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适应对策论文_王继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营养适应对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食性,西藏,营养,对策,肝糖,岩羊,马鹿。

营养适应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继飞[1](2018)在《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特征及营养适应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羊(Pseudois nayaur)为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贺兰山为岩羊种群分布的最东缘。本研究以贺兰山地区岩羊以及同域分布的马鹿(Cervus elaphus)、绵羊(Ovis aries)和山羊(Capraaegagrus hircus)为研究对象,通过解剖形态学与营养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岩羊的复胃、瘤网胃、瓣胃、皱胃、肠道等消化道结构度量参数及季节性变化参数,深入分析岩羊不同季节消化器官形态结构的变化特征,探讨消化道内不同大小食物颗粒的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同时对岩羊食物营养质量进行测定,分析岩羊摄取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季节性变化情况,揭示岩羊的营养适应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岩羊消化道形态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岩羊复胃组织重为0.78±0.03 kg,约占体重的2.44±0.14%,其中瘤网胃组织重最大,占整个胃组织重的80.88±0.45%,其次是瓣胃,占9.77±0.34%,皱胃最小,占9.35±0.42%。复胃组织重与体重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544,F1,23=9.678,P=0.005),与年龄也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709,F1,31=31.385,P<0.001),复胃含内容物的重量随年龄增加而显着增加,但复胃组织重占体重比却随年龄增加而显着降低(r=-0.580,F,22=11.179,P=0.003)。体重仅对瘤网胃的重量有显着影响(r=0.556,F1,23=10.307,P=0.004),表现为随体重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大。复胃含内容物重及瘤网胃、瓣胃的组织重在季节间差异均不显着,瓣胃、皱胃含内容物的重量及皱胃组织重在季节间差异均显着。岩羊消化道食物通道孔径大小依次为:瓣皱口>网瓣口>贲门>回盲口>幽门,体重仅对瓣皱口和回盲口有显着影响,消化道各食物通道孔径大小在季节间差异不显着。岩羊整体瘤胃粘膜表面扩张系数为2.85±1.37,在瘤胃不同区域,乳突密度、乳突长度和宽度存在显着差异(P<0.001)。岩羊肠道总长度为22.79±0.26 m(n=60),为体长的26.1±0.5倍(n=26)。小肠约占肠道总长度的73.06±0.29%(n=59),肠道总长度和各部分的长度在个体、性别和季节间差异不显着。因此,从岩羊的消化道形态结构特征来看,岩羊应属于粗饲者范畴。(2)比较岩羊与同域分布其他物种消化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复胃方面,岩羊与马鹿、绵羊、山羊相比,复胃组织重最小(Mann-Whitney U test,Z=-2.907,P=0.004),且复胃各部分的组织重均显着小于后叁者,但岩羊与马鹿复胃的组织重与各自体重相比后,两者之间无显着差异。与山羊相比,复胃组织重及各部位组织重与各自体重相比后均无显着差异。