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关系的研究

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关系的研究

韩文秀, 孟翔凌[1]2004年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关系的研究近况》文中认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 (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s,PIS)常见于远东、东南亚等地区 ,如在我国东南地区、台湾和香港地区及朝鲜、日本为高发区 ,而欧美国家罕见 ,又称为东方肝胆结石病。由于反复发作、需要多次手术、难以治愈 ,严重

韩文秀[2]2004年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关系。 方法:采用改良的Fishman方法测定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汁及肝组织中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 结果:1.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结石侧胆管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非结石侧胆管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2.左肝结石患者的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右肝结石患者的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右侧明显高于左侧,而左右肝同时有结石的患者左右侧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差别无显着性。3.左肝结石患者的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右肝结石患者的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右侧明显高于左侧,而左右肝同时有结石的患者左右侧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差别无显着性。 结论:象外源性β-G一样,内源性β-G也可能参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成石过程。并且,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内源性β-G肝内分布存在差异,表现为结石侧内源性β-G较非结石侧明显升高,提示原发性肝内结石可能为肝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局限性病变,这为外科手术切肝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韩文秀, 孟翔凌, 徐阿曼, 黄赵刚, 夏泉[3]2006年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β-G)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的Fishman方法测定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汁及肝组织中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结果(1)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结石侧胆管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非结石侧胆管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左肝结石患者的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右肝结石患者的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右侧明显高于左侧,而左右肝同时有结石的患者左右侧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左肝结石患者的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右肝结石患者的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右侧明显高于左侧,而左右肝同时有结石的患者左右侧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源性β-G也可能参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成石过程。

邱佑斌[4]2008年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胆汁和唾液中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β-G)活性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Fishman方法对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唾液中内源性β-G进行测定,分析内源性β-G活性变化与肝内胆管结石的关系。结果无论术前及术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和唾液中内源性β-G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与术前相比,术后2周胆汁和唾液中内源性β-G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是只有胆汁内源性β-G水平变化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内源性β-G可能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成石有关。

陶应田, 孟翔凌, 徐阿曼, 文刚, 涂从银[5]2012年在《β-葡萄糖醛酸酶与两类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形成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内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两类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固醇结石与胆色素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Fishman法检测实验组、对照组胆总管胆汁中内、外源性β-G活性。结果胆红素结石组(PS)、胆固醇结石组(CHS)与对照组(CG)比较,内、外源性β-G活性及总活性均有显着性差异;胆红素结石组与胆固醇结石组之间比较(手术当天)外源性β-G活性差异有显着性,内源性β-G活性差异无显着性。(2)实验组手术当天胆汁中内源性β-G活性与术后第七日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而外源性β-G活性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结论内、外源性β-G可能是这两类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形成与再发的基本原因之一。

孙百军[6]2005年在《中药利胆灵对胆色素结石防治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南开医院近五年所收治胆石病患者的收治情况。方法:根据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制定的全国胆石病临床调查表,对我院5年期间(2000.1~2004.12)经手术治疗的14784例胆石病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登记调查,资料经计算机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胆石病占我院住院病人的比例较高,其中胆囊结石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的胆石病患者,所收治患者中在发病高峰年龄、性别、职业构成均存在显着性差异,采用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OC)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平均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LC住院费用明显高于OC住院患者。结论:胆石病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徐颖博[7]2010年在《复方中药对胆管结石术后患者引流胆汁成分及肝脏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复方中药对胆管结石术后患者胆汁成分以及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行胆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或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的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中药组,分别于服药前和服药后1,3,5,7天清晨取胆汁5m1,检测胆汁总胆红素(TBIL)、非结合胆红素(UCB)、胆汁酸(TBA)、胆固醇(CHO)、磷脂(PL)、Ca2+浓度及胆汁中细菌源性和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并于服药前和服药后3天清晨空腹取血5ml,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胆固醇(CHO)。结果:(1)中药组可以增加胆汁中总胆红素(TBIL)、胆汁酸(TBA)和磷脂(PL)的含量,降低内源性β-G活性,同时降低非结合胆红素(UCB)和Ca2+的浓度;(2)中药组可明显降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胆固醇(CHO)。结论:复方中药可以明显增加胆管结石术后患者胆汁中总胆红素的排出,增加胆汁酸和磷脂的浓度,降低游离胆红素和Ca2+浓度,降低内源性p-G活性,降低胆汁淤积对肝功能的损害,从而降低胆汁成石性,改善肝脏功能,对于防治术后结石的复发有-定作用。

李富宇[8]2004年在《①应用胆道化学性栓塞进行化学性肝切除的实验研究 ②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对肝癌血道播散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1 探讨应用胆道化学性栓塞进行化学性肝切除的可行性和疗效,并对胆道栓塞剂进行初步的筛选。 2 探讨胆道化学性栓塞对肝细胞凋亡和增生的影响。 3 探讨胆道化学性栓塞对胶原纤维增生及其调控因子的影响,初步分析化学性肝切除的作用机理。 4 探讨胆道化学性栓塞在预防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1 应用苯酚与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无水乙醇与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两种组合作为胆道化学性栓塞剂,探讨胆道化学性栓塞对肝叶重量、肝功能的影响,并通过肝组织学变化的观察,分析其达到化学性肝切除的程度,同时也对两种栓塞剂组合的疗效进行了比较。 2 通过观察苯酚和无水乙醇对胆道粘膜的毁损效果和使胆管腔闭塞的程度,氰基丙烯酸酯能否弥散至末梢胆管,来分析硬化剂与粘堵剂联合应用能否完全栓塞整个目标胆道系统。 3 通过Fas和PCNA表达的变化,探讨胆道化学性栓塞对肝细胞凋亡和增生的影响,并分析致纤维化因子TGF-β_1在其中的作用。 4 通过TIMP-1、TGF-β_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表达的变化,初步探讨化学性肝切除的作用机理。 5 应用肝内胆管结石动物模型,初步探讨胆道化学性栓塞对慢性增生性胆管炎的疗效和肝组织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的影

