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物论文_卢小兰,于振文,张永丽,石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同化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脱落酸,化物,干旱,小麦,韧皮部,碳水化合物,维管束。

同化物论文文献综述

卢小兰,于振文,张永丽,石玉[1](2019)在《不同穗型小麦光能利用和旗叶~(13)C同化物分配特性及对补灌水平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不同穗型小麦冠层光能利用和~(13)C同化物分配特性的差异及对补灌水平的响应,以中穗型品种‘青农2号’和‘济麦22’、大穗型品种‘山农23’和‘山农30’为材料,设置3个水分处理:小麦全生育期不灌水(W_0)、节水灌溉(W_1,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补灌至65%和70%)和充分灌溉(W_2,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补灌至85%和90%),研究了不同处理对两种穗型小麦冠层光能利用和旗叶~(13)C同化物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W_1处理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开花后2、11、20和31 d的叶面积指数、冠层PAR截获率和利用率均显着高于W_0处理,再增加灌水至W_2处理,上述各指标无显着变化.~(13)C示踪表明,济麦22和山农23的W_1旗叶~(13)C同化物在籽粒中的分配量比W_0分别高159.34和171.1 g·hm~(-2),分配比例分别高6.5%和6.5%,与W_2无显着差异;两种穗型品种W_1的籽粒产量亦显着高于W_0,与W_2无显着差异.不同穗型品种比较,节水灌溉条件下中穗型品种在开花后2和11 d、大穗型品种在开花后20和31 d具有较高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和利用能力;中穗型品种济麦22旗叶~(13)C同化物在籽粒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比大穗型品种山农23分别低6.8%和2.7%.(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鑫,孔祥,李勇,骆永丽,黄翠[2](2019)在《外源AB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冠层温度及光合同化物积累与分配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外源脱落酸(ABA)在小麦抗旱栽培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耐旱型品种山农20和水分敏感型品种辐287为材料,研究外源ABA对花后干旱条件下小麦冠层温度、光合特性、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处理显着降低了小麦吸收光能性能指数(PI_(abs))及被捕获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Q_A~-中下游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φ_0),尤其在灌浆后期,PI_(abs)及φ_0降幅均达到50%以上,导致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显着下降和冠层温度显着升高。同时,干旱处理下两品种的最大灌浆速率及平均灌浆速率均呈现降低趋势。两品种花后光合积累量及花后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均显着降低,辐287降幅大于山农20。最终表现为粒重及产量显着降低。干旱条件下喷施ABA可以显着提高PI_(abs)值、φ_0值、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相对含量,延缓叶绿素降解,诱导气孔适当关闭,减少水分散失,降低冠层温差。同时ABA处理提高了强势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延长了生长活跃期,降低穗叶温差,花后光合积累量及花后同化物转运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显着升高,最终表现为粒重及产量提高。这说明耐旱型小麦品种叶片光合同化力强,花后干物质转运效率较高,有利于籽粒灌浆增重,实现产量提高;外源喷施ABA可以提高灌浆期水分亏缺条件下小麦的光合性能,显着降低穗叶温差,优化同化物分配比例,最终实现小麦的抗旱稳产。(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闫士朋,冯焕琴,杨宏伟,焦润安,张舒涵[3](2019)在《氮肥不同施用量及基追比对藜麦根系生理及同化物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了滴灌模式下藜麦根系生理及农艺性状对氮肥不同施用量及氮肥不同基追比(基追肥施用比例)的响应,旨在为藜麦生产中氮肥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在6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高的基追比提高了根系活力,60 kg/hm2施氮量的根系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丙二醛含量都显着低于对照;但高施氮量(90 kg/hm2)高基追比(2∶1)条件时丙二醛含量最高,发挥活性氧清除功能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根系活性氧积累。整体而言,60 kg/hm2施氮量的抗氧化酶活性较低。高氮(60和90 kg/hm2)、高基追比(2∶1)条件促进了藜麦根系的延伸;60 kg/hm2施氮量的藜麦根系总根长和根系表面积整体上高于30 kg/hm2施氮量。60 kg/hm2施氮量的根直径和根体积整体高于其他处理。在6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的产量和单株重整体上均高于其它处理,并且在2∶1、1∶1和1∶2基追比分别较不施肥增产74.6%、40.3%和86.8%。施氮60 kg/hm2、基追比为1∶2的处理的株高适中,茎秆较粗壮,单株重量最大。综上所述,增施适量氮肥(60 kg/hm2),并根据藜麦生育阶段给予适当比例的追肥,可通过根系生理代谢、根系形态适应性调整,减轻藜麦根系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及细胞膜损伤等伤害,促进生长发育;施氮60 kg/hm2,基追比为1∶2处理的藜麦农艺形状及产量表现最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4期)

