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化置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短节段固定,伤椎置钉,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
个体化置钉论文文献综述
李世梁,杜兰翔,崔晓荣,孙海东,李悫[1](2019)在《个体化伤椎单侧置钉联合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个体化伤椎单侧置钉联合伤椎内植骨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2月胸腰椎爆裂骨折行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患者60例,根据术中是否经椎弓根伤椎体内植骨分为二组,30例为植骨组,其余30例为非植骨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植骨组手术时间长于非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3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随时间推移显着减少(P<0.05),术后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检查方面,术后两组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术后1周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植骨组显着优于非植骨组(P<0.05),植骨组有6例,非植骨组有24例残留"空壳"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非植骨组4例椎弓根钉根部断裂,3例连接棒断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个体化伤椎单侧置钉联合打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显着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促进骨折愈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4期)
曾志民[2](2019)在《S2AI螺钉徒手技术与个体化导板技术置钉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后路经骶2骶髂(S2 alar iliac,S2AI)螺钉徒手置钉技术与3D打印个体化导板(Template guided technique,TGT)辅助置钉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背景:在脊柱侧弯、下腰椎感染、下腰椎肿瘤等疾病中,S2AI螺钉置钉技术常常被应用于腰骶骨盆固定,既往研究详细阐述了S2AI的置钉技术和轨迹,但因为人种的差异,国人的最佳S2AI的置钉轨迹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将明确国人S2AI螺钉最佳钉道各参数,基于此测量值指导徒手置钉技术,并且参考此轨迹测量方法,通过软件设计患者个体化的3D打印导板置钉系统,通过临床应用对比两种S2AI置钉技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骨盆正常有或没有腰椎退变的60例患者,年龄18-89岁,平均51.8岁,分别依据男女与年龄分组(男女各半、≥60岁与小于60岁各半),对研究对象进行骨盆CT1mm薄层扫描并后处理重建。选择S1骶孔下缘与S2骶孔上缘连线的中线并与S1椎弓根钉同轴交点作为进钉点。并通过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r reformation MPR)技术合成得到髂骨泪滴的图像,沿着进钉点经过坐骨大切迹上方的泪滴中心即得到最佳钉道轨迹。测量此钉道轨迹在矢状面的头尾向倾角、在横断面上的内外展角、在钉道轴面上髂骨的最窄值、钉道最长值、进钉点距皮肤值,坐骨大切迹上方的泪滴中心距离坐骨大切迹距离值以及进钉点的定位(进钉点距离中线、进钉点距离S1孔下缘值)。基于以上测量值指导设计徒手置钉方案,并且参考此测量方法设计患者个体化的3D打印导板置钉系统。再经前瞻性研究分析,在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将术中应用S2AI螺钉技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实施徒手置钉技术和3D TGT技术进行腰骶骨盆的固定,所有患者接受术后CT扫描,重建S2AI轴向轨迹,比较两种技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将突破髂骨内外侧板3mm以上定义为置钉不合格。记录两组发生的和置钉相关的所有并发症。结果:测量出最佳S2AI螺钉轨迹参数,在男性各参数分别为头尾倾角(29.21°±6.52°)、内外展角(39.75°±2.40°)、髂骨髓腔最窄值(16.60±2.51mm)、钉道最长值(110.3±7.22mm)、坐骨大切迹泪滴中心距坐骨大切迹值(11.58±1.18mm)、进钉点距皮肤值(39.25±11.98mm)、进钉点距中线值(26.5±1.88mm)、进钉点距S1孔下缘值(5.18±1.08mm)。在女性各参数分别为头尾倾角(35.21°±6.86°)、内外展角(40.38°±3.58°)、髂骨髓腔最窄值(13.86±2.65mm)、钉道最长值(102.64±14.28mm)、坐骨大切迹泪滴中心距坐骨大切迹值(10.83±1.48mm)、进钉点距皮肤值(44.31±9.20mm)、进钉点距中线值(25.95±1.28mm)、进钉点距S1孔下缘值(4.60±0.83mm)。不同性别间头尾倾角、髂骨髓腔最窄值、坐骨大切迹泪滴中心距坐骨大切迹值、钉道最长值、进钉点距S1孔下缘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内外展角、进钉点距中线值、进钉点距皮肤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依年龄分组≥60岁与小于60岁各参数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徒手或者TGT系统置钉的患者48人,每组24人,均置钉成功,总共置入S2AI螺钉共96枚,每组48枚。术后骨盆CT扫描得到S2AI螺钉轴位像,其中,徒手置钉组中度及重度突破髂骨皮质者有6枚(12.5%,6/48),未突破以及轻度突破者为42枚(87.5%,42/48),3D TGT组无中度及重度突破皮质。经卡方检验得出P<0.05,两种技术的精准性具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置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在S2AI螺钉置入徒手技术和3D TGT技术均是安全的。然而,与徒手置钉技术相比,3D TGT置钉技术更精准。(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史轶卿[3](2019)在《腰椎后路内固定个体化置钉方案及其临床疗效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术前对腰椎患者影像学资料相关结构和角度的测量,术中解剖标志的定位,本研究提出并实施了一项个体化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新方案。