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农产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非农,产业,非农化,人口,农村,乡村,产业集聚。
非农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蔡洁,刘斐,夏显力[1](2020)在《农村产业融合、非农就业与农户增收——基于六盘山的微观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农户收入差距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文中根据六盘山集中连片区农村一二叁产业融合的实地入户调查,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非农就业能力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考察了非农就业能力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农村产业融合、提高非农就业能力能够增加农户家庭收入、缩小收入差距;非农就业能力的提高强化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促进效应及对收入差距扩大的抑制效应;随着非农就业能力的提高,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预测边际值比未参与农户的高、基尼系数的预测边际值比未参与农户的低。(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20年02期)
韩炜,蔡建明,马恩朴[2](2019)在《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乡村非农产业对农村居民收入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以乡镇企业为主要代表的乡村非农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基于1987-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1)以全国整体来看,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劳动者人均报酬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正向作用,上缴税金对农村居民收入作用为负。(2)企业劳动者人均报酬、乡镇企业总产值和上缴税金对农村居民收入作用随时间变化,引起变量系数突然变化的原因多与政策变化相关联。(3)乡镇企业总产值、劳动者人均报酬和上缴税金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弹性作用具有空间分异性。最后对未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相应发展建议,包括健全全国惠农政策、减轻乡村非农产业发展税收压力、增加农村居民多种收入方式等。(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期刊2019年08期)
贾婷月,王晓阳,周孝伦[3](2019)在《财政支出结构与非农产业可持续增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2007-2012年除西藏外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财政支出结构对第二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增长的作用,以研究不同财政支出在带动产业经济发展层面是否有差别化的影响,本文最后还进一步尝试探讨财政支出结构与地区制造业差距的相关性。本文实证结果表明在所有财政支出的类别中,民生性财政支出在现阶段对制造业增长、制造业地区差距的缩小及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其他类型财政支出,且民生性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效率要高于制造业;本文最后发现财政支出规模与地区制造业差距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区分其结构发现仅有民生性支出与地区制造业基尼系数呈现显着负相关。本文指出地区文教科卫等民生性财政支出的扩张对推进制造业可持续增长与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期刊2019年04期)
蒋江林[4](2019)在《非农经济下农村劳动力就业与产业发展及人力资本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此次研究以绍兴市为例,采用实证分析法和最大似然法,通过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的构建,对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年龄越大,对非农就业选择越有抑制作用;农村的人力资本累积促进了非农就业;农户家庭收入的约束促进了非农就业;农村的土地资源约束推动了非农就业;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实证结果,从强化粮食种植的补贴力度、加强县域非农经济的发展、全面推动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培训提出惠农政策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期刊2019年05期)
熊亚骏[5](2019)在《人口非农化与产业非农化时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选取中国中部地区湖北省在关于人口非农化与产业非农化方面的研究做基础,利用相关理论模型,梳理了关于人口非农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的解释框架。然后基于非农人口和第二、第叁产业增加值数据,利用人口与产业非农化的评价体系和协调性模型,阐述了人口非农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度分级标准,分析了 2006-2015年湖北省人口非农化与产业非农化的时空变化过程。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从研究时序演变上看,湖北省“人口非农化质量、产业非农化质量及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经历了高度失调阶段、中度失调阶段、轻度失调阶段和协调阶段。2006年至2015年,在人口非农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发展方面,两者的协调程度不断上升,不断上升的协调度得到的是区域差异的缩小,但是纵观全省整体状况来比较,其仍然存在空间分异现象,说明湖北省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在一些地区,只完成了产业非农化的转变,人口非农化的协同作用被忽视了,致使空间分异现象严重。另一个原因在于影响人口非农化的除了产业非农化所代表的经济水平外,还包括环境、资源等自然因素,观念、习俗等文化因素和教育、医疗有关的社会因素,产业非农化对人口非农化的吸引作用表现不完全,故产业非农化和人口非农化这两者发展是不协调的。2006-2015年湖北省各市(区)非农化主导类型主要由产业非农化超前型转变为人口非农化超前型。人口非农化的转变是身份和从事行业转变的并行过程,人口非农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农村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内生经济的发展,振兴整个市场经济。但是人口非农化的转变需要相关产业的支撑,非农人口完成身份和所属农业行业的脱离,必须有相关产业能够保障其生活基础,故湖北省在进行人口非农化与产业非农化过程中,同时要在其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方面进行相应分享,更加重视产业的优化升级,通过产业升级和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结构转换,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还应注重抑制城市空间无序扩张、粗放利用,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相结合,着重提升区域发展质量,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农民市民化的社会价值实现打下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勇刚,秦新龙[6](2019)在《住房价格、劳动力流动与非农产业集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0—2015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实证检验了住房价格、劳动力流动对非农产业集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房价对非农产业集聚产生倒U形的动态影响,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趋势;高房价对劳动力产生挤压效应,进而不利于非农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房价和劳动力流动对非农产业集聚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其中,劳动力流动对东部非农产业集聚的影响显着为负,而对中西部非农产业集聚则产生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方方[7](2019)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农村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耦合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土地、产业要素是影响农村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以省域为单元,分析测算了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农村人口、土地、产业等生产要素非农化格局及要素耦合程度。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人口、土地、产业要素非农化空间差异显着,各要素的空间聚集与流动特征不同,导致要素之间存在一定非耦合关系,通过科学调控要素非农化进程,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李俊,王仲智[8](2019)在《江苏省非农产业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标准差椭圆模型,选取2007—2016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第二、第叁产业的产值数据,分析江苏省非农产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江苏省第二、第叁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其中苏州、无锡、南京的第二、第叁产业集中程度较高;第二产业在全省的分布比第叁产业更为均衡,第二、第叁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均呈下降趋势;苏南、苏中地区第二、第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明显高于苏北地区;江苏省第二、第叁产业空间格局在近十年间较为稳定。据此,建议苏北地区在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产业集群;苏中地区应加快融入长叁角产业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具有优势的制造业企业的影响力,以提升其综合竞争力;苏南地区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应大力建设专业化园区,并注重国际化经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产业》期刊2019年01期)
