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创新组合及实证研究

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创新组合及实证研究

蔡树强[1]2003年在《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创新组合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技术创新组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今天,研究技术创新组合显得尤其重要。 研究技术创新组合的目的在于说明企业技术创新决不是一项孤立的事情,技术创新成功受到企业的资源、环境、制度、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企业在进行战略规划,尤其是技术创新战略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做到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 本文从创新组合中,选择了企业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创新组合并进行了论述。作者首先对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进行论述,然后研究了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创新组合的模式,提出了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创新如何在内容、形式上进行匹配和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创新组合的方法,并介绍了变速箱公司实施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创新组合的具体做法。

许庆瑞, 刘景江, 赵晓庆[2]2002年在《技术创新的组合及其与组织、文化的集成》文中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和创造财富的源泉。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是技术创新发挥其全面效益的基础。单一的技术创新将使企业逐渐缺乏生命力和竞争优势 ;组织和文化因素在促进和提高企业创新活动效率上 ,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 ,要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与管理的传统视角 ,必须以系统的观点、组合与集成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基于此 ,本文在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技术创新与管理新范式 ,即 :技术创新的组合及其与组织、文化的集成。结合浙江省典型企业的具体实例 ,对组合创新的叁个层次 ,即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组合 ;渐进创新与重大创新组合 ;显性创新效益与隐性创新效益组合 ;组织、文化创新及其与技术创新的协调进行了探讨

王一[3]2017年在《TMT网络特征、双元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活动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占据重要地位,与整个国家的劳动就业、经济产出等方面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企业创新活动活跃,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通过对现实情况的观察发现,在各个领域仍存在一些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在相同政策与经济环境下,究竟是何种因素促使不同企业产生差异化绩效表现呢?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与市场制度正逐渐趋于自由化与成熟化,所以存在制度动荡与制度空洞的可能,在不稳定环境中,我国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政治体制与法律体制,因此提供适当的网络战略,对于企业发展并维持竞争优势很有必要。此外,管理者关系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中无所不在,为高管提供社会关系网络,赋予管理者寻求与给予优惠的社会交换责任,他们必须遵守关系规范,通过恰当的关系行为,维护令人满意的关系状态。所以高管作为关系网络的局内人,能享有网络提供的利益。根据上述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高层梯队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知识基础理论与组织双元理论,构建TMT网络特征、双元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模型。本研究模型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TMT网络特征(中心性、稀疏性与知识多样性)对双元创新的影响,以及组织知识创造过程(知识交流与知识组合)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此外,分析不同模式的双元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以及环境动态性与组织结构有机性两个权变因素对其的调节作用。在收据收集方面,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研对象包括高科技行业与传统行业的企业,被访者为总裁、总经理、投资总监(项目负责人)、营销总监、首席运营官等高层管理团队成员,最终获得248份有效样本,样本企业来自于东北地区(42.7%)、华北地区(22.2%)、东南沿海地区(27.0%)以及中部地区(8.1%)。采用因子分析、皮尔森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检验方法,以检验本研究提出的理论假设,其中大部分假设检验得到了支持。数据结果显示,TMT网络中心性、稀疏性与知识多样性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而且组织知识创造过程(知识交流与知识组合)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具体来讲,TMT网络特征正向影响组织知识创造过程,且组织知识创造过程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对于双元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方面,部分检验结果得出与初始理论假设相反的结论,具体来讲,双元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显着的影响,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双元创新平衡关系对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但双元创新组合关系对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显着的消极作用,与初始假设相反;在权变因素方面,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双元创新组合关系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而组织结构有机性负向调节双元创新平衡关系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与初始理论假设相反,但正向调节双元创新组合关系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本研究立足于当前创新管理与组织管理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组织双元性研究,并以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网络理论研究,探讨我国商业环境中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网络关系特征,对于企业的开放式创新与竞争优势构建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TMT网络特征代表企业外部资源获取与内部资源整合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内部成员进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交流与组合活动,从而创造新知识要素或知识要素的新组合方式,进而促进企业的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活动,此外,企业构建并维持竞争优势常受到其所在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受到环境动态性与组织结构有机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有助于弥补社会网络、组织双元性、开放式创新相关研究的不足,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已有的企业高管团队在实现组织双元性的研究,主要关注TMT特征(人口统计特征等方面)、团队冲突与行为整合对于企业创新战略选择以及双元性的影响,但是TMT社会网络关系研究鲜有关注。在我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商圈中流行非正式关系是重要的社会资本,能提升关系所有者及其所在组织的绩效,因此本文根据社会网络理论与高层梯队理论,采用TMT网络特征概念,关注其对组织双元性的影响。第二,对于TMT网络特征的维度划分一致未有定论,而且已有TMT网络特征研究主要探讨其外部社会网络,对TMT内部网络特征的研究较少,所以本研究基于外部桥梁式社会网络与内部联结式社会网络,将TMT网络特征分为外部网络特征与内部网络特征。第叁,现有的TMT网络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普遍认为二者之间是直接作用关系。所以本研究通过引入知识交流与知识组合作为中介变量,探讨TMT网络特征对双元创新存在间接影响,企业获取、内化与培育知识,进行探索式/利用式创新,整合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基础观,反映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动态过程。第四,本研究结合我国转型经济环境的特征,构建双元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模型,且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收益取决于企业的外部与内部环境的特征。外部环境影响市场接受度,进而影响创新的扩散,而内部特征决定企业能否成功创造并实施探索式或利用式创新。本研究结合权变理论与竞争优势来源的外生论与内生论两个视角,引入环境动态性与组织结构有机型作为调节变量,探讨不同内外部情境下,组织双元创新对于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关系。

