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接触氧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超滤膜,河道,污水处理,水生植物,膜技术,叶绿素。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严平[1](2018)在《气浮/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喷漆废水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气浮/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某电器厂喷漆废水,处理规模为105 m3/d。设计进水水质:CODcr8300mg/L,p H 6~9,SS 400 mg/L;设计出水水质:CODcr<130mg/L,p H 6~9,SS<100 mg/L。运行实践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CODcr平均去除率为98%,处理出水水质达到《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Ⅰ时段二级标准。(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23期)
张少华[2](2017)在《异位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处理城市重污染河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市河流污染现状严峻,改善城市河流的水质状况和生态景观已成为城市居民的迫切需求。因此,研发适宜的河流水质净化技术必不可少,在污染河流的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中,生物/生态技术以环境友好,可持续性强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典型城市重污染河流—常州市通济河为研究对象,运用异位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并结合水生植物对河水进行处理,以期为我国城市污染河流的修复提供技术借鉴。通济河水质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表明,氮磷污染严重是通济河水质最突出的问题。通过对通济河进行一年的连续采样,得到通济河年均COD_(Cr)浓度为23.24mg/L,NH_3-N和TN浓度为3.25mg/L,5.92mg/L,TP浓度为0.367mg/L。NH_3-N为主要氮素存在形态,通济河整体非雨季比雨季污染严重,其中通济河西段污染最严重。采用异位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对通济河西段局部区域的河水进行处理,比较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和曝气量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认为水力停留时间为8h,曝气量为80m~3/h的条件较合适,在这一条件下连续运行,系统对NH_3-N的去除效果较稳定,平均去除率为86.3%,对COD_(Cr)的平均去除率为10.2%,对TN和TP的去除效果不佳。以生物接触氧化池出水为实验进水,研究了生物接触氧化与水生植物的结合对水中COD_(Cr)和氮磷的进一步去除效果,实验周期为20d,结果表明水生植物的种植有利于COD_(Cr)和氮磷浓度的降低,其对接触氧化出水COD_(Cr)、NH_3-N、NO_3-N、TN、TP的平均去除率为46.2%、9.7%、1.8%、6.3%、22.8%。为解析系统对河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及异位、原位生物接触氧化法填料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异同,分别对生物接触氧化系统进出水、沉淀池出水、接触氧化-水生植物出水,异位、原位生物接触氧化法填料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的相关性。发现不同的水质环境下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脱氮除磷功能菌的相对丰度也不同,系统进水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较低,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对河水的处理改变了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6-01)
王洁,朱光灿,王卫,袁君[3](2016)在《超声强化生物接触氧化的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含藻原水,采用超声强化生物膜活性有利于去除污染物特性,考察了超声强化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对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及其对后续混凝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对生物膜的工作参数选定为:功率8 W,频率20 k Hz,时间15 min,周期12 h。经超声强化后的生物接触氧化技术与未经超声处理去除率有小幅度的提高,其处理后有助于后续混凝工艺。(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6年S1期)