聂佩显,李晨,高艳,杜国栋,吕德国[4](2019)在《光合同化物韧皮部卸载途径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韧皮部卸载包括同化物从筛分子伴胞(SE/CC)复合体卸出的筛分子卸载和韧皮部后运输两个密切相联的过程,对光合产物的运输和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库器官韧皮部卸载途径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本领域的研究作为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吴晓龙[5](2019)在《6种山茶属植物光合特性与同化物分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茶在生产实践上通常泛指山茶属中种子含油量较高,具有经济栽培价值的一系列物种的总称。因此,在育种科研和生产上,我们以分布最广、栽培价值最大的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基础,将其余的均称为油茶近缘种。本实验以2个油茶主栽种及5个近缘种的8~9a生大树为研究材料,从叶片生理性状、光合特性、果实品质以及光合同化物分配等方面的差异水平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7个油茶种的光合性能进行评价。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2个油茶主栽种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不存在光合“午休”现象;5个近缘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分“单峰”和“双峰”两种类型。光合速率日均值2个油茶主栽种高于80%的近缘种,油茶'湘林1'(6.08)>腾冲红花油茶(5.43)>油茶'湘林97'(5.33)>越南油茶(4.24)>博白大果油茶(4.08)>溆浦大红山茶(3.15)>浙江红花油茶(2.50),且油茶种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7个油茶种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2)2个油茶主栽种叶面积小于5个近缘种,博白大果油茶(44.92)>溆浦大红山茶(31.59)>浙江红花油茶(23.57)>越南油茶(20.22)>腾冲红花油茶(14.39)>油茶'湘林1'(12.97)>油茶'湘林97'(11.84)。叶面积指数2个油茶主栽种优于80%的近缘种。(3)2个油茶主栽种叶绿素含量高于60%的近缘种,溆浦大红山茶(2.15)>腾冲红花油茶(2.13)>油茶'湘林97'(1.87)>'湘林1'(1.90)>博白大果油茶(1.67)>越南油茶(1.50)>浙江红花油茶(0.98)。2个油茶主栽种叶绿素a/b比值小于80%的近缘种。净光合速率日均值与叶绿素a/b比值呈显着负相关(0.835),与其它光合色素没有表现出显着性相关。(4)油茶主栽种(油茶'湘林97')种仁13C含量和分配率均高于2个近缘种,果壳中均低于2个近缘种。种仁13C含量油茶'湘林97'(779.44)>越南油茶(494.21)>溆浦大红山茶(187.99),果壳13C含量越南油茶(690.27)>溆浦大红山茶(632.00)>油茶'湘林97'(138.65)。油茶主栽种的叶片光合同化物自留量低于近缘种,输出量高于近缘种,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5)油茶主栽种(油茶'湘林97')的种仁含油率、鲜籽含油率、果实含油率均大于2个近缘种。果实经济指标中鲜出籽率的差异最明显,油茶'湘林97'(43.61%)>越南油茶(28.94%)>溆浦大红山茶(17.93%)。果实大小与鲜出籽率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干出籽率、种仁含水率呈显着正相关,与果重、种仁含油率呈正相关。(6)从光合、叶绿素和叶面积指标中,选取13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4个主成分,构建油茶光合性能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2个油茶主栽种的光合性能优于5个油茶近缘种,油茶'湘林97'(1.04)>油茶'湘林1'(0.87)>腾冲红花油茶(0.76)>越南油茶(0.42)>溆浦大红山茶(0.10)>浙江红花油茶(-0.03)>博白大果油茶(-0.16)。(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张黛静,陈倩青,宗洁静,杨雪倩,胡晓[6](2019)在《增施有机肥对冬小麦同化物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3)CO_2脉冲标记法,设置单施化肥(CF)和有机肥+化肥(OF)两个处理,通过分析不同施肥模式对麦田土壤和小麦植株中的有机碳含量、光合特性和同化物转化的影响,探讨增施有机肥对冬小麦同化物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OF处理有利于提高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小麦光合特性,从而提高了小麦植株有机碳含量和干物质积累总量.同一时期标记至成熟与标记后第7天相比,两个施肥处理下叶和茎鞘中的~(13)C含量与~(13)C分配率均减少;穗部~(13)C含量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均增加,开花期均减少,~(13)C分配率各时期均增加.两个施肥处理相比,OF处理有利于灌浆期光合碳向穗部转运与积累,提高小麦穗部的~(13)C分配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量与净输入~(13)C含量、净输入~(13)C分配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植株中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净输入~(13)C含量与净输入~(13)C分配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光系统II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和净光合速率(P_n)呈负相关关系.综上,增施有机肥能增加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小麦的光合能力和光合产物向穗部的转运,最终有利于小麦穗部的同化物积累.(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鑫[7](2019)在《外源ABA对花后干旱胁迫下小麦光能利用及同化物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淮海区域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小麦生长季年均降雨量仅占其全生育期需水量的35%-50%。灌浆期间干旱频发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尤为显着。因此,本试验通过研究干旱逆境下外源脱落酸(ABA)对小麦光能利用与同化物转运的调控作用,探讨外源ABA对干旱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花后冠层温度和同化物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为提高小麦稳产抗逆性及花后延衰增粒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6-2018年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农场遮雨棚水分池内进行,主区为品种,供试品种为水分敏感型品系辐287(F287)和耐旱型品种山农20(SN20)。