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红鹏[1]2003年在《民用建筑结构节能原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建筑用能效率低下,主要是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差和供热制冷系统效率低。本文从促进建筑节能的整体角度出发,从必要、技术、经济和管理四个方面对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的原理进行了研究,为我国民用建筑结构节能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必要性原理研究是依据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国家资源战略、环境保护战略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叁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民用建筑节能的必要性,并指出为什么要马上采取行动。技术原理研究是基于建筑物得失热原理,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因素、建筑物墙体、门窗、屋顶、地面的节能技术和措施以及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进行了分析,并对节能建筑的综合技术措施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经济原理研究是宏观上对节能建筑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进行了分析,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提出了建议;微观上提出了节能建筑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使得各方利益关系具体化。管理原理研究是对建筑节能规划和标准规范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并对建筑产品能效标识与认证制度的实施及建筑节能管理机构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张凡[2]2018年在《民用建筑结构节能原理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的建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用建筑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尺寸不灵活,耗用材料大,节能性不强,建筑行业要加大民用建筑节能环保的研究力度,使得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更为节能、环保。本文简要介绍了民用建筑结构节能原理及其具体节能措施。
李顺平[3]2014年在《民用建筑结构节能原理研究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节能工作的重点内容,建筑节能能够对能源危机等问题起到较为良好的效果。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使得我国房屋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而民用建筑设计是其中的重点之一,对建筑物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对民用建筑的保温节能因素进行介绍,并研究民用建筑结构节能的相关原理及方法。
王君来[4]2004年在《民用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建筑用能效率十分低下,提高建筑用能效率,推进民用建筑节能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目标管理、标准管理、经济政策管理以及政府监督管理四个方面对如何推进我国民用建筑节能工作进行了研究,为完善我国民用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管理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目标管理研究是通过分析经济与技术上目标管理的具体要求,提出实现这些目标相应的措施,并指出经济与技术上实现目标管理所需的能力建设。标准管理研究是根据标准管理原理与标准管理的现状,分析在标准制定、标准执行与标准监督这叁个方面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通过参考一些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建议。根据经济政策管理原理与现状,文章分析了新建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及建筑节能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经济政策缺陷,并通过建立节能造价增量与节能收益比较模型来提出解决相关缺陷的建议与方法。根据政府监督管理原理与现状,分析了政府监督管理在管理结构、方法以及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建立数据包络模型为政府在方法选择上提供理论依据。
韩彬[5]2007年在《提高东北地区民用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研究建筑节能措施,是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符合当前世界节能环保的趋势。同时作为我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也是执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的迫切需要。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通过对国内外建筑节能措施的分析,研究出一整套对东北地区有效的建筑节能的新技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法规,开拓建筑节能市场,推动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提出建筑节能,首先要关注能源和环保问题,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逐渐成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但能源资源情况不容乐观,总量不足,石油短缺,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将长期存在。建筑物在使用能源的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影响人体的健康和动植物生存。因此,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建筑业产业升级的关键。我国东北地区建筑用能效率十分低下,提高建筑用能效率,推进民用建筑节能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建筑结构节能管理、采暖供热节能管理以及经济政策管理叁个方面对如何推进东北地区民用建筑节能工作进行了研究,为完善我国东北地区民用建筑节能发展管理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东北地区来说,建筑节能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建筑物自身的节能,二是供热系统的节能。解决建筑节能的关键是找出建筑中能够产生热量损失的环节,提高供热系统的热效率,减少热量供应过程中的热损失,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其它能源的使用。本文建筑结构节能管理主要从影响建筑结构能耗的因素、建筑结构节能的主要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采暖供热节能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供热方式的选择和采暖供热节能管理的主要措施等几个方面。最后,根据经济政策管理现状,分析了建筑节能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经济政策缺陷,并就如何提高建筑能效提出了具体建议。
