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气旋涡论文_王子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气旋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旋涡,南海,环流,浮标,海流,太平洋,地形。

反气旋涡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飞[1](2018)在《海洋中尺度反气旋涡合并现象的卫星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尺度涡是海洋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它对大洋环流、物质及热量输运、气候变化及海洋生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涡在其漫长的生命周期中会不断与其它的涡发生相互作用,同极性涡的合并是其中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现象。本文利用卫星遥感的海表高度数据和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黑潮延伸体附近区域的四个典型的反气旋涡水平和垂直合并事件个例。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涡识别和涡参数提取方法。一、基于SST的表层涡和次表层涡识别方法:该方法用来判断合并前后涡的类型,从而判断合并类型。二、高斯涡表面拟合方法:该方法用来获得涡参数并计算涡的平面流场,然后根据涡平面流场及建立的垂直结构模型分析动力学量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水平合并和垂直合并具有不同的表观特征。典型的水平合并事件具有如下特征:一、涡的类型在合并前后均一致;二、合并前后涡的总面积基本守恒;叁、合并后相比合并前相对涡量会显着下降。而在典型的垂直合并事件中:一、合并前的两个涡均有不同的深度类型,一个为表层涡,另一个为次表层涡,但合并后只看到表层涡,次表层涡的识别信号被表层涡所覆盖;二、合并前后总面积不守恒,合并后涡的面积更像是合并前面积最大的那个;叁、合并后涡的相对涡量没有明显减少,而更像是延续合并前的表层涡的值。本文还进一步建立了涡的两种垂直结构模型-柱状模型和两层模型,以验证以往水平合并理论研究所提出的守恒模式。结果表明:一、两个典型的水平合并个例均近似满足总质量守恒;二、合并后总相对角动量增加;叁、合并后总能量增加。合并前总相对角动量的增加主要由两个涡伴随的系统旋转贡献,但系统旋转却无法解释合并后能量的增加。在两层模型的结果中,合并前后总的积分位涡似乎是守恒的,增加的能量主要由势能贡献,这一结果与Gill和Griffiths 1981年提出的质量、位涡守恒而势能和总能量增加的“能量悖论”合并模式较为符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25)

陈钟为,杨成浩,许东峰,徐鸣泉[2](2016)在《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气旋-反气旋涡对陆坡水文和环流影响的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5年6月南海北部现场观测的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13日—28日南海北部陆坡在气旋涡-反气旋涡的双涡结构影响下的水文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表层50m以浅盐度存在NE—SW向低盐区,表层盐度最小值低于32,这表明南海北部陆坡存在跨陆架海水输送。在观测期间,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受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双涡结构影响,使得南海北部陆坡表层100m以浅存在跨陆坡流,流速最大值出现在两涡交汇区域。此外,通过潜标连续海流资料,发现南海北部陆坡环流呈现了"深入浅出"(100m以深层为向岸的入侵、以浅层为离岸的出流)的"两层结构"。(本文来源于《海洋学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王惠楠,许东峰,陈钟为,徐鸣泉,杨龙奇[3](2014)在《从2010年1月的1个反气旋涡探讨南海中尺度涡的输运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漂流浮标,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和示踪粒子法,研究了中国南海中尺度涡的输运能力。从浮标漂流轨迹和对应的流场分布可知在真实海洋中存在涡对物质的输运,陷入反气旋涡的漂流浮标跟随涡旋顺时针打转4圈,以圆弧形轨迹运动至海南岛以东。进一步通过示踪粒子法进行长期模拟得出涡内物质会以和涡相同的旋转方向旋转前进,在忽略水平方向上的混合对示踪粒子轨迹影响的情况下,在第55天,93%的质点(153个)将跟随涡旋运动,7%的质点(11个)会在中途与涡旋分离,运动中涡会不断把内部物质甩向涡的外缘,质点会从涡最边缘速度由大转小处脱离涡旋,但是大多数质点会跟随涡旋在其边缘以圆弧形轨迹向前运动,并最终稳定在涡旋的最边缘。(本文来源于《海洋学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徐晓华,廖光洪,许东峰[4](2010)在《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涡的Argos浮标观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卫星高度计异常资料和2003年10月上旬投放在西北太平洋的25个Argos表层漂流浮标资料,分析观测海域的中尺度涡特征及浮标漂移路径上的温度和流速变化,结果表明:(1)7个浮标受强劲的黑潮流影响直接进入台湾岛以东黑潮表层的主流轴;(2)16个浮标在反气旋涡内旋转,并随中尺度涡向西运动,到达黑潮的东边界,由于中尺度涡旋的消亡,浮标脱离其影响后由黑潮带动向东海运动,浮标的移动轨迹呈螺线型;(3)仅有2个浮标在(123°E、20°N)附近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且41490号浮标受台湾岛西南外海反气旋涡的影响作了2周旋转后再进入南海。比较分析表明,黑潮在冬季应该存在入侵南海的分支,但浮标能否顺利进入南海受多种随机因素控制,如风生流、潮流和波浪等。另外,西北太平洋向西传播的中尺度涡难以越过强劲的黑潮流屏障继续向西传播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本文来源于《海洋学研究》期刊2010年04期)

