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端粒保护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端粒保护蛋白,TPP1,食管肿瘤,肿瘤标志物
人端粒保护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姚丽华,邹江,孙茹,马强,徐磊[1](2019)在《食管癌组织端粒保护蛋白TPP1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且四川川北地区和盐亭县为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之一。本研究检测端粒保护蛋白TPP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食管癌肿瘤标志物的相互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端粒保护蛋白TPP1在65例食管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定量检测食管癌外周血相关肿瘤标志物CEA、SCC、CYRFA21-1和TPA等的浓度。结果食管癌组织TPP1的mRNA表达水平为1.98±1.3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07±0.44,t=5.322,P<0.001。TPP1在癌组织的相对蛋白表达水平为1.31±1.24,高于癌旁组织的1.00±0.87,t=3.896,P<0.01。TPP1高表达与患者年龄负相关,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食管癌组织中TPP1的高表达水平与外周血血清中CEA、CYFRA21-1和TPA浓度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TPP1可能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食管癌诊治潜在的分子靶标。(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吴奇,韩东阳,李昕[2](2018)在《阿司匹林对AD大鼠端粒长度、端粒酶逆转录酶及端粒保护蛋白1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端粒长度、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和端粒保护蛋白1(POT1)在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分析阿司匹林对AD大鼠模型的端粒长度、TERT和POT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5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15只。对模型组及阿司匹林组的大鼠注射Aβ以构建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建模后对照组、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阿司匹林灌胃。于灌胃后4周,测定各组大鼠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TERT和POT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及脑脊液中POT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建模后1周,经morris水迷宫检测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各有10只大鼠建模成功;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和模型组大鼠相对端粒长度依次缩短(P<0.05);对照组、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的POT1 m RNA表达量依次增高(P<0.05);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TERT m RNA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 AD大鼠可能由于端粒酶活性下降而导致端粒长度的缩短,阿司匹林或可通过上抬POT1的表达从而发挥保护端粒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76期)
孙茹[3](2018)在《端粒保护蛋白和端粒长度在肝癌中的临床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居全球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死亡率的第2位。在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是居高不下。其主要临床特点是起病隐匿,容易复发转移,预后很差,五年生存率仅为20%。因此,探讨肝癌的发病机制,以实现肝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既往研究发现,端粒结合蛋白在多种肿瘤中呈异常表达,且与端粒长度和及端粒酶的活性具有相关性。RAP1、TPP1、TRF2作为端粒结合蛋白中的重要分子,在多种肿瘤中均有研究,包括神经胶质瘤、口腔鳞癌、结肠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等。此外,端粒长度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端粒保护蛋白TPP1、TRF2、RAP1及端粒长度在肝癌的研究目前鲜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拟探讨TPP1、TRF2、RAP1及端粒长度在肝癌中的临床意义,旨在更为深入地认识肝癌的发生机制和预后影响因素,以探寻其早期诊断和预后检测的新指标。研究目的:1.明确肝癌中的端粒保护蛋白TPP1、TRF2、RAP1蛋白水平及端粒长度,并分析端粒保护蛋白TPP1、TRF2、RAP1与端粒长度的相关性;2.探究端粒保护蛋白TPP1、TRF2、RAP1及端粒长度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3.探讨端粒保护蛋白TPP1、TRF2、RAP1及端粒长度与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1.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4年10月到2017年10月51例肝癌患者行手术治疗所取得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远端组织,提取蛋白质,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端粒保护蛋白TPP1、TRF2、RAP1的表达;提取DNA,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相对端粒长度;2.分析端粒保护蛋白TPP1、TRF2、RAP1与端粒长度的相关性;3.收集病人临床病理资料,分析TPP1、TRF2、RAP1以及端粒长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4.收集患者术后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探讨TPP1、TRF2、RAP1以及端粒长度分别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5.采用单因素生存分析探讨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探索肝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子。研究结果:1.Western blot检测在51对肝癌、癌旁和远端组织中TPP1、TRF2、RAP1的蛋白表达,其中TPP1、RAP1在癌组织的蛋白水平均高于癌旁和远端组织组织(P<0.05),而癌旁组织与远端组织未见明显差异。TRF2的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Real time PCR检测肝癌、癌旁和远端组织中的端粒长度,肝癌组织中的端粒长度明显短于癌旁和远端组织(P<0.05)。而癌旁组织与远端组织未见明显差异(P>0.05)。3.分析端粒保护蛋白TPP1、TRF2、RAP1与端粒长度的相关性,TRF2与端粒长度呈负相关;TPP1、RAP1与端粒长度不具明显相关性。4.与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发现,TPP1与年龄呈负相关,与TNM分期研究方法:呈正相关;TRF2与TNM分期呈正相关;端粒长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AP1与肝硬化病史呈正相关。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TPP1高表达的肝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明显短于TPP1低表达的患者(P<0.05);TRF2高表达的肝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明显短于TRF2低表达的患者(P<0.05);而RAP1和端粒长度与肝癌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6.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TPP1、TRF2的蛋白水平以及年龄、TNM分期与肝癌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7.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TPP1、TRF2的蛋白水平是影响肝癌患者无瘤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同时,TRF2蛋白水平也是影响肝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1.端粒保护蛋白RAP1、TPP1的高表达,以及端粒长度的缩短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为肝癌发生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2.TPP1、TRF2高表达肝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均明显短于低表达患者,且TPP1、TRF2均为肝癌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提示TPP1、TRF2可能成为肝癌患者预后的有效监测指标。(本文来源于《川北医学院》期刊2018-05-01)
