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行人下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参数化建模,行人保护,代理模型,优化设计
行人下肢论文文献综述
何强,付月,许慧杰,陈如意,王菊[1](2019)在《面向行人下肢损伤分析的汽车前端结构参数化设计和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行人保护测试及评价标准正式纳入C-NCAP中,汽车行人保护性能面临更加严苛的设计要求。本文为减小正面碰撞(Y=0)中汽车前端结构对行人下肢的伤害,在已有的CAE半车模型基础上,选择对行人腿部保护性能影响显着的关键部件——前罩板、上部防撞杆、防撞横梁和下支撑板,以构成简化模型,并基于简化模型进行参数化建模。然后,提出了一套整合集成试验设计方法,代理模型技术,全局优化算法的一体化流程,以减小行人下肢损伤为优化目标,对关键部件的空间相对布置进行匹配优化。最终,建立了一个汽车前端关键部件的布置参数匹配的最优构型,有效地降低了行人下肢损伤指标。(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Forum of Automotive Traffic Safety(INFATS 2019)》期刊2019-11-14)
张志飞,金玮,徐中明,陈钊,石登仁[2](2019)在《面向行人下肢保护的蜂窝铝吸能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行人小腿与某乘用车前端结构的碰撞有限元模型,而仿真分析发现行人腿部损伤指标在保险杠正中心Y_0处的胫骨加速度峰值和靠近吸能盒Y_(390)处的胫骨加速度峰值与膝部弯曲角峰值均超过了安全阈值。为改善汽车行人下肢保护性能,根据该车前端吸能空间设计了6种不同蜂窝胞元边长、5种不同蜂窝胞元厚度的蜂窝铝吸能结构,通过分析30组蜂窝铝吸能结构在Y_0处所对应的行人腿部综合伤害指标和比吸能的变化趋势,确定了对行人腿部保护性能较好的蜂窝铝胞元边长为14 mm。然后以吸能盒位置Y_(390)处行人腿部综合伤害指标最小为优化目标,运用软件Hyperstudy和LS-DYNA集成优化的方法以蜂窝铝吸能结构前盖板与蜂窝芯的厚度为变量进行优化。优化后靠近吸能盒Y_(390)处和保险杠正中心Y_0处的行人腿部3项伤害指标均大幅降低,且满足法规安全阈值要求,优化后的蜂窝铝吸能结构有效地改善了该车的行人下肢保护性能。(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金玮[3](2018)在《面向行人下肢保护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中国目前人口众多,道路交通资源相对于庞大的人口而言表现出不足的态势,恶劣的道路交通状况增加了行人-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频率。一般情况下,当行人与汽车发生碰撞时,往往是行人下肢与汽车前端结构先发生碰撞接触,所以行人下肢是碰撞交通事故中受伤风险较高的部位,而汽车前端结构是影响行人下肢保护性能的主要因素。本文运用有限元仿真分析了某款车型的行人下肢保护性能,采用泡沫吸能结构和蜂窝铝结构对汽车前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使该车具有良好的行人下肢保护性能。论文首先在前处理软件Hypermesh中建立了整车简化模型与刚性腿的有限元碰撞模型,运用LS DYNA软件进行求解计算。通过分析检查模型总能量变化曲线和质量缩放曲线,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根据GTR9法规,对Y_0和Y_(390)碰撞位置处的行人腿部伤害值仿真结果进行与法规阈值的对比发现该车行人腿部保护性能较差,Y_0处胫骨加速度超标,Y_(390)处胫骨加速度和膝部弯曲角超标。引入泡沫缓冲吸能结构,对矩形、C形以及梯孔形3种不同截面的EPP泡沫吸能结构进行了仿真计算,选取了一种对行人腿部保护效果最好的截面。在此截面基础上,又选取3种常见泡沫密度对该车行人腿部保护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结果发现,优选后的泡沫吸能结构改善了行人腿部保护性能,但在Y_(390)碰撞点处胫骨加速度以及膝部弯曲角还是超过了法规安全阈值,需要引入吸能效率更高的缓冲结构来改善该车的行人下肢保护性能。论文最后根据该车前端吸能空间的大小设计了6种不同边长的蜂窝铝结构,然后赋予每种蜂窝结构5种不同的厚度,组成30组全因子仿真实验,通过分析30组模型在Y_0碰撞点处所对应的行人腿部伤害值情况,确定了边长为14mm的蜂窝铝结构对行人腿部保护效果最好。