周慧,许建平,郭佩芳,侍茂崇,刘增宏[5](2006)在《棉兰老岛以东反气旋涡的Argo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2003年1月至10月期间,由布放于西北太平洋中的Argo剖面浮标捕获的位于棉兰老岛以东海域的反气旋涡。该涡中心位于8.7°N、127.6°E附近,距大陆坡不远,沿等深线走向呈椭圆形分布。其长轴(NW-SE)约200km,短轴(NE-SW)长约120km。Argo浮标的漂移轨迹及其在表层及1 500db层的漂移速度场表明,该反气旋涡位于温跃层以下,中层海洋特征。在1 500db层上,涡的外围平均切向速度为11.9—14.0cm.s-1,旋转周期约为40d。温、盐度断面分布表明,该反气旋涡内的温盐结构非常复杂,可能与源自南、北半球的中层水团在涡旋内交汇并发生变性有关。(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曾丽丽,贾英来,施平[6](2006)在《黑潮反气旋涡脱落时南海北部的海温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WOCE-OUT的温度资料,结合TOPEX/POSEDIENT-ERS卫星高度计资料、ParallelOceanClimateModel结果,分析了1994年2月9-19日,1994年10月26日-11月6日,1995年2月4日-14日和1997年6月23日-7月4日四个反气旋涡旋脱落时间段内南海北部的海温状况,探讨了海平面高度场中的反气旋涡在温度场中的表现特征。发现海平面高度资料中的反气旋涡对应着温度场中的高(或暖舌)温中心,其中,反气旋涡脱落发生在夏、秋季时,高温中心比海平面高度的高值中心偏西南;发生在冬季时,暖舌与海平面高度的高值中心基本一致。脱落的反气旋涡对海温的影响深度约为130~180m。(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06年05期)

侍茂崇,江明顺,柴扉,薛惠洁[7](2001)在《中沙南反气旋涡及周边海流形成和演变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越南东部12°-15°N海域,海流运动十分复杂.1-6月,这里存在东西跨度800 km、深达800 m的反气旋涡;7月,反气旋涡蜕化成两条近似平行的、从西向东运动的海流,北面的称中沙海流,南面的称金兰海流.10月,这两条海流合而为一,但是流轴有较大幅度蛇动.反气旋涡的存在,阻碍了Ekman层之下南北之间水交换,只有东西方向近岸不超过100 km的海域,才是南北水交换主要通道.中沙海流是南海中北部气旋环流的补偿流;中沙南反气旋涡,是由南海中北部和西南部两个气旋涡相邻边缘反向运动造成的.反气旋涡蜕化的主要原因是风的正涡度引起的上升流.800 m以下,存在一个长年的气旋式深层流涡,与吕宋深层涡一起构成南海海盆环流的主要特征.这个永久的气旋式深层环流和惹岛涡是由地形造成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期刊2001-12-01)