李云健[4]2017年在《制度视角下企业开放式创新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进入信息经济、网络经济与分享经济时代,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开放发展已成为绝大多数企业成长的新选择,共创共享问题也日益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讨论的焦点议题。为此,学者们对开放式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还有许许多多的大中小企业进行了实践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启示和实践经验。然而,由于认知不足、消化不足、应用不足等种种原因,现实中的企业开放式创新仍然存在引入失败与实施失效问题,使得企业在开放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那么,企业应该开放什么以及如何开放呢?特别是在中国创新创业制度情境下,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开放式创新以及其作用机理如何,对此学术界仍缺乏充分的理论认识和深入探讨。本文基于创新系统观对企业开放式创新重新进行概念界定,并通过229份预试问卷和426份正式调查问卷,运用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编制出企业开放式创新测量问卷。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整合创新管理与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并构建了“环境-战略-创新-绩效”的SSIP分析框架,进而从管理者认知评价视角系统地探讨企业开放式创新。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了426家企业数据,进而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和整体概念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运用8809家科技企业的统计数据对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和适用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内容结构包含叁层五维度,具体包括思想文化开放、创新活动开放、组织支撑开放叁个层次的开放,其中创新活动开放包含内向型、外向型与双向型创新活动开放叁个子维度,而思想文化开放与组织支撑开放均为单维度;(2)创新创业制度环境既会直接促进企业开放式创新,也会通过复合式战略间接促进企业开放式创新,还会与复合式战略交互促进企业开放式创新;(3)除了直接影响创新绩效外,内向型、外向型与双向型开放式创新活动的不同组合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同,并且对不同规模企业、不同行业企业的影响不同,但对不同年龄企业的影响部分存在差异;(4)除了直接提升创新绩效外,思想文化开放、创新活动开放与组织支撑开放的两两组合以及叁者组合均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5)管理者对开放式创新的认知评价可由“感知合法性”、“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叁个方面进行衡量,此外,管理者认知评价不仅有助于在外部创新创业制度环境与内部复合式战略下促进企业开放式创新,还能够强化开放式创新提升创新绩效的效果;(6)“SSIP分析框架”是研究企业创新实践的“新工具”,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稳健性。本文的研究发现不仅扩展了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内涵与外延,发现了创新创业制度环境是企业采取开放式创新的重要前因,丰富了中国制度情境下开放式创新的研究成果,拓宽了开放式创新研究的理论视角和提供了分析的新框架。此外,本文还拓展了管理者认知评价的内涵,有助于厘清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内在作用机理,为企业开放式创新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证支持。