许骆[4](2015)在《原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技术的除藻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江-深圳原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工程的目的是去除原水中的氨氮和有机物,但没有考虑水体藻类的去除情况,一旦发生突发性藻类污染事件,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对人类的健康产生重大威胁。本研究是在东深供水生物预处理工程的基础上,研究开发该工艺的除藻新功能,以应对突发性富营养化及藻类爆发事件的发生,保障供水水质的安全。结合东深供水的实际情况,利用YDT型弹性填料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改变操作运行条件,实现工艺除藻最大化;探讨了不同气水比、水力停留时间、原水藻类浓度、原水氨氮浓度以及原水碱度对藻类的去除规律;并通过优化接触氧化的曝气时间、曝气强度等技术参数,最大限度地去除藻类,建立有效去除水中藻类的处理工艺;以生物处理去除藻类的途径为依据,结合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探讨藻类及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及途径。结果如下:试验原水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且浮游藻类主要由硅藻、绿藻、蓝藻构成;原水中的藻细胞个数都在107数量级以上,叶绿素a(Chl.a)相对偏高,Chl.a浓度均值与国内各地湖泊及水库的水华阈值相近,说明试验水质完全符合本课题对突发性藻类污染研究的试验要求。采用接种污泥培养法对生物接触氧化器进行挂膜,生物处理挂膜成熟的标志是当NH4+-N.CODMn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60%、15%以上时,即认为挂膜成功。挂膜成功后NH4+-N平均去除率可达72.20%,CODMn平均去除率可达52.41%。处理效果稳定,受环境因素影响小,总挂膜时间为32 d。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处理含藻原水(Chl.a=34.54 mg·m-3)时,确定最佳HRT为1.0h,最佳气水比为1.2:1;采用最佳HRT和最佳气水比处理高浓度含藻原水(Chl.a=71.12 mg·m-3)时,Chl.a平均出水浓度为24.55 mg·m-3,Chl.a的去除率达65.48%,且CODMn和NH4+-N的出水浓度均能达到东深供水工程处理目标。说明将该最佳HRT和最佳气水比作为藻类浓度突变时的应急处理方案是可行的。Chl.a去除率随进水NH4+-N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hl.a去除率从进水NH4+-N浓度为2.03 mg/L的72.34%降到4.14mg/L的36.75%;NH4+-N去除率随进水NH4+-N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进水NH4+-N浓度每升高1 mg/L,NH4+-N去除率平均降低4%-9%;NH4+-N去除量则随进水NH4+-N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进水NH4+-N浓度每升高1mg/L,NH4+-N去除量平均升高0.42 mg/L。CODMn去除率随着进水碱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叁种碱度条件下,NH4+-N都在反应区被大量去除,NH4+-N去除率基本随进水碱度的增加而升高;当碱度在4倍、6倍及8倍时,Chl.a去除率为48.51%、65.23%及72.54%,Chl.a去除率基本随进水碱度的增加而升高。生物膜内的链状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较强的絮凝沉降性能,藻类通过生物膜的脱落、沉降作用随生物污泥排出,这是生物接触氧化法去除藻类的途径之一;底泥中存在的藻类的空壳,可判断生物膜对附着藻类存在生物分解作用;生物膜内出现的空腔,说明原生动物的捕食作用是去除藻类的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赵世贵[5](2014)在《基于A/O生物接触氧化—超滤膜工艺的小型中水处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开发出一体化小区中水回用设备,既可以解决水污染问题,又可以减少小区用水成本,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试验结合生物接触氧化脱氮除磷工艺的特点,前加缺氧区,采用弹性立体填料形成生物膜系统,后接膜池进行过滤分离,通过PLC自动控制技术形成一体化A/O生物接触氧化-超滤膜系统,以达到高效低耗、投资省、易管理以及脱氮除磷的目的。首先,试验初期采用人工接种挂膜法和自然富集挂膜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挂膜,17d后启动成功,CODcr的去除率达到75%以上,此时缺氧区填料上生物膜呈墨黑色;好氧区填料上生物膜呈黄褐色。挂膜成功后选取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和混合液回流比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确定系统的最优工况,并通过单一变量法考察各因素对系统运行效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系统在最优工况下对CODcr、NH4+-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2.4%、94.07%、81.03%和78.99%,出水水质符合回用水要求,且CODcr、NH4+-N和TN出水浓度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的要求。其次,试验考察了系统运行过程中超滤膜的污染情况及单纯水力冲洗后其跨膜压差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对膜池及膜组件进行水力清洗,TMP得到了明显的降低。最后,以处理小区生活污水为主要目的进行设计,并对系统进行经济分析和成本估算,综合考虑投资成本、运行费用和出水水质等因素,采用A/O生物接触氧化-超滤膜工艺处理小区生活污水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且从长远发展来看,该工艺作为中水回用技术将会具有更加突出的优势。(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4-12-01)
肖晓强,侯克锁,刘武,王智威[6](2014)在《生物膜技术及接触氧化工艺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膜技术是人们依据水体在自然界中自然净化的现象、有机物的腐败过程、农田灌溉中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功能总结模拟出来的污水处理技术。生物膜能够让微生物依附在载体的表面,在于污水接触的时候,微生物能够吸收并且同化污水中的有机物,从而让污水得到净化。在河道整治中,生物膜和接触氧化工艺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已经达到了工程化程度。(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14年33期)
