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的研究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的研究

黄克强[1]2004年在《我国管理层收购(MBO)中的融资及其衍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管理层收购(MBO)作为近期资本市场的一个热点,已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MBO作为杠杆收购的一种形式,融资体制建设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政策和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尚未建立,MBO中的融资问题变得异常突出。因此及时研究我国MBO中的融资问题,对推动MBO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有关MBO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了金融创新方式在我国MBO融资中的运用,重点分析了MBO信托、MBO基金的运用,并结合案例进行了讨论;接下来研究MBO融资收购后的偿还问题,偿还是融资活动的延续,也是整个融资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以已经实施MBO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1999年至2003年的分红数据与所有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证实MBO融资收购后是否存在高分红倾向;最后用会计研究方法研究高分红股利政策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从而探求因融资问题引发的高分红股利政策,进而影响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 信托方式和MBO基金方式可以有效解决我国MBO中的融资问题。2、 MBO融资收购后存在着明显的高分红倾向。3、 MBO对公司业绩有影响,但不显着。通过对上述研究结论的分析,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供有关决策者参考。

胡杰武[2]2011年在《中国管理层收购市场及其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上市公司私有化和杠杆收购相结合而产生了特殊的管理层收购方式以来,管理层收购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它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而目前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从早期的边缘性收购方式成为当今西方国家主流的收购方式之一,为这些国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全民福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目前还有叁十七万多亿的国有资产,这些国有资产无论是从经济效益与效率,还是从社会效益来看,都仍然不如民营企业。大量的国有企业的存在,造成了整个经济的体制性无效率。因此将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改造成为一般竞争性企业应是我国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和战略任务。目前所倡导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经济绩效并没有显着改善。根源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国家继续在股份公司中占有大股份,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进行干预和控制。因此从长期来看,非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的最终改革方向应是国家退出大股东地位,尤其是处在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而管理层收购,无论是从西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来看,都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较好方式。本文收集整理了1997-2008年10余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全部案例,并在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相比于同类研究,本文通过增加样本容量、扩大样本期间、拓宽业绩指标的覆盖面等途径,采用因子分析法与方差检验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包括股权出让方的财富效应,流通股股东的短期和长期财富效应等。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已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每股收购价格并不显着低于每股净资产。因而如果说国有企业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那么流失并不发生在定价过程中,而是发生在价款支付过程中以及地方政府为了防止失业而给予管理层收购价格折扣方面,该结论显着不同于以往国有资产定价过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流行结论。本文的实证研究还表明,我国已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没有产生财富效应。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市场环境不成熟,使得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的两个重要来源:降低代理成本和产生节税效应都不能发挥作用。但鉴于管理层收购在明晰国有企业产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应努力加强管理层收购的市场环境建设,目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错误的。自2005年全面停止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后,经过6年的发展,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市场环境日趋成熟,影响管理层收购效益发挥的因素日渐消除,尤其是在管理层收购的法律规范和并购融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许多重大突破,因而我国应逐步放开国有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禁止向管理层转让的暂行规定,尤其是处于竞争领域的,非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国有企业,让各类主体在国有股权转让中平等竞买,使管理层收购这种西方主流的收购方式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韩笑[3]2012年在《管理层收购对公司治理机制影响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叁十余年,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多数企业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管理者激励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了优化我国企业产权结构、构建合理企业结构、健全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进行了积极且卓有成效的探索。此后,“管理层收购”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华大地蓬勃发展。管理层收购在国外是一种成熟的企业所有权变更方式。无论是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荷兰等欧洲大陆还是在美国,甚至亚洲日本,管理层收购作为企业并购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广泛受到认可。