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丽素~对塘虱的着色效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曼纯,赵红旗[1](2017)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塘鲺鱼中的黄体素》文中指出采用丙酮萃取、低温去除脂肪的提取方法,建立了一种测定塘鲺鱼中的黄体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黄体素在0.6464.525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6.5%100.8%,相对标准偏差为0.13%,方法检出限为6.464μg·L-1,定量限为16.16μg·L-1,该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均比较高,峰形和峰分离度较好,能够满足塘鲺鱼体色中的黄体素含量的检测要求。
张冰杰[2](2013)在《中华鳖膨化饲料养殖试验》文中指出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俗称甲鱼、团鱼、王八、水鱼、脚鱼,是一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本研究以中华鳖为实验对象,密切结合我国的养殖生产实际,在已有的实用配方基础上,比较研究不同饲料加工工艺对中华鳖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产生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常规中华鳖饲料中添加6%的玉米蛋白粉作为饲料色素的主要来源,在池塘中经过3个月左右的养殖时期后,对养殖的中华鳖采集不同部位皮肤样品进行总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中华鳖能够吸收和沉积一定量的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使皮肤呈现一定程度的黄色;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沉积在背部皮肤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高于叶黄素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在中华鳖饲料中添加玉米蛋白粉提供色素具有可行性。2、试验饲料根据中华鳖营养需求,以6%玉米蛋白粉为色素原料进行四个不同配方合理的制备,分为试验组A、B、C、D,用膨化机制成膨化饲料,经过三个月试验得出:(1)试验饲料D组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且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而在饲料的利用率上面,试验饲料D组的利用率较高,饲料数较低;(2)试验D组作为膨化饲料配方较其它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明显的促进蛋白利用的优势。(3)D组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反应了试验D组的饲料有效促进了中华鳖的生长,提高了中华鳖的抗病能力。(4)在本试验中,试验A组较其它各组SOD酶活性较高,说明试验A组在提高中华鳖抗病能力方面的有很好的效果。通过添加6%玉米蛋白质粉对中华鳖皮肤着色效果试验和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粉料组)与四组膨化饲料在生长性能、饲料系数、氨基酸转移酶和免疫指标等方面结果表明,试验组使用膨化料与对照组使用粉料养殖中华鳖的效果要好。说明使用膨化料养殖中华鳖是可行的,对于中华鳖膨化料还需在更进一步的研究为推广提供可靠的依据。
田洋,肖蓉,徐昆龙,史崇颖,杨兰兰,何梦恒,李栋[3](2012)在《加丽素红在动物养殖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家禽和水产动物饲养管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成倍提高,饲养周期明显缩短,导致动物产品中色素自然沉积量下降,达不到其健康和自然生长条件下的色泽。而家禽皮肤、脚胫、蛋黄及水产动物体表和肌肉组织的色泽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动物
王桂芹,张雅斌,杜晓燕,刘艳辉,郑伟,芦洪梅,韩宇田[4](2011)在《饲料添加剂对野鲤生长、体形、体色和肉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初始体重为(16.81±0.54)g的野鲤为试验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一些添加剂对野鲤生长、体形、体色和肉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螺旋藻组、肉碱组和联合添加组的平均增重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色素组和血球蛋白组(P<0.05),联合添加组的平均增重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添加螺旋藻组、肉碱组和联合添加组的脏体比显着低于对照组、色素组和血球蛋白组(P<0.05)。肉碱组和联合添加组的肝胰脏脂肪酸合成酶活性都显着高于色素组、血球蛋白组和对照组(P<0.05)。除肉碱组野鲤背皮中的类胡萝卜素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之外(P>0.05),其他各添加组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肉碱组、色素组和血球蛋白组的尾鳍中的类胡萝卜素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外(P<0.05),螺旋藻组、联合添加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添加组的野鲤的白肌胶原蛋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螺旋藻组、肉碱组和联合添加组的呈味氨基酸总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各饲料添加组(P<0.05)。肉碱组和联合添加组显着提高了野鲤肌肉蛋白质的含量(P<0.05),肉碱组显着降低了野鲤肌肉脂肪的含量(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从经济性和适用性的角度综合来看,建议选择联合添加作为野鲤促生长、改善其体形、体色和肉质的饲料添加剂。