王玉磊[7](2014)在《基于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低污染水的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水体的水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低污染水体处理研究也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对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处理校园河流低污染水实验,设定了不同的填料布置密度、布置方式开展研究。其中A渠、B渠为均匀填充,A渠填料的填充密度为48m/m3,B渠填料的填充密度为24m/m3,C渠填料的填充密度也为24m/m3,布置方式为两侧布置。实验阶段研究了生物填料的自然挂膜规律;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各填料渠的污染物去除情况;不同曝气量下各填料渠的污染物去除情况;并通过研究不同布置密度、不同排布方式的填料渠各自的水动力特性,为不同填料渠对污染物去除差异进行解释;最后,建立了填料渠对COD.NH3-N的污染物降解模型,并对该种填料在校园自然河流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相关介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本实验采用的自然挂膜大约经历21天挂膜成功,由于源水基质浓度低,膜的厚度相对较薄。水渠前端的生物填料表面生物膜较厚,颜色较深。(2)通过对水力停留时间的调节,A渠对污染物的去除潜力最大,C渠对污染物的去除潜力最小,各污染物去除潜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浊度>TP>TN>COD>NH3-N。综合比较各水渠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的污染物去除效率以及自然水体的实际流速,本系统最优水力停留时间为4h。(3)通过对填料渠进行曝气充氧,B渠对污染物的去除潜力最大,C渠对污染物的去除潜力最小,各污染物去除率提升潜力从大到小依次为:COD>NH3-N>TP>TN。根据不同曝气量下的污染物去除效果,以及曝气充氧的经济性,综合比较分析,本系统最优曝气量为10m3/h。(4)比较A渠、B渠、C渠之间的流速、流场情况可以看出,随着填料密度的增加,填料密度越大,对空白层的流场扰动越强烈;填料两边布置的水渠(C渠)对流场扰动比均匀布置方式(B渠)更强烈;均匀布置的水渠(B渠)空白层的流量要大于两边布置的水渠(C渠);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通过空白层的流量占总流量的百分比会降低,也使得更多水体接触填料层,同时,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加大了水体垂向交换,更利于污染物的去除。(5)通过分析填料渠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和水力停留时间与菌落总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不同填料渠对COD、NH3-N的去除率模型。并通过生物接触氧化法在校园自然河道的实际应用,表明了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在对校园低污染河流的治理上有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4-05-01)
张雅,谢宝元,张志强,王海燕[8](2012)在《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处理河道污水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应用于山东省小沙河污染河道的治理,采用人工接种闷曝法挂膜启动,经过高、中污染物含量进水驯化培养的生物膜,应用于处理低污染物含量的河道污水。结果表明,人工接种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低含量河道污水是可行的,而且COD、氨氮、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57.4%、50.8%、85.7%,远远高于对照试验,说明在处理河道污水时,生物膜起决定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2年05期)
战雪峰[9](2012)在《厌氧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叁羟甲基丙烷废水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某大型化工厂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随着企业长足的发展,生产产品的种类和产量都有很大的扩大和提高。同时,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叁羟甲基丙烷废水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其废水中主要成分包括有甲醛,丁醛,甲醇,丁醇和叁羟甲基丙烷等18种主要特征污染物。对于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的处理,是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界公认的技术难题。对于这一类废水,在现有的处理工艺中,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有焦化废水、石化/油类废水、制药废水(包括中药废水)、化工废水油漆废水、纺织/印染废水等行业性废水。比较成熟的污水处理工艺中,生物处理工艺是比较经济且运行比较稳定的工艺,经多方查找资料,本文主要针对高浓度有机废水难处理的现状,研究出一种生物处理工艺-厌氧滤池+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本论文采用的是先用厌氧的方法去除废水中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然后再通过生物接触氧化法将废水中的CODcr彻底降低到500mg/l以下的双池配合方法,通过多次的普通污水测试试验,实验室培养出的菌种能较好的完成预计目标,在进行试验过程中,共有试验数据261组,最高进水CODcr 20483mg/1,出水CODcr 100mg/1, CODcr去除率可达到99.51%。而后期的菌种抗冲击阶段,共进行试验54次,最高进水CODcr 46198mg/1,出水CODcr 99mg/l,去除效率99.79%,说明菌种能够耐受最高45000mg/l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冲击。通过上述试验,证明此方法具有可行性,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CODcr,达到该化工厂的污水出水指标要求。但同时,此试验均不代表工业化后的处理效果,仅限实验室数据。(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2-04-28)
