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米曲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曲霉,突变,氨肽酶,蛋白,玉米,豆酱,活性氧。
米曲霉论文文献综述
钟方权,黄瑶,沈婉莹,付彬,汪超[1](2019)在《乳酸菌与米曲霉酱油共制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筛选自酱油的乳酸菌(耐肠球菌)与米曲霉共制曲对成曲酶活力(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果胶酶、纤维素酶)的影响,结果显示:对4种酶活力都不同程度有所提高。其次,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确定了双菌种制曲的最佳工艺条件:米曲霉孢子接种量0.4%,乳酸菌接种量1.0mL/100g,原料配比6∶4,制曲温度32~35℃,制曲时间40h。(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11期)
刘晔,朱媛媛,冯纬,周利南,梁新乐[2](2019)在《豆酱生产菌株米曲霉ZJGS-LZ-12的分泌蛋白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ZJGS-LZ-12为研究对象,米曲霉3.042为对照,通过双向电泳结合生物质谱检测,对其胞外分泌蛋白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米曲霉3.042相比,米曲霉ZJGS-LZ-12胞外蛋白的分泌能力相当,但胞外分泌蛋白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差异表达蛋白点共169个,其中80个蛋白点分泌表达量下调,89个蛋白点分泌表达量上调。差异蛋白质主要参与糖类和蛋白质水解过程,主要是水解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及蛋白质的酶。其中,淀粉水解酶、半纤维素酶活性显着增强,β-1,4-内切木聚糖酶F3、β-半乳糖苷酶A和阿拉伯半乳聚糖-β-内切半乳聚糖酶A分泌表达量分别上调292、1 156和2 569倍,蛋白酶Pep1和Alp1分泌表达量分别上调100和1 300倍,充分表明运用此菌株发酵有利于改善豆酱的风味和品质。(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10期)
张艳芳,饶远,孟广超,王选年[3](2019)在《NaCl浓度对酱油生产中米曲霉产氨肽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讨论了NaCl浓度对一株米曲霉产氨肽酶酶活力的影响,发现在含有3%NaCl的培养基上培养,对米曲霉产氨肽酶的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高酶活力为28.432U/mL,较不含NaCl时提高了11.49%,继续提高NaCl含量则会抑制米曲霉产氨肽酶活力;在含有10%NaCl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测定得到最高氨肽酶活力为26.258U/mL,较未添加NaCl时提高了5.29%,继续提高NaCl含量同样会抑制氨肽酶活力;经含3%NaCl培养基驯化培养后,米曲霉产氨肽酶的耐盐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氨肽酶活力在15%NaCl环境中最高,为29.884U/mL,较未经NaCl驯化培养时盐浓度提高了5%,酶活力提高了13.81%。(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10期)
马瑞,刘祥,林巍,王晓杰,郑喜群[4](2019)在《米曲霉种曲和碱性蛋白酶协同水解玉米-大豆蛋白复配物及其产物的抗氧化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蛋白和大豆蛋白为原料,按m(玉米蛋白)∶m(大豆蛋白)=7∶3复配后,研究其水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首先用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种曲和碱性蛋白酶(alcalase)协同水解玉米-大豆蛋白复配物,制备玉米-大豆蛋白水解物(CSPHs);然后通过测定CSPHs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金属离子(Fe~(2+))螯合能力,分析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再建立双氧水(H_2O_2)氧化应激模型,探讨CSPH的细胞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CSPHs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并且在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米曲霉种曲与加入质量分数0. 8%的碱性蛋白酶情况下,协同水解后的产物CSPH4具有良好的细胞抗氧化活性。此时的水解度、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46. 10%和(73. 04±1. 68) mg/mL,·DPPH清除率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分别为(41. 26±0. 69)%和(50. 23±3. 15)%。CSPH4可降低H_2O_2诱导的氧化应激人结肠癌细胞(Caco-2)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含量。米曲霉种曲和Alcalase协同水解复配物得到的产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具有运用到食品工业中作为抗氧化剂的潜力。(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9期)