丁小峰,叶元土,蒋蓉,蔡春芳,诸葛燕,汪军涛[5](2010)在《饲料色素对黄颡鱼皮肤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文中认为以平均体重45.25g的1冬龄黄颡鱼为试验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4%的加丽素红、0.5%的金黄素、0.5%的金菊黄、6%的玉米蛋白粉作为色素源,以不含色素源的饲料为对照,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养殖56d,观察各试验组黄颡鱼的体色,分别测定其背部和腹部皮肤、血清中的酪氨酸酶活力、总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结果为金菊黄组黄颡鱼血清酪氨酸酶活力显着提高,而其他各试验组之间无显着性的差异;对照组黄颡鱼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背部皮肤下降11.2%、腹部皮肤下降57.5%,叶黄素含量变化与此类似;玉米蛋白粉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腹部皮肤降低了38.5%、背部皮肤无显着性变化,背部和腹部皮肤中叶黄素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加丽素红组黄颡鱼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腹部皮肤中降低了45%、背部皮肤无显着性变化,背部和腹部皮肤中叶黄素含量显着降低;金黄素组鱼体背部、腹部皮肤中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升高了1.8倍和1.5倍,金菊黄组鱼体背部和腹部皮肤中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升高了1倍和0.49倍;叶黄素含量也显着增加。试验结果表明,黄颡鱼能够选择性地沉积来源于饲料色素物质,饲料色素对黄颡鱼体色具有较大的影响。
闫珊珊[6](2010)在《红白锦鲤着色效果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以红白锦鲤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色素细胞分布,色素提取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外源添加色素对鱼体内色素沉积量、沉积部位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盐藻对红白锦鲤抗氧化及部分免疫力的影响。1、通过观察红白锦鲤皮肤切片及鳞片显微结构,发现皮肤中色素细胞主要分布真皮层与皮下层之间,在表皮层与真皮层间有少量分布;色素细胞分布在鳞片后区,鳞片上层呈团状或弥散状,下层有鸟粪素细胞及少量的色素细胞。2、在研究不同因素对红白锦鲤色素提取液稳定性影响试验中,发现红白锦鲤色素最大吸收峰在470 nm,属类胡萝卜素;色素不耐光照、空气、高温、强酸、强碱、VE、VK、叶酸、葡萄糖、水杨酸、纤维素粉、苦味酸、反丁烯二酸、肌醇、Fe3+、Cu2+、Al3+、Mg2+、NH4+、Hg+、Ca2+;在避光、低温、中性pH、VC、VD、柠檬酸、草酸、乳糖、淀粉、蔗糖、苯甲酸、Fe2+、Cr3+条件能保护该色素;维生素A、Mn2+、K+、Na+对该色素影响不大。3、投喂红白锦鲤含β-胡萝卜素的饲料56 d,得出β-胡萝卜素添加1 g/kg时促生长效果最好;添加量为1.5-2 g/kg时,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第56 d,β-胡萝卜素在鱼体内主要沉积在皮肤中,其次是鳞片,然后是鳍条,头部沉积最少。β-胡萝卜素在红白锦鲤体内的转化情况与部位有关。投喂红白锦鲤含虾红素的饲料56 d,结果表明添加0.25 g/kg虾红素促生长作用最大;红白锦鲤各部位总类胡萝卜素含量随虾红素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添加量为0.25 g/kg时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第56 d,虾红素主要沉积顺序为皮肤>鳞片>头部>鳍条。虾红素在红白锦鲤体内的转化情况与部位密切有关。4、采用正交设计L16(45),研究盐藻、辣椒粉、温度对红白锦鲤生长和各部位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0 d后,影响生长和各部位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强弱顺序为盐藻>辣椒粉>温度。试验最佳条件为添加盐藻0.4 g/kg,辣椒粉20 g/kg或30 g/kg,温度27℃,投喂时间为40 d。50 d后,色素持续性较好。5、投喂红白锦鲤含0.4 g/kg盐藻的饵料112 d,发现色素最大吸收峰在470 nm附近;皮肤和鳞片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56 d达到最高;肠道中第84 d达到最高,但全程不显着;肝胰脏和肌肉中第112 d达到最高。比较全程相对增加量发现,盐藻在体内主要沉积顺序为肝胰脏>鳞片>皮肤>肌肉。盐藻在鱼体内的转化情况也随部位不同而有别。6、饵料中添加0.4 g/kg盐藻投喂红白锦鲤28 d,结果表明肝胰脏和中肾抗氧化及部分免疫活性明显增强。
李建光,胡世然,刘霆,张竹青,江晓峰,王朝明,罗莉[7](2009)在《四种增色剂对锦鲤的生长、形体、体色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研究了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叶黄素、胡萝卜素阿卜酯、辣椒红素四种增色剂对锦鲤生长、形体、体色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将1050尾体重(19.28±0.51)g单色红锦鲤随机分为14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试验鱼,每种增色剂设3个梯度(50、100、200mg/kg),另设虾青素400mg/kg组和不加增色剂的对照组,试验期60d。结果表明:(1)四种增色剂对锦鲤的生长、体色、抗氧化能力有显着影响(P<0.05),而对锦鲤形体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2)增色剂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抗氧化能力均低于对照组;(3)锦鲤体表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排序为:辣椒红素200mg/kg组>辣椒红素100mg/kg组>胡萝卜素阿卜酯100mg/kg组>叶黄素200mg/kg组>其他增色剂组>对照组。因辣椒红素的增色效果较好,且其价格低廉,故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将辣椒红素作为锦鲤增红的最佳增色剂,其在饲料中的最佳添加量为200mg/kg。
