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比丘尼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晋南朝,比丘尼,自主性社会活动
比丘尼传论文文献综述
白春霞[1](2016)在《东晋南朝比丘尼自主性社会活动及影响因素探析——以《比丘尼传》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晋南朝时期比丘尼初登佛教历史舞台,这一群体与比丘僧人共同推动佛教在东晋南朝的传播弘扬。佛教超脱出俗、远离尘世的主旨并未使她们完全脱离世俗生活,主动自由地参与社会活动成为此时比丘尼的时代特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比丘尼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可和社会地位。尼僧高行者以其卓越的才学、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出色的社会活动能力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弘扬和发展,做出了女性特有的贡献。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内部推行的限制较少的比丘尼戒律、当时各个政权对佛教的扶持政策、佛教相对超世俗的独立精神等使得比丘尼能够获得从事自主性社会活动的支持。同时,比丘尼自主性社会活动的记录也应与《比丘尼传》作者释宝唱有意弘法的撰写目的有关。(本文来源于《管子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刘飖[2](2012)在《《比丘尼传》所载古代比丘尼的风范》一文中研究指出《比丘尼传》[1]的作者是南朝梁代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庄严寺释宝唱。此书是现今留存的最早的一部记载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佛教典籍。记载有关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书籍,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有两本书——宝唱的《比丘尼传》和民国释震华的《续比丘尼传》。因此这部《比丘尼传》的价值就显得更加的珍贵了。比丘尼在佛教僧团中的地(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2年02期)
刘飖[3](2011)在《论僧传中的神异现象——以《高僧传》和《比丘尼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僧人传记中的神异现象的叙述较多。在早期的僧传中,神异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只是伴随着文学作品的影响,神圣的神异慢慢世俗化,佛教僧传中神异叙述缺少人性关怀也使神圣的神异走向了世俗。佛教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思想的变化,在不失本真的前提下,不断地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体制或思想文化,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刘飖[4](2010)在《《比丘尼传》中比丘尼禅修状况略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比丘尼传》有许多习禅的比丘尼。她们习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修习禅观的路数,另一类为修习禅诵的法门。比丘尼通过禅定,在娑婆世界获得了心灵的平静和安宁。(本文来源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谭芳[5](2010)在《《比丘尼传》之《景福寺慧果尼传》疑点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据南北青州分属二地,故疑景洼崴聛K非由傅弘仁所建。且查僧伽跋摩到达中国的时间,来推断出北方尼受戒之始的准确时间。(本文来源于《文学界(理论版)》期刊2010年06期)
刘鹏[6](2010)在《梁代僧尼传记中的话语权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中古的僧尼传记长久以来是学者描绘早期佛教史的案头必备材料。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僧尼传记在宗教、史学、文学、思想、语言等领域均有其价值。而如此具有复杂特性的传记作品仍然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本文即以梁代两部重要的僧尼传记——《高僧传》和《比丘尼传》为研究对象,尝试从新的角度进行讨论。在方法上,既有别于传统实证主义的研究,也不同于后现代叙事学的分析,而是另辟蹊径,以具体的个案为切入点,结合整个历史的背景,考察不同的“话语权力”如何渗透进僧尼传记的书写。具体而言,分别从王者、士大夫和僧史家这叁大方面的“话语权力”着手,看它们在中古僧尼传记里面如何汇聚,如何形成僧尼传记的叙述和思想。本文首先以僧权面临王权挑战为背景,分析僧尼传记如何回应这种挑战,描绘佛教徒心目中的理想王权。转而从文本的世界进入到现实的世界,探讨梁武帝的王权意志对僧尼传记写作的促动和影响。在王权对僧尼传记的冲击过后,本文将视点转移到六朝吴越士人的观世音信仰上,考察知识精英如何利用自已的声音将他们的佛教信仰传递给大众。最后讨论的是僧史家权力与僧尼传记的关系。一方面从编排和叙述的角度看僧史家如何建构中土佛学体系;另一方面则从故事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梦境叙述如何被僧史家用以“阐释”历史,制造宗教神秘气氛。本文的附录讨论僧尼传记中的疾病叙述,这些叙述透露出佛教对疾病的看法。通过对僧尼传记的“话语分析”,本文尝试从更多的角度来拓展对中古僧尼传记的研究,并由此反思佛教历史的“形成”方式。(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0-04-14)
