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粮精粗比对奶牛消化代谢及乳脂肪酸成分影响的研究

日粮精粗比对奶牛消化代谢及乳脂肪酸成分影响的研究

王吉峰[1]2004年在《日粮精粗比对奶牛消化代谢及乳脂肪酸成分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用4头安装永久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泌乳奶牛(体重为483±21kg,泌乳日龄为175±6天)通过4×4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在不同精粗比日粮条件下苜蓿、羊草、玉米青贮及精料在奶牛瘤胃内动态降解率及其降解参数、纤维酶活性、瘤胃发酵模式及奶牛生产性能,同时研究日粮对泌乳奶牛DM、OM、NDF及ADF消化率、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peNDF)及乳脂肪酸成分的影响。4种不同日粮分别为30:70CW(粗料仅由羊草组成)、30:70CCA(粗料为玉米青贮+苜蓿+羊草)、50:50CCA、65:35CCA,共设4期试验,每期23天。通过尼龙袋法(in situ)研究表明,瘤胃降解参数a、b、c值在不同日粮组均无显着差异(P>0.10):有效降解率以精料最高,羊草最低(P<0.01);在30:70CW日粮条件下,苜蓿12h降解率(P<0.05)、玉米青贮12h降解率((P<0.10)均低于其它日粮组,而羊草在高精料65:35CCA日粮组6-24h时显着低于其它日粮组(P<0.05);且瘤胃内pH值显着低于其它组(P<0.01),在晨饲后4-6h低于6.1,瘤胃纤维分解酶活性有下降趋势(P<0.10)。65:35CCA及50:50CCA日粮组瘤胃内氨氮浓度显着高于30:70日粮组(P<0.01),瘤胃内乙酸浓度随精料比例的提高而降低(P=0.10),丙酸浓度、丁酸浓度及乙酸/丙酸比例差异极显着(P<0.01):30:70CCA日粮组乳脂率极显着高于30:70CW(P<0.01)。65:35CCA组产奶量、乳蛋白率及非乳脂固形物含量均极显着高于其它组(P<0.01)。30:70CCA组DM与OM进食量极显着低于其它日粮组(P<0.01),30:70CCA组能量进食量显着低于其它日粮组,30:70CW组DM、OM在瘤胃消化率(P<0.05)及全肠道消化率均(P<0.01)显着低于其它日粮组:NDF、ADF瘤胃及全肠道消化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30:70CCA日粮组采食时间及咀嚼时间显着高于其它日粮组(P<0.01);65:35CCA组采食时间、反刍时间及咀嚼时间显着低于其它日粮组(P<0.01)。peNDF日采食量范围为3.02-6.27kg(以DM计)),peNDF占日粮干物质的17.71%-37.32%。 不同日粮精粗比对各种脂肪酸进食量有显着影响(P<0.01),30:70CCA日粮组的油酸(C_(18:1))瘤胃氢化率最低(P<0.01):顺式油酸(cis-C_(18:1))在30:70CW及30:70CCA日粮条件下显着低于50:50CCA组和65:35CCA组(P<0.01)。亚油酸(C_(18:2))、亚麻酸(C_(18:3))及不饱和十八碳脂肪酸总和(Total C_(18)UFA)的氢化率在各种日粮条件下均无显着差异(P>0.05)。65:35CCA日粮组乳中豆蔻油酸C_(14:1)的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棕榈酸的含量C_(16:0)极显着低于其它日粮组(P<0.01),65:35CCA日粮组反式油酸trans-C_(18:1)的含量高于其它处理组(P<0.10)。饱和脂肪酸(SFA)、不饱和脂肪酸(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进食量、十二指肠、乳中及粪中脂肪酸百分比存在显着差异。

石蕊[2]2013年在《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养分消化及瘤胃、肝脏脂肪酸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养分消化及瘤胃、肝脏脂肪酸代谢的规律,以泌乳期奶山羊作为动物模型,应用永久性瘤胃瘘管、内脏慢性多血管瘘技术,测定奶山羊表观消化率、瘤胃液VFA含量以及肝脏门脉脉引流区和肝静脉中VFA和LCFA含量。试验共分为叁个部分:试验一: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消化代谢及泌乳性能的影响。选择6只体重60-65蚝的泌乳期萨能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分为两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6:4和4:6的日粮,预饲期15d,采样期3d。结果表明,高精料组的精料与干物质采食量比低精料组分别提高了79.34%、21.32%,差异不显着(P>0.05)。高精料组ADF、NDF、EE的表观消化率比低精料组分别提高了8.85%、14.67%、3.79%,CP的表观消化率随着精料的添加而下降,其中Ash有显着性差异妒<0.05),增加日粮精料量有助于提高P的表观消化率,而Ca的表观消化率随着精料的增加而显着下降(P<0.05)。奶山羊采食不同日粮后,乳中乳脂率、乳蛋白率随着精料的升高而降低,高精料组比低精料组分别降低了14.89%、20.87%,高精料组的乳糖率比低精料组提高了5.93%,差异达到了极显着的差异俨<0.01)。试验二: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液pH值、VFA含量的影响。选择6只60-65kg并装有瘤胃瘘管的泌乳期萨能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试验设计与分组与试验一相同。结果表明奶山羊饲喂两种日粮后瘤胃液pH值迅速降低,于采食后2h达到最小值(6.01与6.09),然后逐渐上升至采食前水平。高精料组采食后各个时间点的瘤胃液pH值低于低精料组。瘤胃液pH平均值以及pH最小值高精料组组显着低于低精料组妒<0.05),最大瘤胃液pH两组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除瘤胃液丙酸浓度外,瘤胃液其它各种VFA及总VFA的浓度高精料组均高于低精料组;高精料组瘤胃液中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支链VFA以及TVFA浓度均高于低精料组,分别提高了2.78%、17.20%、63.65%、48.18%、48.42%、34.44%、7.15%,其中丁酸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瘤胃液丙酸平均浓度高精料组比低精料组低17.29%,两组间达到极显着差异职0.01)。试验叁: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肝脏VFA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选择6只安装肠系膜静脉、门静脉、肝静脉、股动脉慢性血管瘘的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试验设计与分组同试验一、二,采样期第1天分别在采食前(0h)以及采食后2、4、6、8h采集门静脉、肝静脉、股动脉的血液,用来测定血浆中VFA的含量。结果表明奶山羊饲喂高精料日粮门静脉、肝静脉、股动脉乙酸、丁酸以及TVFA浓度高于饲喂低精料日粮组,而丙酸浓度高精料组显着低于低精料组。门静脉血浆中乙酸、丁酸、TVFA浓度高精料组比低精料组分别提高了2.20%、162.5%、2.90%;肝静脉血浆中乙酸、丁酸、TVFA浓度高精料组比低精料组分别提高了4.50%、83.33%、2.57%;股动脉血浆中乙酸、丁酸、TVFA浓度高精料组比低精料组分别提高了7.36%、66.67%、6.82%。高精料组门静脉、肝静脉、股动脉血浆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浓度均高于低精料组,饱和脂肪酸的浓度均低于低精料组。

