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有机硅/丙烯酸乳胶漆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邓康[1](2020)在《羟基丙烯酸乳胶合成及其水性涂料制备》文中研究指明水性涂料环境友好,是涂料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水性羟基丙烯酸乳胶用于制备双组分水性乳胶涂料(乳胶漆),可以采用室温固化剂如多异氰酸酯固化,制备水性木器涂料等,采用高温固化剂如氨基树脂固化,制备彩钢板防腐涂料等。但是,羟基丙烯酸乳胶,如同其它乳胶涂料一样,很难制备出高光泽(如60°光泽>90)的涂料,这将不利于某些领域的应用。本论文从乳胶涂料成膜机理分析,乳胶粒子堆积融合成膜,乳胶共聚物组成和乳胶粒子的形态结构直接影响乳胶膜强度、硬度、通透性和光泽性能等理化性能。通过优化配方设计和合成工艺设计,来降低乳胶的粒径、提高稳定性和转化率、降低凝聚率,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羟基丙烯酸乳胶,以满足高性能水性涂料的制备要求。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羟基丙烯酸分散体、核壳羟基丙烯酸乳液的合成及其相应的水性涂料的制备与性能。1、水性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合成。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为主要单体,采用阴离子乳化剂073和非离子乳化剂407按2:1复配,乳化剂总用量为单体用量的3%、SPA用量占HPMA单体用量3%、十二硫醇用量占单体用量的0.2%、羟基含量占乳胶共聚物的1%,通过预乳化聚合工艺,制备出的羟基丙烯酸乳胶,其固含量为47%,粒径在90nm左右,凝聚率在万分之五左右,单体转化率>99%,5%钙离子稳定性通过。2、“核壳”型羟基丙烯酸乳胶的合成。采用两步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为主要单体,通过“核层共聚单体组成、壳层共聚单体的组成,“核壳”单体比、羟基功能单体种类和用量、乳化剂种类与用量等对“核壳”型羟基丙烯酸乳胶合成过程,以及乳胶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优化了合成配方和工艺。结果表明在两步种子聚合法中,核壳质量比为1:1,核层聚合物玻璃化温度为70℃,壳层聚合物玻璃化温度为10℃,壳层HPMA用量为壳层单体用量的10%,乳化剂总为单体用量3%的配方下,制备的核壳型羟基丙烯酸乳胶,其粒径稳定在100nm左右,凝胶率低于0.1%,5%钙离子稳定性通过。3、将所合成的羟基丙烯酸胶乳、核壳型羟基丙烯酸乳胶调制成水性清漆和水性白漆,以325氨基树脂为固化剂,制成双组份水性羟基丙烯酸-氨基涂料。喷涂在钢板上并以130℃烘烤,清漆漆膜60°光泽>90,铅笔硬度4H,高附着力0级,抗冲击:正冲/反冲为120/80(kg*cm),柔韧性0.5mm,耐介质性能良好。制备的颜基比为0.5:1白色漆同样也具有高光泽,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
左天路,郑占龙,吴洋,曾庆乐[2](2019)在《内墙重涂涂料用丙烯酸乳胶的制备》文中指出内墙重涂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目前不铲墙施工却面临着起皮开裂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需要涂膜具有较小的内应力;涂料配方受此影响很大,通过调整涂料配方是可以满足此要求,对涂料而言丙烯酸乳胶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可通过调整乳化剂、丙烯酸的种类搭配、有机硅的加入方式、Tg的大小、粒径的大小来合成出具有优异可用于重涂涂料的丙烯酸乳胶。
周少英[3](2019)在《氟硅改性硅丙乳液的制备及其在木器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水性木器涂料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日益重视,其具有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特性,是替代油性木器涂料的最有前景的产品。由于有机硅含有键能较高的Si-O-Si柔性链分子结构,用其作为丙烯酸树脂的改性剂,能改善丙烯酸酯乳液漆膜耐水性差、硬度低等缺点。本研究采用丙烯酸酯类单体作为主要原料,硅烷偶联剂KH570作为改性剂,通过乳液聚合制备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简称:硅丙乳液),利用所合成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作为主要成膜物,制备具有耐水性好、硬度高,且具有较好耐冲击性能、耐磨性、耐酸碱浸泡性能的水性木器漆,并对硅丙乳液及木器漆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⑴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系列有机硅KH570改性丙烯酸乳液。研究了反应温度、单体滴加时间、搅拌速度、乳化剂、引发剂、KH570含量对转化率、凝胶率的影响,确定了硅丙乳液的合成工艺条件。并测定了乳液固含量、粘度等性能指标,利用红外光谱(FTIR)、示差扫描热分析(DSC)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探讨。⑵采用所合成的硅丙乳液作为主要成膜物,配制了水性木器漆。并测定了水性木器涂料的固含量、粘度、涂膜性能,研究分析了有机硅KH570含量对硅丙乳液木器涂料固含量、粘度、涂膜附着力、硬度、耐冲击、耐磨性、耐水、耐碱、耐酸的影响性规律。漆膜能够达到附着力0级、硬度H、耐冲击50kg.cm、耐磨性25次、耐碱32h、耐酸25h、耐水48h较好的性能。⑶在硅丙乳液中添加氟硅烷/SiO2制备水性涂料用于针叶材(杉木)和阔叶材(木棉)表面涂布,构建微纳米结构层和低表面能涂层。测定了氟硅烷/SiO2-硅丙乳液木器涂料涂膜表面的水、牛奶、绿茶、橙汁、咖啡、葡萄酒、酱油等常用液体的接触角,及浸渍木器表面防水效果和滑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针叶材(杉木)除葡萄酒接触角为138°外,其它液体接触角都达150°以上,滑移角小于10°,具有超疏水效果。而阔叶材(木棉)除了水以外其它液体接触角均未达150°以上,不具有超疏液效果,但是这些液滴在一定的倾斜角时能自动滚落,说明防水改性后阔叶材(木棉)具有较好的防污功能。
