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车用替代燃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燃料,车用,生命周期,甲醇,模型,评价,区域。
车用替代燃料论文文献综述
翁雨波[1](2019)在《船用替代燃料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航运业承担了全球80%以上的货物运输,是全球大气中NO_x、SO_x、CO_2等排放的重要来源。为降低船舶排放,国际海事组织(IMO)对各类废气排放均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并逐步实施。可替代燃料是航运界实现CO_2总排放量至2050年较2008年减少50%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降低NO_x、SO_x的排放的途径之一,其发展应用情况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船检》期刊2019年08期)
罗艳托,仇玄[2](2019)在《各种车用替代燃料影响下的国内成品油市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国内生物质液体燃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电动力和氢能源、煤基液体燃料(煤制油、燃料甲醇)、车用燃气(CNG、LNG和LPG)4类车用替代燃料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测算了各种车用替代燃料对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影响,并提出了建议措施。2017年替代汽柴油量在3 600万t左右,占全国汽柴油表观消费量的12.5%,预计2020年替代量达到6 500万t左右,占全国汽柴油消费量的20%以上,其中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电动力替代量将显着增长,氢能源也崭露头角,车用天然气增速放缓、替代主体地位逐渐被削弱,煤制油产销量受油价影响较大,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各种车用替代燃料发展速度和替代规模的不同也将影响国内消费柴汽比。(本文来源于《石油商技》期刊2019年01期)
李丰[3](2017)在《甲醇汽车“上路”》一文中研究指出“这就是我开的甲醇汽车,确实比起开汽油车成本低很多。”5月30日,在贵阳市跑出租车的司机袁师傅说起甲醇出租车时,脸上尽是轻松的表情。自2015年6月23日开始,贵阳这座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产煤城市以出租车为抓手,耕耘出一片甲醇汽车试验田。今年4月(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7-06-07)
付丽娜[4](2016)在《油价下降对我国车用替代燃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油即石油,它是一种由各种烃类组成的黑褐色或暗绿色黏稠液态或半固态的可燃物质。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欧佩克产油国获得了本国石油资源主权,该组织也开始执行独立的石油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原油的开采利用越来越频繁,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让人们意识到终有一天会枯竭,因此科学家提出了替代能源的概念。替代能源是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社会可以接受,能确保供应和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它们既包括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海洋能等,也包括不可再生能源,如地热能、核能、氢能。目前人们对于石油的依赖有所减少,天然气、生物柴油、电动汽车、乙醇等能源正在逐渐的替代石油,这些能源是值得开发利用的,并且价格、成本低于石油,这也是它们在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原因。而自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主要由于供应过剩,世界经济疲弱导致原油需求不及预期,导致石油价格一路直下,而且在欧佩克不减产的情况下还有可能继续下跌。低油价对替代能源有巨大冲击,尤其是成本偏高的煤化工行业。预计2017年难有起色,长时间的低油价必然会对天然气、电动汽车、生物柴油、乙醇等替代能源造成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油价在低价位时对我国的替代燃料有什么影响,替代燃料在这种环境下还能否继续维持产量,会有什么样的政策变化,如果国际原油价格维持在低位,那么替代燃料将来会如何发展。本文采用了弹性系数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本文的结论是低油价下,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受影响较大。煤直接制油盈亏平衡点为63-66美元/桶,间接制油盈亏平衡点为55-66美元/桶。天然气在油气比小于75%时具备竞争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王黎明[5](2016)在《车用替代燃料区域发展模式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中国经济、能源、环境之间矛盾比较突出的背景下,能源消费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尤其是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对中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有重要影响。发展车用替代燃料的对于提高能源安全、大气污染治理和经济结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为促进车用替代燃料科学发展,本文依据各种替代燃料能源资源分布特征,同时结合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提出了中国车用替代燃料区域发展模式,并预测了不同情景下发展车用替代能源对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影响。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车用替代燃料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并对中国车用替代能源的资源特征进行研究,调查了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生物质能等资源的储量、分布以及生产利用状况,总结得出我国车用替代能源资源特征有:种类多、储量较大;分布不均,地区差异明显;开发利用程度参差不齐;能源转化效率普遍较低;新型替代能源产业化水平不高。