黄永政[8](2008)在《17α-甲基睾酮与类胡萝卜素对观赏鱼体色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色彩是观赏鱼的主要观赏价值。观赏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大量使用配合饲料,但由于常规鱼饲料中的天然有效色源少且成分不稳定,所以常常出现其体色不及天然个体鲜艳。同一品种的观赏鱼,除了水温、水质和光照等条件,饲料对体色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加入不同的增色剂的饵料对观赏鱼的着色效果显然不同。类胡萝卜素是观赏鱼的主要增色剂。目前,有关17α-甲基睾酮与类胡萝卜素对观赏鱼体色的影响及其类胡萝卜素在鱼类不同部位的沉积的研究报道很少。本研究通过对鱼体类胡萝卜素提取方法及其对光照、温度稳定性进行研究,确立本研究的基本检测方法;然后测定在观赏鱼饵料中添加17α-甲基睾酮、虾青素、叶黄素、β-胡萝卜素对1月龄及3月龄红斑马鱼、3月龄红剑尾鱼体色表达、色素沉积量、色素沉积部位等的影响;并对这4种增色物质的组合比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鱼体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对光照、温度稳定性研究红剑尾鱼体色素以丙酮:石油醚(v/v=2:1)混合溶液作为浸提溶剂,浸提时间为8h,料液比为1:70条件下提取效果最佳。该色素最大光谱吸收峰448nm,在60℃以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高于80℃其稳定性降低;该色素对自然光有良好的稳定性,但紫外光对其有一定的破环作用。2.17α-甲基睾酮对红斑马鱼体色表达的影响当饵料中17α-甲基睾酮添加量大于30mg/kg时,对1月龄红斑马鱼体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显着(p<0.05),添加量为50mg/kg时,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为7.4156±0.8101mg/100g(p<0.05);饵料中17α-甲基睾酮对3月龄红斑马鱼体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不同含量17α-甲基睾酮饲喂1月龄红斑马鱼,各处理组在14d时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其最高含量为11.8730±0.9575mg/100g,明显高于其它时间鱼体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p<0.05);不同含量17α-甲基睾酮饲喂3月龄红斑马鱼,处理组1(10mg/kg)、2(20mg/mg)、3(30mg/mg)在56d时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分别为4.3581±1.8293 mg/100g、4.6823±0.8763 mg/100g、3.2396±0.1842mg/100g,处理组4(40mg/kg)和处理组5(50mg/kg)在42d时含量达到最大(分别为3.1151±0.1784 mg/100g、3.2238±0.7589 mg/100g)。但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3.17α-甲基睾酮与类胡萝卜素不同配比对观赏鱼体色表达影响的研究采用L9(34)正交表设计17α-甲基睾酮、虾青素、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4个因素各3个水平的9种饵料分别投喂1月龄和3月龄红斑马鱼以及3月龄红剑尾鱼8周。结果显示:影响红斑马鱼体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主要因素是17α-甲基睾酮,其次是虾青素;1月龄红斑马受β-胡萝卜素的影响最小,最佳饵料配方为17α-甲基睾酮80mg/kg,叶黄素200 mg/kg,β-胡萝卜素100mg/kg,虾青素0~200mg/kg;3月龄红斑马鱼受叶黄素的影响最小,最佳饵料配方为17α-甲基睾酮80mg/kg,虾青素、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三种色素添加量均为200mg/kg。对于3月龄红剑尾鱼,β-胡萝卜素是影响其鱼体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虾青素和叶黄素,17α-甲基睾酮的影响最小,最佳饵料配方为17α-甲基睾酮0mg/kg,虾青素100 mg/kg,叶黄素100 mg/kg,β-胡萝卜素100 mg/kg。4.类胡萝卜素对不同发育阶段观赏鱼色素沉积部位影响不同发育阶段观赏鱼各色素沉积部位总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月龄和3月龄红斑马鱼体色素的主要沉积部位为鱼鳍和鱼体,3月龄红剑尾鱼体色素主要沉积部位为鱼皮和鱼鳍。
唐精[9](2007)在《微量元素的补充和全植物蛋白对胡子鲶生长、生理机能和体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一以胡子鲶(Clarias fuscus)(俗称:塘虱,鲤形目胡子鲶科,胡子鲶属;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摄食配合饲料)为试验对象,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经过为期56天的池塘网箱养殖试验,研究饲料补充Cu、Fe、Mn、Zn对其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形体和内脏指数、非特异免疫力、体表色素含量等方面的影响,探讨胡子鲶饲料中Cu、Fe、Mn、Zn的适宜需要量和适宜的组合比例。本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胡子鲶全鱼和各器官组织中Cu、Fe、Mn、Zn含量分析取常规养殖的胡子鲶,常规解剖方法,取胡子鲶全鱼、肌肉、脊椎骨、头骨、皮肤、肝胰脏、心脏、脑、肾脏、胃、肠道等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其中Cu、Fe、Mn、Zn的含量。结果表明,Cu在肝脏及心脏中含量较高;Fe在肾脏、心脏、肠道等器官中含量较高;Mn在心脏、脊椎骨、头骨中含量较高;Zn主要在心脏、肾脏、脑中含量较高。2、Cu、Fe、Mn、Zn补充量对胡子鲶生长性能的影响为了获得胡子鲶配合饲料中四种微量元素的适宜添加量,进行试验第二部分,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常规饲料中,增重率的最佳组合为Cu1Fe3Mn3Zn3,即Cu3.5 mg/kg、Fe240 mg/kg、Mn50 mg/kg、Zn90 mg/kg;饲料系数、饲料效率的最佳组合为Cu3Fe1Mn3Zn2,即Cu9.5mg/kg、Fe80mg/kg、Mn50mg/kg、Zn60mg/kg。3、Cu、Fe、Mn、Zn补充量与胡子鲶器官、组织相应元素的相关性分析为了探讨四种微量元素补充量对胡子鲶器官、组织相应元素的影响极其相关性研究,进行了实验的第三部分。结果表明:器官、组织与饲料Cu、Fe、Mn、Zn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胡子鲶器官、组织微量元素含量中,与饲料中Cu补充呈正相关的是胡子鲶的全鱼、性腺和肝脏;与饲料中Fe补充正相关的是全鱼和肌肉;与饲料中Mn的补充呈明显正相关性的是肝脏和皮肤;与饲料中Zn呈正相关的有皮肤、全鱼、肌肉、骨骼和肝脏;器官、组织与饲料微量元素比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胡子鲶的全鱼、肌肉、骨骼、性腺、皮肤及肝脏等器官中Cu、Fe、Mn、Zn的比例,与饲料中相应元素补充后的比例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R≥0.86)。