周龙生,肖伽励,郑炳云[4](2017)在《弹性平涂乳胶漆配方的组分选择与配比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从建筑外墙弹性平涂乳胶漆配方的原材料入手,分析不同颜填料、乳液和功能性助剂的特性对涂料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对高性价比配方中颜填料、乳液和功能性助剂的选择与配比进行讨论,最后简要对外墙弹性平涂乳胶漆产品进行总结并对未来作了展望。
仇鹏[5](2016)在《功能单体对弹性外墙乳胶漆耐洗刷性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高弹性外墙乳胶漆的耐洗刷性能。方法分别使用有机硅A-171、AAEM(乙酰乙酸基甲基丙烯酸乙酯)、GM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TMPTMA(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等功能单体并选择加入方式对丙烯酸乳液进行改性,对所得的一系列乳液样品配制乳胶漆,进行涂层耐洗刷性等应用性能的测试。结果随着有机硅A-171单体用量的提高,乳液成膜性能变差,且涂层耐洗刷性保持在820830次。当AAEM质量分数大于0.5%时,涂层耐洗刷性大于1000次;当AAEM质量分数超过1.5%且2.5 h后加入时,乳液放置后黏度会增大1000 m Pa·s以上;AAEM的用量为1.0%且2.5 h后加入时,乳液黏度为1600 m Pa·s,涂层耐洗刷性为1700次。当GMA用量大于1.0%时,涂层耐洗刷性大于900次;当GMA用量超过1.5%且2.5 h后加入时,乳液平均凝胶率超过0.10%;当GMA单体用量为1.0%且2.5 h后加入时,平均凝胶率为0.06%,涂层耐洗刷性为920次。当TMPTMA单体用量为1.5%以上时,其耐洗刷性保持在1000次以上。结论加入有机硅A-171单体,涂层的耐洗刷性没有得到提高;分别引入AAEM、GMA功能单体,涂层耐洗刷性均得到增强,且后加入方式比初始加入方式有利;引入TMPTMA单体,涂层耐洗刷性得到提高。使用AAEM功能单体后的乳液样品,其涂层耐洗刷性、乳液黏度及储存放置后黏度等综合性能最好。
熊绍泊[6](2016)在《经济型耐洗刷乳胶漆及除醛耐洗刷乳胶漆的开发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房屋室内的装饰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各样的内墙乳胶漆产品层出不穷,以满足不同方面性能的要求。由于乳胶漆在应用过程中会受到例如粉尘、污渍等的污染,需要不定时的对墙面进行擦洗,因此耐洗刷性能成为评价乳胶漆性能的重要指标。为此,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乳液种类、添加量,颜填料种类、添加量等参数对乳胶漆涂膜耐洗刷性能的影响,制备出经济型耐洗刷乳胶漆和经济型除醛耐洗刷乳胶漆,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不同聚合物乳液制备的乳胶漆耐洗刷性能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纯丙乳液>苯丙乳液>醋叔乳液>醋丙乳液>VAE乳液;聚合物乳液的粒径越小、用量越多,所得乳胶漆的耐洗刷性能越好;(2)乳液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对乳胶漆的耐洗刷性有影响,当Tg小于30℃时,随着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升高,乳胶漆的耐洗刷性能提高,当Tg为30℃左右时,乳胶漆的耐洗刷性能达到最优,当Tg超过30℃后,随着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升高,乳胶漆的耐洗刷性能又呈降低趋势;(3)在试验的六种颜填料中,由具有高硬度的硅灰石制备的乳胶漆的耐洗刷性能最好,随着硅灰石粒径的增加,所制备的乳胶漆耐洗刷性提高,而且每增加3%用量,耐洗刷性能可提高200次左右,但乳胶漆胶膜的表面平整度明显变差,密度上升、遮盖力下降。因此,当在硅灰石用量约为3%时,所制得的乳胶漆的综合性能最佳。(4)合成了含除醛功能单体AAEM的苯丙乳液,并制得具有除醛功能的乳胶漆,该乳液漆膜的最终甲醛祛除率可达50%,而且,除醛功能单体AAEM的含量对乳胶漆的耐洗刷性能基本没有影响。(5)在最佳条件下研制的经济型耐洗刷内墙乳胶漆和具有除醛功能的经济型耐洗刷内墙乳胶漆的样漆性能、漆膜性能以及施工性能优良,不仅具有普通内墙乳胶漆的全部特性,而且耐洗刷性能接近900次,远高于国家标准合格品300次的要求,具有除醛功能的还能祛除室内装修污染和持续吸收甲醛的功能,可广泛应用于内墙建筑装饰。
江阳[7](2015)在《外墙乳胶漆雨痕问题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胶漆凭借其水性环保特性,成为了外墙涂料中的主导产品。外墙乳胶漆的装饰效果是用户最看重的功能,但在乳胶漆的工程应用中常发生雨后出现雨痕的问题,严重地破坏了外墙乳胶漆的装饰效果。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这类漆病的办法,为了较好控制乳胶漆的工程应用雨痕问题,本文对影响乳胶漆雨痕的各类因素做了系统的研究。本文系统地考察了乳胶漆颜料体积浓度PVC、乳液、润湿剂、分散剂和色浆对雨痕的影响,通过设计雨痕模拟实验和拟定评价方法,实验各因素对雨痕程度的影响规律。对乳液早期耐水白性和润湿分散剂水敏感性的测试,发现这两种性能差异会对雨痕产生明显影响,乳胶漆所用乳液早期耐水白性越差,越易产生雨痕;使用的润湿剂和分散剂的水敏感性越强,越容易产生雨痕。同时设计乳胶漆膜表面析出物质情况分析实验,验证了润湿分散剂会在成膜后迁移到漆膜表面,是形成雨痕的重要原因。最后根据实验结果,选择抗雨痕性优异的乳液、润湿剂和分散剂得出乳胶漆的优化配方,同时试验了罩面漆和冲洗对雨痕的改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乳液掺量30%左右时产生雨痕最明显;无皂类乳液抗雨痕表现最好,其次是硅丙类乳液,再次是苯丙类乳液,最差纯丙类乳液;选择水敏感性小的润湿剂,并控制掺量在0.4%以下可以有效控制雨痕产生;使用疏水改性分散剂的乳胶漆抗雨痕性能最好,其次是使用铵盐类分散剂,使用钠盐类分散剂乳胶漆抗雨痕能力表现最差;氧化铁系无机类色浆对漆膜雨痕影响较小,有机类色浆对雨痕影响都较大,碳黑色浆导致漆膜产生的雨痕最严重,将碳黑掺量控制在2%以内,其他类有机色浆掺量控制在4%以下,可以避免产生明显的雨痕问题。实验得到的以无皂乳液W1和硅丙乳液G1配合低水敏感性的润湿剂ED3060和疏水分散剂SA1、SN1及SA2的乳胶漆优化配方制得的漆膜抗雨痕能力明显变好,雨痕程度从很明显变得基本不可见。在乳胶漆面层涂上防水性能优异的罩面清漆基本可以防止雨痕产生。