刘帅旺[3]2014年在《不同日粮模式下泌乳奶牛乳腺对脂肪酸的摄取和利用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牛乳中的脂肪是衡量牛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乳脂含量的低下也是我国乳品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针对我国现实的饲料条件,配制叁种典型的饲养日粮模式,揭示不同日粮模式对奶牛乳腺摄取脂肪酸造成的影响,探究乳腺对乳脂肪前体物的摄取利用规律,为通过日粮途径改善乳脂肪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试验1不同日粮模式对奶牛生产性能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用经产、健康,体重(554±21kg)、泌乳期(120±24 d)和产奶量(24.30±1.47 kg/d)相近的荷斯坦奶牛30头,采用单因素区组设计,随机分为叁组,每组10头。试验日粮分别为苜蓿、羊草和全株玉米青贮混合粗饲料组(简称MF组)、概略养分水平等同MF组的单一玉米秸秆粗饲料组(简称CS1组)和粗饲料比例等同MF组的单一粗玉米饲料秸秆组(简称CS2组)。试验持续90 d,每期30 d,每期最后3 d连续采集饲料样、乳样和血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叁种不同模式的日粮对奶牛的体重、体况和DMI均无影响(P>0.05),但对奶牛乳产量和乳成分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MF组的乳产量显着高于CS1组,CS1组显着高于CS2组(P<0.05);MF组的乳蛋白率显着高于CS2组(P<0.05),且CS1组处于MF组和CS2组之间并与这两组差异均不显着(P>0.05);MF组的乳脂率显着高于CS1组(P<0.05),且CS2组处于MF组和CS1组之间并与这两组差异均不显着(P>0.05)。MF和CS1组奶牛对日粮中粗蛋白的消化率均显着高于CS2组(P<0.05),CS1组和MF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叁组之间的干物质、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2不同日粮模式对奶牛脂肪代谢的血液相关指标及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在试验1的基础上,通过对奶牛饲喂叁种日粮模式后,奶牛脂肪代谢相关的GLU、CHO、TG、FFA、HDL-C、LDL-C和INS等动脉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CS2组的INS浓度有降低的趋势。奶牛乳中C14:1、C16:1和C17:0的含量叁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和MF组相比,CS1和CS2组奶牛乳中的C18:0(P=0.08)、trans-18:1(P=0.09)、C18:1c9、C18:3n3和不饱和脂肪酸(P<0.05)的含量增加,但C4:0~C16:0的含量降低(P<0.05);和CS2组相比,CS1组奶牛乳中的C4:0~C12:0和C18:2c6的含量显着增加。结果显示,秸秆组CS1和CS2日粮的饲喂均增加了牛奶中不饱和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的含量,但对奶牛脂肪代谢相关的血液生化指标和胰岛素无影响。试验3不同日粮模式下奶牛乳腺对脂肪酸的摄取与利用规律在试验1的基础上,通过对奶牛饲喂不同日粮模式后,奶牛动脉血中C16:0、C18:0、C18:1c9和C18:2c6的浓度叁组间均无差异(P>0.05);CS1和CS2组C18:3n3的浓度显着高于MF组(P<0.05),CS1和CS2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总的长链脂肪酸的含量有趋势呈现:MF>CS1>CS2(P=0.07)。CS1组奶牛的血流量显着高于MF组,MF组又显着高于CS2组(P<0.05);叁种日粮模式影响了奶牛脂肪酸在乳腺的供给量:MF和CS1>CS2(5629.51、6605.02和3878.91 g/d,分别的,P<0.05);影响了乳腺对脂肪酸的摄取率:MF和CS2>CS1(10.99、10.84和7.39%、分别的,P<0.05);影响了乳腺对奶牛脂肪酸的摄取量:MF>CS1>CS2(618.69、487.87和420.56 g/d,分别的,P<0.05)。试验4阴外动脉灌注乳脂肪前体物对奶牛乳腺摄取乳脂肪的影响试验选用经产、健康,体重、泌乳期(99±11 d)和产奶量(20.17±1.28kg/d)相近的荷斯坦奶牛8头,分为两组,每组4头,采用2×2交叉试验设计,预饲期14 d,灌注期6 d。继续分别饲喂CS2和MF组日粮。使用MF组奶牛动脉脂肪酸供给量与CS2组奶牛动脉脂肪酸供给量差值的一定比例作为CS2组奶牛血液灌注补充量,灌注油脂约280 g/d,其中长链脂肪酸约200 g/d,乙酸约80 g/d,灌注时间为开始饲喂后持续约6 h,灌注液体积为2 L。试验结果表明对CS2组奶牛灌注乳脂肪前体物后,提高了奶牛乳产量(灌注前相差约3.5kg,灌注后相差约1.3kg)和乳脂肪产量(灌注前相差约0.19kg,灌注后相差约0.08kg),且更接近于MF组;显着降低了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P<0.05),对体重和牛奶中的体细胞没有影响(P>0.05)。奶牛乳中C15:0含量降低,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增加,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P<0.05)。动脉灌注乳脂肪前体物后显着地提高了奶牛血液中乳脂肪前体物的浓度和供给量(P<0.05);降低了奶牛乳腺对乳脂肪前体物的摄取效率(P>0.05);显着增加了奶牛乳腺对乳脂肪前体物的摄取量(P<0.05)。结果表明,对奶牛阴外动脉灌注乳脂肪前体物后,虽然乳腺对前体物的摄取率有所降低,但显着增加了奶牛LCFA的浓度和供给量,增加了乳腺对LCFA的摄取量和摄取平衡,从而增加乳产量和乳脂肪产量。总体结果显示,相对于MF组日粮,CS1和CS2组日粮均显着降低了奶牛的乳产量和乳脂肪产量,但显着增加了奶牛乳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CS1组日粮降低了奶牛乳腺对脂肪酸的摄取率,从而降低奶牛乳产量和乳脂肪含量;而CS2组日粮降低了奶牛脂肪酸对乳腺的供给量,从而降低奶牛乳产量和乳脂肪产量。血流量和动脉中的脂肪酸浓度共同决定着脂肪酸在乳腺的供给量,供给量和摄取率又决定着乳腺对脂肪酸的摄取量,但在此叁种日粮模式中供给量相对于摄取率更能影响奶牛乳腺对脂肪酸的摄取量,进而影响乳脂肪产量。