廖文娟[5]2004年在《分步创新与组合创新协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分步创新和组合创新是这个系统内必不可少也是不可分离的两部分。分步创新是创新完成的必要途径,组合创新是实现创新的必然结果,两者之间需要协同。目前组合创新研究已经较成熟,但却忽视了对企业分步创新的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今天,研究分步创新和组合创新的协同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正是在此现实条件下提出了分步创新和组合创新的协同研究。 文章首先提出了“分步创新与组合创新”的概念,从企业创新资源和企业家能力两个方面研究了分步创新与组合创新的协调机理,提出了分步创新与组合创新的叁种协同模式:单链式创新模式、多链式创新模式、螺旋式上升模式,得出企业发展最理想的状态是螺旋上升式。探讨了分步创新与组合创新协同实现的条件是组织创新、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最后结合杭州纺织机厂和凯地公司的成功模式与武汉钢铁公司的失败案例分析,并借鉴和吸取国际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旨在为企业选择创新重点、创新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我国的技术创新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促使企业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

曹素璋[6]2011年在《基于组织与知识双重平衡的中药制药业技术创新组合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制药业是我国最具原创性优势和自主创新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在中药现代化国家战略引领下,中药产业已成为我国许多省市的战略性产业,中药产业技术创新、竞争力提升和产业发展已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关于中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多集中在中药现代化与中药西化的争论上,对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和产业发展的研究也多以国际化和集群化为焦点,真正探讨以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战略来实现既具效率又具效能的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发展的研究,尚显薄弱。从创新活动的高度复杂性,尤其是我国中药制药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诸多悖论性复杂局面的现状出发,论文将战略管理领域的组合战略概念引入技术创新管理领域,提出了基于组织和知识双重平衡的中药制药业技术创新组合战略的研究命题。在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评述之后,提出了论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框架,对论文研究的相关支撑性理论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尤其是阐述了其局限性和最新发展,论述了其对论文的借鉴与指导作用,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别从组织维度、知识维度和以动态能力为纽带的组织与知识双重维度,论述了我国中药制药业技术创新双组合战略的内在机制与战略途径,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主要工作和创新如下:(1)构建了一个基于组织和知识双重平衡的中药制药业技术创新组合战略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该模型是在对我国中药制药业产业环境进行详细的PEST分析后得出,符合我国中药制药业特殊的产业特征和中药现代化战略目标。该模型与现有研究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现有的技术创新战略和组合创新研究,大多遵循竞争理论或创新系统理论路径。与之不同,论文遵循的是互补性理论和组织双元性理论路径。另一方面,与现有研究中单一维度二变量的双元性技术创新战略不同,论文提出的是双维度四变量的技术创新组合战略双平衡模型。通过操作化之后,论文以我国中药制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该理论模型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双组合战略确实能够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2)阐明了“既买又造”(make and buy)的技术创新组合战略的内部机理,构建了一个内部研发水平与技术许可数量的最优化模型和一个合作创新网络比较优势的理论模型。在论述了“买还是造”(makeor buy)这一交易成本理论经典命题的理论缺陷之后,论证了内部创新战略与外部创新战略具有互补性,内部研发与技术许可相互补充并相互促进,二者的优化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并保证企业效益,利用扩展的资源基础理论,论证了合作创新网络机制可有效缓解组合战略的资源约束压力。(3)从知识生成角度分析了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战略平衡的内在机理,构建了一个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在知识生成过程中的多阶段博弈模型,提出了我国中药制药业平衡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的中药创新路线图,并通过仿真,探讨了我国中药制药业平衡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的组织结构机制。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半隔离的亚群体组织结构设计,可有效实现开发性创新与探索性创新的生产性动态平衡。(4)构建了组织与知识双维平衡的技术创新战略动态优化选择模型;从创新价值分配角度,构建了组织开放条件下技术创新价值创造与分配以及基于动态能力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模型,论述了动态能力/技术创新战略的交互作用与创新价值分配的关系;构建了一个我国中药制药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博弈模型,分析了我国中药制药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动态匹配与梯度演化过程。上述模型揭示了我国中药制药业技术创新双组合战略的内在机制与战略途径,符合我国中药制药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和战略目标,为我国中药制药业技术创新指明了路径,具有借鉴作用。

李贺[7]2006年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文中认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组织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知识作为战略性资源在组织资源中居于核心地位,组织竞争向全球化趋势发展。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正在日益成为当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本文针对知识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组织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在对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与评述的基础上,对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创新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以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为研究主线,在对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组织创新及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之间的互动作用机理;建构了知识管理、组织学习、企业组织创新相关性概念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完成了知识管理对企业组织创新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确定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模式与途径;设计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