姜维[8](2015)在《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制备及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丙烯酸酯乳液拥有良好的机械性能,透明,耐老化性,耐光性,耐候性,耐腐蚀,成本低,合成工艺简单,应用范围广,符合环保要求。广泛应用于胶黏剂、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等工业领域。但也存在耐水性能差、耐污性能差,低温条件下容易变脆、高温条件下容易失去粘性等缺点。从组成、工艺等角度改性丙烯酸酯乳液,改善其不好的性能,或者赋予其其它方面的性能,使丙烯酸酯乳液性能更加优异,应用更加广泛、更加环保成为研究开发的大趋势。本文分别从乳化剂和单体组成两个方向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具体方法如下:以环保型乳化剂烷基多苷1214(APG1214)代替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选用阴离子型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与环保型非离子型乳化剂APG1214复配为乳液聚合用的乳化剂,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作为主要组成单体,用过硫酸钾(KPS)作为引发剂,碳酸氢钠(NaHCO3)作为缓冲剂,选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新型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优化了产品的配方和工艺条件,对合成的产品进行了表征,并主要讨论了APG1214和HFMA对乳液性能的影响。以环保型APG1214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代替OP-10,以环保型α-烯基磺酸钠(AOS)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代替SDS,阴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为乳化剂,以BA,MMA为主要单体,以KPS为引发剂,NaHCO3作为缓冲剂,选用半连续种子乳液工艺,合成了新型环保型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优化了产品的配方和工艺条件,并对乳液进行了表征,并主要讨论了乳化剂组成对乳液性能的影响。以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IBOMA),BA为主要组成单体,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G04)为功能性单体,以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HPMA)为交联单体,以SDS和OP-10复配作乳化剂,以KPS作为反应引发剂,NaHCO3作为缓冲剂,选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交联型含氟丙烯酸酯乳液。优化了制备的配方和工艺条件,并对乳液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及乳液性能方面的测试。以MMA和BA为主要组成单体,选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甲基丙烯酸酯基烷氧基磷酸酯(PAM-200)为功能性单体,选用OP-10和SDS复配为乳液乳化剂,选用KPS作为反应的引发剂,NaHCO3作为缓冲剂,选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有机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优化了制备的配方和工艺条件,并对乳液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及性能方面的测试。对以上改性后的丙烯酸酯乳液进行表征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并且研究结果还表明改性后的丙烯酸酯乳液从性能和环保方向更优异于改性前的乳液。
佘铜[9](2014)在《纳米光触媒/有机氟硅改性丙烯酸酯复合建筑乳胶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化建筑装修的逐渐兴起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大量使用建筑装修材料来提升居室的美观与居住环境,对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建筑装饰材料在生产、施工与使用过程中一般会散发出大量的有机溶剂,其中大多数有机溶剂对人体自身都有一定毒性,并且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这就要求建筑涂料不仅具备良好的耐候性、耐沾污性、耐老化性、耐水性、低VOC,而且还具备去除室内空气污染物及抗菌等环保功能。因此研发具有高性能、环保型、多功能型的建筑涂料是当前涂料工业的研究热点。(1)首先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丙烯酸丁酯(BA)为主要单体,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为含氟改性单体,在复合乳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了只在壳层富含氟的具有核壳结构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实验结果表明,当主要单体m(MMA):m(BA)=1:1,核/壳单体质量比为3:2,复合乳化剂总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3%,引发剂的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6%,HFMA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0%时,所制备的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各项性能较优异,具有较高的性价比。通过对乳液及乳胶膜组成、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表明含氟单体参与了聚合反应,且形成了氟原子富集于壳层的核壳结构型含氟丙烯酸酯乳液,随着含氟单体的加入,乳胶膜的防水防污性能、耐热性以及力学性能都明显提高。在减少含氟单体用量,降低乳液成本的前提下,提高了其综合性能,能达到“低氟高效”的结果。