副区设置正常灌水条件(田间持水量的75%-80%,W)和水分胁迫条件(田间持水量的40%-50%,D)。副副区设置外源激素处理,花后连续4天喷施10 mg·L~(-1)外源脱落酸(ABA),用量为100 mL·m~(-2),以喷施含0.5%(V/V)Tween-20的清水为对照(CK)。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AB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冠层温度的影响干旱处理显着提高两品种的叶、穗温及穗叶温差(SLTD),显着降低冠层温差(CTD)。整个灌浆期间,山农20的叶温显着高于辐287,穗温显着低于辐287。灌浆中后期山农20的CTD及SLTD均显着低于辐287,说明耐旱型品种叶片的水热损失较小。喷施外源ABA可以显着提高两品种叶温,显着降低穗温、CTD和SLTD。品种与ABA互作对SLTD影响显着,水分条件与ABA互作对CTD和SLTD造成显着影响。2.外源AB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光合机构活性的影响干旱处理后两品种PI_(abs)(吸收光能性能指数)及φ_0(捕获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Q_A~-中下游的其它电子受体概率)均出现显着降低,尤其在灌浆后期,二者降幅均达到50%以上。整个灌浆期间山农20的PI_(abs)值和φ_0值均高于辐287,说明耐旱型品种吸收光能及传递电子的能力较强。喷施ABA能显着提高PI_(abs)值和φ_0值,说明喷施ABA可以改善光合机构活性,从而为光合作用吸收更多光能和同化力。干旱处理下两品种psbA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降低。整个灌浆期间,干旱处理下山农20的psbA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辐287,说明耐旱型品种较水分敏感型品种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小,可以维持正常的psbA基因表达水平来合成更多D1蛋白,以保持其光系统活性。喷施外源ABA可以显着减小psbA基因相对表达量的降幅。与DCK处理相比,外源ABA处理下辐287和山农20的psbA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升高56.64%和29.29%。3.外源AB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光合能力的影响干旱处理后两品种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显着降低,在中后期降幅更大。羧化效率(CE)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花后21天左右达最大值,灌浆中后期山农20旗叶的CE较为稳定。干旱处理下辐287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_L)显着低于正常灌水处理,相反,山农20的WUE_L呈现小幅升高趋势。外源ABA能显着提高两品种的WUE_L、P_N和CE,显着降低g_s和T_r。与DCK处理相比,DABA处理下辐287和山农20的P_N分别提高了53.35%和31.31%,g_s分别降低35.46%和47.74%,T_r分别降低19.34%和32.23%。说明外源ABA通过降低叶片g_s和T_r以增强叶片保水性能,以提高旗叶的光合能力并延长其光合持续时间。4.外源AB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干旱处理显着降低了两品种强、弱势粒重,中后期降低幅度更大。与WCK处理相比,DCK处理下辐287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及生长活跃期均显着减小,山农20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显着减小。说明干旱条件下水分敏感型品种是通过降低籽粒灌浆速率并缩短生长活跃期引起导致粒重降低的,而耐旱型品种主要是通过降低籽粒灌浆速率来引发粒重降低。与DCK处理相比,外源ABA处理后两品种强势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生长活跃期及实际灌浆终期均有所提高,说明ABA处理后粒重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其可以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灌浆速率并延长生长活跃期。5.外源AB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产量的影响干旱条件下两品种植株总重及粒重均出现显着降低。与WCK处理相比,DCK处理后两品种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及花后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着降低,水分敏感型品种降幅大于耐旱型品种。与DCK处理相比,DABA处理显着提高了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及花后同化物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表明灌浆期发生干旱时,耐旱型品种籽粒中的干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水分敏感型品种籽粒干物质来源于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的转运和花后干物质的积累。干旱处理下两品种产量均显着低于正常灌水处理,水分敏感型品系辐287千粒重和产量的降幅均高于耐旱型品种山农20。喷施ABA可以缓解干旱对千粒重的降低幅度。品种、水分和ABA均对粒重和产量影响极显着(P<0.01),品种水分互作及水分ABA互作对粒重和产量造成显着影响(P<0.05)。(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朱元刚,肖岩岩,初金鹏,张秀,钤太峰[8](2019)在《不同播期冬小麦小花发育特性与同化物代谢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推迟播期能够维持单位面积粒数已在前期研究中得到证实,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不同播种期冬小麦小花发育特征及分化、退化的差异性,分析植株同化物积累、分配与小花发育和结实的关系,旨在为提高小麦穗粒数以及丰富小麦高产栽培理论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连续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东武村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田(35°57′N,117°3′E)进行,以泰农18和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9月24日、10月1日、10月8日、10月15日和10月22日共5个播期处理,观察记载小花发育过程中分化和退化数量动态以及最终结实粒数,测定开花期穗部和茎秆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计算小花退化阶段整株和穗部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速率。