杨雪梅[8]2004年在《商业银行组织创新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管制逐渐放松,商业银行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大。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组织出现了各种问题,宏观上,组织创新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中观上,组织创新与经营绩效内在关联认识不足,无法引起充分的重视,且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缺乏有效的评价;微观上,组织要素不仅存在创新缺陷,而且创新的互动性差,这些问题导致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常常处于停滞。这些问题的研究是解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不足的重要前提,也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传统单一学科的理论无法解决以上问题,因此借助复杂系统理论、企业组织理论、创新理论、金融理论等不同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交叉与融合,来探索商业银行组织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 第一章 绪论。本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提出了当前商业银行组织管理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论证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章的后半部分,引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章节安排、研究方法和本研究的重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本章系统回顾了当前与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相关的复杂性理论、企业理论、组织理论和创新理论等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并对这些理论作了梳理和评述,为本研究寻找研究的突破口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奠定了后续研究的基础。 第叁章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理论框架及内容研究。本章首先在明确了组织与制度的区别以及组织与结构的关系之后建构了商业银行组织创新模型框架,提出商业银行组织创新是在商业银行战略驱动下,与商业银行技术和人员条件相适应,组织核心层面的结构、流程和文化叁个维度的变革过程。接着,本文基于复杂性理论对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组织文化创新从内涵、内在逻辑到实现路径等方面做了较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最后以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组织创新为例,进一步验证了相关论点。 第四章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动态过程研究。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过程是商业银行自组织与被组织共同演化的过程。本章通过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自组织与被组织演化机理的分析,构建了商业银行组织创新过程模型,并提出商业银行组织创新是熵值效应与驱力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根据复杂性理论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研究,提出在商业银行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由于所处内外环境不同,组织创新的主导序参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替变的,从平衡态到毁灭性混沌,其主导序参量依次从组织结构变为组织流程再跃迁到组织文化,结构、流程和文化依次发生动态变动。并针对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组织特征、面临危机,对相应的组织创新策略进行了较深入研究。 第五章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关联性实证研究。本章在对组织创新影响因素与组织创新效果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并根据对回收问卷的因素分析,得出了影响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八个因素和组织创新效果评价的四个因素,对本章的前面构思进行了修正。本章接着利用SPSS10对影响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因素和组织创新效果评价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指出了两者的各因素之间的详细的相关关系;通过回归分析,深入剖析了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各影响因素对组织创新效果的定量影响关系;通过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影响组织创新因素和组织创新效果评价因素的方差分析,明确了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各因素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第六章商业银行组织创新效率评价。本章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基本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效率进行了评价,测度了各类商业银行的组织创新效率值,通过分析发现我国银行业中组织创新效率最高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最低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在历年的组织创新效率评价中均处于递减区间,但随着其资产规模的增加,其年均平均效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上升,说明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在扩大资产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组织创新效率。 第七章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系统动态学模型。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系统,本章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动态性,对不同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策略对商业银行绩效的长期影响和不同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创新组合对商业银行绩效及长期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模拟。通过对八类不同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策略的模拟分析,得出“业务流程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创新策略较佳。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进行了总结,并对进一步的研究做了展望,提出了未来要深化和研究的问题。关键词: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理论框架组织创新过程机制组织创新评价