张倩[9](2018)在《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在实现稳步发展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比却从1978年的2.57上升到2015年的3.13,几十年间,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随着经济总量而缩小,反而呈现扩大趋势,山西省作为我国中部大省,城乡收入差距近年来也呈扩大趋势,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严重影响到山西省经济的良性发展。近些年,山西省城镇非正规部门发展迅猛,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城乡协调发展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就是通过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是这种收入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并不稳定,所以非正规部门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有限,没有明显的缩小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同时农村非农产业也会吸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由于农村非农产业具有高于农业收益率的特点,所以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为了进一步验证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对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下定义,并阐述了山西省叁者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山西省地区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选择。第二,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以产出函数为基本载体,将文章所研究的部门引入函数中,并将劳动力作为变量引入,通过对产出函数进行一定的数学运算,得出当劳动力变量变化时引起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通过经济学上经常使用的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将劳动力从静态的转化为比较静态的变化的要素,在城镇非正规部门和农村非农产业之间流动,进而得出剩余劳动力从事生产于城镇非正规部门对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正向作用,而在农村非农产业进行生产活动有利于缩小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第叁,通过对山西省1990-2015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实证模型中涉及的相关检验和分析等方法,测度山西省非正规部门就业与农村非农产业就业对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城乡收入差距对两部门就业的影响。第四,通过对山西省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叁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发现两部门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城镇非正规部门存在管理不合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农村非农产业资本利用率低、技术落后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研究思路上的创新是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山西省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方法应用上的创新是以产出函数为基本载体,通过对产出函数进行一定的数学运算,得出当劳动力变量变化时引起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本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人数的增加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基本得出与理论分析一致的结果,并且从长期来看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提高城镇非正规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程度,减小农村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程度。(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期刊2018-06-02)
苑韶峰,朱从谋,杨丽霞,徐建春[10](2017)在《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时空耦合分析——以浙江省67县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改进人口半城镇化测算方法,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及耦合度模型,分析了浙江省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空间格局及耦合度,并对其耦合关系进行了时空分析和规律探讨。结果表明:①浙江省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均呈增长趋势,人口半城镇化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产业非农化表现出相反的北高南低格局。②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表现出显着的空间负相关,形成浙北低人口半城镇化—高产业非农化、浙西和浙南高人口半城镇化—低产业非农化的空间格局。③浙江省大部分县市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耦合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以上,无明显空间差异;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以中度耦合和较高度耦合水平为主,2005—2014年间中度耦合县域逐渐转变成较高度耦合,在空间分布上出现明显空间差异。④相较于人口城镇化和产业非农化耦合度不断上升的特征,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存在动态耦合关系,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呈倒"U"型分布,倒"U"型拐点在人口城镇化水平的55%左右,浙江省大部分县市处于倒"U"型分布的左侧阶段,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耦合发展可以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同时注意拐点右侧需结合产业升级、户籍制度改革等手段促进半城镇化人口市民化。(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7年03期)
非农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以乡镇企业为主要代表的乡村非农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基于1987-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1)以全国整体来看,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劳动者人均报酬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正向作用,上缴税金对农村居民收入作用为负。(2)企业劳动者人均报酬、乡镇企业总产值和上缴税金对农村居民收入作用随时间变化,引起变量系数突然变化的原因多与政策变化相关联。(3)乡镇企业总产值、劳动者人均报酬和上缴税金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弹性作用具有空间分异性。最后对未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相应发展建议,包括健全全国惠农政策、减轻乡村非农产业发展税收压力、增加农村居民多种收入方式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农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1].蔡洁,刘斐,夏显力.农村产业融合、非农就业与农户增收——基于六盘山的微观实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
[2].韩炜,蔡建明,马恩朴.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乡村非农产业对农村居民收入作用研究[J].经济问题.2019
[3].贾婷月,王晓阳,周孝伦.财政支出结构与非农产业可持续增长研究[J].上海经济.2019
[4].蒋江林.非农经济下农村劳动力就业与产业发展及人力资本的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19
[5].熊亚骏.人口非农化与产业非农化时空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9
[6].李勇刚,秦新龙.住房价格、劳动力流动与非农产业集聚[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方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农村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耦合格局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8].李俊,王仲智.江苏省非农产业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J].资源与产业.2019
[9].张倩.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8
[10].苑韶峰,朱从谋,杨丽霞,徐建春.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时空耦合分析——以浙江省67县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