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熵产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力学,模型,交变电场,最小,效应,构型,热传导。
熵产生论文文献综述
高晶,李元香,纪道敏,项正龙[1](2019)在《基于最小熵产生选择策略的遗传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借鉴热力学非平衡定态下的最小熵增原理,提出一种基于最小熵增原理的热力学选择策略,使个体的选择不再完全依赖于适应值。通过最小熵产生选择策略使种群在保证收敛速度的同时保持多样性,有效避免了种群陷入局部最优。通过定义个体密度来度量种群多样性,利用精英策略驱动种群熵产生快速下降;当种群多样性过低时,使用基于最小熵产生的选择策略产生新种群以保证种群多样性。在0/1背包问题和数值测试问题上的实验结果均表明,该策略能很好地保证解集分布的均匀性,防止种群陷入局部最优。同时,该策略也可应用于目前较新改进的遗传算法中,对算法效率也有一定的改进,具有很好地普适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9年10期)
张雁君[2](2018)在《压缩热库对量子热二极管和叁极管中热流以及熵产生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极管和叁极管是电学领域两种重要的电子元件,二极管最大的特性是单向导电,具有整流、检波、稳压和调制电路的作用;叁极管可以把微弱信号放大,用作无触点开关。正是由于二极管和叁极管的发明,才有了现在丰富多彩的电子信息世界。类比于此,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人们在热力学领域提出了一些经典热二极管和叁极管的模型,期望实现对热流的有效控制;最近人们又提出了基于量子系统的量子热二极管和叁极管模型,期望在微纳尺寸上对热流进行有效控制。本文通过主方程的方法计算了压缩热库对两能级量子热二极管模型的整流效应和熵产生的影响,以及压缩热库对量子热叁极管模型热流放大效应和熵产生的影响。首先,本文介绍了由Joulain等人提出的两能级量子二极管模型(2TLS模型)和量子叁极管模型(3TLS模型)。2TLS模型由两个子系统耦合组成,每个子系统与一个热库相连。2TLS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通过的热流起到整流作用。当系统中至少一侧子系统连接热库的温度所对应的能量低于子系统能级差时,系统具有明显整流效应。3TLS模型由叁个子系统组成,其中一个子系统作为“基极”与其他两个子系统耦合在一起,另外两个子系统作为“发射极”和“集电极”不直接耦合,叁个子系统分别与不同热库连接。3TLS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通过的热流起到放大作用。当“基极”子系统连接热库温度所对应的能量与系统中子系统耦合能量差一个数量级时,系统具有明显热流放大效应。然后,本文研究了压缩热库对上述两种模型中热流性质的影响。压缩态是一种量子状态,在很多领域有广泛应用。压缩热库是一种基于声子压缩态的非平衡态热库,其本身会对系统做功。在2TLS系统中,将一侧子系统连接的热库替换成压缩热库后会产生一个由压缩热库指向无压缩热库的附加热流,当两侧温差较小时,明显增强系统整流效应。在3TLS系统中,将“基极”子系统所连接热库替换成压缩热库后会在“基极”子系统和压缩热库间差生一个由压缩热库指向“基极”子系统的附加热流,使系统热流放大效应随“基极”子系统连接热库温度升高而增大,当热库温度所对应的能量达到耦合能量约十分之一时放大效应最强,之后随热库的温度上升逐渐消失;将“发射极”和“集电极”子系统所连接的热库替换成压缩热库后会在系统中产生一个由压缩热库指向系统,再由系统指向其他两个热库的附加热流,使系统对热流的放大效应变得很小。最后,本文研究了压缩热库对上述两种模型熵产生的影响。熵产生是系统中的一种信息流,着名的“麦克斯韦妖精”实验揭示了“信息-热”机制,即能够使用信息作为媒介来转化能量。本文通过解析推导发现决定系统熵产生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系统中发生能级跃迁的净几率。二是跃迁的能级差和所连接热库温度的比值ωij/TP。在2TLS模型中,高能级差子系统与压缩热库连接后,系统熵产生比与一般热库连接时要低;而低能级差子系统与压缩热库连接后,会使熵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负值。在3TLS模型中,“基极”子系统与压缩热库连接后,当压缩热库的温度很低时熵产生也会出现负值;将“发射极”和“集电极”子系统与压缩热库连接后,如果压缩热库的温度高于其他热库的温度,系统熵产生比连接一般热库时有所增加;反之,如果压缩热库的温度低于其他热库,系统熵产生有所降低。系统熵产生出现负值的原因是,该温度段内系统仅在压缩热库的作用下,发生了一些能级跃迁,且这些能级跃迁中净几率为负的跃迁所对应的ωij/TP更大。系统在其他温度段上熵产生发生改变则是因为,压缩热库使系统中能级跃迁净几率发生改变,能级跃迁净几率增大,熵产生也增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5)
敖晨阳,夏少军,宋汉江,陈林根[3](2018)在《线性唯象传热条件下甲烷蒸汽重整反应器熵产生最小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类传热、流动与化学反应相耦合的管式活塞流甲烷蒸汽重整反应器,考虑转化管外热源与管内反应物间传热服从线性唯象传热定律[q∝Δ(T~(1))],在氢气产率、进口压力、进口总摩尔流率、惰性气体(N_2)摩尔流率均给定及外界热源温度完全可控的条件下,以传热、流动、化学反应过程的总熵产生率最小为目标,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和方法,借助非线性规划数值方法求解了过程最小熵产生率及相应外界热源温度沿程最优分布规律,并与热源温度恒定、热源温度线性变化两种传热策略下的参考反应器以及牛顿传热定律[q∝Δ(T)]下熵产生最小最优反应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两类参考反应器相比,优化热源温度分布规律后可使反应器总熵产生率降低58%以上,主要是通过降低传热过程熵产生率实现的;采用较短的反应器可较好地实现预定生产目标;对于熵产生最小时的过程最优路径,存在恒定的热驱动力或恒定的化学驱动力中间段区域;传热规律对过程熵产生最小时热源与反应混合物温度最优构型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丁昌江,罗辽复[4](2015)在《基于导热法测量交变电场作用下细胞的熵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作为热力学系统,熵产生不可避免,理论上发现研究细胞内部的熵产生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但实验上对细胞内部熵产生的研究非常少。