与绵羊相比,岩羊复胃及各部位组织重与各自体重相比后,除皱胃外,均显着小于绵羊;在食物通道孔径方面,岩羊与马鹿相比,两者仅贲门无显着差异(Z=-0.934,P=0.376),其余食物通道孔径均显着小于马鹿;与山羊相比,二者各食物通道孔径均无显着差异;与绵羊相比,岩羊网瓣口及回盲口更大。在瘤胃整体表面扩张系数上,岩羊与马鹿相比,差异显着(Z=-2.337,P=0.014),具体到瘤胃不同区域差异性表现不一致。在肠道方面,与马鹿相比,岩羊的肠道总长占体长比例更大(Z=-2.793,P=0.001),岩羊的小肠和盲肠显着大于马鹿,而小结肠显着小于马鹿;岩羊肠道的总重量及各部分重量占体重比例与马鹿无显着差异。(3)探究岩羊消化道不同部位不同大小食物颗粒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粒径x>2.0mm的大颗粒食物在瘤网胃中比率最高,为27.7±3.03%,从瓣胃开始,所占的比率逐渐减少;粒径1.0 mm<x≤2.0 mm的较大颗粒食物在瓣胃中比率最高,为6.17±1.79%;粒径0.425 mm<x≤1.0 mm的中型食物颗粒在瘤网胃中比率最低,为2.89±0.77%,显着低于除皱胃以外的其他部位;粒径0.25mm<x≤0.425 mm的小食物颗粒,在瘤网胃中的比率显着低于瓣胃之后的其他部位;粒径在0.125 mm<x≤0.25 mm的细小食物颗粒,在各个消化道所占的比率相近。不同粒径的食物颗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粒径>2.0 mm的大型食物颗粒在岩羊的瘤网胃、小肠和盲肠内的含量在不同季节间差异显着(F=4.44,P=0.04;F=3.95,P=0.04;F=4.47,P=0.03);粒径 1.0 mm<x≤2.0 mm 的较大型食物颗粒,不同季节间仅在瘤网胃和瓣胃之间有显着差异(F=6.69,P=0.02;F=7.02,P=0.01);粒径0.425 mm<x≤1.0mm的中型食物颗粒在瓣胃、小肠和盲肠内的含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F=7.51,P=0.02;F=4.80,P=0.04;F=9.05,P=0.01);粒径 0.25 mm<x≤0.425 mm的中小型食物颗粒在各季节间差异不显着,瘤网胃内分布较少,而在其他部位分布均匀;粒径0.125 mm<x≤0.25 mm精细食物颗粒,各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分布含量在季节间仅在瓣胃内具有显着差异,夏季的含量(16.05±2.52%)明显高于冬季(6.44±1.45%)。(4)分析检测岩羊全年取食的22种食物和11只岩羊瘤网胃内食物营养成分,结果表明:22种岩羊主要采食的植物中,粗蛋白含量在冬季金露梅中最高(22.91%),不同植物粗蛋白含量季节性变化较大;粗脂肪含量在冬季杜松中最高(53.9%),在季节间差异较显着;无氮浸出物含量约为32.99%~64.03%,蒙古扁桃中含量最高(64.03%),多数植物无氮浸出物无季节性差异;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夏季苔藓植物中最高(78.64%),且所有植物的中性洗涤纤维夏季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冬季。在岩羊瘤胃内食物各营养成分含量中,夏季所消化的食物粗蛋白含量均值为14.08±0.03%,高于冬季的含量(12.04±0.89%);粗脂肪的含量也是夏季的含量(35.60±0.20%)略高于冬季的含量(28.80±3.28%);夏季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59.45±0.13%)略低于冬季的含量(63.59±1.99%);而夏季酸性洗涤纤维含量(52.63±0.38%)略高于冬季含量(48.90±1.78%);夏季瘤胃中食物木质素的含量(37.83±0.08%)显着高于冬季(29.95±0.97%);不同季节间中性洗涤纤维的差异较显着,夏季(3.51±0.04%)高于冬季(1.81±0.29%)(P=0.02);而冬季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3.44±0.44%)显着高于夏季(1.19±0.01%)(P=0.03)。(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9-01)