术后复查患者腰椎的X线及CT平扫来评估置入螺钉的安全性,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选择94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新提出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进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或经椎间孔入路的椎间融合术(TLIF)。术中,椎弓根螺钉的置钉点位于上关节突的外缘,横突上缘向下4mm的地方。通过上下关节突之间连线的垂直线来确定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头尾角方向。外展的角度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原理来确定。术后拍摄X线片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进行相关的测量来评估置入螺钉的安全性。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评估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都顺利完成,没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82例患者(男性39例,女性43例,平均年龄58.69±8.32)完成随访,平均随访46.05个月(36-60)。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分别为168.60±40.21min和469.32±187.33ml。应用该置钉方案置入了总计394枚椎弓根螺钉。术前和术后随访的JOA评分、ODI评分和VAS评分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通过JOA评分计算患者的改善率为53.94%±19.20%。所有患者均未发现神经损伤等相关表现,术后有7例患者出现神经根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其中5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完全恢复,2例末次随访时感觉减退未完全恢复,但与术前相比明显减轻。末次随访时未见不融合、螺钉松动及断裂脱出的情况。根据Lothar Wiesner的分类,发现有19枚螺钉(4.82%)轻微破坏骨皮质,2枚螺钉(0.51%)中度破坏骨皮质,其他的椎弓根螺钉均处于适当位置。结论:提出并实施了一项新的腰椎个体化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手术方案,有效的避免因个体差异、体位、麻醉药物等因素导致的椎弓根螺钉错误置入的问题。具有一系列新颖、易识别的标志物。临床应用证明了该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赵阳阳,于海龙,谢雁春,李卓,张猛[4](2018)在《3D打印个体化导板辅助寰椎侧块结合枢椎椎弓根置钉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导板辅助寰椎侧块结合枢椎椎弓根置钉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并进行置钉准确性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2013-06/2017-09月作者医院收治的寰枢椎脱位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1~59岁,平均42岁。术前行颈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平扫及叁维重建,将数据导入计算机软件后重建颈椎椎体模型,设计理想置钉钉道,并结合寰枢椎后方表面骨性结构数据设计出个性化导板。术中使用导板辅助寰椎侧块及枢椎椎弓根置钉。术后行颈椎CT平扫及叁维重建,测量并比较术前理想钉道与术后实际钉道的位置,同时通过观察寰椎侧块及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穿透位置与穿透程度,来进行螺钉的安全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65±75) min,术中出血量(385±150) ml。寰枢椎术后实际钉道与术前理想钉道的内倾角、头倾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术中未出现脊髓及椎动脉损伤并发症。结论个体化3D打印导板辅助寰椎侧块结合枢椎椎弓根置钉能有效提高临床手术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本文来源于《华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吴超,邓佳燕,谭伦,胡海刚,袁德超[5](2018)在《个体化导板与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结合透视的皮外个体化导板辅助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53例胸腰段骨折手术患者资料。其中,22例应用结合透视的皮外个体化导板辅助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观察组),31例采用二维计算机导航辅助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射次数、切口长度、螺钉与椎弓根皮质的解剖位置关系、首次穿刺成功率、矢状面螺钉置入角,测量术前模拟置入的标准微创定位导针和术后实际螺钉内倾角,对以上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置入椎弓根螺钉318枚,其中观察组132枚,对照组186枚;无重要血管及神经损伤。平均随访时间12.7±3.4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3.2±7.6ml、56.0±9.9ml,术中摄片总次数分别为11.1±2.7次、9.8±3.0次,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9.9±12.5min、108.8±25.9min,切口总长度分别为9.2±1.8cm、12.5±3.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螺钉与椎弓根皮质的关系,Ⅰ级分别为124、154枚,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0.1%、81.7%,两组间螺钉与椎弓根皮质的关系和第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面螺钉置入角分别为2.8°±2.1°、2.6°±1.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左、右侧术后钉道相对于术前模拟之标准定位导针的内倾角偏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合透视的皮外个体化导板相对于二维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在同样透视次数下,减少了手术时间、获得了更好的置钉准确率。(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谢兆林,谭海涛,张其标[6](2018)在《个体化导航模板在颈椎椎弓根置钉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是颈椎手术维持其生物力学稳定性的重要内固定方式之一,符合脊柱叁柱固定生物力学理论,且对脊柱活动度影响较小~([1])。但由于颈椎解剖结构复杂,椎弓根偏细且个体间变异大,特别是上颈椎,增加了椎弓根螺钉的置入难度,因此,如何安全、精准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是脊柱外科医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颈椎椎弓根置钉技术主要有C臂透视下徒手置钉法、计算机导航实时引导下置钉法及3D打印个体化导向模板(本文来源于《右江医学》期刊2018年04期)