【结果】播期推迟条件下,单位面积可孕花数和单位面积结实粒数获得了维持,单位面积最大分化小花数明显降低,小花存活率显着提高。推迟播期明显减少了小花退化数量,小花退化速率明显降低。在小花退化阶段,推迟播期加速了整株和穗部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从而为开花期穗干重的维持以及干重穗茎比和氮素穗茎比的提高提供了保证。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单位面积可孕花数分别与穗干物重、干物重和氮积累量穗茎比、整株和穗的干物质和氮的积累速率以及小花存活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推迟播期明显减少了有效茎蘖和无效分蘖所产生的退化小花数,尤其无效分蘖产生的退化小花数下降幅度更加明显。提高主茎在群体中同化物所占比例能够有效维持单位面积可孕花数和减少退化小花数,降低了小花死亡消耗。此外,推迟播期提高了可孕花累积生长度日生产效率,降低了退化小花累积生长度日生产效率。【结论】推迟播期明显降低了小花的退化,从而提高了小花存活率,开花期单位面积可孕花数的维持与植株同化物代谢密切相关。适期晚播提高了主茎在群体中的比重,有利于减少无效消耗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梁晓艳,刘春娟,冯乃杰,郑殿峰,卢洁春[9](2019)在《两种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叶片昼夜同化物生理代谢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两种不同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叶片昼夜同化物生理代谢的影响,以两个大豆品种合丰50和垦丰16为试验材料,于始花期叶面喷施烯效唑(S_(3307))和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在鼓粒期的一昼夜内依次选取9∶30、17∶30、21∶30和5∶30(次日)4个时间点,测定功能叶片中蔗糖含量、淀粉含量、淀粉转化率、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并于成熟期测产。结果表明:S_(3307)和DTA-6处理均能促进两品种叶片蔗糖和淀粉在白天的积累和夜间的降解,且S_(3307)对两品种叶片蔗糖的调控效果优于DTA-6,DTA-6调控两品种叶片淀粉的作用效果优于S_(3307)。在不同时间点S_(3307)和DTA-6处理均能够提高两品种叶片夜间蔗糖和淀粉转运率。S_(3307)和DTA-6处理能够提高两品种叶片蔗糖合酶和蔗糖磷酸合酶活性,且均在17∶30达最大值;S_(3307)和DTA-6在整个昼夜变化中提高两品种蔗糖转化酶的活性。S_(3307)和DTA-6能够有效调控两品种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提高产量,S_(3307)和DTA-6处理后合丰50产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17.76%和37.67%,垦丰16产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11.34%和32.49%。综上所述,S_(3307)和DTA-6处理均能通过促进叶片昼夜同化物代谢,提高合丰50和垦丰16大豆品种产量。(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李国辉,张国,崔克辉[10](2019)在《水稻穗颈维管束特征及其与茎鞘同化物转运和产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来源于‘珍汕97’和‘明恢63’重组自交系群体的4个家系R46、R94、R118和R232为材料,在低氮和高氮处理下分析了水稻穗颈大、小维管束形态解剖特征及其与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转运和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家系穗颈大、小维管束数量表现出基因型差异。增施氮肥分别增加了大、小维管束的数量、横截面积和韧皮部面积。大、小维管束的数量、总横截面积分别与茎鞘NSC转运、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显着正相关,小维管束的相关系数高于大维管束;小维管束韧皮部面积与茎鞘NSC转运显着正相关,而大维管束无显着相关性;小维管束与大小维管束的总数量比、总横截面积比、总韧皮部面积比、以及小维管束韧皮部面积与大小维管束总横截面积比分别与茎鞘NSC转运、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正相关,而大维管束表现为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小维管束对茎鞘NSC转运和产量形成的作用比大维管束大,大、小维管束韧皮部在茎鞘NSC转运中的功能差异可能是主要原因。因此,选择穗颈维管束多且小维管束多的水稻品种或采用适当栽培管理改良维管束特征,尤其是增加小维管束数量和韧皮部面积有利于茎鞘NSC向籽粒转运和增加产量。(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同化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给外源脱落酸(ABA)在小麦抗旱栽培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耐旱型品种山农20和水分敏感型品种辐287为材料,研究外源ABA对花后干旱条件下小麦冠层温度、光合特性、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处理显着降低了小麦吸收光能性能指数(PI_(abs))及被捕获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Q_A~-中下游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φ_0),尤其在灌浆后期,PI_(abs)及φ_0降幅均达到50%以上,导致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显着下降和冠层温度显着升高。同时,干旱处理下两品种的最大灌浆速率及平均灌浆速率均呈现降低趋势。两品种花后光合积累量及花后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均显着降低,辐287降幅大于山农20。最终表现为粒重及产量显着降低。干旱条件下喷施ABA可以显着提高PI_(abs)值、φ_0值、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相对含量,延缓叶绿素降解,诱导气孔适当关闭,减少水分散失,降低冠层温差。同时ABA处理提高了强势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延长了生长活跃期,降低穗叶温差,花后光合积累量及花后同化物转运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显着升高,最终表现为粒重及产量提高。这说明耐旱型小麦品种叶片光合同化力强,花后干物质转运效率较高,有利于籽粒灌浆增重,实现产量提高;外源喷施ABA可以提高灌浆期水分亏缺条件下小麦的光合性能,显着降低穗叶温差,优化同化物分配比例,最终实现小麦的抗旱稳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化物论文参考文献