孙茹,郭晓兰[4](2017)在《端粒保护蛋白TRF2在肿瘤发生和治疗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telomeric-repeat binding factor 2,TRF2)是一种重要的端粒保护蛋白,与端粒保护蛋白1(protection of telomeres 1,POT1)、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telomeric-repeat binding factor 1,TRF1)、相互作用核蛋白2(TRF1-interacting nuclear protein 2,TIN2)、阻滞活化蛋白1(repressor activator protein 1,Rap1)以及TPP1,5个核心蛋白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端粒保护蛋白复合体(shelterin)以维持端粒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TRF2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并与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的耐药以及肿瘤血管的生成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就TFR2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与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期刊2017年16期)
底姣阳[5](2017)在《宫颈鳞癌组织中HPV16 E6与人端粒保护蛋白1的检测及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正常宫颈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16 E6蛋白及人端粒保护蛋白1(Human protection of telomeres 1,POT1)的表达情况及关系。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10例正常宫颈组织(无HPV感染)、3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其中CINI5例、CINII10例、CINIII15例)、40例宫颈鳞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分别检测以上宫颈组织中HPV16 E6蛋白和POT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结果:1.POT1蛋白在正常宫颈组、CIN组、宫颈鳞癌组织的表达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叁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62,P<0.05)。HPV16 E6蛋白在正常宫颈组、CIN组、宫颈鳞癌组织的表达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362,P<0.05)。2.在不同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的宫颈鳞癌组织中HPV16 E6蛋白和POT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POT1在无淋巴转移的表达高于有淋巴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7,P=0.027<0.05),HPV16E6蛋白的表达与淋巴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2,P<0.05)。3.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PV16 E6蛋白和POT1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s=-0.565,P<0.01)。结论:宫颈鳞癌组织中HPV16 E6蛋白与POT1蛋白阳性表达呈负相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HPV16 E6蛋白的表达抑制了POT1蛋白的表达,进而促进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4-18)
底姣阳,张叁元,胡芬娜[6](2017)在《端粒保护蛋白POT 1在各系统肿瘤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端粒保护蛋白1(POT1)是单链DNA末端端粒相关大分子蛋白质,对保护端粒结构及功能、调节端粒长度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POT1与端粒相关疾病如肿瘤、衰老、遗传病等密切相关,但POT1的一些作用机制至今仍尚不明了。POT1在肿瘤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关注,通过对各种肿瘤组织中POT1的研究,探讨各肿瘤组织间发生发展的关系,也可以为肿瘤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新的方向。本文就POT1在各系统肿瘤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05期)
马永富[7](2016)在《端粒保护蛋白POT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端粒保护蛋白POT1 (protection of telomeres 1)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端粒保护蛋白POT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的改变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分型、分级以及临床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及癌旁组织标本。实验分为两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组和癌旁组织组。提取各组标本的总RNA,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对POT1 mRNA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端粒保护蛋白POT1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组中的光密度比值为0.16114-0.0469,在癌旁组织组中的光密度比值为0.2632±0.1061,端粒保护蛋白POT1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组中的光密度比值明显低于癌旁组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端粒保护蛋白POT1 mRNA的表达在性别、年龄、是否长期吸烟、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病理TNM分期EGFR基因突变、KRAS基因突变等的对比中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端粒保护蛋白POT1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组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其在癌旁组织组中的表达量.端粒保护蛋白POT1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性别、年龄、是否长期吸烟、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病理TNM分期、EGFR基因突变、KRAS基因突等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6-05-26)