4、Cu、Fe、Mn、Zn补充量对胡子鲶体表色素含量的影响为了探讨四种微量元素对胡子鲶体表色素的影响,进行试验第四部分。结果表明:胡子鲶背皮类胡萝卜色素含量随Cu、Fe补充量的增加而升高,随Zn、Mn补充量的增加而降低;胡子鲶背皮总叶黄素含量随Cu、Fe、Mn补充量的增加而升高,随Zn补充量的增加而下降;胡子鲶腹部皮肤类胡萝卜色素含量随Cu、Fe、Mn、Zn补充量的增加而下降;胡子鲶腹部总叶黄素含量随Cu补充量的增加而显着升高,Fe、Mn、Zn的补充量对其影响不大。结合胡子鲶生长、生理机能和体色测定结果,推荐适宜的补充量是第9组,即Cu9.5mg/kg、Fe80mg/kg、Mn50mg/kg、Zn60mg/kg,饲料的实测值为Cu31.00mg/kg、Fe1333.72mg/kg、Mn83.33mg/kg、Zn111.89mg/kg。试验二以胡子鲶(Clarias fuscus)为试验对象,以生产饲料为对照,利用全植物蛋白饲料进行为期56天的池塘网隔养殖试验。分析全植物蛋白饲料对胡子鲶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形体和内脏指数、非特异免疫力、体表色素含量及皮肤和肝脏组织显微结构等影响。1、全植物蛋白源饲料对胡子鲶生长性能的影响以生产饲料为对照,进行养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组的饵料系数和饲料效率差异不显着。生理机能对比,全植物蛋白饲料组皮肤溶菌酶、肝脏SOD酶活力比正常饲料组低;全植物蛋白饲料组血清GOT、SOD酶、溶菌酶,肝脏GPT、GOT酶活力比正常饲料组高。2、全植物蛋白饲料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为了研究全植物蛋白饲料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设计了试验第二部分。体表观察比较,全植物蛋白饲料组诱导胡子鲶皮肤出现普遍异常,俗称“沙皮”鱼。体表色素含量比较,分别测定皮肤酪氨酸酶活力、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总叶黄素含量。结果表明:两组酪氨酸酶活力不高;全植物蛋白饲料组的类胡萝卜色素和总叶黄素含量,鱼体无论是背部还是腹部含量都显着高于对照组和生产饲料组。3、两组皮肤、肝脏组织显微结构比较为了从组织学的角度分析全植物蛋白源替代后胡子鲶体色异常的原因,设计了试验第三部分,通过制作切片,以未增色鱼体为对照,对两组鱼体进行显微结构观察。对比鱼体背部、腹部、色素带、黑素细胞、脂肪细胞、肝细胞的异同。结果表明:两组胡子鲶鱼体皮肤均有两条色素带,分别在表皮与真皮之间、真皮与皮下层之间;两组皮肤分层一致;皮肤中腺细胞略有差异;色素带和黑素细胞差异显着;脂肪细胞和肝细胞结构无明显差异。通过观察发现,全植物蛋白饲料组出现“沙皮”鱼主要原因是黑素细胞不能正常发育。综上可知:全植物蛋白饲料可诱导产生“沙皮”化;“沙皮”化主要由于黑素细胞不能正常发育引起的;“沙皮”化不仅是体表体色的变化,鱼体的生理机能也有所变化,因此,应该从生理机能各方面综合考虑,解决“沙皮”化的问题。
丁小峰[10](2006)在《饲料色素对黄颡鱼生长、生理机能及体色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将3种外援色素和饲料原料色素物质配入黄颡鱼饲料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对黄颡鱼的生长速度、饲料效率、体色变化、皮肤色素含量及生理特征等进行研究,以探讨不同来源的色素对其生长、生理机能及体色变化的影响。 1、经过8周正式养殖试验,各试验组间黄颡鱼的特定生长率有差异,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各色素添加组饲料蛋白质效率有所降低,加丽红组、金黄素组和玉米蛋白粉组分别比对照组显着下降26.2%、25.1%、24.9%,金菊黄组仅下降13.3%,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饲料系数为2.29±0.19,显着低于金黄素组和玉米蛋白粉组(饲料系数分别为3.14±0.29、3.17±0.45),与加丽红组、金菊黄组差异不显着;金黄素和金菊黄(色素有效含量100mg/kg)的添加使得黄颡鱼的成活率达到90.2%,高于对照组。 2、饲料色素在饲料中的添加对黄颡鱼的内脏比、肝体比无显着影响,但对鱼体肝胰脏中脂肪含量有一定的影响,金黄素组鱼体肝胰脏中脂肪的含量下降了18.2%,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鱼体肝胰脏中脂肪含量变化不显着。 3、饲料色素在饲料中的添加对黄颡鱼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血清中SOD酶、溶菌酶活力和肝胰脏GPT活力均无显着影响(p>0.05)。 4、饲料色素在饲料中的添加对黄颡鱼皮肤中黑色素的形成无显着影响(p>0.05);加丽红在饲料中的添加不能改善和维持黄颡鱼的体色;内源饲料色素原料的添加可以维持黄颡鱼的正常体色,8周后体色有所改善,但变化不显着(p>0.05);金黄素、金菊黄在添加15后就能显着改善黄颡鱼的体色,金黄素组着色效果更理想,且添加时间越长,鱼体体色越鲜艳。 5、黄颡鱼皮肤显微观察发现黄颡鱼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在表皮与真皮之间、真皮与皮下层之间,均可见一层色素带。
二、加丽素~对塘虱的着色效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丽素~对塘虱的着色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塘鲺鱼中的黄体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色谱条件[4] |
1.2.2 线性关系 |
1.2.3 检测限和定量限 |
1.3 精密度试验 |
1.3.1 加样回收率试验 |
1.3.1.1 黄体素对照品溶液 |
1.3.1.2 样品溶液 |
1.3.1.3 加样样品溶液 |
1.3.2 塘鲺鱼皮中色素的萃取[4] |
2 实验结果 |
2.1 塘鲺鱼皮试验结果 |
2.2 计算公式 |
3 结论 |
(2)中华鳖膨化饲料养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1、中华鳖生物学特性、营养与饲料研究进展 |
1.1 中华鳖的生物学特性 |
1.1.1 形态特征 |
1.1.2 生态学习性 |
1.2 中华鳖的消化生理 |
1.3 中华鳖的营养需求 |
1.3.1 对蛋白质的需求 |
1.3.2 中华鳖对脂肪和能量的需求 |
1.3.3 对糖类的营养需求 |
1.4 中华鳖配合饲料的配制与加工 |
1.5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池塘养殖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皮肤色素含量分析 |
1、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中华鳖 |
1.2 饲料 |