张双奇[4]2009年在《奶牛公犊瘤胃发育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研究3种不同日粮条件下1~12月龄期间中国荷斯坦公犊牛的体重、日增重、瘤胃液pH、瘤胃黏膜及瘤胃纤毛虫的变化,以探讨1~12月龄中国荷斯坦公犊牛瘤胃的发育规律,从而为中国荷斯坦公犊牛育肥提供依据。试验Ⅰ选择36头、初生重(36.19±3.21)kg的荷斯坦奶公犊,屠宰刚出生的荷斯坦公犊3头,其余33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Ⅰ组:全乳组;Ⅱ组:全乳+精料组;Ⅲ:精料组),在1、2和3月龄时分别从每组中随机抽取3头(共9头)进行屠宰试验。试验Ⅱ选择27头3月龄左右、体重(110.19±6.55)kg荷斯坦奶公犊,将供试验犊牛随机分为3组,Ⅰ组:精料:粗料(苜蓿干草20.57 %+玉米青贮39.84 %)=4:6,Ⅱ组:精料:粗料(苜蓿干草18.66 %+玉米青贮30.10 %)=5:5,Ⅲ组:精料:粗料(苜蓿干草14.25 %+玉米青贮25.81 %)=6:4,在6、9和12月龄时分别从每组中随机抽取3头(共9头)进行屠宰试验。结果表明:1、犊牛体重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日粮成分影响犊牛体重。在1~3月龄时Ⅰ组犊牛体重极显着高于Ⅲ组(P<0.01),说明全乳饲喂犊牛生长发育优于其它两组。在4~12月龄时高精料组(Ⅲ组)犊牛体重高于高粗料组(Ⅰ组),12月龄时达到296.44 kg。2、在1~3月龄时犊牛日增重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在3月龄时到最大值,为1.11 kg。不同日粮对犊牛日增重有影响,1和2月龄时Ⅲ组犊牛日增重显着低于Ⅰ、Ⅱ组(P<0.05),3月龄时Ⅲ组犊牛日增重显着高于Ⅰ、Ⅱ组(P<0.05),说明饲喂精料组(Ⅲ组)犊牛后期的生长发育好于全乳组(Ⅰ组)。4~6月龄时犊牛日增重呈上升趋势,6月龄时达到0.78 kg;7月龄犊牛日增重相比6月龄有下降趋势,为0.49 kg;而在7到9月时日增重开始上升,在9月龄时为0.72 kg,在12月龄时达到最大值,为0.79 kg。3、犊牛瘤胃的重量随着月龄增加而增加。在犊牛刚出生时瘤胃在整个反刍胃中只占27.12 %,而到3月龄时达到39.27 %,同比增长30.94 %。其中12月龄Ⅰ组犊牛瘤胃在复胃中所占比重最大,为54.38 %。不同日粮类型明显影响犊牛瘤胃在复胃中所占的比重,1~3月龄时全乳饲喂(Ⅰ组)的犊牛瘤胃在复胃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低于其它两组;4~12月龄高粗料比例日粮饲喂的犊牛(Ⅰ组)瘤胃重量高于高精料比例组(Ⅱ、Ⅲ组)。4、不同日粮饲喂条件下犊牛瘤胃液pH变化趋势有所不同。1~3月龄时全乳饲喂(Ⅰ组)的犊牛瘤胃液pH明显低于其它两组。4~12月龄时高粗料比例饲喂(Ⅰ组)的犊牛瘤胃pH明显高于其它两组(Ⅱ、Ⅲ组),即瘤胃液pH随着日粮中粗料比例的下降而下降。5、在1到3月龄期间,瘤胃黏膜上皮的角化层和固有膜厚度随月龄而增大,瘤胃上皮增长迅速。瘤胃乳头长度、宽度和瘤胃壁乳头表面积随月龄而增加。说明在1~3月龄时犊牛瘤胃处于快速发育的阶段。在6到9月龄期间,瘤胃黏膜上皮的角化层和固有膜厚度随月龄而增大,瘤胃上皮增长迅速。在9到12月龄期间瘤胃黏膜上皮不增长反而下降或者维持原来的长度。瘤胃乳头长度和瘤胃壁乳头表面积随月龄而增加。说明在9月龄时犊牛瘤胃黏膜上皮层已经基本发育成熟。不同日粮类型明显影响瘤胃黏膜的发育,1~3月龄时全乳饲喂(Ⅰ组)的犊牛瘤胃黏膜发育情况明显低于其它两组;6~12月龄时高粗料比例饲喂(Ⅰ组)的犊牛瘤胃黏膜发育情况明显低于其它两组。6、犊牛瘤胃液中纤毛虫总数随日龄呈上升趋势,纤毛虫数平均每天增加2.0~20×103个/mL。不同日粮类型明显影响犊牛瘤胃液中纤毛虫数量。用全乳和精料饲喂(Ⅱ组)的犊牛瘤胃纤毛虫数比饲喂全乳(Ⅰ组)的犊牛在1、2和3月龄分别高50 %、85.71 %和86.27 %。用高粗料比例日粮饲喂(Ⅰ组)的犊牛瘤胃纤毛虫数比饲喂高精料比例日粮(Ⅲ组)的犊牛在6、9和12月龄分别高64.88 %、53.64 %和79.96 %。