再以这种差异化的资源特征为主要参考因素,同时结合技术现状、经济发展、经济与政策等因素,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得出中国车用替代燃料区域发展模式。第二个方面是对中国当前碳排放强度特点和碳排放强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几年来中国碳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与发达国家以及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差距不断缩小,但绝对数量依然较大,碳减排压力持续存在。建立碳排放综合指标分配模型,将中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分摊至各省,并建立替代燃料发展综合情景,预测在车用替代燃料综合发展情景下碳减排总量及对各省减排目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发展车用替代燃料将对中国道路交通领域碳减排贡献率达到百分之十左右,各省差异较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6-01-01)
邓舒[6](2015)在《车用替代燃料的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上挪威首位女首相Gro Harlem Brundtland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以来,可持续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在遍及政府和企业的议程当中,同时存在于全世界范围内的科研和教育领域。Kl?pffer(2008)首次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Life Cycle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LCSA)框架,并且产品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方法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产品选择测量工具,可以应用到产品设计、制造、营销以及回收利用等各个领域中,服务于政府等公共部门、非营利性组织、企业等商业组织、甚至是消费者。然而,国内对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的实证研究并不多,从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到产品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的道路仍然充满了挑战。本文针对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的概念及演化、原则与构成要素、程序性步骤及整合框架、技术性模型和应用进行分析。在概念及演化部分以Kl?pffer(2008)所定义的LCSA框架为分水岭,用表格的形式梳理了LCSA框架的历史和发展。原则与构成要素部分主要阐述了LCSA的框架中的组成——LCA、LCC和S-LCA,其中,LCA的发展较早,已经形成了国际标准,而LCC和S-LCA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本文将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LCSA)与传统生命周期评价(LCA)进行了对比,在维度与指标体系,分析对象,技术框架,以及评价模型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对比,并使用应用案例进行了更加直观的对比分析。在维度和指标体系方面,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将维度从环境扩展到经济和社会;在分析对象方面,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将产品扩展到中观和宏观;在技术框架方面,由四步骤模型修改为叁步骤模型;评价模型方面,使用叁角形模型、仪表盘模型等自成一体的评价模型。这篇论文的目的是通过LCSA和LCSD的发展成果首次对柴油客车和天然气客车进行可持续评估应用,以达到对照不同替代燃料(柴油和天然气)的LCSA结果,为车用替代燃料的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为消费者在选择客车替代燃料时提供依据。LCSA包括环境生命周期评估,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及社会生命周期评价,即LCSA=LCA+LCC+S-LCA。LCSD是一种用于显示LCSA研究结果的仪表盘模型,具有简洁和直观的特点。结果表明,(1)天然气客车比柴油客车减少8.5%的二氧化碳排放,从全球气候变暖角度分析,天然气是较好的客车替代燃料。(2)虽然天然气客车的一次性购置成本比较大,但是从生命周期成本角度分析,天然气客车的总成本比柴油客车减少7%。(3)使用LCSD对清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天然气客车740分,柴油客车259分,比较而言,天然气客车更具有可持续性。本文的研究为车用替代燃料的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的实证研究提供研究思路,为政府在制定战略,选择可持续性的替代燃料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2-01)
侯平[7](2015)在《车用替代燃料对炼油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炼油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无序发展,一些企业为抢占市场,收购地方炼厂进行改扩建,这些情况不利于炼油行业的合理布局,导致了炼油能力过剩。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并且随着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石油质燃料消耗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为了缓解能源危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车用替代燃料发展得到了政府推动和政策扶持,发展迅猛。毫无疑问如果炼油业忽视这些环境要素的变化,投产项目仍盲目增加并达到高峰产能,全国汽柴油必将会供大于求,导致炼油厂出现大量资产闲置,效益不佳甚至会出现关停的局面。