[1].卢小兰,于振文,张永丽,石玉.不同穗型小麦光能利用和旗叶~(13)C同化物分配特性及对补灌水平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张鑫,孔祥,李勇,骆永丽,黄翠.外源AB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冠层温度及光合同化物积累与分配的调控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19

[3].闫士朋,冯焕琴,杨宏伟,焦润安,张舒涵.氮肥不同施用量及基追比对藜麦根系生理及同化物分配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4].聂佩显,李晨,高艳,杜国栋,吕德国.光合同化物韧皮部卸载途径的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2019

[5].吴晓龙.6种山茶属植物光合特性与同化物分配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6].张黛静,陈倩青,宗洁静,杨雪倩,胡晓.增施有机肥对冬小麦同化物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7].张鑫.外源ABA对花后干旱胁迫下小麦光能利用及同化物转运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9

[8].朱元刚,肖岩岩,初金鹏,张秀,钤太峰.不同播期冬小麦小花发育特性与同化物代谢的相关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9].梁晓艳,刘春娟,冯乃杰,郑殿峰,卢洁春.两种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叶片昼夜同化物生理代谢及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9

[10].李国辉,张国,崔克辉.水稻穗颈维管束特征及其与茎鞘同化物转运和产量的关系[J].植物生理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灌浆过程中旗叶中14C-同化物输出...源—库关系-在运输系统中源库与同化物1 开花后不同天数籽粒光合同化物...水分亏缺对小麦颖壳+内外稃(A)、籽粒(B...14C-同化物在籽粒中的分配率灌浆过程倒2与倒3叶中14C-同化物...

标签:;  ;  ;  ;  ;  ;  ;  

同化物论文_卢小兰,于振文,张永丽,石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