其根本原因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实行管理层收购的企业的确由于所有权结构的变化而实现公司治理机制的变革,创造了财富。这对于中国众多国有企业及其控股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对于非国有企业的并购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事实也确实如此,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中小国有企业改制总数中,有半数左右最终以MBO的方式实现,管理层收购由“暗”入“明”,饱受争议。一方面,它激发了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避免了外资并购所带来的经济安全隐患,充分发挥了私人资本在企业改制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原有企业结构的特殊性,管理层收购被认为非但不能改善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反而导致了大规模国有资本流失。笔者通过对国内超过60起管理层收购的分析认为,管理层收购的确为我国企业法人制度改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客观上并非所有的管理层收购都能起到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相当一部分管理层收购在收购结束后出现了管理层一股独大,企业利润以过高比例分红派息等形式向管理层输送等现象。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管理层收购进行了逐渐深入的理论研究。从MBO概念介绍到MBO实施及其效果的规范、实证研究。而研究重点则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论证MBO在我国实行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具体包括对我国MBO的实施动因、资金来源、信息披露等各方面的分析总结;其二,考察已经实施的MBO是否存在财富创造效应,这方面多以实证研究为主,采用事件研究法对MBO前后股东财富情况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现有研究在为我国管理层收购实施做出贡献的同时存在一些不足:(1)对管理层收购的概念界定不明确,局限了理论研究的适用范围;(2)管理层收购对企业最显而易见的改变是带来了原有股权结构的变革,但深层次而言是带来了公司治理机制的变革,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前者而缺乏对后者的足够重视;(3)对现有案例研究过于宽泛,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案例对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探究管理层收购是否能够为企业创造财富,应以其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作为切入点,即考察管理层收购前后公司治理机制的变化。须知,现代企业制度以健全的治理结构、合理高效的治理机制为根本,只有对公司治理机制充分产生积极作用的MBO才能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认为,管理层收购的动因与资金来源应得到更多的重视。这是由于,针对已经发生的管理层收购,相对于其他因素——诸如实施途径、股权定价、信息透明程度、法律遵守情况等——管理层收购的实施动因、资金来源直接决定了MBO的经济后果,包括目标企业公司治理、发展经营战略的变化等。基于上述考量,本文以案例研究的方法为主,以MBO的实施动因与资金来源为切入点,分别选取不同案例,对其管理层收购前后公司治理机制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典型案例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在案例选择上,笔者搜集整理了过去二十年发生的超过六十起管理层收购,按照以下条件进行了筛选:第一、管理层收购操作过程合乎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第二、透明度高保证有关信息可以充分获得,第叁、相关变量具有可比性。以此为基础,共选择四个案例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双汇发展管理层收购和TCL集团管理层收购为一组,主要研究不同实施动因下的MBO对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同影响,其中,前者具有极强的行政色彩,是典型的政府推动下以改变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为目的,后者则由企业管理层提出,以改变原有激励机制为目的,符合市场机制下西方主流管理层收购特征;此外选择佛塑股份管理层收购和全兴股份管理层收购为一组,主要研究不同资金来源下的MBO对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同影响,虽然二者总体上都属于债务性融资来源,但具体而言,前者通过金融机构提供过桥贷款融资,后者则借道信托资本,分属两类典型的债务融资途径。针对每一案例,笔者在管理层收购基本过程介绍的基础上,对管理层收购前后该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具体涉及公司股权结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的变动,之后将每组的两个案例结合加以对比,从而分析在不同变量约束下,管理层收购是否会对企业公司治理机制产生积极影响。本文的结构安排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第二章对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进行了文献综述,第叁章介绍了我国近年来管理层收购的概况并分析了其主要共性和特点。第叁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两章分别从收购动因作和收购资金来源的角度,对经典案例的收购过程、收购结果进行剖析,比较最终管理层收购对二者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从而得出不同控制变量下管理层收购对公司治理的不同作用。第四部分是第六章,主要对前文案例分析的结论加以总结,最终提出政策建议并做出前景展望。针对管理层收购,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各个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卓着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期待能够做出以下创新: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内现有管理层收购的研究要么集中在MBO的具体操作程序介绍上,要么集中在我国企业MBO的可行性上,大都忽视了管理层收购对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本文正是从公司治理机制入手,试图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索。最终通过案例证明,符合市场化动因下的管理层收购相较于政府主导以改变原有股权结构为目的的管理层收购而言,能够更好地起到改善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而以债务融资作为资金来源的管理层收购都未能起到有效的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目前特别是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偏向于单一的研究方法,而在案例研究法的采用上,又大多偏重于对某一案例的独立分析。本文在理论总结的基础上将有关案例分组进行对比分析,更加直观地反映出不同控制变量下MBO对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同影响。在案例选择上,本文并未按照之前惯常做法,即以发生较早的管理层收购或广为外界所关注的管理层收购为研究案例,而是结合研究目的,选择相应研究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管理层收购,将以往未受到重视的MBO案例纳入研究视野。