姜雪元[5]2015年在《高精料饲喂对泌乳山羊乳脂肪合成和其前体物代谢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探索我国高精料饲养条件下,乳脂肪合成前体物脂肪酸等的生成与代谢规律,阐明其对乳脂肪合成的影响机制,研究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的内容:1高精料日粮对泌乳山羊乳品质和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高精料日粮饲喂条件下,泌乳山羊乳品质的变化以及高精料对机体健康的影响。试验选用泌乳中期的萨能奶山羊8只,根据产奶量和体重配对分组后分别饲喂精粗比为4:6(对照组)和6:4(高精料组)的饲料,2×2交叉实验设计,分2期进行,每期8周。每天测定乳产量,每2周测定乳成分和瘤胃pH,同时测定脱脂乳中NAGase、AKP和MPO的含量;并在每个试验周期末(8周)采集颈静脉血液,活体肝脏组织和乳腺组织取样。酶比色法测定血液中瘤胃代谢异常产物LPS、乳酸和组胺的含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或酶比色法检测外周血液相关生化指标;对肝脏和乳腺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喂高精料日粮后乳产量升高而乳脂率和乳蛋白率显着降低(P<0.05),乳中体细胞数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持续升高(P<0.05)。高精料组瘤胃液pH始终低于对照组,且在饲喂2周时发生SARA。饲喂8周后瘤胃代谢异常产物LPS含量极显着升高(4.67±0.30 vs 9.25±1.02);同时血液中GOT活性显着升高(48.00±2.30 vs 64.67±1.45),白蛋白含量显着降低(26.13±1.18 vs 24.23±1.33);葡萄糖、LDL-C均显着高于对照组(3.02±0.35 vs 3.31±0.13,0.51±0.12 vs 0.69±0.08);血液中乳脂前体物NEFA含量极显着升高(575.89±30.49 vs 812.23±51.51)。乳中NAGase、AKP和MPO的浓度均表现出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升高。HE染色结果显示高精料饲喂组山羊肝脏组织的部分区域出现脂肪样变性,并伴随炎性细胞浸润;乳腺腺泡腔内有炎性细胞,腺泡结构不完整。结果表明:给泌乳山羊饲喂高精料日粮,短期乳产量和乳品质均无明显变化,但长期饲喂乳脂和乳蛋白含量均降低,乳品质下降。同时,高精料致瘤胃pH下降,LPS生成增多,乳腺和肝脏处于慢性或隐性炎症状态,血液中合成前体物发生变化,可能是乳品质下降的机制之一。2乳脂前体物在肝脏的分配与重分配变化及其机制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与泌乳奶山羊肝脏脂代谢变化与乳脂下降的关系,探讨高精料日粮导致乳脂下降的初步机制。试验选用泌乳中期萨能奶山羊6只并进行肝脏多血管瘘手术,试验设计同第四章,每期试验结束,采集肝门静脉和肝静脉血液,并进行肝脏活体取样。测定进出肝脏血液中脂代谢相关指标及肝脏组织TG、NEFA、总胆固醇和糖原的含量;2-DE结合MAIDI-TOF/TOF质谱的方法,比较分析两种日粮模式下肝脏蛋白/酶表达谱的差异;同时检测肝脏糖脂代谢相关酶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高精料日粮长期饲喂进出肝血液中TG和NEFA含量均表现进肝多、出肝少,其含量差值分别极显着(P<0.01)和显着(P<0.05)高于对照组,即肝脏中消耗了过多乳脂前体物;葡萄糖、总胆固醇和BHBA含量则表现为进肝少、出肝多,但其含量差值均不显着(P>0.05)。肝脏组织中TG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0.83±0.02 vs 2.27±0.51),NEFA含量显着降低(76.21±6.76 vs 55.43±3.81)。2)分析蛋白组学结果发现在两种日粮模式下,表达量存在2倍以上差异的蛋白点有52个,其中51个凝胶点得到成功鉴定。被鉴定的蛋白主要涉及脂代谢、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应激反应。对筛选出的以及成功鉴定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得到以载脂蛋白A I(ApoA-I)、乌头酸酶(ACO2)、热休克蛋白A1B(HSPA1B)为核心的代谢互作网络。3)双向电泳的验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精料饲喂,显着上调了脂肪酸合成酶FAS(1.00±0.16 vs 3.09±0.45)和SCD-1(1.00±0.38 vs 3.53±0.33),TG合成酶DGAT2(1.00±0.22 vs 1.55±0.03),酮体合成酶HMGCS2(1.00±0.22 vs 2.20±0.23)及ACSL1基因(1.00±0.06 vs 1.46±0.10)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调了糖异生关键酶PEPCK的mRNA表达水平(1.00±0.10 vs 0.58±0.02)。ACC1的磷酸化水平和ACSL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23.00±3.13 vs 53.76±5.62,1.39±0.09 vs 1.80±0.07)。结果提示:高精料长期饲喂,进入肝脏NEFA多于出肝血,乳脂肪合成前体物重分配是高精料长期饲喂致乳脂肪下降的原因之一。肝脏中TG和酮体的合成增加,糖异生、脂肪分解代谢受阻,抗氧化应激过程激活等导致了NEFA等前体物在肝脏内被过多消耗。3高精料长期饲喂致泌乳山羊乳脂前体物重分配变化的内分泌调控及其信号转导机制在前两章的实验中,我们发现高精料长期饲喂乳脂前体物重分配变化是导致乳脂下降的主要机制。为了进一步探究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本部分实验对奶山羊血液激素及相关的信号通路变化进行了研究。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同第五章。每期试验结束,颈静脉采集血液,并进行活体穿刺取肝脏组织。检测外周血液中激素含量;测定肝脏组织中脂代谢相关转录因子表达变化;及PI3K-Akt转导通路各因子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表明:1)高精料长期饲喂泌乳奶山羊外周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显着升高(P<0.05),IGF-I含量显着下降(P<0.05);2)肝脏脂合成转录因子SREBP-1c和LXR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1.00±0.10 vs 1.96±0.14,1.00±0.07 vs 1.45±0.46),脂分解转录因子PPARα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1.00±0.29 vs 0.70±0.10),脂肪酸摄取和转化相关因子PPARy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1.00±0.23 vs 0.58±0.11);3)PI3K-Akt转导通路中IR、PI3K和Akt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0.89±0.13 vs 1.22±0.18,0.81±0.07 vs 1.45±0.16,0.67±0.06 vs 0.94±0.04),PI3K蛋白水平与S6K磷酸化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0.81±0.03 vs 1.26±0.05,25.09±2.98 vs 37.21±3.88)。结果提示:长期饲喂高精料日粮,泌乳山羊胰岛素分泌显着增多,Insulin-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通过上调其下游脂合成关健转录因子SREBP-1c的基因表达,上调其靶基因,促进肝脏脂合成。过多消耗了乳脂合成的前体物,减少了乳脂肪的合成。