林绪超[7](2018)在《3D打印技术辅助个体化后路螺钉内固定与徒手法置钉治疗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个体化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螺钉内固定与徒手法置钉治疗上颈椎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以2015年9月~2017年10月选择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0例上颈椎骨折或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D打印辅助组)和对照组(徒手置钉组)各15例,所有患者均行术前薄层CT及CTA扫描,将观察组原始CT数据导入Mimics叁维图像处理软件中进行叁维立体重建,得到伤后颈椎的叁维模型,并打印出与实体1:1等大的个体化3D打印模型,再进行模拟内固定手术,采集使用螺钉技术固定的节段置钉角度等个体化数据,然后进一步术中辅助真实手术,采取一期后路复位及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国内学者介绍的传统定位方式结合术前CT资料进行徒手置钉及后路复位等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并比较术前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颈椎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治疗组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共置入内固定120枚,其中螺钉112枚,椎板钩8枚。对照组出现2例椎动脉损伤,螺钉拧入后未再出血。两组均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155.80±9.21)min,对照组(185.07±16.18)min,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观察组(138.40±23.04)ml、对照组(188.43±38.33)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平均引流量分别为(127.07±27.77)ml、(193.53±52.09)ml,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方面,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融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6个月融合率、JOA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目前通行的评估后路螺钉准确性的方法,在CT平扫的图像上对两组后路螺钉与骨性通道走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型,观察组I型50枚,对照组I型41枚,二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3D打印模型辅助上颈椎后路螺钉内固定,可选择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方式。与徒手置钉法相比,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能有效保护椎动脉,减少医源性并发症,缩短学习曲线。(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王林超,李必文,胡良斌,王凯,尹科[8](2018)在《个体化髋臼前柱置钉通道CAD精确规划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个体化髋臼前柱置钉通道的规划提供一种精确、简约和高效的CAD技术,对进一步提升手术的安全性和效费比、提高手术响应速度、降低手术难度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虚拟复位、前后柱分离、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求取置钉通道方向、在投影封闭区域求取最大内接椭圆的规划路线,对通道参数实现了全局优化,同时给出了应测量的置钉瞄准器的调整参数。相对于现行的髋臼前柱置钉通道规划方法与手段,本技术不但具有更好的规划质量,工作效率也得到大幅度提升。(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8年05期)
丁向前,杨璐瑶,李珍珠,王清波,陈正[9](2018)在《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个体化钉道模型指导椎弓根置钉报告及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椎弓根置钉是脊柱最常见术式内固定术的基础,也是关键的一步~([1])。精准医学理念的不断加深使安全有效的椎弓根置钉在减少并发症及保证疗效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临床上因为脊柱独特解剖结构、患者个体差异、术者术中操作偏差等因素均可导致置钉方向出现偏差,引起置钉失败,损伤患者脊髓造成瘫痪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胸椎椎弓根置钉难度更大、风险更高~([2])。凭借计算机数字化科学和医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学科间的交叉渗(本文来源于《滨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鞠文一,董乐乐[10](2017)在《3D打印个体化导板与计算机叁维导航系统在腰椎椎弓根置钉中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3D打印个体化导板与计算机叁维导航系统在辅助腰椎椎弓根钉置入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行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腰椎病变患者,随机分为3D打印单椎体双侧桥式导板组(导板组)和电动C型臂术中计算机叁维导航组(导航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置钉准确率、单枚螺钉平均置入时间、单枚螺钉平均透视频次方面是否有差异。