1.3 皮肤色素分析方法 |
1.3.1 总类胡萝卜素总含量的测定 |
1.3.2 叶黄素含量的测定 |
2、试验结果 |
3、讨论 |
试验二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膨化饲料养殖试验 |
1、试验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饲料配方与加工方式 |
1.3 养殖试验条件与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与试验检测指标方法 |
1.4.1 生长指标及其方法 |
1.4.2 全鱼常规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
1.4.3 血清和肝胰脏指标测定方法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2、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中华鳖生长性能和饲料系数的影响 |
2.2 试验饲料对中华鳖肝体比影响 |
2.3 中华鳖全鱼和肝胰脏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2.4 试验饲料对中华鳖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
2.5 试验饲料对中华鳖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
2.6 试验饲料对中华鳖非特异免疫水平的影响 |
2.7 试验饲料对中华鳖蛋白质沉积率和脂肪沉积率的影响 |
3、讨论分析 |
3.1 不同试验饲料组对中华鳖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
3.2 不同试验饲料组对中华鳖肝胰脏和血清中 GOT 和 GPT 的影响 |
3.3 试验饲料对中华鳖非特异免疫水平的影响 |
4、小结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加丽素红在动物养殖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加丽素红的组成及性质 |
2 加丽素红在动物养殖业中的应用 |
2.1 加丽素红对家禽的着色作用 |
2.2 加丽素红对水产动物的着色作用 |
3 加丽素红的安全性 |
4 结语 |
(4)饲料添加剂对野鲤生长、体形、体色和肉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饲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收集与测定 |
1.4.1 生长和形体指标的测定 |
1.4.2 脂肪代谢指标的测定 |
1.4.3 与体色相关指标的测定 |
1.4.4 白肌胶原蛋白和氨基酸的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饲料添加剂对野鲤生长性能的影响 (见表2) |
2.2 添加剂对野鲤形体指标的影响 (见表3) |
2.3 添加剂对野鲤脂肪代谢酶的影响 (见表4) |
2.4 添加剂对野鲤体色的影响 (见表5) |
2.5 添加剂对野鲤肉质的影响 (见表6和表7) |
3 讨论 |
3.1 添加剂对野鲤生长的影响 |
3.2 添加剂对野鲤体形的影响 |
3.3 添加剂对野鲤体色的影响 |
3.4 添加剂对野鲤肉质的影响 |
4 结论 |
(5)饲料色素对黄颡鱼皮肤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鱼 |
1.2 试验饲料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分析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试验前后各组黄颡鱼体色观察 |
2.2 黄颡鱼血清、皮肤中酪氨酸酶活力的变化 |
2.3 皮肤、血清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
2.4 对黄颡鱼皮肤、血清中叶黄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黄颡鱼体色变化的生物学基础 |
3.2 黄颡鱼的体色变化与饲料色素的关系 |
(6)红白锦鲤着色效果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 鱼类体色研究进展 |
1.1 色素细胞的形态结构 |
1.2 影响鱼类体色的主要因素 |
2 类胡萝卜素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研究和应用 |
2.1 类胡萝卜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2.2 类胡萝卜素在鱼虾体内的分布及代谢 |
2.3 水产养殖业类胡萝卜素的来源及着色效果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红白锦鲤皮肤切片及鳞片显微结构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红白锦鲤背部皮肤切片观察 |
2.2 红白锦鲤鳞片色素细胞观察 |
3 讨论 |
3.1 背部皮肤色素细胞分布 |
3.2 鳞片色素细胞分布 |
第三章 不同因素对红白锦鲤色素提取液稳定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红白锦鲤色素提取液光谱扫描结果 |
2.2 日光和空气对红白锦鲤色素提取液稳定性的影响 |
2.3 pH 对红白锦鲤色素提取液稳定性的影响 |
2.4 温度对红白锦鲤色素提取液稳定性的影响 |
2.5 维生素对红白锦鲤色素提取液稳定性的影响 |
2.6 阳离子对红白锦鲤色素提取液稳定性的影响 |
2.7 有机物对红白锦鲤色素提取液稳定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红白锦鲤色素的组成 |
3.2 影响色素稳定性的因素 |
第四章 β-胡萝卜素和虾红素对红白锦鲤生长、着色及代谢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β-胡萝卜素和虾红素对红白锦鲤生长指标的影响 |
2.2 红白锦鲤总色素光谱扫描结果 |
2.3 饲料中添加β-胡萝卜素和虾红素对红白锦鲤不同部位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2.4 红白锦鲤不同部位总类胡萝卜素薄层色谱及色素组分光谱 |
3 讨论 |
3.1 类胡萝卜素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
3.2 类胡萝卜素对鱼类体内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3.3 色素光谱、体色及色素组分之间的关系 |
第五章 盐藻、辣椒粉、温度及投喂时间对红白锦鲤着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盐藻、辣椒粉、温度对红白锦鲤生长指标的影响 |
2.2 盐藻、辣椒粉、温度和投喂时间对红白锦鲤着色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类胡萝卜素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