杨朝辉[9]2014年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生存的挑战,更是发展的机遇,金钱搭建的“纸牌屋”有可能风一吹就会散乱,通过一时的投机或所谓“机会”而攫取的财富有可能“富不过叁代”,只有长期创新发展而形成的创新传统才能使一代代人充满激情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甚至通过创新投资改变和塑造环境而保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高科技的大型企业更为如此。这些创新型的大企业用高科技架起了钢筋铁骨,用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经验高效地调配人力物力资源的最佳组合,增进企业资源力量潜能的发挥,并最大限度调动起整个国家相关的经济社会资源,在企业自身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对于创新型企业如何在约瑟夫·熊彼特描述的“循环流转”的经济运行状态下,为实现未来长期发展而将经济运营中的资金、人力、物力、组织管理经验等资源创新性地重新组合,进行“创造性毁灭”,以实现新的、跨越式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论文从研究大企业发展历程的历史学者、创新经济学者、技术创新经济学者、企业理论研究学者、管理学者和创新型企业理论等研究学者的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中,逐渐发展出企业创新机制的理论假设。但是,要验证之前学者的观点与这一假设的虚实真伪,还需要有扎实的实证分析。本文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将历史学中的企业史研究与创新经济学范畴内的创新型企业理论综合交叉,以相关史实资料为依据,用历史发展和比较历史的研究方法,集中于一家具体企业—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从19世纪末组建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创新发展历程,尝试分析论证和发展创新型企业理论。同时努力发现通用电气公司创新机制的一些独有特征,及其在美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通用电气公司不仅承袭了汤姆生·休斯顿电气公司和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两家前身企业的各类优势资源,也继承了两家公司相互补充和强化的创新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在公司成立初期和随后而来的1893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总裁查尔斯·科芬领导通用电气公司建立起完善高效的中央集权式职能制组织结构,有效利用公司合并获得的各类优势资源和力量,对以前不完善的组织结构,如爱迪生公司系统的销售组织等进行改革,以最大限度减少劣势,最大限度发挥合并的优势。之后,公司在新的发展时期,由于技术和产品创新对科学研究和科学进步的需求加强,公司创新构建起以相关领域基础科学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拥有了自己的科学研究实验室和有组织且实力雄厚的科研力量。在第二代领导者总裁杰拉德·斯沃普时期,通用电气公司发展了更加完善的市场战略,“良性循环”多元化发展进入消费类电气产品等全新业务领域,加强了公司的市场力量,使公司的业务发展更加平衡健康稳定,增强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美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到1951年总裁拉尔夫·科迪纳对公司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之间的时期,通用电气公司迎来了又一次历史上的跨越式大发展。公司的科技实力、业务多元化、公司规模和价值总量都经历了另人叹为观止的巨大发展。为了继续释放和发挥公司的规模、科技、和各种人力、物力资源力量,把大公司的规模优势和小公司的灵活性、专业性与专注度相结合,继续推动公司的长期多元化发展战略,20世纪50年代初,在总裁拉尔夫·科迪纳领导下,公司创新组织结构,实行分部制和分权化改革,构建职业化管理制度,培养大批优秀管理人才,高效运营改革后的全新通用电气公司。公司不仅成为美国最优秀管理人才的西点军校,为美国企业界培养了大批优秀领导者和管理者,而且,通用电气更是科技进步的代表,创新的源泉,长期不断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安全,以及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做出重大贡献。总之,通过对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从19世纪末组建,到20世纪60年代初这段时期创新发展历程的分析和研究,论文的结论既显示出通用电气公司创新机制和一般性创新型企业理论的共同点,也有诸多自己的独有特征。通用电气公司的企业创新机制总体归纳为,这是一个在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战略高层领导、控制与协调下,科研、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资金、市场力量和外部关系等要素间协同合作,互动发展,推进公司的不断成功创新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机制。通用电气公司的创新机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而成,创新机制本身会随着公司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在新的时期会带有新的特征,但其宗旨是在具有创新精神的战略高层领导下,不断创造和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在公司整体利益和长期发展目标指引下,最大限度地成功实现创新,最大限度降低创新投资的风险,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许庆瑞, 陈劲, 郭斌[10]1997年在《组合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式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资源结构有机化和高度化的核心动因,对单个技术创新的分析研究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以系统的观点、从战略的高度和组合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本文即从组合的角度,结合浙江省典型企业的具体事例,对技术创新的新模式——组合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式作一探讨,对技术创新管理作了展望。

参考文献:

[1]. 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创新组合及实证研究[D]. 蔡树强.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2]. 技术创新的组合及其与组织、文化的集成[J]. 许庆瑞, 刘景江, 赵晓庆. 科研管理. 2002

[3]. TMT网络特征、双元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D]. 王一. 吉林大学. 2017

[4]. 制度视角下企业开放式创新机理研究[D]. 李云健. 华南理工大学. 2017

[5]. 分步创新与组合创新协同研究[D]. 廖文娟. 浙江工业大学. 2004

[6]. 基于组织与知识双重平衡的中药制药业技术创新组合战略研究[D]. 曹素璋. 中南大学. 2011

[7].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D]. 李贺. 吉林大学. 2006

[8].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D]. 杨雪梅. 浙江大学. 2004

[9].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新机制研究[D]. 杨朝辉. 南开大学. 2014

[10]. 组合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式与实证研究[J]. 许庆瑞, 陈劲, 郭斌. 科研管理. 199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创新组合及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