万丹[6]2015年在《品种因素和日粮添加火麻油对奶水牛生产性能、脂肪酸组成及瘤胃微生物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一:比较研究不同品种对泌乳奶水牛产奶性能、乳脂脂肪酸组成、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血浆脂肪酸含量、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微生物群的影响。试验选取泌乳中期、胎次相近且健康状况良好的泌乳期摩拉、尼里-拉菲和叁品杂奶水牛各5头,按品种分为3组。单槽饲喂,先粗后精,常规管理,自由饮水。结果表明,摩拉、尼里-拉菲、叁品杂叁个品种的产奶量、4%标准乳日产量和常规乳成分均无显着差异;叁品杂乳脂C10:0含量和血浆各脂肪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尼里-拉菲(P<0.05),叁品杂和摩拉乳脂CLA含量均显着高于尼里-拉菲(P<0.05);叁个品种瘤胃内pH、NH3-N、乳酸和VFA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摩拉和叁品杂瘤胃内乙酸/丙酸值显着低于尼里-拉菲(P<0.05);摩拉和叁品杂瘤胃内原虫数量高于二尼里-拉菲,瘤胃内其他微生物数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叁品杂和摩拉奶水牛牛乳品质高于尼里-拉菲奶水牛。试验二:日粮添加火麻油对泌乳奶水牛生产性能、乳脂脂肪酸组成、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血清抗氧化性、血浆脂肪酸含量、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微生物群的影响。选取18头泌乳中期、胎次相近且健康状况良好的泌乳期杂交奶水牛(广西本地水牛×尼里-拉菲水牛×摩拉水牛),随机分为3组(1个对照组和两个处理组),每组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的精料中添加100 g/d的火麻油和200 g/d的火麻油。试验期为42天,其中预饲期14天,正式期28天。结果表明,日粮添加火麻油可以显着降低奶水牛采食量(P<0.05),对4%标准乳日产量、乳蛋白率和乳糖有降低趋势(P>0.05)。随着火麻油添加量和时间的增加,奶水牛乳脂十六碳及十六碳以下的脂肪酸占比降低,十八碳脂肪酸占比均有提高,对除C20:0外的十八碳以上的其他脂肪酸占比影响不大,其中火麻油能够显着提高CLA及CLA中C18:2n10t和C18:2n9c占比(P<0.05),降低SFA和SFA/UFA,提高UFA、MUFA和PUFA占比。日粮添加100 g/d火麻油可以显着提高奶水牛血液中AST、TG、IgA、IgM、GSH-Px,降低MDA含量(P<0.05),添加200g/d火麻油可以显着提高血清中HDL、AOC. GSH-Px和CAT含量(P<0.05);火麻油能够降低血浆中C6:0含量和SFA/UFA值,提高C18:1n9c、C18:2n6c、UFA、MUFA和PUFA含量,对血浆其他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影响。日粮添加火麻油对瘤胃内pH、NH3-N和乳酸浓度无显着影响(P>0.05),对瘤胃各挥发性脂肪酸和TVFA含量有降低趋势(P>0.05)。添加100g/d火麻油能够显着降低瘤胃原虫、产VA丁酸弧菌、黄化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的含量(P<0.05),甲烷菌、反刍兽新月型单胞菌和白色瘤胃球菌随日粮火麻油添加量的增加有提高趋势(P>0.05),添加火麻油对溶纤维丁酸弧菌、真菌、丁酸弧菌组细菌无显着影响(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日粮添加火麻油能够提高了奶水牛乳脂功能性脂肪酸尤其是CLA的含量,提高水牛奶营养水平。