邢博[2](2016)在《西藏马鹿和东北马鹿营养适应对策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鹿(Cervus elaphus),是珍贵的经济动物,已列入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大陆及非洲大陆,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等地区皆有分布。本次研究地为西藏桑日马鹿地区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作者于研究地进行采样,并着重对两地马鹿食物组成、食物营养成分和食性选择策略进行研究。本研究结果将为西藏马鹿和东北马鹿的科学保护,以及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通过对文献的查询,以及西藏桑日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马鹿的粪便显微分析结果表明,在西藏草青期,马鹿可采食的植物共有37种,隶属于20个科,28个属。在这37种被采食的植物当中,有木本植物11种,草本植物26种,分别占西藏马鹿全部所食植物总数的29.73%和70.27%。在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马鹿可供采食的植物一共有28种,隶属于15个科,27个属。在这28种马鹿采食的植物中,有木本植物16种,草本植物12种,分别占马鹿食物总数的57.14%和42.86%。综合两个研究地的数据,还发现,马鹿采食的植物主要包含在7个科(3种以上的科)当中,分别为菊科(8属12种),禾本科(7属9种),蔷薇科(4属7种),豆科(3属6种),杜鹃花科(2属3种),忍冬科(2属3种),唇形科(3属3种)。共占马鹿所食植物科数的28.0%;共计29属,43种,分别占马鹿所食植物总属数和总种数的60.42%和66.15%。2、通过对两个研究地马鹿粪便进行显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西藏马鹿来说,RD>5的植物有4种,分别是笔直黄耆,弱小火绒草,半卧狗娃花和西藏柳,1<RD<5的植物有20种,分别是藏北嵩草,圆穗蓼,小叶金露梅,大花嵩草,丛茎滇紫草,羊茅,变色锦鸡儿,叉枝蓼,山地黄耆,西藏锦鸡儿,美叶川木香,垫型蒿,高山犁头尖,藏沙蒿,藏橐吾,羽柱针茅,川西锦鸡儿,朝天委陵菜,纤杆蒿纤细委陵菜,两者合计,共占西藏马鹿食物组成的93.10%,为西藏马鹿的主要食物。对于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东北马鹿,Rd>5的植物有3种,分别是旱柳,榛和山杏,1<RD<5的植物也有20种,分别是胡枝子,兴安杜鹃,榆树,蒿,虎榛子,委陵菜,麻花头,蒙古荚蓬,千里光,水曲柳,色木槭,益母草,金银忍冬,野芝麻,羊角芹,蒙古栎,山蒿,杜香,东北山梅花,白桦,二者共占东北马鹿食物组成的97.86%,为东北马鹿的主要食物。3、对两地马鹿取食的相关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鹿对食物的选择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而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结果,这也说明了马鹿对食物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对两研究地马鹿食物的营养成分与马鹿食物组成分析发现,不论在西藏还是内蒙古,粗蛋白质,能量和纤维素含量都是马鹿采食植物的主要影响因素。另外食物次生化合物含量及其适口性都是影响马鹿食性选择的因素。(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沈广爽[3](2009)在《西藏马鹿草青期食物组成及采食与营养适应对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2008年的草青期(8~9月),作者在西藏马鹿的主要分布地西藏桑日马鹿自然保护区,野外采集到西藏马鹿的粪便样本129份,当地主要放牧家畜的粪便样本共173份(其中,黄牛42份、山羊45份、牦牛46份、马40份),对照植物样本20科58种。布设2m×2m的样方321个,1m×1m的马鹿啃食农作物样方30个。运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分析西藏马鹿与放牧家畜的食性,并分别采用Ivlel选择指数、Pearson相关分析、百分比相似指数公式和Smith生态位重迭公式,确定西藏马鹿与放牧家畜二者对食物的选择性、食物组成的相关性、在食物利用维上的营养生态位宽度以及生态位重迭度。