(2)通过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与三甲基氯硅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了新型有机硅单体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三甲基硅氧基)硅烷,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表明KH-570分子中的-OCH3基团已经被-OSi (CH3)3基团所取代。然后再以新型有机硅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为反应原料,采用种子乳液聚法合成了高硅含量硅丙复合共聚乳液,并对聚合物膜的性能进行测试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有机硅用量为10%的硅丙复合共聚物乳液比纯丙烯酸酯在耐水性、耐热性及力学性能等方面均有显着提高。(3)通过以钠基蒙脱土作为载体,首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蒙脱土/TiO2光催化材料,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化学沉积法制备了蒙脱土/TiO2/Cu2O三元复合材料,XRD分析表明TiO2主要为锐钛相,并伴有少量的金红石相,Cu2O的纯度非常高;SEM测试可以看出TiO2覆盖在蒙脱土的表面与片层孔隙中,Cu2O均匀分布在TiO2与蒙脱土表面;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蒙脱土/TiO2/Cu2O复合光催化材料在300600nm之间有两个强的吸收段,既能吸收利用紫外光也能吸收利用可见光,大大提升了对太阳光的利用率,并且很好的解决了TiO2与Cu2O在水性环境中易团聚的问题。(4)分别选用有机氟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与高硅含量有机硅改性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作为乳胶漆的主要成膜物质,然后选用金红石型钛白粉作为颜料,滑石粉作为填料,并将上述制备的蒙脱土/TiO2/Cu2O光催化材料以填料的方式加入乳胶漆中,加入相应的助剂,并测定了乳胶漆的基本性能,然后采用上述制备的建筑乳胶漆,在模拟室内空气环境条件下进行光催化降解目标污染物甲醛的实验研究,对甲醛气体有比较高的降解率,能达到净化室外内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郭丽君,李松栋[10](2014)在《外墙用硅丙乳液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有机硅改性苯丙乳液所具有的优点,本文通过预乳化种子乳液聚合和水解抑制技术,利用活性有机硅单体改性苯丙乳液,制备稳定性和成膜性能优异的外墙用硅丙乳液,并对有机硅用量、乳化剂用量及比例、功能单体加入量等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有机硅烷的用量控制在5%8%,复合乳化剂比例为SDS/OP-10=2/1,AA的用量为1.43%的条件下,合成的硅丙乳液的性能为:附着力1级,粒径95nm,硬度6H,粘度22s,吸水率5.92%,转化率99.02%,固体质量分数37.42%。实验得到的硅丙乳液因粒径较小,可以提高乳液对颜料的润湿力和包覆力,赋予乳胶漆较高的光泽,提高乳胶漆对墙体的渗透能力和装饰效果,而且较窄的粒径分布,可以提高乳液及乳胶漆的储存稳定性及综合性能。因此,本实验得到的硅丙乳液是良好的外墙涂料基料。
二、不同有机硅/丙烯酸乳胶漆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有机硅/丙烯酸乳胶漆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羟基丙烯酸乳胶合成及其水性涂料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羟基丙烯酸树脂简介 |
1.3 羟基丙烯酸乳胶的合成技术进展 |
1.3.1 微乳液聚合 |
1.3.2 核壳乳液聚合 |
1.3.3 无皂乳液聚合 |
1.3.4 种子乳液聚合 |
1.4 羟基丙烯酸乳胶的改性技术进展 |
1.4.1 有机硅改性 |
1.4.2 环氧改性 |
1.4.3 聚氨酯改性 |
1.4.4 其它改性技术 |
1.5 羟基丙烯酸树脂羟基值对涂料漆膜性能的影响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6.1 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 |
1.6.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水性羟基丙烯酸乳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设备和原料 |
2.2.2 乳胶的性能检测及表征方法 |
2.2.3 水性羟基丙烯酸乳胶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乳化剂的种类对乳胶的影响 |
2.3.2 乳化剂用量对乳胶性能的影响 |
2.3.3 分子量调节剂十二硫醇的用量对乳胶性能的影响 |
2.3.4 羟基单体的用量对乳胶性能的影响 |
2.3.5 功能性单体SPA对乳胶性能的影响 |
2.3.6 其它因素对乳胶性能的影响 |
2.3.7 推荐配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核壳型羟基丙烯酸胶乳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3.2.2 乳液的性能检测及表征方法 |
3.2.3 水性羟基丙烯酸核壳乳胶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透射电镜与DSC分析 |
3.3.2 乳化剂的种类对核壳型羟基丙烯酸酯乳胶性能的影响 |
3.3.3 乳化剂的用量对羟丙乳液的研究 |
3.3.4 亲水性单体HPMA的用量对乳液聚合的影响 |
3.3.5 亲水性单体AA的用量对乳液的性能的影响 |
3.3.6 核壳比对羟丙乳液的性能的影响 |
3.3.7 推荐配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羟基丙烯酸合成胶乳的水性涂料制备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4.2.2 羟基丙烯酸水性涂料的制备 |
4.2.3 涂层的制备 |
4.2.4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单罐装核壳羟丙乳胶水性涂料制备 |
4.3.2 羟丙乳胶涂料制备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2)内墙重涂涂料用丙烯酸乳胶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重涂市场分析 |