谷君卿,崔曙,龚志勇,唐铁龙,邓显忠[8](2015)在《端粒保护蛋白POT 1 mRNA和TPP 1 m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端粒保护蛋白POT1(protection of telomeres 1)m RNA和TPP1(POT1-interacting protein 1)m 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2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标本,17例癌旁组织标本,12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标本。提取各组标本的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检测端粒保护蛋白POT1 m RNA和TPP1m RNA在各组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POT 1 m RNA、TPP 1 m 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其在癌旁组织组中的相对表达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均低于其在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组中的相对表达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OT 1 m RNA、TPP 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在癌旁组织组与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组相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各组标本中,POT 1 m RNA与TPP 1 m RNA相对表达量之间成线性相关。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POT1 m RNA、TPP 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各病理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POT1m RNA、TPP 1m RNA的相对表达量在临床分期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升高。结论端粒保护蛋白POT1 m RNA和TPP1 m 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粘膜组织。POT1 m RNA和TPP1 m RNA的表达之间线性相关。端粒保护蛋白POT1和TPP1的表达可能与膀胱肿瘤的发生及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5年10期)
王翠翠,应亦林,陈连祥,魏波华,梁惠欣[9](2015)在《RHPS4限制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蛋白的端粒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抗肿瘤药物RHPS4影响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TRF2)对端粒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在过表达TRF2的A375细胞体系中加入RHPS4,通过蛋白质印迹及免疫荧光结合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技术检测细胞DNA损伤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及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在A375细胞中过表达外源性TRF2能抑制DNA损伤的修复,但过表达TRF2不能抑制RHPS4诱导端粒损伤,RHPS4诱导的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衰老过表达不依赖于TRF2的表达量。结论:TRF2高水平表达不能拮抗RHPS4的致端粒损伤和细胞周期抑制的作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TRF2不是应用RHPS4药物的反指征。(本文来源于《内科理论与实践》期刊2015年03期)
席小英,张叁元[10](2015)在《醋酸丙氨瑞林对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的作用以及端粒保护蛋白1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醋酸丙氨瑞林对人子宫内膜腺癌HEC-1-B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建立子宫内膜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将32只荷瘤裸鼠随机分成4组,醋酸丙氨瑞林(20μg/kg,40μg/kg,80μg/kg)为实验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每组8只,造模2 d后开始用醋酸丙氨瑞林干预,0.15 ml皮下注射,每天1次,持续4周。治疗期间每3 d测量移植瘤大小一次,并观察裸鼠全身状况,实验结束将移植瘤完整取出,称取瘤重,测量移植瘤体积,计算抑瘤率,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POT1的表达。结果当醋酸丙氨瑞林浓度为20μg/kg时,HEC-1-B细胞生长即受到抑制,抑制率为(21.38±0.18)%,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率渐高,浓度为80μg/kg时抑制率上升至(47.03±0.26)%,与对照组比较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80μg/kg的醋酸丙氨瑞林作用4周后,POT1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酸丙氨瑞林对HEC-1-B细胞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关系。其机制丙氨瑞林可能是通过上调肿瘤细胞中POT1的表达,抑制端粒酶的活性,缩短端粒的长度,使肿瘤细胞的活力受到损伤,从而实现抑瘤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5年07期)
人端粒保护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端粒长度、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和端粒保护蛋白1(POT1)在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分析阿司匹林对AD大鼠模型的端粒长度、TERT和POT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5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15只。对模型组及阿司匹林组的大鼠注射Aβ以构建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建模后对照组、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阿司匹林灌胃。于灌胃后4周,测定各组大鼠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TERT和POT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及脑脊液中POT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建模后1周,经morris水迷宫检测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各有10只大鼠建模成功;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和模型组大鼠相对端粒长度依次缩短(P<0.05);对照组、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的POT1 m RNA表达量依次增高(P<0.05);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TERT m RNA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 AD大鼠可能由于端粒酶活性下降而导致端粒长度的缩短,阿司匹林或可通过上抬POT1的表达从而发挥保护端粒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端粒保护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姚丽华,邹江,孙茹,马强,徐磊.食管癌组织端粒保护蛋白TPP1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
[2].吴奇,韩东阳,李昕.阿司匹林对AD大鼠端粒长度、端粒酶逆转录酶及端粒保护蛋白1基因表达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3].孙茹.端粒保护蛋白和端粒长度在肝癌中的临床意义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8
[4].孙茹,郭晓兰.端粒保护蛋白TRF2在肿瘤发生和治疗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17
[5].底姣阳.宫颈鳞癌组织中HPV16E6与人端粒保护蛋白1的检测及关系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7
[6].底姣阳,张叁元,胡芬娜.端粒保护蛋白POT1在各系统肿瘤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
[7].马永富.端粒保护蛋白POT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
[8].谷君卿,崔曙,龚志勇,唐铁龙,邓显忠.端粒保护蛋白POT1mRNA和TPP1mR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J].四川医学.2015
[9].王翠翠,应亦林,陈连祥,魏波华,梁惠欣.RHPS4限制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蛋白的端粒保护作用[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5
[10].席小英,张叁元.醋酸丙氨瑞林对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的作用以及端粒保护蛋白1表达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