柴扉,薛惠洁,侍茂崇[8](2001)在《南海北陆架区3个典型反气旋涡水文特征及演变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北陆架区有3个典型的反气旋涡,即海南岛南部陵水反气旋涡、海南岛东部反气旋涡(海南岛以东外海暖涡)和香港东南面反气旋涡.那里海水辐聚而下沉.海南岛南部陵水反气旋涡,中心位置在17°30’N,110°20’E,空间尺度约为100-150km.海南岛东部反气旋涡,中心位置在19°N,112°E,空间尺度约为100-200 km.香港东南面反气旋涡,位于20°-22°N,114°30’-117°E之间,空间尺度约为200km.它们都是低盐暖水涡,也是营养盐贫乏区.夏、秋季磷酸盐含量只有周围水域的41%-49%.其形成原因是地形和锋面的联合作用结果.位置和强度有显着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厄尔尼诺年下降流强度明显高于常年.(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期刊2001-12-01)

罗德海,卢燕[9](2000)在《海洋中长生命反气旋涡在地形上的演变以及涡旋的合并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海洋中长生命反气旋涡在Gauss型孤立地形上演变的研究 ,发现地形对长生命反气旋涡的发展和传播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在无地形作用的情况下 ,仅有反气旋涡能够存在于向西的均匀基流中 ,这个涡是长生命的 ,并且在西移过程中有明显的向西倾斜。然而当其上游存在一个孤立地形时 ,可以发现这个涡有一个向东的倾斜 ,它的强度将增强且向西的移速会增加 ,其规迹象陀螺的运动。另一方面 ,当两个强度相同的反气旋涡同时存在时 ,这两个涡并不合并 ,且能持续很长的时间。当这两个涡的上游存在一个孤立地形时 ,这两个涡可以产生合并 ,并形成一个强度相当大的涡。(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00年04期)

反气旋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2015年6月南海北部现场观测的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13日—28日南海北部陆坡在气旋涡-反气旋涡的双涡结构影响下的水文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表层50m以浅盐度存在NE—SW向低盐区,表层盐度最小值低于32,这表明南海北部陆坡存在跨陆架海水输送。在观测期间,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受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双涡结构影响,使得南海北部陆坡表层100m以浅存在跨陆坡流,流速最大值出现在两涡交汇区域。此外,通过潜标连续海流资料,发现南海北部陆坡环流呈现了"深入浅出"(100m以深层为向岸的入侵、以浅层为离岸的出流)的"两层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气旋涡论文参考文献

[1].王子飞.海洋中尺度反气旋涡合并现象的卫星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2].陈钟为,杨成浩,许东峰,徐鸣泉.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气旋-反气旋涡对陆坡水文和环流影响的观测[J].海洋学研究.2016

[3].王惠楠,许东峰,陈钟为,徐鸣泉,杨龙奇.从2010年1月的1个反气旋涡探讨南海中尺度涡的输运能力[J].海洋学研究.2014

[4].徐晓华,廖光洪,许东峰.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涡的Argos浮标观测结果分析[J].海洋学研究.2010

[5].周慧,许建平,郭佩芳,侍茂崇,刘增宏.棉兰老岛以东反气旋涡的Argo观测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6

[6].曾丽丽,贾英来,施平.黑潮反气旋涡脱落时南海北部的海温分布[J].海洋通报.2006

[7].侍茂崇,江明顺,柴扉,薛惠洁.中沙南反气旋涡及周边海流形成和演变机制研究[C].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2001

[8].柴扉,薛惠洁,侍茂崇.南海北陆架区3个典型反气旋涡水文特征及演变规律[C].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2001

[9].罗德海,卢燕.海洋中长生命反气旋涡在地形上的演变以及涡旋的合并现象[J].海洋与湖沼.2000

论文知识图

卫星高度计的海表高度场与台湾以东...探测到的涡旋与Argo浮标分类示意图台湾西南部气旋涡(a)和反气旋涡(a)黑潮Looping(红色)和Leaping(...左图为1996年6月产生的气旋涡演变过程...根据HYCOM南海实验的的200m流场使用...

标签:;  ;  ;  ;  ;  ;  ;  

反气旋涡论文_王子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