1.2 重涂市场面临的问题 |
1.3 解决办法 |
1.4 乳液聚合机理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器材 |
2.2 实验原料 |
2.3 实验步骤 |
2.3.1 制备工艺 |
2.3.2 检测配方及方法 |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1 不同种类阴离子乳化剂对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羧酸对性能的影响 |
3.3 有机硅功能单体加入方式对性能的影响 |
3.4 Tg对性能的影响 |
3.5 粒径大小对性能的影响 |
3.6 最优配方的性能结果 |
4 结语 |
(3)氟硅改性硅丙乳液的制备及其在木器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涂料的发展现状 |
1.2.1 涂料的全球发展状况 |
1.2.2 涂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
1.3 水性涂料的发展状况 |
1.3.1 水性涂料的缺点 |
1.3.2 水性涂料的应用 |
1.4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1.5 水性木器漆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1.5.1 水性木器涂料分类 |
1.5.2 水性丙烯酸木器涂料的研究进展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合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2.2 乳液合成配方设计 |
2.2.3 硅丙乳液合成步骤 |
2.2.4 硅丙乳液的性能测试与结构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反应温度对转化率和凝胶率的影响 |
2.3.2 单体滴加时间对转化率和凝胶率的影响 |
2.3.3 搅拌速度对转化率和凝胶率的影响 |
2.3.4 引发剂含量对转化率和凝胶率的影响 |
2.3.5 乳化剂含量对粒径和凝胶率的影响 |
2.3.6 有机硅KH570 对转化率和凝胶率的影响 |
2.3.7 乳液红外光谱分析 |
2.3.8 乳液DSC分析 |
2.3.9 乳液固含量分析 |
2.3.10 乳液粘度分析 |
2.3.11 乳液pH值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硅丙乳液木器漆制备和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2 硅丙乳液木器涂料实验配方 |
3.2.3 硅丙乳液木器漆配制及漆膜制备 |
3.2.4 硅丙乳液木器漆和涂膜性能的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有机硅含量对硅丙乳液木器涂料固含量的影响 |
3.3.2 有机硅含量对硅丙乳液木器涂料粘度的影响 |
3.3.3 有机硅含量对硅丙乳液木器漆膜附着力的影响 |
3.3.4 有机硅含量对硅丙乳液木器漆膜硬度的影响 |
3.3.5 有机硅含量对硅丙乳液木器漆膜耐冲击的影响 |
3.3.6 有机硅含量对硅丙乳液木器漆膜耐磨性的影响 |
3.3.7 有机硅含量对硅丙乳液木器漆膜耐碱的影响 |
3.3.8 有机硅含量对硅丙乳液木器漆膜耐酸的影响 |
3.3.9 有机硅含量对硅丙乳液木器漆膜耐水的影响 |
3.3.10 氟硅烷/SiO_2对硅丙乳液木器漆漆膜表面水接触角的影响 |
3.3.11 氟硅烷/SiO_2对硅丙乳液木器漆漆膜表面牛奶接触角的影响 |
3.3.12 氟硅烷/SiO_2对硅丙乳液木器漆漆膜表面绿茶接触角的影响 |
3.3.13 氟硅烷/SiO_2对硅丙乳液木器漆漆膜表面橙汁接触角的影响 |
3.3.14 氟硅烷/SiO_2对硅丙乳液木器漆漆膜表面咖啡接触角的影响 |
3.3.15 氟硅烷/SiO_2对硅丙乳液木器漆漆膜表面葡萄酒接触角的影响 |
3.3.16 氟硅烷/SiO_2对硅丙乳液木器漆漆膜表面酱油接触角的影响 |
3.3.17 氟硅烷/SiO_2对硅丙乳液木器漆漆膜浸渍防水效果的影响 |
3.3.18 氟硅烷/SiO_2对硅丙乳液木器漆漆膜滑移效果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经济型耐洗刷乳胶漆及除醛耐洗刷乳胶漆的开发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内墙乳胶漆的分类与组成 |
1.2.1 内墙乳胶漆的分类 |
1.2.2 内墙乳胶漆的组成 |
1.2.3 内墙乳胶漆用乳液 |
1.2.4 内墙乳胶漆用颜填料 |
1.2.4.1 颜料 |
1.2.4.2 填料 |
1.2.5 内墙乳胶漆用助剂 |
1.3 内墙乳胶漆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内墙乳胶漆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内墙乳胶漆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3 内墙乳胶漆的发展趋势 |
1.4 耐洗刷内墙乳胶漆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4.1 耐洗刷内墙乳胶漆简介 |
1.4.2 耐洗刷内墙乳胶漆的研究进展 |
1.4.2.1 有机无机杂化 |
1.4.2.2 无机填料表面改性 |
1.4.2.3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 |
1.4.2.4 特殊单体改性 |
1.4.3 耐洗刷磨损机理的摩擦学分析 |
1.4.4 耐洗刷内墙乳胶漆性能的影响因素 |
1.4.4.1 聚合物乳液对耐洗刷性能的影响 |
1.4.4.2 颜填料对耐洗刷性能的影响 |
1.4.4.3 助剂对耐洗刷性能的影响 |
1.4.4.4 成膜条件对耐洗刷性能的影响 |
1.5 祛除甲醛聚合物乳液及内墙乳胶漆的研究现状 |
1.5.1 硅藻土吸附甲醛材料及原理 |
1.5.2 分解甲醛材料及原理 |
1.5.2.1 生物助剂祛除甲醛的机理及效果 |
1.5.2.2 抗甲醛聚合物乳液分解甲醛空气净化原理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创新 |
1.6.1 研究目的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创新点 |
第二章 耐洗刷内墙乳胶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仪器设备 |
2.2.3 材料制备 |
2.2.3.1 聚合物乳液的制备 |
2.2.3.2 不同聚合物乳液内墙乳胶漆的制备 |
2.2.3.3 不同颜填料内墙乳胶漆的制备 |