陈海燕[7]2013年在《两种不同日粮类型对泌乳奶牛乳腺脂肪酸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使用两种不同类型日粮饲喂泌乳奶牛,以期达到改变奶牛乳腺脂肪酸代谢的目的。试验一:研究两种不同日粮类型对泌乳奶牛乳脂肪酸、血液脂肪酸组成、血液生化指标及乳腺对血液脂肪酸摄取的影响,选用20头体重、产奶量、泌乳日龄相近的头胎健康荷斯坦奶牛平均分为单一秸秆组(CS)和混合粗饲料组(MF),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MF组动脉血浆中C14(P=0.02)、C16:1(P=0.02)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0.03)含量较CS组相比显着增高;MF组c9c12C18:2含量与CS组相比极显着降低(P<0.01);两种不同日粮类型对泌乳奶牛动脉血浆中其它脂肪酸的组成未有显着影响(P>0.05)。MF组可显着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P<0.05),对乳脂肪酸组成有较大影响,MF组乳中C18:0(P=0.02)、C18:3(P<0.01)、C20:0(P=0.02)、SFA(P=0.03)、SCFA(P=0.04)、LCFA(P<0.01)脂肪酸的含量显着高于CS组,其中C18:3、LCFA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CS组乳中C14:1(P=0.03)、c9C18:1(P=0.02)、C23:0(P<0.01)、UFA(P=0.03)、MUFA(P<0.01)、MCFA(P=0.03)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MF组,其中C23:0、MUFA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与CS组相比,MF组奶牛每升乳中C18:3摄取量显着提高(P=0.04),乳腺对其它脂肪酸摄取率在不同处理中差异不显着。另外,MF组奶牛动脉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总量较CS组显着增加(P=0.002),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有增加趋势。结果显示不同日粮类型对奶牛血液脂肪酸组成有影响,并提高了乳腺对C18:3的摄取率和血液游离脂肪酸的总量。试验二:研究两种不同日粮类型对泌乳奶牛乳腺组织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在试验一的两组试验动物中分别选取5头非瘘管奶牛,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日粮对奶牛乳腺组织甘油叁酯合成相关基因DGAT1、DGAT2、以及调控乳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SREBF1、PPARG、PPARGC1A、SCAP,从头合成脂肪酸和脂肪酸去饱和相关基因ACACA、SCD、FASN,脂肪酸摄取转运和活化相关基因FABP3、ACSS2、ACSL1的mRNA的表达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MF组脂肪酸摄取转运活化基因CD36、FABP4和甘油叁酯合成相关基因AGPAT6、GPAM以及脂代谢转录调节基因PPARG的转录水平显着上调(P>0.05)。MF组日粮可通过PPARG的调节作用改变乳脂合成代谢,激活了长链脂肪酸利用通路和甘油叁酯合成通路。

朱丹[8]2015年在《奶牛不同碳水化合物组成日粮营养价值评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以下3个试验对奶牛不同中性洗涤纤维和淀粉比例日粮营养价值进行评定。试验Ⅰ:本试验旨在应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系(CNCPS)评定奶牛不同中性洗涤纤维(NDF)与淀粉(starch)比例日粮的营养价值。试验1比较不同饲料原料(苜蓿干草、燕麦草、玉米青贮、玉米、甜菜粕、豆粕、膨化大豆、全棉籽)的营养价值;试验2选用玉米青贮、燕麦干草和玉米调整饲粮中性洗涤纤维和淀粉比例,配制0.86 (Ⅰ)、1.13 (Ⅱ)、1.56 (Ⅲ)和2.38 (Ⅳ) 4种全混合日粮,比较不同碳水化合物组成日粮的营养价值。应用CNCPS体系提出的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分类方法,测定饲料原料及不同组合饲料的营养成分,计算并分析其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组分。结果表明:①不同饲料原料的CNCPS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组分的优劣不同;②随着JDF/starch CHO、CNSC、CA、CB1、PB1、和PB2比例增加,4组日粮的CB2、CC、PA、PB含量呈依次降低趋势,而NDF/starch2和PC含量则呈依次上升趋势。综合分析,不同Ⅰ>Ⅱ>Ⅲ>Ⅳ。比例日粮营养价值为1.13 (Ⅱ)、1.56 (Ⅲ)试验Ⅱ: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中性洗涤纤维与淀粉比例饲粮在奶牛瘤胃的降解特性。选用玉米青贮、燕麦干草和玉米调整饲粮中性洗涤纤维和淀粉比例,配制0.86(Ⅰ)、和2.38(Ⅳ)4种全混合日粮,选用3头年龄相近、体况良好、体重(600±21)kg且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通过尼龙袋法对4种饲粮的干物质(DM)、有机物(O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瘤胃动态降解率和有效降解率进行评定。饲料样品在瘤胃内的培养时间分别为2、4、8、16、24、36、48和72 h。结果表明:4种饲粮DM的72 h降解率为Ⅰ和Ⅱ组较高,并与依次降低的Ⅲ和Ⅳ组差异极显着(P<0.01);Ⅰ、Ⅱ和Ⅲ组DM的有效降解率差异不显着(P>0.05),且Ⅰ、Ⅱ组显着高于Ⅳ组(P<0.05),Ⅲ和Ⅳ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4种饲粮OM的72h·降解率和有效降解率与DM有相同的趋势;4种饲粮CP的72 h降解率为Ⅰ和Ⅱ组较高,并与依次降低的Ⅲ和Ⅳ组差异极显着(P<0.01);CP的有效降解率为Ⅱ组>Ⅰ组>Ⅳ组>Ⅲ组,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4种日粮NDF的72 h降解率为Ⅱ组>Ⅲ组>Ⅰ组>Ⅳ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NDF的有效降解率以Ⅰ组最高,并与依次降低的Ⅱ、Ⅳ和Ⅲ组差异显着(P<0.05),后叁者差异不显着(P>0.05);4种饲粮ADF的72 h降解率由高到低依次为Ⅲ、Ⅳ、Ⅱ和Ⅰ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ADF的有效降解率为Ⅰ组>Ⅳ组>Ⅲ组>Ⅱ组,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由此可见,从4组饲粮在奶牛瘤胃的消化特性来看,NDF 与 Starch比例为0.86~1.13的营养价值较高。试验Ⅲ: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中性洗涤纤维与淀粉比例饲粮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玉米青贮、燕麦干草和玉米调整饲粮中性洗涤纤维和淀粉比例,配制0.86(Ⅰ)、1.13(Ⅱ)、1.56(Ⅲ)、2.38(Ⅳ)4种全混合日粮,采用3头体况良好且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的供体动物,利用体外发酵试验结合动态产气实时记录技术,测定样品不同时间点(2、6、12、24、36、48 h)的累积产气量、发酵动力学参数和瘤胃发酵特性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NDF/starch比例的提高,体外发酵48 h干物质降解率逐渐下降,Ⅰ、Ⅱ组均极显着高于Ⅲ、Ⅳ组(P<0.01);48 h产气量和理论最大产气量呈下降趋势,各组饲粮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组间达到1/2理论最大产气量所需时间、最大产气速率无显着差异(P>0.05)。2) NDF/starch比例对氨态氮浓度和微生物蛋白影响不显着(P>0.05)。3)发酵液的pH值、乙酸、乙酸/丙酸和乙酸占总挥发性脂肪酸比例随着饲粮NDF/starch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总挥发性脂肪酸、丙酸、丁酸和丙酸占总挥发性脂肪酸比例则逐渐下降。4)不同NDF/starch比例饲粮营养水平与体外发酵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48 h产气量、理论最大产气量与starch、 NDS、NDS/CP、NFC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NDF、ADF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综合而言,本试验条件下,体外产气法测定不同NDF/starch比例饲粮在0.86~1.13之间对体外瘤胃发酵特性较好。