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西藏马鹿在草青期的食物组成及其采食和营养适应对策。1.西藏马鹿食性分析在草青期,西藏马鹿共采食11科16属23种植物,按科划分:菊科(Comopositae)、莎草科(Cyperaceae)、豆科(Leguminosae)、蔷薇科(Rosales)这四科食物构成了西藏马鹿的主要食物,紫草科(Boraginaceae)、杨柳科(Salicaceae)、禾本科(Gramineae)、蓼科(Polygonaceae)为西藏马鹿的次要食物。灯心草科(Juncaceae)、唇形科(Labiatae)、十字花科(Cruciferae)为西藏马鹿的偶吃食物。按属划分:西藏马鹿采食最多的为菊科的凤毛菊属(Saussurea)、其次为莎草科的嵩草属(Kobresia)、之后依次是豆科的黄芪属(Aslragalus)、紫草科的紫草属(Lithospermum)、菊科的火绒草属(Leontopodium)、杨柳科的柳属(Salix)等。按种划分,西藏马鹿采食最多的为莎草科嵩草属的粗壮嵩草(Kobresia robusta)、其次为豆科黄芪属的直立黄芪(Astragalusadsurgens)、莎草科嵩草属的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等。在西藏马鹿的食性分析中发现,马鹿也采食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油菜(Brassicacampestris)(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芸苔属Brassica)的花和果实,但不吃油菜茎叶,这与野外调查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调查发现,马鹿的采食高度为23.86±5.06cm,采食直径为1.87±0.45cm。对油菜的花果实、茎叶进行营养成分分析表明:油菜花和果实中蛋白质含量高、纤维含量低、脂肪含量高、水分含量高,这可能正是西藏马鹿采食的原因。2007年草青期西藏马鹿共采食11科16属23种植物,而2008年西藏马鹿共采食12科17属24种植物。两年食物组成成分上差别不大,菊科、莎草科、豆科、蔷薇科四科植物仍然是构成西藏马鹿的主要食物;杨柳科、紫草科和禾本科构成西藏马鹿的次要食物;但偶吃食物组成发生了改变。2008年较2007年多伞形科和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两科食物,而缺少十字花科食物。在草青期,西藏马鹿两年的食物选择比例有所变化,2008年较2007年菊科、莎草科、紫草科等采食比例有所下降,蔷薇科、杨柳科等比例有所增加。木本植物比例明显增加。2007年发现马鹿实体位点海拔较低,而2008年海拔较高。2007、2008年发现马鹿实体位点海拔差别达到极显着水平。在2007年的食性分析中发现西藏马鹿采食当地的农作物油菜,而在2008年的食性分析中没有发现。2.西藏马鹿的食物选择性在草青期,西藏马鹿最优先选择的植物为紫草科植物,其次为禾本科、杨柳科、豆科和菊科植物;西藏马鹿比较回避选择的植物为灯心草科和莎草科植物;而西藏马鹿不选择龙胆科(Gentian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等植物。按属分西藏马鹿最优选择紫草属、委陵菜属(Potentilla)、黄芪属等,回避选择鲜卑花属(Sibiraea)、锦鸡儿属(Caragana Fabr.)和火绒草属等。按种分,西藏马鹿最优选择圆穗蓼(Polygonummacrophyllum)、西藏滇紫草(Onosma waltonii)等,回避选择矮生嵩草(Kobresiahumilis)、毛叶鲜卑花(Sibiraea tomentosa Diels)、弱小火绒草(Leontopodiumpusillum)等。对西藏马鹿的采食植物进行营养、次生物分析,发现西藏马鹿采食的植物中粗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粗脂肪含量高、水分含量高、黄酮含量少、单宁含量少。3.放牧家畜的食物选择在草青期,黄牛共采食9科15种植物,包括菊科、莎草科、禾本科、蓼科、豆科、蔷薇科、紫草科、唇形科、十字花科。其中所占比例较高的是菊科和莎草科植物,构成了黄牛的主要食物,禾本科、蓼科、豆科和蔷薇科构成了黄牛的次要食物。其它科植物所占比较小,是黄牛的偶吃食物。牦牛共采食9科15种植物,包括莎草科、禾本科、菊科、豆科、蔷薇科、紫草科和唇形科等。