2.2.4 测试与表征 |
2.2.4.1 粒径分析 |
2.2.4.2 乳胶漆涂膜的制备 |
2.2.4.3 乳胶漆耐洗刷性能的测定 |
2.2.4.4 综合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聚合物乳液对乳胶漆耐洗刷性能的影响 |
2.3.1.1 聚合物乳液的种类对乳胶漆耐洗刷性能的影响 |
2.3.1.2 聚合物乳液的用量对乳胶漆耐洗刷性能的影响 |
2.3.1.3 聚合物乳液粒径对乳胶漆耐洗刷性能的影响 |
2.3.1.4 乳液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对乳胶漆耐洗刷性能的影响 |
2.3.2 颜填料对乳胶漆耐洗刷性能的影响 |
2.3.2.1 颜填料种类对乳胶漆耐洗刷性能的影响 |
2.3.2.2 填料粒径对乳胶漆耐洗刷性的影响 |
2.3.2.3 硅灰石用量对乳胶漆耐洗刷性的影响 |
2.3.2.4 硅灰石用量对乳胶漆其他性能的影响 |
2.3.2.5 颜填料复配对乳胶漆耐洗刷性能和遮盖力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具有除醛功能苯丙乳液的合成及其耐洗刷内墙乳胶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除醛苯丙乳液的制备 |
3.2.4 除醛苯丙乳胶漆的制备 |
3.2.5 乳胶漆涂膜的制备 |
3.2.6 测试与表征 |
3.2.6.1 乳液基本性能检测 |
3.2.6.2 红外光谱分析 |
3.2.6.3 甲醛祛除效率的测定 |
3.2.6.4 乳胶漆耐洗刷性能的测定 |
3.2.6.5 综合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AAEM含量对苯丙乳液基本性能的影响 |
3.3.2 除醛苯丙乳液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3 不同AAEM含量对苯丙乳液除醛效率的影响 |
3.3.4 不同AAEM含量对除醛乳胶漆除醛效率和耐洗刷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济型耐洗刷乳胶漆与经济型除醛耐洗刷乳胶漆的性能评价与效益分析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乳胶漆的制备 |
4.2.2 仪器设备 |
4.2.3 材料制备 |
4.2.4 内墙乳胶漆的检测标准 |
4.2.5 测试与表征 |
4.3 经济型耐洗刷乳胶漆与经济型除醛耐洗刷乳胶漆的性能评价 |
4.3.1 漆样性能评价 |
4.3.2 漆膜性能评价 |
4.3.3 贮存稳定性评价 |
4.3.4 施工性能评价 |
4.4 经济型耐洗刷乳胶漆与经济型除醛耐洗刷乳胶漆的经济效益分析 |
4.5 应用领域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外墙乳胶漆雨痕问题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建筑外墙涂料概述 |
1.2.1 定义及特点 |
1.2.2 国内外建筑外墙涂料的发展状况 |
1.2.3 外墙涂料发展趋势 |
1.3 乳胶漆概述 |
1.3.1 乳胶漆定义及特点 |
1.3.2 我国乳胶漆的发展历史 |
1.3.3 国内外乳胶漆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外墙乳胶漆雨痕问题研究现状 |
1.4.1 雨痕定义及特点 |
1.4.2 雨痕问题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目的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材料 |
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3 试样的制备及性能测试方法 |
2.3.1 基础配方 |
2.3.2 乳胶漆试样的制备 |
2.4 基本性能测试方法 |
2.4.1 标准实验条件 |
2.4.2 试板的制备 |
2.4.3 涂料的基本性能测试方法 |
2.5 耐雨痕性能测试相关实验 |
2.5.1 雨痕模拟及程度评价 |
2.5.2 乳液早期耐水白性试验 |
2.5.3 乳胶漆表面助剂析出情况分析实验 |
2.6 本章小结 |
3 PVC对乳胶漆抗雨痕性能的影响 |
3.1 PVC的定义 |
3.2 PVC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2.1 PVC对涂膜孔隙率的影响 |
3.2.2 PVC对涂膜吸水率的影响 |
3.2.3 PVC对涂膜耐水性的影响 |
3.3 PVC对雨痕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乳液对雨痕的影响 |
4.1 乳液定义及类型 |
4.2 乳液性能测试 |
4.2.1 乳液基本性能测试 |
4.2.2 乳液早期耐水白性 |
4.2.3 乳液对雨痕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润湿剂和分散剂对雨痕的影响 |
5.1 润湿剂对雨痕的影响 |
5.1.1 润湿剂定义 |
5.1.2 润湿剂水敏感性实验 |
5.1.3 润湿剂在乳胶漆表面析出情况分析 |
5.1.4 润湿剂对雨痕程度的影响 |
5.2 分散剂对雨痕的影响 |
5.2.1 分散剂定义及分类 |
5.2.2 分散剂最佳用量的确定 |
5.2.3 分散剂水敏感性试验 |
5.2.4 分散剂在乳胶漆表面析出情况分析 |
5.2.5 分散剂对雨痕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色浆及其他助剂对雨痕的影响 |
6.1 色浆对雨痕的影响 |
6.1.1 实验用色浆配方 |
6.1.2 色浆相容性实验 |
6.1.3 色浆对雨痕的影响 |
6.2 其他助剂对雨痕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7 雨痕改善措施 |
7.1 乳胶漆基础配方的优化 |
7.2 罩面清漆保护作用 |
7.3 水洗改善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乳液聚合 |
1.2.1 乳液聚合的特点 |
1.2.2 乳液聚合的原理 |
1.2.2.1 分散阶段 |
1.2.2.2 阶段Ⅰ |
1.2.2.3 阶段Ⅱ |
1.2.2.4 阶段Ⅲ |
1.3 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物的组成 |
1.3.1 单体 |
1.3.2 乳化剂 |
1.3.3 引发剂 |
1.3.4 乳液聚合体系中其他组分 |
1.3.4.1 调节剂 |
1.3.4.2 电解质 |
1.3.4.3 螯合剂 |
1.3.4.4 终止剂 |
1.3.4.5 pH调节剂和pH缓冲剂 |
1.4 乳液聚合工艺 |
1.4.1 间歇乳液聚合 |
1.4.2 半连续乳液聚合 |