邱少平,张艳霞[7](2009)在《从《比丘尼传》看东晋至南朝时期妇女出家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南朝梁宝唱所撰《比丘尼传》中,透露出当时比丘尼出家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普遍崇佛的大环境影响所致;另一方面则是个人原因,如生活贫困、婚姻不幸、疾病缠身等等。(本文来源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贾禄娟[8](2009)在《《比丘尼传》复音形容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比丘尼传》是南朝梁释宝唱所写的一部比丘尼传记,是中古时期比较有价值的语料。文章选取《比丘尼传》中的复音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类型进行了分类统计,并浅谈汉语双音化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刘飖[9](2008)在《释宝唱与《比丘尼传》》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朝梁代僧人释宝唱的着作《比丘尼传》,记载了晋、宋、齐、梁四个朝代贞心高节的六十五位出家女性——比丘尼的事迹。同时它也是佛教经藏《大正藏》与《卍续藏》中唯一一部记载比丘尼事迹的着作(民国释震华的《续比丘尼传》目前各种汉文大藏经不见收录。《卍续藏》第八十八册有彭际清的《善女人传》以及《东国僧尼录》。《善女人传》是在家女性佛教徒的传记;而《东国僧尼录》中只有一位“金氏”比丘尼。),因此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宝唱与《比丘尼传》的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比丘尼传》进行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方面的研究。一是从历史史料学的角度对《比丘尼传》中的不见于其它史籍的资料加以引用,从而来进行佛教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研究。本文主要解决了宝唱的生平事迹、《比丘尼传》的成书原因以及魏晋南北朝比丘尼的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等等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综合论述了前人对于宝唱与《比丘尼传》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解决宝唱生平事迹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宝唱生平事迹的记载主要见于唐道宣的《续高僧传·宝唱传》,该传记录了宝唱入佛门之前的生活,入佛门之后跟随其师僧佑学习律学,撰述僧传以及帮助梁武帝编纂佛教书籍等等事件,展现了宝唱虔诚奉佛、弘扬佛教、勤奋撰述的一生。但是,这篇僧传的缺点是叙事前后颠倒之处颇多,而且在宝唱的一些撰述书籍的时间的记载上,与佛经目录上的记载不同,明显出现了错误。因此,本章笔者在《释宝唱年谱》(见《附录》)的基础上,对宝唱的生卒年、宝唱的交游等等问题作出了考证,对宝唱的着述加以了整理。我们认为,释宝唱是中国古代的佛教目录学家,佛教人物传记作家,在佛教义学上是一个以研究律学为主的律学僧人。第二章:探讨《比丘尼传》产生的原因。任何一个事物的产生总有其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本章正是遵循着这一思路来研究的。《比丘尼传》能够在南朝梁代产生有其时代因素和宝唱个人的主观条件两个方面的原因。梁代佛教发展十分兴盛的时代氛围是《比丘尼传》能够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在梁代佛教兴旺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却出现了僧尼不守戒律,比丘和比丘尼僧格的普遍沉沦,在这种情形之下,以研究律学为主的律学僧人宝唱为重振佛门的戒律,更是为了给当代以及后世的比丘尼树立“典范”,所以促使他撰述了《比丘尼传》。《比丘尼传》的产生也与以女性作为传主的传记书籍在宝唱之前已经出现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本章同时也对两晋南北朝的僧侣传记书目和《比丘尼传》产生之前的女性传记书目进行了整理。第叁章:探讨《比丘尼传》的史料来源问题。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主要是从历代僧传,正史史传,小说,类书以及墓志中辑录《比丘尼传》中没有立传的魏晋南北朝比丘尼的事迹。这一节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整理魏晋南北朝比丘尼的史料。第二节探讨《比丘尼传》的史料来源,《比丘尼传》的史料,主要来源于宝唱亲身见闻的材料、宝唱搜集阅读过的书籍文献资料以及碑刻资料:因为《比丘尼传》在撰述的过程中使用了《宣验记》和《冥祥记》中的史料,所以本章的第叁节和第四节比较《比丘尼传》与《宣验记》,比较《比丘尼传》与《冥祥记》在使用同一史料时不同表述的原因,进而探讨宝唱撰述佛教史传的原则。宝唱撰史的原则是“不尚繁华,务存要实”,也即是“求真”、“求实”的撰史观念。第四章:探讨《比丘尼传》的流传及影响。