吴芹,臧嘉,胡蝶,王瑞,邬敏辰[5](2019)在《定点饱和突变改善米曲霉木聚糖酶的温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米曲霉木聚糖酶AoXyn11A的温度特性,基于其叁维结构的同源建模和分子动力学模拟,随机替换最高B-factor值位点处的Gly~(21)。以重组表达质粒pET-28a-Aoxyn11A为模板,采用全质粒两步PCR技术对AoXyn11A基因(Aoxyn11A)中编码Gly~(21)的密码子实施饱和突变,将pET-28a-Aoxyn11A各突变体转化E. coli BL21(DE3),构建了突变转化子文库。以酶的热稳定性为指标,从文库中筛选出最优突变转化子(E. coli/Aoxyn11A~(G21I))。DNA测序结果显示,E.coli/Aoxyn11A~(G21I)表达一种由Ile~(21)替换了Gly~(21)的突变酶AoXyn11A~(G21I)。温度特性分析表明:突变酶的最适温度由突变前的55℃提高至65℃;AoXyn11A~(G21I)在55℃及以下稳定,较AoXyn11A提高了7℃。另外,AoXyn11A突变前后的pH特性改变不大。(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童,李燕萍[6](2019)在《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黄酒小曲4转化体系的构建及脂肪酶的异源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H4为研究对象,初步探究了其对潮霉素的敏感度及原生质体的制备时间。在0.1 mmol·L~(-1)氯丙嗪和150μg·mL~(-1)潮霉素B共同存在的条件下,H4的生长被完全抑制;在酶解时间为3.5 h时,H4的原生质体有最佳的再生率33%。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UC18-hygB-LIP并转化至米曲霉H4中。在液态发酵条件下,脂肪酶活力最高的转化子的酶活力比出发菌株H4高10.16 U·mL~(-1)。(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家旺,柴洋洋,周晓杭,葛菁萍[7](2019)在《米曲霉HDF-7菌体固定化方法的筛选及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米曲霉(Apergillus oryzae)菌体固定化产酶及其应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筛选出一种适应需要的固定化方法极其重要。利用从传统豆酱中分离得到的米曲霉HDF-7作为出发菌株,筛选出最佳的固定化方法,并研究各单因素对固定化菌球蛋白酶酶活保留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设计实验确定各单因素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最佳固定化方法为海藻酸钠法,在海藻酸钠浓度2%时,蛋白酶酶活保留率最高为(27.77±0.80)%,菌体浓度为1:15,固定化时间为2.5 h,CaCl——2浓度为3%,正交实验最高蛋白酶酶活保留率为38.67%。本研究通过米曲霉HDF-7菌体筛选出最佳的固定化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优化,进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并应用到固态发酵中,为固定化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6期)
刘晶晶[8](2019)在《代谢工程改造米曲霉生产L-苹果酸》一文中研究指出L-苹果酸作为重要的平台化合物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近年来,生物法生产L-苹果酸已经成为了最具前景和高效性的苹果酸生产方法,包括酶转化法和微生物发酵法等。相较与酶转化法,微生物发酵法具有底物选择性更多、生产成本更低、产酸效率更高等优势。目前,发酵法生产L-苹果酸已经取得了显着的进展,但仍然存在食品安全性菌株选择性少、得率或生产强度较低、廉价原料利用不充分、杂酸水平较高等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以丝状真菌米曲霉作为生产菌株,利用代谢工程手段分别调控了L-苹果酸的胞质合成和转运途径、玉米淀粉的底物利用途径、L-苹果酸的线粒体合成途径、杂酸的合成和转运途径等,实现了苹果酸的高效合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米曲霉NRRL 3488作为出发菌株,以葡萄糖为发酵底物,通过强化L-苹果酸的胞质合成途径,提高了L-苹果酸的生产强度。通过过表达丙酮酸羧化酶PYC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编码基因,L-苹果酸的摇瓶产量由26.1 g/L提高至42.3 g/L。为了平衡rTCA途径,引入细菌中草酰乙酸回补途径,通过共表达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激酶,L-苹果酸的产量提高至58.5 g/L,生产强度为0.65 g/L/h。