1.4.3 连续乳液聚合 |
1.4.4 预乳化工艺 |
1.4.5 种子乳液聚合 |
1.5 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物的应用 |
1.5.1 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粘合剂 |
1.5.2 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涂料 |
1.5.3 纺织及织物加工中的应用 |
1.5.4 造纸工业及纸品加工中的应用 |
1.5.5 皮革工业中的应用 |
1.5.6 其他应用 |
1.6 研究现状与研究内容及目的 |
1.6.1 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现状 |
1.6.2 本论文的内容与目的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基础配方 |
2.2 实验装置 |
2.3 反应机理 |
2.4 乳液聚合工艺的选择 |
2.5 测试与表征 |
2.5.1 乳液的性能测试 |
2.5.1.1 乳液固含量的测定 |
2.5.1.2 乳液转化率的测定 |
2.5.1.3 乳液凝聚率的测试 |
2.5.1.4 乳液稳定性的测试 |
2.5.2 乳胶膜性能的测试 |
2.5.2.1 乳胶膜吸水率 |
2.5.2.2 乳胶膜耐水性 |
2.5.2.3 乳胶膜附着力 |
2.5.3 乳液的表征方法 |
2.5.3.1 乳液粒径大小及其分布 |
2.5.3.2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FT-IR分析) |
2.5.3.3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
2.5.3.4 热重分析(TGA) |
2.5.3.5 接触角测试(CA) |
第三章 环保型乳化剂改性丙烯酯乳液 |
3.1 引言 |
3.2 APG1214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表征 |
3.2.1 APG1214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红外表征 |
3.2.2 APG1214 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DSC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APG1214的含量对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转化率的影响 |
3.3.2 APG1214的含量对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稳定性能的影响 |
3.3.3 APG1214的含量对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粒径的影响 |
3.3.4 HF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热稳定性能 |
3.3.5 HF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接触角测试 |
3.4 APG1214和AOS复配制备丙烯酸酯乳液 |
3.4.1 AOS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红外表征 |
3.4.2 AOS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DSC |
3.5 APG1214和AOS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结果与讨论 |
3.5.1 APG1214和AOS乳液的乳化剂的含量的影响 |
3.5.2 AOS1214乳液的乳化剂的配比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体组成改性丙烯酸酯乳液 |
4.1 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改性丙烯酸酯乳液 |
4.1.1 反应机理 |
4.1.2 IBO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表征 |
4.1.2.1 IBO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红外 |
4.1.2.2 IBO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DSC |
4.1.2.3 IBO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粒径的影响 |
4.1.2.4 IBOMA对丙烯酸酯乳液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
4.1.3 IBO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测试 |
4.1.3.1 IBOMA含量对乳液的稳定性的影响 |
4.1.3.2 IBO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成膜性 |
4.1.3.3 IBOMA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耐水性 |
4.2 有机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 |
4.2.1 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表征 |
4.2.1.1 有机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红外 |
4.2.1.2 有机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DSC |
4.2.1.3 有机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粒径 |
4.2.1.4 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膜接触角 |
4.2.2 有机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 |
4.2.2.1 PAM-200的含量对有机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稳定性的影响 |
4.2.2.2 PAM-200的含量对乳液附着力的影响 |