高云[4]2011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市场反应及绩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管理层收购(MBO)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出资购买自己公司部分或大部分股份,以获取该公司控制权的行为。国外学者对MBO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实施MBO企业的经营绩效明显提高,为股东创造了溢价收益,而且这种收益的持续性很强。近几年来,在国有产权改革的大环境下,管理层收购这一收购方式成为我国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注意和研究。支持实施管理层收购这一模式的人认为其是解决国有企业产权问题和管理层激励问题的一剂良方,而反对者则认为在我国国内实施的管理层收购实质是瓜分国有资产的一场“盛宴”。在我国,管理层收购是否能像国外一样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为股东创造财富呢?大多数学者在对国内实施了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后发现,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企业的经营绩效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甚至在一些企业中经营业绩较之前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得出在国内实施管理层收购有负效应的结论。本文在对管理层收购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和对国内外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介绍,然后对管理层收购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进行了相关介绍,最后采用事件研究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2001-2006年期间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45家上市公司在发布实施MBO公告前后共20个交易日的股票价格和实施MBO前后4年中的全面反映公司绩效的14项财务指标数据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经过研究得出上市公司发布MBO公告并没有给股东带来财富效应,并且经过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MBO后公司的绩效在较长的时间内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比实施MBO前公司的经营绩效有所下降。最后针对所得出的结论给出了完善我国实施MBO的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使MBO完全发挥在产权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任自力[5]2005年在《管理层收购(MBO)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探讨管理层收购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发展现状与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重点围绕管理层收购的主体法律制度、融资法律制度和国有资产转让定价法律问题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论文共分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论文的选题动机、准备研究的主要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二章:管理层收购的含义及其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管理层收购的概念与特征、起源与国外发展状况、以及其理论基础。论文先简要介绍了对管理层收购含义的理解以及其与相近概念之间的关系。之后,论文重点对管理层收购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概况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地介绍与分析。论文认为,管理层收购最基本的法理基础应是代理成本理论,要准确理解这一点,必须把握住企业本身作为生产性组织体的客观性质。论文同时认为管理层收购后目标企业绩效的改善可能来自于既有财富的转移、新价值的创造,或二者兼而有之。第叁章: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发展现状分析。本章在归纳并分析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发展叁个阶段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特点与原因、以及中外管理层收购的主要差异进行了探讨。论文认为,中国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本土”意义在于实现国有及集体企业的产权改革和企业治理结构的改良。论文分析认为,中国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初步条件已基本具备。第四章: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主体法律制度研究。在收购主体方面,论文在总结归纳国内企业管理层收购的主体类型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的收购主体均存在明显的局限。信托机构作为未来收购主体的主要类型,其实力与信用基础尚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受到的不当法律限制应尽早废止,其税费制度亦亟需健全。在管理层收购目标企业的范围方面,论文认为,国家不应以法律或政策预设管理层收购目标企业的范围,现行将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公司等排除在管理层收购之外的做法不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第五章: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法律制度研究。本章在对国外管理层收购融资的主要模式及其各自特点、对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的现状与主要模式及其局限进行系统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困境的突破有赖于信托立法的进一步完善和企业金融管制的放松,应赋予企业更大的融资自由和更多的融资选择。