姜士凯[9]2013年在《不同类型日粮对泌乳奶牛体况、瘤胃发酵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日粮是奶牛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其生产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日粮中饲料来源和营养成分组成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奶牛的正常生理功能,最终表现为影响奶牛体重、产奶量及乳成分等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日粮对泌乳奶牛体况变化、瘤胃发酵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选择20头体重相近(500±50kg),泌乳日龄为136±37天,胎次相同,体况、产奶量相近,健康的荷斯坦奶牛,其中10头奶牛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试验日粮由混合精料(玉米、麸皮、豆粕、碳酸氢钙、食盐、石粉和预混料)和玉米秸秆单一粗饲料组成,为CS组;第二组试验日粮由混合精料(玉米、豆粕、全棉籽、碳酸氢钙、食盐和预混料)以及苜蓿、羊草、裹包全株玉米青贮优质混合粗饲料组成,为MF组,试验奶牛统一管理,每天饲喂两次,自由饮水,预饲试验期2周,正饲试验期5周。结果表明:(1)在奶牛体况方面,试验第一周、第二及第叁周MF组奶牛DMI显着高于CS组(P <0.05),整个试验期MF组奶牛DMI高于CS组,并且差异显着(P <0.05)。CS组奶牛DMI变化范围为18.89~19.22kg/d,MF组DMI变化范围是19.88~20.54kg/d,两组DMI在试验期均无较大波动,奶牛采食较为稳定。而两组奶牛体重变化没有显着差异(P>0.05)。整个试验期CS组BCS在2.72~2.90之间变化,MF组在2.84~3.11之间变化,波动均很小,两组奶牛BCS的差异不显着(P <0.05)。(2)在瘤胃发酵方面,两组奶牛瘤胃液pH值均呈波动性变化,并且波动规律一致,均为采食前半小时最高,采食期间瘤胃pH值大幅快速降低,在采食结束时达到最低值,采食结束之后逐渐增高,直到下次采食前半小时又达到峰值,采食期间又呈递减变化趋势,依此规律周而复始的变化。而MF组奶牛瘤胃pH有比CS组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在一天的正常生理条件下CS组奶牛瘤胃液氨态氮的平均值也高于MF组,并且差异极显着(P <0.01)。瘤胃液氨态氮在一天内的变化也呈现波动性的变化规律,最高值出现在采食结束时(10:30和22:30)。MF组奶牛瘤胃乙酸高于CS组,并且差异显着(P <0.05),CS组瘤胃丙酸浓度显着高于MF组(P <0.05),CS组瘤胃丁酸和戊酸浓度极显着高于MF组(P <0.01),瘤胃中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乙酸/丙酸平均值均极显着低于MF组(P <0.01)。(3)在血化指标和生产性能方面,两组奶牛血液中TP和FFA含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CS组奶牛血液中BUN和BHBA含量极显着高于MF组(P<0.01),ALB含量也显着高于MF组(P<0.05)。而MF组奶牛血液中GLU和TC含量显着高于CS组(P<0.05)。MF组奶牛产奶量显着高于CS组(P<0.05)。比较两组奶牛乳成分发现,乳蛋白、酪蛋白、非脂固形物和乳糖无显着差异(P>0.05)。CS组奶牛乳中尿素氮含量都极显着高于MF组(P<0.01),体细胞数也显着高于MF组(P<0.05)。而MF组乳成分中乳脂率和总固形物都显着高于CS组(P<0.05)。将各方面结果分析可得: MF日粮与CS日粮相比可提高奶牛的DMI。但不影响奶牛体重和体况评分,对奶牛瘤胃pH及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无影响,CS日粮可影响瘤胃中蛋白质降解与合成间的平衡状况。MF日粮能提高产奶量,部分改善乳品质,提高生产性能。