4.2.2.3 KH-570的含量对有机硅磷硅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纳米光触媒/有机氟硅改性丙烯酸酯复合建筑乳胶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建筑涂料概述 |
1.2.1 建筑涂料的定义 |
1.2.2 建筑涂料的发展历程 |
1.2.3 建筑涂料的分类 |
1.2.4 建筑涂料的组成 |
1.2.5 建筑涂料的发展趋势 |
1.3 有机氟与有机硅单体改性丙烯酸树脂的研究进展 |
1.3.1 丙烯酸树脂的概述 |
1.3.2 有机氟改性丙烯酸树脂 |
1.3.3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 |
1.4 TiO_2在建筑涂料中的应用概述 |
1.4.1 TiO_2光催化材料 |
1.4.2 TiO_2光催化材料的改性 |
1.4.3 TiO_2光催化材料在涂料中的应用现状 |
1.5 选题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2 本课题研究当前还存在的问题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1.5.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有机氟单体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主要原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核壳型含氟丙稀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合成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乳液固含量与单体转化率测定 |
2.3.2 凝胶率的测定 |
2.3.3 吸水率的测定 |
2.3.4 乳液黏度的测定 |
2.3.5 乳液的稳定性测试 |
2.3.6 接触角的测定 |
2.3.7 力学性能测定 |
2.3.8 FT-IR 表征 |
2.3.9 DSC 分析 |
2.3.10 热重(TG)分析 |
2.3.11 动态光散射分析 |
2.3.12 透射电镜(TEM)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核壳单体配比的影响 |
2.4.2 乳化剂用量的影响 |
2.4.3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
2.4.4 含氟单体用量的影响 |
2.4.5 粒径大小及分布 |
2.4.6 TEM 表征 |
2.4.7 乳液的稳定性及黏度测试 |
2.4.8. 红外光谱分析 |
2.4.9 乳胶膜力学性能测定 |
2.4.10 DSC 测试 |
2.4.11 TG 测试 |
2.5 结语 |
第三章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单体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三甲基硅氧基)硅烷的制备 |
3.2.4 高硅含量硅丙复合乳液的制备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三甲基硅氧基)硅烷的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三甲基硅氧基)硅烷的合成路线图 |
3.4.2 红外图谱分析 |
3.4.3 核磁谱图分析 |
3.4.4 硅丙复合乳液及乳胶膜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
3.5 小结 |
第四章 纳米复合光触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与试剂 |
4.2.2 实验设备 |
4.2.3 蒙脱土/TiO_2/Cu2O 三元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
4.2.4 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评价实验 |
4.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复合光催化剂 XRD 分析 |
4.3.2 复合催化剂 SEM 分析 |
4.3.3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分析 |
4.3.4 不同光催化剂光催化降解实验 |
4.4 小结 |
第五章 建筑乳胶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主要设备 |
5.2.2 原材料的选择 |
5.2.3 纳米光触媒氟硅改性丙烯酸酯建筑乳胶漆的制备工艺 |
5.2.3.1 乳胶漆基础配方 |
5.2.3.2 建筑乳胶漆的制备 |
5.2.4 乳胶漆的基本性能评价 |
5.2.5 乳胶漆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不同有机硅/丙烯酸乳胶漆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羟基丙烯酸乳胶合成及其水性涂料制备[D]. 邓康.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内墙重涂涂料用丙烯酸乳胶的制备[J]. 左天路,郑占龙,吴洋,曾庆乐. 中国涂料, 2019(10)
- [3]氟硅改性硅丙乳液的制备及其在木器漆中的应用[D]. 周少英. 广州大学, 2019(01)
- [4]弹性平涂乳胶漆配方的组分选择与配比探析[J]. 周龙生,肖伽励,郑炳云. 莆田学院学报, 2017(05)
- [5]功能单体对弹性外墙乳胶漆耐洗刷性影响研究[J]. 仇鹏. 表面技术, 2016(05)
- [6]经济型耐洗刷乳胶漆及除醛耐洗刷乳胶漆的开发和性能研究[D]. 熊绍泊.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7]外墙乳胶漆雨痕问题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研究[D]. 江阳. 重庆大学, 2015(06)
- [8]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 姜维.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1)
- [9]纳米光触媒/有机氟硅改性丙烯酸酯复合建筑乳胶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佘铜.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10]外墙用硅丙乳液的合成研究[J]. 郭丽君,李松栋.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