田谧[6]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管理层收购(MBO)这种新型的杠杆融资方式,在国外被普遍使用并且得到广泛认可。而在我国,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式,却遇到了法律法规、操作方式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我国的管理层收购能否真正提升企业的绩效,能否起到长期激励的效应,管理层收购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成为了目前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关注的焦点。本文参考了大量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之后,将MBO的动因归结为:对其持肯定态度的财富创造论和对其持否定态度的财富转移论。通过对国内外实施MBO的公司的特点对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我国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证方面,本文选取了2000——2005年间实施MBO的49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从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现金能力、费用比率六个方面选取20个财务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财务指标分析法、相关的统计方法对企业实施MBO的效率在[-1,+2]时间窗内进行实证分析,建立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前后的绩效综合评价模型。通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分析及趋势比较,研究了管理层收购对目标公司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是:我国MBO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较低,企业绩效在MBO期间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MBO并没有为企业创造财富,反而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恶化。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出发,对我国管理层收购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强化市场约束,完善现有的法规监管体系;严格审查收购主体资格;合理选择实施MBO的目标企业;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规范融资行为与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上市公司MBO活动中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等,并且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丛小宁[7]2005年在《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MBO)的作用机理分析以及绩效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中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仍然处于一种低效益状况,这里一定有某种制度的动因。这个制度动因就是产权。管理层收购是在传统并购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收购方式。由于在明晰产权、强化激励等方面可以对企业管理、尤其是对管理层产生积极作用,管理层收购这一产生于西方的改革模式逐渐得到我国企业的认可。然而现实是各种“曲线MBO”大行其道,那么中国式MBO的作用机理究竟是什么?实施MBO之后的企业的绩效究竟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利用管理层收购帮助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可行性、操作方法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本文分析了管理层收购出现的理论与现实背景,简单介绍了管理层收购的基本概念与操作过程,主要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国有企业MBO的作用机理,提出中国企业现阶段运用MBO可能碰到的内部与外部障碍,并给出了基本的应对措施。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①采用事件研究法对MBO企业的行业分布、地域分布、主流的MBO方式以及收购目标等进行了分析,这些统计数据与上一章作用机理分析中的相关部分大致吻合,较好的反映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MBO的现状。②运用比较分析法,发现在对MBO企业的ROE和综合业绩与股市、行业的对比中,企业实施MBO当年其经营业绩比实施前好一些,但企业实施MBO后,各项指标基本上处于平均水平之下,且未有正向发展的趋势;③进一步的结合因子分析法进行的长期绩效分析的结果表明:样本公司在MBO发生前后叁年的时间里,其综合经营业绩是先升后降的。上述绩效实证结果与大众对MBO提高经营业绩的期望相左。最后根据作用机理分析,通过分析有代表性的案例,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政策,本文提出了推进管理层收购应用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 ①采用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交易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力求挖掘出中国式MBO 的内在本质;②采用比较分析以及因子分析法等对国企的MBO 现状进行统计特征以及绩效实证研究,检验论证作用机理研究;③运用比较分析以及长期绩效法,在检验单项重要指标的同时,引入了檀向球的经营业绩综合测评体系对公司的整体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估。

史兴华[8]2016年在《管理层收购:公司发展的利器还是财富转移的工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实践中,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作为一种特殊的杠杆收购方式在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改善公司经营业绩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价值。1995年,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开始引入这种企业重组方式,借此加快我国改革公司产权制度的步伐,有效撤出其中的国有资产。但是,由于我国相关立法的滞后和信披制度的不完善,管理层收购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实操过程不规范、信息不透明、财富转移和国有资产流失等诸多问题。因此,2005年政府直接叫停了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股份向管理层转让,但是近几年来各种“曲线”或“隐性”MBO应运而生,巧妙避开了政策限制,羚锐制药MBO就是其中既典型又有代表性的一例。曲线MBO着眼于实质性控制,具有浓烈的中国色彩。不可否认,它是我国国企改制中的一项举足轻重的创新举措,但同时它也是一种利用了现行政策和监管漏洞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并积极应对曲线MBO所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此外,我国现阶段的管理层收购基本以曲线的形式为主,所以对其带来的经济后果进行深入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而且当前国内学者很少将研究重点放在曲线MBO的经济后果分析上,大部分都还只是停留在阐述概念和研究政策方面,很少有学者能狗结合最新案例,并且对其财务数据进行深入剖析,因此本文填补了这一空白,为丰富曲线MBO的行为研究增添了理论基础和案例支撑,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全面梳理了四大相关理论,认真研读了管理层收购的实施过程和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并单独分析了我国MBO的运作机理、适用范围、实施条件和难点,然后以羚锐制药管理层曲线MBO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管理层通过收购公司第一大股东从而间接取得公司控制权实现MBO的过程和实施MBO前后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资本市场的反应。从结果来看,虽然羚锐制药的MBO依然存在地方政府配合、信披不及时不完善、利益输送等MBO的典型特征,但是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因为MBO给公司的经营带来了积极的正向作用,资本市场也给MBO传达了正面的信心。因此,我们不应该绝对性摒弃MBO政策,而是需要再度思考和设计制度,对MBO加以正确引导。最后,本文对我国曲线MBO的发展提出建议。