以行人腿部综合伤害指标MSE最小为优化目标,以蜂窝结构前盖板和蜂窝芯的厚度为变量,构建了响应面拟合模型,进行了基于近似模型的优化仿真,并与软件集成直接优化进行了对比。优化后的汽车前端结构在Y_(390)处的胫骨加速度峰值、膝部弯曲角峰值和膝部剪切位移峰值下降明显,叁项行人腿部伤害指标都低于法规安全阈值要求,MSE从1.794下降到0.348;Y_0处的叁项行人腿部伤害指标也都低于法规安全阈值要求,MSE从0.518下降到0.326,优化效果明显。结果表明蜂窝铝吸能结构能较好地改善该车前端结构的行人下肢保护性能。(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王丙雨,聂进,Dietmar,OTTE,王方,韩勇[4](2018)在《碰撞速度和行人年龄对下肢严重损伤风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真实交通事故中的行下肢损伤风险。应用了"德国深入事故调查研究"(GIDAS)数据库中的带有行人下肢损伤的404个案例,采用逻辑回归的方法,研究了汽车碰撞速度和行人年龄对行人下肢严重损伤(AIS2+)以及胫骨/腓骨骨折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碰撞速度和行人年龄都是影响行人下肢AIS2+损伤和胫骨/腓骨骨折风险的显着性因素。在所用样本中,当碰撞速度为47.5 km/h时,行人下肢AIS2+损伤风险为50%;当碰撞速度高达64.5 km/h时,胫骨/腓骨骨折风险为50%。同时,行人下肢损伤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本文来源于《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泉[5](2017)在《基于视频信息的交通事故中行人运动学及下肢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行人作为道路使用者中的弱势群体在交通事故中极易受到伤害。汽车安全技术和道路安全法规的发展对交通安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发达国家,道路伤亡总人数不断降低,但是行人伤亡的比例却在不断的上升。2007年至2013年间,美国道路死亡人数降低了23.3%,行人死亡占比却增长了3%;德国道路死亡人数降低了32.5%,行人死亡占比却增长了3%;日本道路死亡人数降低了34.1%,行人死亡占比却增长了4%。因此,汽车技术的发展对于车内乘员和道路弱势群体的保护作用是不均衡的,在中国,行人在交通事故中的中的伤亡数量有所降低,但每年依然有1.5万行人死于交通事故。所以,以行人为代表的道路弱势群体在交通事故中需要获得更多的保护措施。本研究的目的是根据行人交通事故视频信息,分析行人交通事故的发生特征。借助视频信息的优势分析行人在碰撞前的应急姿态,行人在碰撞过程中的运动学响应,行人的落地机制等信息。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行人的损伤机理,并借助数值分析的手段对行人的落地损伤和跑步姿态下的下肢损伤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研究从网络上收集了200个行人交通事故视频,并基于CIDAS数据采集编码建立针对于行人事故视频信息的行人交通事故调查数据库。对行人碰撞前后的运动学响应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事故发生前有24.2%的行人表现为跑步的姿态,17.7%的人表现为急停后退躲避的姿势,还有10.5%的人保持着正常的走路姿态。另外我们在视频中发现了道路上的车辆可能是造成驾驶员视觉障碍的重要因素,有45%的事故中驾驶员的视野受到道路上其他车辆的影响。另外,在行人-车辆碰撞过程中,由于人体身材特征的原因较易发生旋转,特别是在前部低矮的轿车碰撞行人或高速碰撞事故中。本文还根据行人落地的运动学响应和落地姿态对行人的落地机制进行了分类,发现行人被抛起后水平落地的概率最高。多刚体动力学模型是研究行人损伤的重要工具。在事故视频中我们发现车辆碰撞行人后通常会导致行人被抛起并在空中旋转后落地,据此我们建立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行人落地旋转角度与行人头部落地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发现,随着碰撞速度的增大,行人旋转角度呈线性增大趋势,前部结构低矮的车型易造成较大的行人旋转角度。低速碰撞下,行人头部与地面碰撞造成的行人头部损伤比与车辆碰撞造成的头部损伤更为严重。