张洪峰[6]2005年在《山东省建筑节能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建筑用能效率十分低下,提高建筑用能效率,推进民用建筑节能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建筑结构节能管理、采暖供热节能管理、标准及标识认证管理以及经济政策管理四个方面对如何推进民用建筑节能工作进行了研究,为完善我国民用建筑节能发展管理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筑结构节能管理主要从影响建筑结构能耗的因素、建筑结构节能的主要措施及技术经济选择方案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采暖供热节能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供热方式的选择和采暖供热节能管理的主要措施等几个方面。标准及标识认证管理主要研究了建筑节能标准的研究、编制及贯彻实施的主要措施,并探讨了我国建筑节能标识认证管理的经验和方式。根据经济政策管理原理与现状,文章分析了新建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及建筑节能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经济政策缺陷,并通过建立节能收益模型来提出解决相关缺陷的建议与方法;通过探讨我国供热价格管理分析了供热采暖节能的经济政策。
李盼[7]2008年在《北京郊区农宅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农村住宅的节能设计才刚刚起步,与城市住宅的节能设计相比,仍然处于落后状态。而农村与城市的差异决定了农村住宅的节能设计工作不能完全照搬城市住宅的节能经验,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住宅的节能设计的研究。本论文首先通过实地调查近年来北京郊区农村住宅的外围护结构形式,经过统计分析后提出了北京郊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农宅形式,确定了北京郊区典型的非节能农宅围护结构形式。通过调查并结合理论知识,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影响农宅能耗的各种因素,运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高效便捷、经济实用的指导原则和思想,总结出一套在我国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的,适宜京郊农宅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运用仿真手段对北京郊区典型的非节能农宅的全年采暖、制冷能耗进行了模拟,首次通过对京郊农宅外墙材料、窗户的形式、屋面构造、地面构造四个因素对农宅室内热环境和农宅全年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实验分析,从而提出了北京郊区节能农宅的适宜推广的基本模式。找出了现阶段适宜京郊农宅节能的优化围护结构组合方案,并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优选农宅围护结构方案的实际节能效果。
孙童[8]2003年在《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节能原理研究》文中认为建筑节能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建筑用能包括建筑采暖、空调、照明等方面的用能,其中建筑采暖用能占建筑用能的60%左右,是建筑节能的一个主要方面。本文在对我国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节能必要原理分析的基础上,从技术、经济和管理叁方面对我国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的节能原理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节能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经济原理研究在分析计划经济时期和现行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经济时期集中供热采暖的理想经济关系设想,并从供热计量收费制度和供热价格管理两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这种理想经济关系。技术原理研究从热源、热网和热用户的角度分析了实现理想供热采暖经济关系应采取的技术节能措施,并在已有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对热源建设方案进行优选的方法。管理原理研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从政府宏观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理想供热采暖经济关系下政府进行集中供热采暖节能管理的机构和职能,另一方面从供热企业的角度提出了理想集中供热采暖经济关系下供热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管理措施。
张明明[9]2010年在《郑州市民用建筑节能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碳经济为我国建筑行业节能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控制房地产建筑业节能状况,尤其是对占建筑总量比例最大的民用建筑进行节能相关研究,将有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建筑节能目标的顺利完成。郑州市在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方面采取了一定的建筑节能措施,为更好的分析郑州市民用建筑节能的现状,为各项节能工作提供决策支持,论文针对郑州市民用建筑的特点,从民用建筑的使用阶段出发,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主要把节能软性指标引入到郑州市民用建筑节能综合评价体系中,并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建立了针对民用建筑节能状况的评价模型,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分析,得出了有益的结论。