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莎草科植物,其次为菊科植物。莎草科和菊科植物构成了牦牛的主要食物。蓼科、禾本科、豆科构成了牦牛的次要食物。其它科植物所占比较小,是牦牛的偶吃食物。山羊共采食7科14种植物,包括莎草科、菊科、禾本科、豆科、蓼科、蔷薇科和紫草科。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莎草科,占到了山羊食物组成的一半以上,是山羊的主要食物;菊科、禾本科构成了山羊的次要食物。其它科植物所占比较小,是山羊的偶吃食物。马共采食4科9种植物,包括莎草科、禾本科、菊科和豆科。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莎草科植物,占马的食物组成的大部分,是马的主要食物;菊科为马的次要食物,禾本科、豆科是马的偶吃食物。马的食物组成较单一。4.西藏马鹿采食机制探讨运用资源选择函数来量化西藏马鹿食物选择与否与营养因子(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水分)、次生物(黄酮、单宁)和相对生物量之间的关系。西藏马鹿食物资源选择函数:Logisitic(p)=2.3194+0.0463×CP-0.0131×CF+0.1521×EE0.8059×FN-1.2237×HT+4.5037×HO-16.7047×RA。根据拟合出的资源选择函数,西藏马鹿对食物资源的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可以看出营养因子中的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可以促进马鹿采食;两个次生物因子黄酮和单宁都抑制马鹿采食。模型的整体拟合能力很好,模型的整体拟合率为89.39%,拟合马鹿拒绝采食的正确率极高,为97.3%。但拟合西藏马鹿采食的正确率为81.48%。也就是说该模型可以准确的拟合西藏马鹿拒绝采食某种植物,而拟合西藏马鹿采食某种植物的准确性不是很高。为了进一步探讨影响西藏马鹿采食喜好性的原因,以西藏马鹿的对食物的选择指数为因变量,以植物的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粗脂肪含量、水分含量、黄酮含量、单宁含量为自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其回归方程为:K=-0.2597+0.0707×CP+0.0121×EE-0.0011×CF-0.1003×FN-0.1191×HT+0.4374×HO(R~2=0.896)。从回归模型可以看出,马鹿喜欢采食粗蛋白含量高、粗脂肪含量高、水分含量高、而纤维素含量低、黄铜含量低、单宁含量低的食物。5.西藏马鹿与放牧家畜食物组成关系在草青期,西藏马鹿与黄牛、牦牛、山羊和马的食物组成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如菊科、莎草科和豆科植物均为它们主要的食物,尤其是莎草科植物均占它们食物组成的很大一部分,它们之间的食物组成以及食物组成结构相似。4种家畜与西藏马鹿的食物组成相关性大小顺序为黄牛>牦牛>山羊>马。其中西藏马鹿与黄牛食物组成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着水平,西藏马鹿与牦牛、山羊食物组成的相关性达到了显着水平,西藏马鹿与马的食物组成相关性未达到显着水平。6.西藏马鹿与放牧家畜的生态位宽度与重迭指数西藏马鹿与放牧家畜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在草青期均较低,二者的营养生态位重迭指数均较高。高的食性重迭度意味着高的食物竞争可能性,在草青期由于食物资源充足,西藏马鹿与家畜对食物资源的竞争可能并不十分显现出来。但是,在青藏高原长达8个月之久的草枯期,地上植物的营养成分从青草期到草枯期也有大幅降低,当食物资源变得有限,同时营养成分也将大幅降低,将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对共同食物资源的竞争性,这势必严重威胁到西藏马鹿种群的生存。因此,在根据马鹿分布区牧草地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划定放牧家畜的放养范围与界限,加强对放牧家畜的管理,形成牧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地有关部门应立即采取的必要保护措施。(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9-04-01)