3.2 类胡萝卜素对水产动物各部位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第六章 盐藻对红白锦鲤色素沉积效果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红白锦鲤各组织的总色素光谱扫描结果 |
2.2 红白锦鲤不同部位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
2.3 红白锦鲤不同部位总类胡萝卜素薄层色谱及色素组分光谱 |
3 讨论 |
3.1 色素添加剂对水产动物不同部位沉积作用的影响 |
3.2 色素添加剂在水产动物体内的转化情况 |
第七章 盐藻对红白锦鲤体内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盐藻对红白锦鲤体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
2.2 盐藻对红白锦鲤体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红白锦鲤组织中抗氧化及部分免疫指标活性比较 |
3.2 类胡萝卜素对动物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 盐藻对动物部分免疫活性的影响 |
第八章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
(7)四种增色剂对锦鲤的生长、形体、体色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锦鲤 |
1.1.2 增色剂及试验日粮 |
1.2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
1.3 试验方法 |
1.3.1 生长、形体指标测定 |
1.3.2 色素测定 |
1.3.3 肝胰脏抗氧化指标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增色剂对锦鲤生长的影响 |
2.2 增色剂对锦鲤形体指标的影响 |
2.3 增色剂对锦鲤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2.4 增色剂对锦鲤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8)17α-甲基睾酮与类胡萝卜素对观赏鱼体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鱼类体色研究进展 |
1.1.1 鱼类体色色素组成 |
1.1.2 影响鱼类体色的主要因素 |
1.2.类胡萝卜素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
1.2.1 类胡萝卜素分类与生理功能 |
1.2.2 类胡萝卜素在鱼虾体内的分布及代谢 |
1.2.3 水产养殖业类胡萝卜素的来源及着色效果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
第3章 鱼体类胡萝卜素提取方法及对光照、温度稳定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药品与仪器 |
3.1.3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提取条件提取效果 |
3.2.2 光照对红剑尾鱼体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3.2.3 温度对红剑尾鱼体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关于类胡萝卜素色素提取方法 |
3.3.2 关于鱼体类胡萝卜素色素稳定性 |
3.4 小结 |
第4章 17α-甲基睾酮对红斑马鱼体色表达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鱼 |
4.1.2 药品与仪器 |
4.1.3 试验饲料的配制 |
4.1.4 饲养管理 |
4.1.5 方法 |
4.1.6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17α-甲基睾酮添加量对红斑马鱼体色表达的影响 |
4.2.2 17α-甲基睾酮饲喂时间的变化对红斑马鱼体色表达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17α-甲基睾酮含量及饲喂时间对观赏鱼体色的影响 |
4.3.2 17α-甲基睾酮对观赏鱼体色影响的作用机制 |
4.4 小结 |
第5章 17α-甲基睾酮与类胡萝卜素不同配比对观赏鱼体色表达影响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鱼 |
5.1.2 药品与仪器 |
5.1.3 试验饲料配制 |
5.1.4 方法 |
5.1.5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17α-甲基睾酮与类胡萝卜素不同配比对1月龄红斑马鱼体色表达的影响 |
5.2.2 17α-甲基睾酮与类胡萝卜素不同配比对3月龄红斑马鱼体色表达的影响 |
5.2.3 17α-甲基睾酮与类胡萝卜素不同配比对3月龄红剑尾鱼体色表达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类胡萝卜素对观赏鱼体色表达的影响 |
5.3.2 17α-甲基睾酮与类胡萝卜素混合使用对观赏鱼体色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类胡萝卜素对不同发育阶段观赏鱼色素沉积部位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药品与仪器 |
6.1.3 试验饲料配制 |
6.1.4 方法 |
6.1.5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1月龄红斑马鱼不同部位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
6.2.2 3月龄红斑马鱼不同部位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
6.2.3 3月龄红剑尾鱼不同部位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
6.3 讨论 |
6.3.1 类胡萝卜素对不同发育阶段红斑马鱼体色素沉积部位的影响 |
6.3.2 类胡萝卜素对3月龄红剑尾鱼体色素沉积部位的影响 |
6.3.3 类胡萝卜素对红斑马鱼及红剑尾鱼体色素沉积部位的影响的差异 |
6.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一览表 |
(9)微量元素的补充和全植物蛋白对胡子鲶生长、生理机能和体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鱼类对 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利用及鱼类着色、变色机理的研究进展 |
1 鱼类对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利用的研究进展 |
1.1 概述 |
1.2 FE(IRON) |