本论文的研究主要通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的价值所在,针对民用建筑节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归纳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其次,以郑州市民用建筑的节能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市场调研,分析了郑州市民用建筑节能的现状,并对郑州市民用建筑节能问题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节能的资料进行搜集,以科学的方法确定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对目标分解后,构建起郑州市民用建筑节能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权重确定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确定选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对郑州市民用建筑进行综合节能评价,并通过属性识别来对评价结果进行判定。最后,进行实证分析。选取郑州市管城区A小区民用建筑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得到A小区民用建筑节能效果一般。并从城市规划与管理、节能技术的开发、节能宣传和激励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议,以进一步提高A小区民用建筑节能水平。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作了展望。本论文对郑州市民用建筑节能综合评价的研究工作对各地开展民用建筑节能评价具有指导意义,为购房者、房地产商、政府和整个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冯可梁[10]2014年在《建筑能耗分析与决策方法及其在北京市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建筑能耗数据的分析方法、建筑节能的决策方法和能耗控制策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建筑能耗数据分析有利于掌握建筑能耗的实际状况、分析建筑能耗特点、探寻建筑能耗变化的根源、挖掘建筑节能潜力。建筑节能决策方法和能耗控制策略研究有利于编制建筑节能改造方案和确定城市或区域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实现建筑节能管理科学决策。本研究能够为建筑能耗分析和建筑节能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取得了以下成果。(1)本文提出了科学的建筑和建筑能耗分类方法,建立了区域建筑能耗分析模型。这种分类方法使能耗分析问题转变成了分析各类别建筑的面积和相应的建筑能耗分布规律。建筑能耗分析分成叁个层级。一是单栋建筑的能耗研究,为具体建筑节能运行和改造措施的确定提供依据;二是同类建筑能耗分析,可以获得某一类建筑能耗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可用于同类建筑的能耗管理和运行效果考核;叁是区域建筑能耗的统计数据分析,可以为一定行政区划内建筑节能工作重点的确定,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北京市已有数据库数据为分析对象,应用区域建筑能耗分析模型对城镇建筑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北京市2009年的城镇民用建筑总能耗为1917万吨标准煤。(2)提出了提高建筑能耗统计质量的改进方法。建筑的边界定义、不同能源间的折算方法、能耗计量方式和计量器具质量、统计人员专业背景和培训程度等均会影响到统计数据的质量,并可能造成数据结果失真。采用预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失真数据造成的不良影响。可通过完善统计体系和统计标准、改进数据分析方法、适当提高样本建筑数量、选取代表性建筑等多种方式,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根据当地特点确定的能耗折算系数也会影响能耗分析结果,甚至会影响政策的制定和能源的综合利用。(3)以建筑节能技术分析和建筑能耗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北京市建筑节能决策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北京市的建筑节能方案进行分析与决策。在大量调研和多部门实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建筑节能技术进行了客观评价。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变化、建筑面积增长、舒适性要求提高、用电设备增加等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了包括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供热系统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能耗计量和行为节能等改造技术的可行性及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既有非节能建筑的全面改造,对北京地区建筑能耗的影响极大;公共建筑低成本改造、燃气、燃煤供热系统技术水平的提高应作为节能管理工作的重点。(4)分析了北京市的建筑节能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讨论了现有体系的优缺点,提出了相应的能耗控制策略。从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政策激励、节能量考核方法,监督管理、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对建筑行政管理体系和政策框架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建筑节能决策的总体思路以及政策导向等几个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民用建筑结构节能原理研究[D]. 雷红鹏. 天津大学. 2003
[2]. 民用建筑结构节能原理研究[J]. 张凡. 建材与装饰. 2018
[3]. 民用建筑结构节能原理研究浅析[J]. 李顺平. 门窗. 2014
[4]. 民用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管理研究[D]. 王君来. 天津大学. 2004
[5]. 提高东北地区民用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措施研究[D]. 韩彬.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6]. 山东省建筑节能管理研究[D]. 张洪峰. 天津大学. 2005
[7]. 北京郊区农宅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研究[D]. 李盼.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8]. 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热采暖节能原理研究[D]. 孙童. 天津大学. 2003
[9]. 郑州市民用建筑节能综合评价研究[D]. 张明明. 郑州大学. 2010
[10]. 建筑能耗分析与决策方法及其在北京市应用研究[D]. 冯可梁. 北京理工大学. 2014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民用建筑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能源结构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