罗毅平,谢小军[4](2006)在《肉食性鱼类南方鲇对高碳水化合物营养胁迫的适应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配制含0%、15%和30%糊化玉米淀粉的等能饲料分别作为对照、中水平和高水平碳水化合物(CHO)饲料,以体重为20.7±0.5g 的南方鲇幼鱼为实验对象,在水温27.5±0.5℃的条件下以对照饲料驯化0、2、4、8、12和16周后,分别测定了以叁种饲料投喂的南方鲇在餐后12h 时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朱元鼎教授诞辰110周年庆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10-01)

李俊生[5](2001)在《东北松鼠营养适应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鼠是我国东北林区重要的经济野生动物,对维持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从松鼠食物的可利用性、食物组成、对食物资源的选择性、食物营养质量、取食行为和能量对策、消化道形态结构特征及季节适应性变化以及种群营养状况评价等几方面对东北松鼠营养适应对策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大、小兴安岭两个地区松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认为:1)松鼠饲料植物的可利用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枝叶类饲料植物的可利用性在夏季达到最高,秋季和春季次之,冬季最低。果实类食物的季节性变化与枝叶类食物的变化不同,即秋季球果类食物的可利用性最大、冬季次之,春夏季最小;浆果类食物的可利用性在夏季最大,春季和秋季较相近,且差异性较小,冬季最小。2)种子和浆果类是松鼠的主要食物组成成分,约占整个食物组成的78%;其次是真菌类食物,占整个食物组成的10%;树芽、叶及树皮类占的比例较小,一般在5~8%左右;在有的季节松鼠也取食一些昆虫及其它小型动物。3)不同的季节,松鼠的食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异。松鼠春季主要取食嫩叶、花,其次为嫩枝和草本植物;夏季主要取食浆果和真菌类食物;秋季主要取食种子类食物;冬季主要取食种子类食物,同时也采食冬芽甚至树皮。4)东北松鼠对针叶林种子的平均选择指数最大;对草本类植物浆果的平均选择指数次之;对胡桃楸、蒙古栎、榛子、毛榛子等坚果类食物、越桔、笃实等浆果类食物(大兴安岭地区松鼠对笃实的选择指数PI为0.88)的平均选择指数亦大于1;而对杨柳类的选择指数最小。5)松鼠食物中,叶芽中粗蛋白的含量从春季到秋季呈明显地减少趋势,且差异性明显(F=5.11,P<0.05)。粗脂肪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与粗蛋白相似。粗纤维和粗灰分的含量在春季最低,但在其它季节有明显地增加。松籽和胡桃楸种子中的营养成分含量较植物叶芽高,并且胡桃楸种子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明显地高于松籽和其它植物的叶芽和嫩枝条。松鼠食物中能量由秋季→冬季→夏季→春季呈递减趋势。在秋季和冬季,小兴安岭地区松鼠食物中的能值明显大于大兴安岭地区,而春季和夏季的差异却不明显。6)在秋、冬季节,松鼠所有的行为类型中,大部分时间是取食行为,占70.6%~82.6%,其它行为如个体间相互追逐、修饰、贮食等占去的时间较少。由于人为对红松种子、偃松种子的大量采集以及对其它针叶林的乱采滥伐,致使种子类食物资源大量减少,秋季由于食物资源的减少,松鼠的贮食行为也相对采食行为而减少。7)松鼠消化率存在季节性差异。秋季松鼠的消化率最大(76.20±1.52%),其次是春季(63.20±3.68%)和夏季(55.71±5.01%),冬季的干物质消化率最小(50.73±6.09%)。但不同的季节,除冬季和春季雌雄个体的消化率存在差异,夏季和秋季雌雄个体的消化率差异不明显。8)不同的季节,松鼠消化道形态特征和重量有明显的变化。冬季,由于寒冷和食物资源匮缺,动物为了获取更多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采用延长消化道、增加食物在消化道内滞留时间,从而能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对策,来适应外境环境条件的变化;在食物可利用性大、食物中营养物质较丰富的季节(夏季和秋季),则缩短消化道长度,使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流速加快,从使动物在食物充裕的季节能摄取更多的营养物质和积累大量的能量c9)采用肥满度、身体织成成分分析、肾脂肪指数为]骨髓脂肪指数四种种群营养状况评价方法对松鼠种群的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不同季节,松鼠营养状况有明显的差异。松鼠秋季营养状况最时,冬季和初养营养状况最羌 急需加强对松鼠这一经济动物的资源的保护。10)经 RAPD技术分析,人、小兴女岭两个类群的松鼠在遗传距离为0.184,对分别来自大小兴女岭的20个松鼠采山聚类分析,发现大、小兴支岭松鼠分别被划分为二人类群。(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1-05-01)