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导航组在置钉准确率、单枚螺钉平均置入时间、单枚螺钉平均透视频次方面高于导板组(P<0.05)。结论:电动C型臂术中计算机叁维导航在提高腰椎椎弓根置钉准确性方面更好,3D打印单椎体双侧桥式导板在减少置钉时间和术中射线暴露方面具有优势,相比而言,导航法在辅助腰椎椎弓根置钉中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个体化置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后路经骶2骶髂(S2 alar iliac,S2AI)螺钉徒手置钉技术与3D打印个体化导板(Template guided technique,TGT)辅助置钉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背景:在脊柱侧弯、下腰椎感染、下腰椎肿瘤等疾病中,S2AI螺钉置钉技术常常被应用于腰骶骨盆固定,既往研究详细阐述了S2AI的置钉技术和轨迹,但因为人种的差异,国人的最佳S2AI的置钉轨迹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将明确国人S2AI螺钉最佳钉道各参数,基于此测量值指导徒手置钉技术,并且参考此轨迹测量方法,通过软件设计患者个体化的3D打印导板置钉系统,通过临床应用对比两种S2AI置钉技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骨盆正常有或没有腰椎退变的60例患者,年龄18-89岁,平均51.8岁,分别依据男女与年龄分组(男女各半、≥60岁与小于60岁各半),对研究对象进行骨盆CT1mm薄层扫描并后处理重建。选择S1骶孔下缘与S2骶孔上缘连线的中线并与S1椎弓根钉同轴交点作为进钉点。并通过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r reformation MPR)技术合成得到髂骨泪滴的图像,沿着进钉点经过坐骨大切迹上方的泪滴中心即得到最佳钉道轨迹。测量此钉道轨迹在矢状面的头尾向倾角、在横断面上的内外展角、在钉道轴面上髂骨的最窄值、钉道最长值、进钉点距皮肤值,坐骨大切迹上方的泪滴中心距离坐骨大切迹距离值以及进钉点的定位(进钉点距离中线、进钉点距离S1孔下缘值)。基于以上测量值指导设计徒手置钉方案,并且参考此测量方法设计患者个体化的3D打印导板置钉系统。再经前瞻性研究分析,在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将术中应用S2AI螺钉技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实施徒手置钉技术和3D TGT技术进行腰骶骨盆的固定,所有患者接受术后CT扫描,重建S2AI轴向轨迹,比较两种技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将突破髂骨内外侧板3mm以上定义为置钉不合格。记录两组发生的和置钉相关的所有并发症。结果:测量出最佳S2AI螺钉轨迹参数,在男性各参数分别为头尾倾角(29.21°±6.52°)、内外展角(39.75°±2.40°)、髂骨髓腔最窄值(16.60±2.51mm)、钉道最长值(110.3±7.22mm)、坐骨大切迹泪滴中心距坐骨大切迹值(11.58±1.18mm)、进钉点距皮肤值(39.25±11.98mm)、进钉点距中线值(26.5±1.88mm)、进钉点距S1孔下缘值(5.18±1.08mm)。在女性各参数分别为头尾倾角(35.21°±6.86°)、内外展角(40.38°±3.58°)、髂骨髓腔最窄值(13.86±2.65mm)、钉道最长值(102.64±14.28mm)、坐骨大切迹泪滴中心距坐骨大切迹值(10.83±1.48mm)、进钉点距皮肤值(44.31±9.20mm)、进钉点距中线值(25.95±1.28mm)、进钉点距S1孔下缘值(4.60±0.83mm)。不同性别间头尾倾角、髂骨髓腔最窄值、坐骨大切迹泪滴中心距坐骨大切迹值、钉道最长值、进钉点距S1孔下缘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内外展角、进钉点距中线值、进钉点距皮肤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依年龄分组≥60岁与小于60岁各参数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徒手或者TGT系统置钉的患者48人,每组24人,均置钉成功,总共置入S2AI螺钉共96枚,每组48枚。术后骨盆CT扫描得到S2AI螺钉轴位像,其中,徒手置钉组中度及重度突破髂骨皮质者有6枚(12.5%,6/48),未突破以及轻度突破者为42枚(87.5%,42/48),3D TGT组无中度及重度突破皮质。经卡方检验得出P<0.05,两种技术的精准性具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置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在S2AI螺钉置入徒手技术和3D TGT技术均是安全的。然而,与徒手置钉技术相比,3D TGT置钉技术更精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化置钉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世梁,杜兰翔,崔晓荣,孙海东,李悫.个体化伤椎单侧置钉联合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2].曾志民.S2AI螺钉徒手技术与个体化导板技术置钉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比较[D].南昌大学.2019
[3].史轶卿.腰椎后路内固定个体化置钉方案及其临床疗效的相关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9
[4].赵阳阳,于海龙,谢雁春,李卓,张猛.3D打印个体化导板辅助寰椎侧块结合枢椎椎弓根置钉的可行性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8
[5].吴超,邓佳燕,谭伦,胡海刚,袁德超.个体化导板与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8
[6].谢兆林,谭海涛,张其标.个体化导航模板在颈椎椎弓根置钉中的应用进展[J].右江医学.2018
[7].林绪超.3D打印技术辅助个体化后路螺钉内固定与徒手法置钉治疗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比较[D].福建医科大学.2018
[8].王林超,李必文,胡良斌,王凯,尹科.个体化髋臼前柱置钉通道CAD精确规划技术[J].医疗装备.2018
[9].丁向前,杨璐瑶,李珍珠,王清波,陈正.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个体化钉道模型指导椎弓根置钉报告及讨论[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8
[10].鞠文一,董乐乐.3D打印个体化导板与计算机叁维导航系统在腰椎椎弓根置钉中的比较[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