郝永涛[10](2011)在《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范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并发布HJ2009-2011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本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华纸业》期刊2011年22期)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市河流污染现状严峻,改善城市河流的水质状况和生态景观已成为城市居民的迫切需求。因此,研发适宜的河流水质净化技术必不可少,在污染河流的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中,生物/生态技术以环境友好,可持续性强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典型城市重污染河流—常州市通济河为研究对象,运用异位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并结合水生植物对河水进行处理,以期为我国城市污染河流的修复提供技术借鉴。通济河水质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表明,氮磷污染严重是通济河水质最突出的问题。通过对通济河进行一年的连续采样,得到通济河年均COD_(Cr)浓度为23.24mg/L,NH_3-N和TN浓度为3.25mg/L,5.92mg/L,TP浓度为0.367mg/L。NH_3-N为主要氮素存在形态,通济河整体非雨季比雨季污染严重,其中通济河西段污染最严重。采用异位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对通济河西段局部区域的河水进行处理,比较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和曝气量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认为水力停留时间为8h,曝气量为80m~3/h的条件较合适,在这一条件下连续运行,系统对NH_3-N的去除效果较稳定,平均去除率为86.3%,对COD_(Cr)的平均去除率为10.2%,对TN和TP的去除效果不佳。以生物接触氧化池出水为实验进水,研究了生物接触氧化与水生植物的结合对水中COD_(Cr)和氮磷的进一步去除效果,实验周期为20d,结果表明水生植物的种植有利于COD_(Cr)和氮磷浓度的降低,其对接触氧化出水COD_(Cr)、NH_3-N、NO_3-N、TN、TP的平均去除率为46.2%、9.7%、1.8%、6.3%、22.8%。为解析系统对河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及异位、原位生物接触氧化法填料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异同,分别对生物接触氧化系统进出水、沉淀池出水、接触氧化-水生植物出水,异位、原位生物接触氧化法填料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的相关性。发现不同的水质环境下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脱氮除磷功能菌的相对丰度也不同,系统进水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较低,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对河水的处理改变了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严平.气浮/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喷漆废水技术研究[J].化工管理.2018
[2].张少华.异位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处理城市重污染河水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7
[3].王洁,朱光灿,王卫,袁君.超声强化生物接触氧化的技术研究[J].环境工程.2016
[4].许骆.原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技术的除藻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
[5].赵世贵.基于A/O生物接触氧化—超滤膜工艺的小型中水处理技术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
[6].肖晓强,侯克锁,刘武,王智威.生物膜技术及接触氧化工艺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4
[7].王玉磊.基于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低污染水的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4
[8].张雅,谢宝元,张志强,王海燕.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处理河道污水的可行性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2
[9].战雪峰.厌氧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叁羟甲基丙烷废水技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
[10].郝永涛.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J].中华纸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