1.2.1 Fe 的分布与利用 |
1.2.2 Fe 的缺乏症 |
1.2.3 Fe 的需要量 |
1.2.4 Fe 在免疫中的作用 |
1.3 CU(COPPER) |
1.3.1 Cu 的分布与利用 |
1.3.2 Cu 的缺乏症与过量中毒反应 |
1.3.3 Cu 的需要量 |
1.3.4 Cu 在免疫中的作用 |
1.4 MN(MANGARESE) |
1.4.1 Mn 的分布与利用 |
1.4.2 Mn 的缺乏症 |
1.4.3 Mn 的需要量 |
1.4.4 Mn 在免疫中的作用 |
1.5 ZN(ZINK) |
1.5.1 Zn 的分布和利用 |
1.5.2 Zn 的缺乏症 |
1.5.3 Zn 的需要量 |
1.5.4 Zn 在免疫中的作用 |
1.6 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1.7 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在鱼类营养研究中的发展方向 |
1.7.1 有机微量元素 |
1.7.2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 |
1.7.3 不同养殖品种的适宜添加量 |
2 鱼类着色变色机理研究进展 |
2.1 鱼体着色的影响因素 |
2.1.1 生理基础 |
2.1.2 环境因素 |
2.2 鱼类体色与变色机理 |
2.2.1 动物的颜色 |
2.2.2 环境因素与生理色变 |
2.2.3 生理性变色机制 |
2.2.4 色素细胞的变化 |
2.2.4.1 色素细胞的增加 |
2.2.4.2 色素细胞的减少 |
2.3 着色剂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使用 |
2.3.1 着色剂在国外的应用概况 |
2.3.2 着色剂的类型 |
2.3.2.1 天然着色剂 |
2.3.2.2 合成着色剂 |
2.3.2 着色剂的作用机理 |
2.3.3 影响水产动物着色的因素 |
2.3.3.1 水产动物本身的遗传因素 |
2.3.3.2 着色剂因素 |
2.3.3.3 饲料因素 |
2.3.3.4 人为注射的色素或激素等 |
2.3.3.5 水产动物所处的环境 |
2.3.3.6 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 |
2.3.4 水产动物着色研究发展方向 |
试验一 CU、FE、MN、ZN 补充量对塘虱生长、生理机能和体表色素的影响 |
第一部分 胡子鲶各器官、组织中四种微量元素分析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鱼 |
1.2 试验鱼处理 |
1.3 样品消化 |
1.4 样品分析 |
1.5 数据处理 |
2. 试验结果 |
2.1 Cu 在器官、组织中的分布 |
2.2 Fe 在器官、组织中的分布 |
2.3 Mn 在器官、组织中的分布 |
2.4 Zn 在器官、组织中的分布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CU、FE、MN、ZN 补充量对胡子鲶生长、生理机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鱼 |
1.2 Cu、Fe、Mn、Zn 补充量试验设计 |
1.3 试验饲料配制 |
1.4 试验饲料测定 |
1.5 养殖管理 |
1.6 试验鱼生化分析指标及样品处理 |
1.6.1 血清 |
1.6.2 皮肤粘液 |
1.6.3 肝胰脏粗酶液 |
1.6.4 Cu、Fe、Mn、Zn 测定样品的处理 |
1.7 分析方法 |
1.7.1 饲料和器官、组织常规成分测定 |
1.7.2 微量元素测定 |
1.7.3 血红蛋白测定 |
1.7.4 溶菌酶活力测定 |
1.7.5 SOD 酶活性测定 |
1.7.6 谷丙转氨酶活力测定 |
1.8 生长指标 |
1.9 数据处理 |
2. 试验结果 |
2.1 生长指标分析 |
2.1.1 对体重生长的影响 |
2.1.2 对体长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补充对饲料系数、饲料效率的影响 |
2.3 内脏指标分析 |
2.4 生理指标分析 |
2.4.1 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
2.4.2 对血清溶菌酶和SOD 酶活力的影响 |
2.4.3 对粘液的溶菌酶和皮肤SOD 酶活力的影响 |
2.4.4 对肝脏SOD 酶的影响 |
2.4.5 对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影响 |
2.4.6 对碱性磷酸酶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补充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对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
3.2 补充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对溶菌酶和SOD 酶活力的影响 |
3.3 补充Cu、Fe、Mn、Zn 对胡子鲶GPT 和GOT 的影响 |
3.4 补充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对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
3.5 补充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对胡子鲶形体的控制作用 |
第三部分 日粮中添加CU、FE、MN、ZN 对胡子鲶器官、组织相应元素的影响极其相关性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样品采集 |
1.3 样品消化 |
1.4 样品分析 |
1.5 数据处理 |
2. 试验结果 |
2.1 各器官、组织的Fe、Cu、Mn、Zn 含量及极差分析 |
2.2 各器官、组织Fe、Cu、Mn、Zn 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2.3 Fe、Cu、Mn、Zn 比例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补充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对胡子鲶各器官中元素积累的影响 |
3.2 Fe、Cu、Mn、Zn 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3 Fe、Cu、Mn、Zn 比例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部分: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补充量对胡子鲶体表色素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鱼 |
1.2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1.3 叶黄素含量的测定 |
2 结果分析 |
2.1 对类胡萝卜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 对总叶黄素含量的影响 |
3、讨论 |