李广波, 何运良, 刘素芬[9]2004年在《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病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胆石病是普通外科常见病 ,又是对生命有相当大威胁的疾病 ,其发生原因和机制尚未十分清楚。胆石病通常按部位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 ,虽然近 2 0年来东方以胆管结石多见 ,而西方以胆囊结石多见 ,这一现象已有明显改变 ,但在我国 ,胆管结石仍占相当比例 ,

常伟华[10]2009年在《家兔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与Oddi括约肌肌电及结构改变的动态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肝内胆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疾病,好发于西南地区,其致病过程包括多种致病因素,胆道动力学异常在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Oddi括约肌的收缩及舒张可调节胆汁的流向及速度,控制胆汁及胰液流入十二指肠,起到单向阀门作用,在胆道动力学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临床观察发现,SO功能发生异常可引起胆道动力学异常,多种胆道疾病的发生与SO功能异常有关,本研究采用肝内胆管结石的动物模型,建立随机对照研究,动态观察结石形成过程,并对SO进行肌电测定,及进行胆道动力学研究,对各组家兔SO肌纤维行HE染色光镜检查和透射电镜检查,研究SO功能改变的病理基础。目的在于探索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与SO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并为临床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减少术后复发提供合理建议和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材料:健康成年新西兰长耳白兔禁食16~18h,采用大肠杆菌悬液感染合并胆总管不全梗阻法诱导家兔肝内胆管结石形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分为2周组、4周组、8周组。对照组家兔行十二指肠乳头插管但仅注射相应容量的生理盐水,不做胆管不全梗阻。术后均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方法:1.肝功能监测:各组家兔分别于术前、术后3d、7d、2w、4w、8w经耳缘静脉取血,测量肝功:ALT、AST、TBIL、DBIL、GGT、ALP。2.胆汁性状观察:对照组于制模后8周,实验组分组于制模后2、4、8周留取胆汁,经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胆汁结石形态。3.SO肌电测定:对照组于制模后8周,实验组分组于制模后2、4、8周测定Oddi括约肌肌电,选取测量比较稳定的肌电图段分别计算频率、波幅。4.SO结构观察:对照组于制模后8周,实验组分组于制模后2、4、8周留取SO标本,行HE染色光镜观察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1.肝功能监测:实验组TBIL、DBIL、GGT、ALP术后2w内略有升高,而4w至8wd明显升高(P<0.05);AST、ALT术后7d升高明显,术后4w以后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TBIL、DBIL、ALT、AST、GGT、ALP术后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2.成石情况:梗阻加感染建立模型8周组成石率(67%)明显高于4周组(5% ;P<0.05)、2周组(0% ;P<0.05)。3.SO肌电:2周组Oddi括约肌肌电峰值无显着性改变,频率减低;4周组Oddi括约肌肌电峰值、频率减低;8周组Oddi括约肌肌电峰值、频率进一步减低。4.病理检查提示4周后SO开始出现肌纤维增粗、脂肪变性;透射电镜结果提示:细胞线粒体肿大、嵴溶解、空泡化,肌丝排列疏松。结论1.依梗阻加感染病因建立家兔肝内胆管结石模型,是在模拟人类疾患的基本致病条件下设计和完成的。可用来动态观察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规律和特点。2.在肝内胆管结石形成过程中,SO的运动能力呈逐步减低的规律,说明SO运动功能不良与结石形成过程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并可能在结石形成过程末期起关键的作用。3.微小结石形成后排石过程引起SO机械损伤伴炎症反应,微丝、致密体的减少、线粒体及内质网等细胞器肿胀,胞质内包涵体形成,可能影响了细胞能量供应,是导致SO运动功能不良的病理结构基础。

参考文献:

[1]. 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关系的研究近况[J]. 韩文秀, 孟翔凌. 肝胆外科杂志. 2004

[2]. 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关系的研究[D]. 韩文秀. 安徽医科大学. 2004

[3]. 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关系的研究[J]. 韩文秀, 孟翔凌, 徐阿曼, 黄赵刚, 夏泉. 消化外科. 2006

[4].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胆汁和唾液中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邱佑斌. 医学新知杂志. 2008

[5]. β-葡萄糖醛酸酶与两类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形成关系的研究[J]. 陶应田, 孟翔凌, 徐阿曼, 文刚, 涂从银. 肝胆外科杂志. 2012

[6]. 中药利胆灵对胆色素结石防治作用的研究[D]. 孙百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05

[7]. 复方中药对胆管结石术后患者引流胆汁成分及肝脏功能的影响[D]. 徐颖博. 天津医科大学. 2010

[8]. ①应用胆道化学性栓塞进行化学性肝切除的实验研究 ②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对肝癌血道播散的影响[D]. 李富宇. 四川大学. 2004

[9]. 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病因研究进展[J]. 李广波, 何运良, 刘素芬. 医学综述. 2004

[10]. 家兔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与Oddi括约肌肌电及结构改变的动态观察[D]. 常伟华. 第叁军医大学. 2009

标签:;  ;  ;  ;  ;  

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