指出,要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实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城市医院合理分工的诊疗模式,有利于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4]。可见,全科医生制度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这一制度的建立,与多元文化护理有相通之处,将为多元文化护理的全面开展提供政策基础。
2.3选准切入点。从传统护理、将来全科医生制度下的护理和多元文化护理的共性来分析,预防保健、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都是其重点内容。其中预防保健具有桥头堡的作用,因此,目前可选取各医院的预防保健部门,作为推进传统护理向多元文化护理转变的切入点,并以点带面,促进其在护理工作全方位的实施。
预防保健措施是为预防居民产生疾病,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方法、组织措施的总称。一般在居民中实行三级预防制。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针对病因和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包括增进健康和特殊防护两方面任务。增进健康是以提高健康水平为目标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如改善环境条件、普及卫生设施、开展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指导各年龄组的营养、组织体育锻炼及开展卫生教育等。特殊防护是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如预防接种、控制环境中有害因素等。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前期作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一般来说,诊断时病期越早,治疗越容易,预后也越好。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对已患某种疾病者及时治疗,预防并发症,防止恶化及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通过康复医疗,使其身心早日康复,最大限度地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可见,预防保健工作服务的对象,不仅涉及到疾病、病人,还涉及到健康的人,是目前医院中唯一的以包括健康人在内的群体或个体为服务对象的业务部门,是最有可能涉及多元文化的健康服务部门。
2.4逐步改进临床护理。首先是临床护理人员的引进和培养,要以优先考虑元文化因素。在人才引进中,优先考虑接受过多元文化护理知识培训的毕业生;对于在职的临床护理人员,则加强多元文化的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和掌握与护理相关民族文化、外语、宗教,以及不同信仰的群体对健康、疾病、生死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为开展多元文化护理奠定人才基础,占领医院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其次是有意识地改进护理方案的制定工作。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的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临床患者也存在多元文化特征,因此,在制定护理方案时,要有意识地了解服务对象在文化上的差异,并征求患者对护理方案的意见,使其在心情舒畅的情况下愉快地接受和配合治疗。通过这样的改进,从潜移默化中向多元文化护理过渡。
其三是开展院际合作和过程培训,与已经实施多元文化护理的医院密切合作,建立互派实习员制度,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促进多元文化护水平的不断提高。
3结论
多元文化护理是护理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新成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不断加强,这一护理理论将呈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尽快找到多元文化护理从理论到实践过程的最佳途径并付诸实施,将会使医院在未来的发展和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多元文化护理本身还存在着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彭幼清.护理实习生多元文化护理的认知调查及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1-80.
[2]朴玉芬,吴金燕,王志稳,等.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认知程度及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25-28.
[3]彭幼清,钱培芬,江萍.上海市特需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认知现况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4):35.
[4]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