本章分别从佛教教内和教外书籍对《比丘尼传》的着录和《比丘尼传》对后世僧传写作的影响两个方面来讨论,说明《比丘尼传》一书的出现引起了后世对于比丘尼这一群体的重视和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庄圆[10](2007)在《东晋南朝时期尼僧社会生活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比丘尼之兴发源于爱道。登地证果,仍世不绝。列之法藏,如日经天。”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文化相融相抗,相摩相荡,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开辟了崭新的舞台。尼僧作为佛教中的新生力量,在崇佛的历史环境中逐步发展、壮大。她们对推动佛学文化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尼僧有必要加以新的审视。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尼僧尤其是魏晋南朝时期尼僧的重要史料,莫过于《比丘尼传》。《比丘尼传》四卷,梁释宝唱撰。宝唱,俗姓岑,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续高僧传》卷一有传。尼僧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地理等诸多方面,本文仅是笔者有关东晋南朝尼僧社会生活的研究心得,是以探讨东晋南朝的佛教历史地理为核心,兼及与此相关的一些重要专题,并非面面俱到的尼僧社会生活史。本文从尼僧籍贯的地理分布、尼僧驻锡地及尼寺的地理分布、尼僧家庭出身、出家原因及修证成就、尼僧僧官制度、尼僧交游等内容论述东晋南朝时期尼僧的社会生活。尼僧籍贯的地理分布,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研究东晋南朝的佛教尤其是这一时期尼僧力量的发展,对《尼传》所述东晋、宋、齐、梁四朝的尼僧籍贯作了逐一考察。尼僧驻锡地及尼寺的地理分布,探讨尼僧驻锡地的分布,其实目的和探讨尼僧籍贯分布一样,都是试图从一个侧面来研究佛教发展的地域差异。通过《尼传》的记载,分析了东晋南朝时期尼寺的地理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尼寺作了考辨。尼僧家庭出身、出家原因及修证成就,通过分析尼僧家庭出身、出家原因来探讨两者与尼僧修证成就之间的关系。东晋南朝时期出身高级官吏家庭的尼僧少。之又少。其主体为出身一般官吏家庭和寒素家庭,尤以寒素家庭为主,但又多受过基础的诗书教化。文章分篇考察因(1)家世奉佛,少小即入空门、(2)因缘俱足,宿根慧解而潜心事佛、(3)因疾病发愿而出家、(4)因家道变故或遇离乱等外界原因而出家等四个原因而出家的尼僧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家庭出身、出家原因与修证成就的关系。尼僧僧官制度,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南朝时期完整的僧官系统包括中央僧官、地方僧官和基层僧官叁类。从《尼传》的记载来看,东晋南朝时期的尼僧僧官制度亦大致如此。因《尼传》中有关地方僧官的资料并不多见,因此本章重点就中央僧官、基层僧官系统加以展开。尼僧交游,结合相关史籍对东晋建福寺康明感尼、宋景福寺法辩尼、齐崇圣寺僧敬尼、梁成都长乐寺昙晖尼等四位尼僧的交游情况作一选择性的考证。(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比丘尼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比丘尼传》[1]的作者是南朝梁代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庄严寺释宝唱。此书是现今留存的最早的一部记载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佛教典籍。记载有关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书籍,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有两本书——宝唱的《比丘尼传》和民国释震华的《续比丘尼传》。因此这部《比丘尼传》的价值就显得更加的珍贵了。比丘尼在佛教僧团中的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比丘尼传论文参考文献
[1].白春霞.东晋南朝比丘尼自主性社会活动及影响因素探析——以《比丘尼传》为中心[J].管子学刊.2016
[2].刘飖.《比丘尼传》所载古代比丘尼的风范[J].法音.2012
[3].刘飖.论僧传中的神异现象——以《高僧传》和《比丘尼传》为例[J].中国文化研究.2011
[4].刘飖.《比丘尼传》中比丘尼禅修状况略论[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5].谭芳.《比丘尼传》之《景福寺慧果尼传》疑点解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0
[6].刘鹏.梁代僧尼传记中的话语权力[D].复旦大学.2010
[7].邱少平,张艳霞.从《比丘尼传》看东晋至南朝时期妇女出家的原因[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
[8].贾禄娟.《比丘尼传》复音形容词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
[9].刘飖.释宝唱与《比丘尼传》[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0].庄圆.东晋南朝时期尼僧社会生活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