高速碰撞下,行人头部与汽车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行人头部与地面碰撞造成的损伤与行人的旋转角度有重要关系。事故视频中我们发现,碰撞瞬间,行人跑步和急停后退的姿态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在以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多关注于行人正常步态下的损伤机理,并没有关注到行人的应急姿态对行人下肢损伤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THUMS V4.02人体有限元模型讨论不同姿态对行人下肢损伤的影响,发现跑步姿态下更容易造成行人下肢弯曲角度过大从而造成膝关节韧带的撕裂。同时研究了跑步姿态下,车辆前部结构参数对行人下肢损伤的影响。保险杠高度等参数对行人下肢损伤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厦门理工学院》期刊2017-12-01)
张冠军,秦勤,陈峥,曹立波[6](2017)在《SUV前端造型对行人下肢损伤影响的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在造型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汽车的行人碰撞安全性能,以提高汽车的开发效率和行人安全性,提取了77款SUV侧视图的轮廓线及其特征参数,构建并验证了SUV前端造型的简化有限元模型,并依据Euro NCAP评价规则进行行人安全性能仿真。以造型特征参数为自变量,损伤参数为因变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对有无扰流板的两类车型筛选出对下肢损伤有显着影响的造型特征参数,并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有前保险杠扰流板的SUV在造型设计时应增大保险杠中心离地高度、保险杠宽度和扰流板相对于保险杠的前伸量;无扰流板的SUV则应增大保险杠上参考线离地高度、进气格栅曲率半径,减小保险杠下参考线离地高度。建立在量产车型造型特征基础上的汽车前部简化模型通过Euro NCAP试验数据的验证,不仅能表征造型信息,也具备结构属性,对于结构设计前的造型设计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7年04期)
王丙雨,杨济匡,OTTE,Dietmar,王方[7](2016)在《车辆与行人碰撞事故中下肢损伤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行人与车辆碰撞事故中下肢损伤风险,并确定碰撞速度和行人年龄、身高以及体重等损伤相关参数值在下肢轻微损伤组和严重损伤组之间的分布是否存在显着差异。为此,首先从德国深入事故研究数据库(GIDAS)中挑选出354个带有行人下肢损伤的案例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接着利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行人下肢严重损伤风险函数模型,分析车辆碰撞速度和行人年龄、身高以及体重对行人下肢严重损伤风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碰撞速度和行人年龄是影响行人下肢严重损伤的显着性因素,而体重与身高不是影响行人下肢严重损伤的显着性因素;并且行人下肢严重损伤风险与碰撞速度以及行人年龄正相关。当碰撞速度为43 km/h时,行人下肢严重损伤风险达到50%。(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6年23期)
阮观强,何永旭[8](2016)在《基于行人下肢碰撞被动保护的SUV前保险杠收缩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逐渐受到很多行业的推广,火力发电厂脱硫脱硝的措施逐渐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火力发电厂的环保措施主要是针对脱硫脱硝措施进行展开,所以火力发电厂的脱硫脱硝措施是火电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篇文章主要是通过火力发电厂脱硫脱硝措施进行分析提出现在状况下存在的问题并且进一步提出解决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6年22期)