因此正视车用替代燃料对我国炼油业的影响,量化车用替代燃料在汽柴油产量及原油加工量等方面对于炼油业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产能进而促进我国炼油业继续健康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揭示出论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次,分析了我国车用替代燃料和炼油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再次,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及脉冲影响函数等分别对车用替代燃料在汽柴油产量、原油加工量和原油加工能力方面对炼油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研究车用替代燃料对汽柴油产量和原油加工量的影响时,以一系列检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稳定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为基础,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研究车用替代燃料的冲击对汽柴油产量和原油加工量的影响,利用方差分解方法分析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对车用替代燃料替代量、汽柴油产量、原油加工量进行了预测,量化我国车用替代燃料对炼油业的影响;在研究车用替代燃料对原油加工能力的影响时,根据原油加工量的预测值和合理的炼厂开工率,对原油加工能力提出了合理化的预测。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从原油加工能力、原油加工量和汽柴油产量叁个方面为炼油业应对车用替代燃料的快速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炼油业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产能提供一些借鉴及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5-30)
李丽萍,侯平,王庆生,李莹煜[8](2015)在《我国车用替代燃料发展对汽柴油市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选择车用替代燃料替代量、汽柴油消费量和汽柴油价格为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车用替代燃料替代量与汽柴油消费量及汽柴油价格的关系,并提出了政策措施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5年14期)
何靖,李品友,章报凯,赵勇[9](2015)在《内河LNG船用替代燃料和排放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LNG作为船用替代燃料的优点,以及L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论述了国外和我国内河LNG船用替代燃料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控制碳烟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技术。(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5年03期)
安俏俏,朱建军,章清,王晋,王永[10](2014)在《车用柴油机燃用混合替代燃料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摈弃了传统的以常规angguim iudrop had reached 50%柴油为基础油的掺混方法,而直接将生物柴油和F-T柴油进行掺混,并将其混合燃料应用于4100QBZL柴油机上。在未对原机做任何改动的情况下,研究了该机燃用不同体积配比混合燃料时的动力性、经济性及NOX和烟度排放性能。研究表明:与0#柴油相比,该机的动力性稍有下降,燃油消耗率上升;燃油消耗率和NOX排放均随着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增大而升高;碳烟排放显着下降,较0#柴油的降低幅度高达52%;低比例的混合燃料对NOX排放和碳烟排放的trade-off关系有明显改善;生物柴油与F-T柴油混合燃料宜在较低的生物柴油掺混比例范围内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车用替代燃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分析了国内生物质液体燃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电动力和氢能源、煤基液体燃料(煤制油、燃料甲醇)、车用燃气(CNG、LNG和LPG)4类车用替代燃料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测算了各种车用替代燃料对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影响,并提出了建议措施。2017年替代汽柴油量在3 600万t左右,占全国汽柴油表观消费量的12.5%,预计2020年替代量达到6 500万t左右,占全国汽柴油消费量的20%以上,其中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电动力替代量将显着增长,氢能源也崭露头角,车用天然气增速放缓、替代主体地位逐渐被削弱,煤制油产销量受油价影响较大,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各种车用替代燃料发展速度和替代规模的不同也将影响国内消费柴汽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车用替代燃料论文参考文献
[1].翁雨波.船用替代燃料应用前景[J].中国船检.2019
[2].罗艳托,仇玄.各种车用替代燃料影响下的国内成品油市场[J].石油商技.2019
[3].李丰.甲醇汽车“上路”[N].工人日报.2017
[4].付丽娜.油价下降对我国车用替代燃料的影响[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5].王黎明.车用替代燃料区域发展模式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
[6].邓舒.车用替代燃料的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5
[7].侯平.车用替代燃料对炼油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
[8].李丽萍,侯平,王庆生,李莹煜.我国车用替代燃料发展对汽柴油市场的影响研究[J].科技展望.2015
[9].何靖,李品友,章报凯,赵勇.内河LNG船用替代燃料和排放控制[J].绿色科技.2015
[10].安俏俏,朱建军,章清,王晋,王永.车用柴油机燃用混合替代燃料的试验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