杨舒黎[10]2007年在《日粮添加豆油和胡麻油对奶牛瘤胃细菌及发酵参数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对奶牛常用20种精粗饲料常规营养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的测定,以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为基础,研究奶牛日粮(精粗比为40:60)不添加油脂(CK)、添加4%豆油(LOC1)、4%胡麻油(LOC2)以及2%豆油加2%胡麻油(LOC3)对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同时运用传统的培养方法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对奶牛瘤胃细菌数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比例植物油来源亚油酸(豆油)和亚麻酸(胡麻油)影响瘤胃发酵的微生物(细菌)机制。试验结果表明,(1)奶牛常用20种精粗饲料脂肪酸都由饱和脂肪酸(SFA)和不饱和脂肪酸(UFA)构成,且都以C16和C18脂肪酸为主:但不同的脂肪源其脂肪酸组成特点不同,饲料中C18:0含量大都在10%以下,能量和蛋白饲料中富含C18:1(油酸)和C18:2(亚油酸),而C18:3(亚麻酸)在饲草脂质中含量较高。(2)与CK组相比,添加油脂对瘤胃内pH值、瘤胃乙酸和丙酸浓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显着降低了戊酸、丁酸、总挥发性酸浓度(P<0.05)、瘤胃纤维素酶活性(7.58 vs.5.58 U/mL;P<0.05)和脂肪酶活性(204.26 vs.151.71U/L;P<0.05)以及显着增加了瘤胃NH_3-N浓度(17.39 vs.13.65 mg/dL;P<0.05);LOC1和LOC2组对瘤胃各发酵参数以及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无显着差异(P>0.05)。(3)与CK组相比,添加油脂对总活细菌和淀粉分解菌数量无显着影响(P>0.05),但显着降低了纤维分解菌(3.25×10~8 vs.4.66×10~8;P<0.05)和原虫数(0.90×10~5 vs.1.29×10~5;P<0.05)以及显着增加了瘤胃蛋白分解菌(7.01×10~8 vs.6.08×10~8;P<0.05);LOC2组除显着降低了瘤胃淀粉分解菌数量外,它与LOC1组对瘤胃其它细菌和原虫数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LOC2组较LOC1和LOC3组对纤维分解菌和原虫有更强烈的抑制作用。瘤胃细菌中各菌群数及原虫数量在不同时间点上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4)改进并完善了瘤胃微生物总DNA提取方法和瘤胃微生物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并运用此技术研究了奶牛日粮(精粗比为40:60)中添加4%的豆油和胡麻油对脂肪降解菌(A.lipolytica)、氢化菌(B.fibrisolvens和R.albus)以及纤维菌(F.succinogenes和R.flavefacien)数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与CK组相比,添加植物油后的B.fibrisolvens、R.albus、F.succinogenes的数量显着降低(P<0.05),平均值分别降低了18%,42%和67%;而A.lipolytica和R.flavefacien数量与CK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胡麻油(LOC2组)对B.fibrisolvens和R.flavefacien的抑制作用显着大于豆油(LOC1组)的抑制作用(P>0.05),而二者的混合油(LOC3组)有效改善了对B.fibrisolvens、F.succinogenes和R.flavefacien的抑制效应。本研究表明:(1)饲料中高级脂肪酸主要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且不同来源的饲料其营养特性和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不一样。(2)奶牛日粮中添加4%的豆油和胡麻油对瘤胃发酵参数、微生物酶活性、瘤胃纤维分解菌和原虫数存在负效应;而对瘤胃总活细菌和淀粉分解菌数无显着影响。(3)奶牛日粮中添加4%的豆油和胡麻油显着降低了瘤胃B.fibrisolven、R.albus和F.succinogenes数量,胡麻油对氢化菌和纤维菌的抑制作用大于豆油,而二者组合(混合油组)能有效改善对细菌的抑制效应。(4)豆油和胡麻油对瘤胃发酵参数、微生物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抑制作用无显着差异,但胡麻油的抑制作用更强。(5)豆油和胡麻油对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亚油酸和亚麻酸发挥作用的,且这种抑制作用有效地解释了瘤胃发酵参数变化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日粮精粗比对奶牛消化代谢及乳脂肪酸成分影响的研究[D]. 王吉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2].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养分消化及瘤胃、肝脏脂肪酸代谢的影响[D]. 石蕊. 南京农业大学. 2013

[3]. 不同日粮模式下泌乳奶牛乳腺对脂肪酸的摄取和利用规律[D]. 刘帅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4]. 奶牛公犊瘤胃发育规律的研究[D]. 张双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5]. 高精料饲喂对泌乳山羊乳脂肪合成和其前体物代谢的影响及分子机制[D]. 姜雪元. 南京农业大学. 2015

[6]. 品种因素和日粮添加火麻油对奶水牛生产性能、脂肪酸组成及瘤胃微生物群的影响[D]. 万丹. 广西大学. 2015

[7]. 两种不同日粮类型对泌乳奶牛乳腺脂肪酸代谢的影响[D]. 陈海燕. 甘肃农业大学. 2013

[8]. 奶牛不同碳水化合物组成日粮营养价值评定研究[D]. 朱丹. 湖南农业大学. 2015

[9]. 不同类型日粮对泌乳奶牛体况、瘤胃发酵及生产性能的影响[D]. 姜士凯. 河南农业大学. 2013

[10]. 日粮添加豆油和胡麻油对奶牛瘤胃细菌及发酵参数的影响[D]. 杨舒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标签:;  ;  ;  ;  ;  ;  

日粮精粗比对奶牛消化代谢及乳脂肪酸成分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