3.1 补充Cu、Fe、Mn、Zn 对胡子鲶皮肤类胡萝卜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 补充Cu、Fe、Mn、Zn 对胡子鲶皮肤叶黄素含量的影响 |
试验二 全植物蛋白对塘虱生长、生理机能及体色的影响 |
第一部分:全植物蛋白饲料对胡子鲶生长、生理机能的影响 |
1 材料方法 |
1.1 试验鱼 |
1.2 试验饲料 |
1.3 养殖管理 |
1.4 试验鱼生化分析指标及样品处理 |
1.4.1 血清 |
1.4.2 皮肤粘液 |
1.4.3 肝胰脏粗酶液 |
1.5 分析方法 |
1.5.1 饲料和器官、组织常规成分测定 |
1.5.2 血红蛋白测定 |
1.5.3 溶菌酶活力测定 |
1.5.4 SOD 酶活性测定 |
1.5.5 谷丙转氨酶活力测定 |
1.6 生长指标 |
1.7 数据处理 |
2 试验结果 |
2.1 对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
2.2 对主要生理功能的影响 |
2.2.1 全血血红蛋白含量比较 |
2.2.2 血清SOD 酶和LSZ 酶活力比较 |
2.2.3 皮肤黏液溶菌酶、SOD 酶及肝脏SOD 酶的比较 |
2.2.4 肝胰脏GOT、GPT 活力的比较 |
3 讨论 |
3.1 全植物蛋白对胡子鲶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
3.2 全植物蛋白对胡子鲶生理机能的影响 |
第二部分:全植物蛋白饲料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鱼 |
1.2 体色的感官评价 |
1.3 色素含量指标 |
1.3.1 酪氨酸酶活力 |
1.3.2 总类胡萝卜素总含量的测定 |
1.3.3 叶黄素含量的测定 |
2 结果分析 |
2.1 试验后两组胡子鲶体色观察比较 |
2.2 两组类胡萝卜色素含量比较 |
2.3 两组叶黄素含量比较 |
3 讨论 |
3.1 全植物蛋白饲料组胡子鲶体色异常的成因分析 |
3.3 全植物蛋白替代的可行性分析 |
3.4 酪氨酸酶活力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 |
3.5 类胡萝卜色素和总叶黄素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 |
第三部分:胡子鲶正常着色鱼与“沙皮”鱼体显微结构观察 |
1 材料方法 |
1.1 试验鱼 |
1.2 切片制备 |
2 结果 |
2.1 皮肤显微结构观察 |
2.1.1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表皮黏液细胞观察 |
2.1.2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皮穴器官观察 |
2.1.3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脂肪细胞观察 |
2.1.4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黑素细胞观察 |
2.1.5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纵切面观察 |
2.1.6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横切面观察 |
2.2 肝细胞显微结构观察结果 |
3 讨论 |
3.1 表皮细胞种类、分布对胡子鲶生理机能的影响 |
3.2 胡子鲶脂肪细胞对鱼体体色的影响 |
3.3 胡子鲶黑素细胞对鱼体体色的影响 |
3.4 黑素细胞不能正常发育的原因 |
3.5 全植物蛋白对胡子鲶肝脏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附图 |
(10)饲料色素对黄颡鱼生长、生理机能及体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黄颡鱼基础生物学 |
1.1 分类地位及分布 |
1.2 主要品种及各自形态特征 |
1.3 生物学特性 |
1.4 生长特性 |
1.5 免疫特性 |
2.鱼体着色的研究进展 |
2.1 鱼体着色的机理 |
2.2 着色剂的概念和种类 |
2.3 着色剂的作用 |
2.4 影响鱼体着色效果的因素 |
第二部分 黄颡鱼皮肤显微结构观察 |
1.材料和方法 |
1.1 黄颡鱼 |
1.2 皮肤切片制备 |
2.结果 |
3.讨论 |
3.1 粘液细胞 |
3.2 色素细胞 |
第三部分 不同来源色素的添加对黄颡鱼生长、生理机能及体色的影响 |
1.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鱼种鉴定 |
1.2 黄颡鱼 |
1.3 试验饲料 |
1.4 饲养管理 |
1.5 试验阶段 |
1.6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7 数据分析 |
2.试验结果 |
2.1 对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
2.2 对内脏比、肝体比和肝胰脏脂肪含量的影响 |
2.3 对主要生理功能的影响 |
2.4 不同来源色素的添加对黄颡鱼体色的影响 |
3.讨论 |
3.1 对生长速度、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
3.2 对内脏比、肝体比和肝胰脏脂肪含量的影响 |
3.3 对主要生理功能的影响 |
3.4 鱼体黑色素系统的变化 |
3.5 鱼体总类胡萝卜素的变化 |
3.6 鱼体叶黄素的变化 |
3.7 养殖鱼体体色的控制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致谢 |
四、加丽素~对塘虱的着色效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塘鲺鱼中的黄体素[J]. 吴曼纯,赵红旗. 广州化工, 2017(12)
- [2]中华鳖膨化饲料养殖试验[D]. 张冰杰. 苏州大学, 2013(01)
- [3]加丽素红在动物养殖业中的应用研究[J]. 田洋,肖蓉,徐昆龙,史崇颖,杨兰兰,何梦恒,李栋. 饲料研究, 2012(02)
- [4]饲料添加剂对野鲤生长、体形、体色和肉质的影响[J]. 王桂芹,张雅斌,杜晓燕,刘艳辉,郑伟,芦洪梅,韩宇田. 饲料工业, 2011(10)
- [5]饲料色素对黄颡鱼皮肤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J]. 丁小峰,叶元土,蒋蓉,蔡春芳,诸葛燕,汪军涛. 水产学报, 2010(11)
- [6]红白锦鲤着色效果的初步研究[D]. 闫珊珊. 天津农学院, 2010(05)
- [7]四种增色剂对锦鲤的生长、形体、体色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李建光,胡世然,刘霆,张竹青,江晓峰,王朝明,罗莉. 中国饲料, 2009(16)
- [8]17α-甲基睾酮与类胡萝卜素对观赏鱼体色影响的研究[D]. 黄永政. 西南大学, 2008(09)
- [9]微量元素的补充和全植物蛋白对胡子鲶生长、生理机能和体色的影响[D]. 唐精. 苏州大学, 2007(03)
- [10]饲料色素对黄颡鱼生长、生理机能及体色的影响[D]. 丁小峰. 苏州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