(2)通过过表达米曲霉自身的四碳二羧酸转运蛋白C4T318和粟酒裂殖酵母的苹果酸转运子SpMAEI,增强L-苹果酸向胞外的转运,L-苹果酸的产量显着提升至89.5 g/L。将C4T318分别定位至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中,细胞干重(DCW)、菌球直径和L-苹果酸的产量均明显下降。经基因转录水平分析,6-磷酸果糖激酶的编码基因pfk受到了高浓度代谢产物的反馈阻遏。使用组成型强启动子过表达pfk基因,L-苹果酸的摇瓶产量提高至93.2 g/L,生产强度为1.17 g/L/h。(3)通过碳氮源优化,米曲霉MT2-P可直接发酵100 g/L玉米淀粉生产56.6 g/L L-苹果酸。分别过表达深层发酵时叁个关键的淀粉水解酶基因agdA、amyB和glaA,均有利于提高玉米淀粉的发酵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glaA基因的表达水平,将启动子PglaA中97-bp的核心功能区序列重复串联了5个拷贝,实现了其启动强度优于初始启动子。使用重组启动子同时过表达叁个淀粉水解酶基因,米曲霉GAA可发酵100 g/L玉米淀粉生产72 g/L L-苹果酸。若调整发酵底物中葡萄糖与玉米淀粉的比例为3:7,L-苹果酸的产量为77 g/L。(4)分别测定发酵过程中细胞质和线粒体内有机酸的积累情况,发现细胞质中积累的主要产物为苹果酸、琥珀酸、富马酸和丙酮酸,而线粒体中仅存在稍低浓度的苹果酸、富马酸和丙酮酸,无明显量琥珀酸的积累。为了减少富马酸的积累,过表达了来源于酿酒酵母的富马酸酶FUMI,重组菌GAAF41可发酵130 g/L玉米淀粉生产88.5 g/L苹果酸,同时富马酸和琥珀酸的浓度分别降至9.2 g/L和0.79 g/L,丙酮酸的浓度由0.1~0.5 g/L提高至1.2 g/L左右。将来源于米根酶的PYC同时定位到细胞质和线粒体中,苹果酸的产量最高达95.1 g/L。同时,琥珀酸和富马酸的浓度分别降至6.9 g/L和0.6 g/L,胞内仅能检测出微量的丙酮酸。与提高氧化TCA的代谢通量相比,强化乙醛酸循环的代谢,苹果酸的产量提高至99.8 g/L,琥珀酸的浓度为8.3 g/L。利用RNA干扰技术在产酸期干扰TCA循环的第一步反应,可有效引导更多的碳流向还原代谢途径,苹果酸的产量提高至105.3 g/L,琥珀酸和富马酸的浓度也分别提高至9.5 g/L和1.31 g/L。(5)在线粒体内膜上表达S.cerevisiae的二羧酸转运蛋白Sfc1p,将胞质内的部分琥珀酸转运至线粒体后,在菌株PGRS的线粒体中检测到了1.89 g琥珀酸/g DCW。琥珀酸和富马酸的浓度降低至6.0 g/L和0.7 g/L,苹果酸的产量提高至109.1 g/L。表达LlNOX在一定范围内降低NADH与NAD的比值,有效降低琥珀酸的浓度至3.8 g/L,降低了36.7%,L-苹果酸的产量达到了117.2 g/L。(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高鑫[9](2019)在《米曲霉来源β-半乳糖苷酶的分子改造及其制备低聚半乳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聚半乳糖(GOS)是一类益生效果良好的低聚糖,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保健品行业。工业上一般采用β-半乳糖苷酶催化乳糖获得。目前,日本拥有比较成熟的工业生产技术,年产量也居于世界首位,而国内由于欠缺性能较好的β-半乳糖苷酶、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目前对GOS的生产还处于落后水平。本研究将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RIB40)来源的β-半乳糖苷酶连接到表达载体pPIC9K上,并将重组质粒转入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 KM71),获得了能够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重组菌。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获得了叁株转苷能力提升的突变体,并对突变体及野生型酶生产GOS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对转苷能力最高的双突变体N140C/W806进行了3 L罐发酵,最后分析了突变体产生效果的原因,并对原因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米曲霉来源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连接表达载体,转入Pichia pastoris KM71,获得能够高效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重组菌,摇瓶酶活达到198.7 U·mL~(-1),对野生型基因进行定点突变,获得了多株转苷能力提升的突变株。对突变体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其中,N140C及N140C/W806F突变体对乳糖的K_m值比野生型酶有所提高,说明两个突变体对乳糖亲和力下降,水解活性降低,符合实验预期。(2)对突变体及野生型酶生产GOS的条件进行了优化。两个单突变体生产GOS的能力均比野生型有所提高,其中W806F突变体在最优条件下生产GOS的产率达到49.3%,N140C单突变体最优条件下生产GOS的产率达到50.7%,比野生型酶分别提高了35.2%及31.5%。双突变体N140C/W806F的最佳反应条件:乳糖浓度600 g·L~(-1)、加酶量2.5U·mL~(-1)、反应温度为40℃,反应pH 4.5,反应时间7 h。