刘朝阳,陈吉清,兰凤崇,黄伟[9](2016)在《行人下肢生物力学模型在行人保护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经可靠性验证的中国50百分位成年男性下肢生物力学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汽车侧面低速碰撞仿真研究,分析了不同碰撞速度以及不同汽车前部结构对行人下肢生物力学响应和损伤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碰撞速度对行人下肢生物力学响应具有显着影响;且填充保险杠缓冲泡沫尤其是上窄下宽梯形结构泡沫、或适当降低保险杠高度均有利于改善汽车对行人下肢的友好性。(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6)
兰凤崇,黄伟,陈吉清,吴凯[10](2016)在《行人下肢高精度数值模型与损伤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研究汽车-行人碰撞过程中下肢的生物力学响应和损伤机理,基于人体解剖学结构建立了具有完整下肢组织结构和高仿生精度的成年男性行人下肢有限元模型.包括股骨、胫骨、腓骨、髌骨等下肢骨骼以及皮肤、肌肉、韧带、关节囊、半月板等重要软组织.针对长骨骨干断面几何不均匀的特征,提出以CT断面影像数据为依据,建立以真实皮质骨内外表面为边界实现皮质骨断面厚度和形状连续变化的长骨数值模型,对不同建模方式进行了对比,采用两层实体单元模拟皮质骨以获得相对较高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通过模拟相关生物力学实验,获得了行人下肢各部位的损伤参数,分析了皮质骨厚度变化以及不同撞击方向对下肢损伤参数和损伤机理的影响.上述损伤参数的获得可为我国汽安全性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10期)
行人下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行人小腿与某乘用车前端结构的碰撞有限元模型,而仿真分析发现行人腿部损伤指标在保险杠正中心Y_0处的胫骨加速度峰值和靠近吸能盒Y_(390)处的胫骨加速度峰值与膝部弯曲角峰值均超过了安全阈值。为改善汽车行人下肢保护性能,根据该车前端吸能空间设计了6种不同蜂窝胞元边长、5种不同蜂窝胞元厚度的蜂窝铝吸能结构,通过分析30组蜂窝铝吸能结构在Y_0处所对应的行人腿部综合伤害指标和比吸能的变化趋势,确定了对行人腿部保护性能较好的蜂窝铝胞元边长为14 mm。然后以吸能盒位置Y_(390)处行人腿部综合伤害指标最小为优化目标,运用软件Hyperstudy和LS-DYNA集成优化的方法以蜂窝铝吸能结构前盖板与蜂窝芯的厚度为变量进行优化。优化后靠近吸能盒Y_(390)处和保险杠正中心Y_0处的行人腿部3项伤害指标均大幅降低,且满足法规安全阈值要求,优化后的蜂窝铝吸能结构有效地改善了该车的行人下肢保护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人下肢论文参考文献
[1].何强,付月,许慧杰,陈如意,王菊.面向行人下肢损伤分析的汽车前端结构参数化设计和优化方法[C].Proceedingsofthe16thInternationalForumofAutomotiveTrafficSafety(INFATS2019).2019
[2].张志飞,金玮,徐中明,陈钊,石登仁.面向行人下肢保护的蜂窝铝吸能结构优化[J].汽车工程.2019
[3].金玮.面向行人下肢保护的汽车前端吸能结构优化设计[D].重庆大学.2018
[4].王丙雨,聂进,Dietmar,OTTE,王方,韩勇.碰撞速度和行人年龄对下肢严重损伤风险的影响[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8
[5].李泉.基于视频信息的交通事故中行人运动学及下肢损伤研究[D].厦门理工学院.2017
[6].张冠军,秦勤,陈峥,曹立波.SUV前端造型对行人下肢损伤影响的定量研究[J].汽车工程.2017
[7].王丙雨,杨济匡,OTTE,Dietmar,王方.车辆与行人碰撞事故中下肢损伤风险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6
[8].阮观强,何永旭.基于行人下肢碰撞被动保护的SUV前保险杠收缩系统研究[J].科技风.2016
[9].刘朝阳,陈吉清,兰凤崇,黄伟.行人下肢生物力学模型在行人保护研究中的应用[C].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6
[10].兰凤崇,黄伟,陈吉清,吴凯.行人下肢高精度数值模型与损伤参数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