营养适应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鹿(Cervus elaphus),是珍贵的经济动物,已列入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大陆及非洲大陆,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等地区皆有分布。本次研究地为西藏桑日马鹿地区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作者于研究地进行采样,并着重对两地马鹿食物组成、食物营养成分和食性选择策略进行研究。本研究结果将为西藏马鹿和东北马鹿的科学保护,以及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通过对文献的查询,以及西藏桑日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马鹿的粪便显微分析结果表明,在西藏草青期,马鹿可采食的植物共有37种,隶属于20个科,28个属。在这37种被采食的植物当中,有木本植物11种,草本植物26种,分别占西藏马鹿全部所食植物总数的29.73%和70.27%。在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马鹿可供采食的植物一共有28种,隶属于15个科,27个属。在这28种马鹿采食的植物中,有木本植物16种,草本植物12种,分别占马鹿食物总数的57.14%和42.86%。综合两个研究地的数据,还发现,马鹿采食的植物主要包含在7个科(3种以上的科)当中,分别为菊科(8属12种),禾本科(7属9种),蔷薇科(4属7种),豆科(3属6种),杜鹃花科(2属3种),忍冬科(2属3种),唇形科(3属3种)。共占马鹿所食植物科数的28.0%;共计29属,43种,分别占马鹿所食植物总属数和总种数的60.42%和66.15%。2、通过对两个研究地马鹿粪便进行显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西藏马鹿来说,RD>5的植物有4种,分别是笔直黄耆,弱小火绒草,半卧狗娃花和西藏柳,1<RD<5的植物有20种,分别是藏北嵩草,圆穗蓼,小叶金露梅,大花嵩草,丛茎滇紫草,羊茅,变色锦鸡儿,叉枝蓼,山地黄耆,西藏锦鸡儿,美叶川木香,垫型蒿,高山犁头尖,藏沙蒿,藏橐吾,羽柱针茅,川西锦鸡儿,朝天委陵菜,纤杆蒿纤细委陵菜,两者合计,共占西藏马鹿食物组成的93.10%,为西藏马鹿的主要食物。对于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东北马鹿,Rd>5的植物有3种,分别是旱柳,榛和山杏,1<RD<5的植物也有20种,分别是胡枝子,兴安杜鹃,榆树,蒿,虎榛子,委陵菜,麻花头,蒙古荚蓬,千里光,水曲柳,色木槭,益母草,金银忍冬,野芝麻,羊角芹,蒙古栎,山蒿,杜香,东北山梅花,白桦,二者共占东北马鹿食物组成的97.86%,为东北马鹿的主要食物。3、对两地马鹿取食的相关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鹿对食物的选择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而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结果,这也说明了马鹿对食物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对两研究地马鹿食物的营养成分与马鹿食物组成分析发现,不论在西藏还是内蒙古,粗蛋白质,能量和纤维素含量都是马鹿采食植物的主要影响因素。另外食物次生化合物含量及其适口性都是影响马鹿食性选择的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营养适应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1].王继飞.贺兰山岩羊(Pseudoisnayaur)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特征及营养适应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

[2].邢博.西藏马鹿和东北马鹿营养适应对策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

[3].沈广爽.西藏马鹿草青期食物组成及采食与营养适应对策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

[4].罗毅平,谢小军.肉食性鱼类南方鲇对高碳水化合物营养胁迫的适应对策[C].中国海洋湖沼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朱元鼎教授诞辰110周年庆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摘要集.2006

[5].李俊生.东北松鼠营养适应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

论文知识图

高等林业教育高等林业院校科学研究工作(2)·1粪样采集地点图高等林业教育高等林业院校科学研究工作(1)第五篇 表彰奖励宁夏大学第六届优秀科技成...第五篇 表彰奖励宁夏大学第六届优秀科技成...第五篇 表彰奖励宁夏大学第六届优秀科技成...

标签:;  ;  ;  ;  ;  ;  ;  

营养适应对策论文_王继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