其最终产率为59.8%,比野生型提高了59.2%。对双突变体N140C/W806F进行了3 L罐发酵优化,确定最佳诱导温度为28℃,此时双突变体酶活达到65.3 U·mL~(-1),比摇瓶提高4.44倍。(3)对突变体产生效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N140C突变点氨基酸残基的改变导致半乳糖基氢键的破坏,从而影响水解反应和转苷反应,使得转苷反应相对占据优势,进而最终提高产率。W806F突变产生的效果与此位置疏水性增加有关,疏水性增强降低了水作为受体参与反应的机会,相应的糖基作为受体的反应得到增强,从而提高转苷能力。设计正向突变N140A以及反向突变W806H,其中N140A突变后,生产GOS的产率达到44.9%,比野生型高19.7%,W806H生产GOS产率为22.7%,比野生型降低,成功验证了我们对突变产生效果原因的推测。(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会,任健[10](2019)在《米曲霉固态发酵玉米胚芽粕对蛋白质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胚芽粕为原料,利用米曲霉对其进行固态发酵,随后从发酵产物中提取玉米胚芽蛋白,对比发酵前后提取的玉米胚芽蛋白的抗氧化性、表面疏水性、巯基含量及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以可溶性蛋白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玉米胚芽粕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7. 2×108CFU/g、发酵时间6 h、料液比1∶2. 5,在此条件下玉米胚芽蛋白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为0. 827 g/g。与未发酵提取的玉米胚芽蛋白相比,发酵后提取的玉米胚芽蛋白的表面疏水性、游离巯基含量分别增加了10. 3和1. 5μmol/g,氨基酸总量和疏水性氨基酸总量分别提高了12. 49个百分点和6. 29个百分点,抗氧化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也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06期)
米曲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研究以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ZJGS-LZ-12为研究对象,米曲霉3.042为对照,通过双向电泳结合生物质谱检测,对其胞外分泌蛋白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米曲霉3.042相比,米曲霉ZJGS-LZ-12胞外蛋白的分泌能力相当,但胞外分泌蛋白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差异表达蛋白点共169个,其中80个蛋白点分泌表达量下调,89个蛋白点分泌表达量上调。差异蛋白质主要参与糖类和蛋白质水解过程,主要是水解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及蛋白质的酶。其中,淀粉水解酶、半纤维素酶活性显着增强,β-1,4-内切木聚糖酶F3、β-半乳糖苷酶A和阿拉伯半乳聚糖-β-内切半乳聚糖酶A分泌表达量分别上调292、1 156和2 569倍,蛋白酶Pep1和Alp1分泌表达量分别上调100和1 300倍,充分表明运用此菌株发酵有利于改善豆酱的风味和品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米曲霉论文参考文献
[1].钟方权,黄瑶,沈婉莹,付彬,汪超.乳酸菌与米曲霉酱油共制曲的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9
[2].刘晔,朱媛媛,冯纬,周利南,梁新乐.豆酱生产菌株米曲霉ZJGS-LZ-12的分泌蛋白组学研究[J].中国酿造.2019
[3].张艳芳,饶远,孟广超,王选年.NaCl浓度对酱油生产中米曲霉产氨肽酶的影响[J].中国调味品.2019
[4].马瑞,刘祥,林巍,王晓杰,郑喜群.米曲霉种曲和碱性蛋白酶协同水解玉米-大豆蛋白复配物及其产物的抗氧化活性[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5].吴芹,臧嘉,胡蝶,王瑞,邬敏辰.定点饱和突变改善米曲霉木聚糖酶的温度特性[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6].李童,李燕萍.米曲霉(Aspergillusoryzae)黄酒小曲4转化体系的构建及脂肪酶的异源表达[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9
[7].王家旺,柴洋洋,周晓杭,葛菁萍.米曲霉HDF-7菌体固定化方法的筛选及其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9
[8].刘晶晶.代谢工程改造米曲霉生产L-苹果酸[D].江南大学.2019
[9].高鑫.米曲霉来源β-半乳糖苷酶的分子改造及其制备低聚半乳糖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9
[10].张会,任健.米曲霉固态发酵玉米胚芽粕对蛋白质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性的影响[J].中国油脂.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