史长勇[9]2003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竞争加剧等各方面原因,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重新配置的一种崭新方式。但是,由于管理层收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不是所有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企业都能获得成功,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转轨过程中,管理层收购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制约,这使得我国管理层收购与国外现有的管理层收购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首先从现有产权制度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出发,在西方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上从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家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叁个方面对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接着,本文又比较分析了实施管理层收购中英美和前苏联及东欧模式所表现出的不同状况和特征,并针对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所经历的历程及所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绩效表现进行了研究。为了避免单一绩效指标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状况的不足,本文选取了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多个财务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法构造了评价企业绩效的综合函数。通过整体实证检验,本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已实施管理层收购企业的综合绩效明显好于未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对比公司。同时通过对单项财务指标进行配对检验,发现在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增长率等部分财务指标上两组对比公司存在着显着差异,而其它指标则差异表现不明显。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分析中则发现两者之间并没有显着的相关性。随后,本文又对管理层收购可以提高公司绩效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一是可以降低代理成本;二是委托人与代理人多次重复博弈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结果;叁是在管理层收购的过程中可以甄别管理层经营才能。最后,本文针对我国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经济环境,提出了完善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对策和思路。

么迎雪[10]2011年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的财务绩效研究》文中指出管理层收购是一种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杠杆融资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股份的收购方式。MBO是通过设计管理层既是企业所有者又是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希望管理层在自我激励机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笔者通过对国内已实施过MBO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他们的财务绩效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MBO是否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良好发展。通过本文对样本公司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营利能力看,整体营利能力在进行MBO后出现了减弱的迹象,但MBO行为并未使上市公司的营利能力造成明显影响;从营运能力看,上市公司进行MBO后,应收账款周转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得到了显着增强;从偿债能力看,MBO行为对上市公司偿债能力造成了显着影响,使其偿债能力明显下降;从成长发展能力看,MBO行为导致了上市公司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显着下降,上市公司的成长发展能力在MBO后出现了下降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综合绩效得分观察:MBO后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综合得分并未超越MBO前,MBO并未给上市公司带来整体财务绩效的提高。总上可知,以我国现有的条件上市公司进行MBO还不够成熟,不适合对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控股企业进行MBO。

参考文献:

[1]. 我国管理层收购(MBO)中的融资及其衍生问题研究[D]. 黄克强. 浙江大学. 2004

[2]. 中国管理层收购市场及其环境研究[D]. 胡杰武. 北京交通大学. 2011

[3]. 管理层收购对公司治理机制影响的案例研究[D]. 韩笑.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4].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市场反应及绩效分析[D]. 高云. 西南大学. 2011

[5]. 管理层收购(MBO)法律制度研究[D]. 任自力. 中国政法大学. 2005

[6].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绩效研究[D]. 田谧. 西北大学. 2008

[7].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MBO)的作用机理分析以及绩效实证研究[D]. 丛小宁. 重庆大学. 2005

[8]. 管理层收购:公司发展的利器还是财富转移的工具?[D]. 史兴华. 苏州大学. 2016

[9].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D]. 史长勇. 重庆大学. 2003

[10].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的财务绩效研究[D]. 么迎雪. 暨南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