本文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更加完善和系统的介绍了基于导热法测量交变电场作用下细胞内部熵产生的新方法,测量和比较了交变电场作用下两种癌细胞(MDA-MB-231和SMMC-7721)和两种正常细胞(MCF10A和HL-7702)内部的熵产生。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测量交变电场作用下细胞内部的熵产生,在一定强度(5–40 V/cm)的电场作用下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内部熵产生具有很大的差异,细胞内部的传导熵和总熵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正比例关系。这为细胞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提供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未来癌症治疗方案的选取提供新的实验理论上的线索和依据以及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静电放电:从地面新技术应用到空间卫星安全防护—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8-12)
赵丽娜,徐国宾[5](2015)在《基于超熵产生的河型稳定判别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中的超熵产生研究河型的稳定性,对河型是否有可能转化做出定量判别分析。选择河流系统的广义力和广义流,构造出河流的超熵产生以及超能耗率,根据超能耗率推导出河型稳定判别式。应用该判别式分析了黄河下游5个河段3种不同河型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这5个河段的河型是稳定的,近期没有发生河型转化的可能性,与实际情况相符。利用该河型稳定判别式,不仅可判别河型的稳定性,还可以预测河流调整方向,为河流整治工程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王超,陈林根,夏少军,孙丰瑞[6](2015)在《连续化学反应ABC最小熵产生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连续化学反应ABC,在目标产物B产量一定的条件下,以反应过程熵产生最小为优化目标时导出了反应最优浓度构型。采用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初始条件下的最优构型及C的最佳初始浓度C_(0,optC),并与A浓度随时间线性增加的控制策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优化后反应过程熵产生降低80%以上。用变分法及非线性规划法求解了基元反应A?B的反应过程最小熵产生及反应最优构型,验证了非线性规划解法的可靠性,得到了基元反应A?B过程熵产生最小时反应速率与A浓度的平方根成正比的结果。本文所得结果对实际化学反应的投料配比和控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工程热力学专辑》期刊2015-05-09)
夏少军,陈林根,孙丰瑞[7](2015)在《传热规律和热漏对换热过程熵产生最小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广义辐射传热规律[q∝△(T~n)]下与外界环境间存在热漏的换热过程,考虑热源温度完全可控,在过程总时间和低温侧工质净传热量均一定的条件下,应用最优控制理论导出过程熵产生最小时的热源温度与工质温度间的最佳关系式。基于广义辐射传热规律下的优化结果,进一步得到了牛顿、线性唯象、辐射以及一类混合传热规律等四种特例下的结果,并与热流率一定和热源温度一定的传热策略相比较,给出了数值算例,分析了热漏和传热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实际换热装置的热设计提供热力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工程热力学专辑》期刊2015-05-09)
甘信滨[8](2015)在《滑动摩擦温度场及传热过程熵产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摩擦是典型的非平衡态不可逆过程,粗糙的接触表面在相对滑动过程中产生的热引起的温度变化会使热应力较大,导致热疲劳发生,还会响影响到强度、硬度、等其他性能。由于摩擦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远小于名义接触面积且不连续,导致了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摩擦副表面受热变形不均匀。本文基于实际接触面积对滑动摩擦过程中的热传导进行分析。本文以熵作为摩擦传热过程的表征量,把摩擦传热用统一的量纲进行系统的描述;分析了熵产生的热力学含义,根据摩擦传热的熵产生公式对熵产生进行分析。(1)根据实际接触表面的粗糙度、轮廓峰高度函数等其他参数确定实际接触面积的摩擦分析建模。(2)摩擦过程温度场分析。根据摩擦分析模型和滑动摩擦过程中温度场的计算公式,分析摩擦过程中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研究滑动速度、载荷、摩擦因数对温度场的影响。得到了温度场随摩擦因数、载荷、滑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3)进行摩擦生热过程有限元分析。本文采用Workbench建立瞬态热传导热有限元模型,设定材料的性能参数、边界条件,进行摩擦过程瞬态温度场分析,同时研究滑动速度、载荷、摩擦因数对温度场的影响。随着载荷、摩擦因数和相对滑动速度的增大摩擦接触面的滑动摩擦热效应越明显。(4)熵产生分析。利用滑动摩擦过程中温度场的计算公式,进行熵产生计算公式的推导,根据熵产生公式求解出摩擦热传导过程熵产生的变化规律。研究滑动速度、载荷、摩擦因数的变化对熵产生的影响。得出熵产生随着载荷、摩擦因数与滑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且比温度的变化幅度大。(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5-05-01)
翟全鹏[9](2015)在《硬质合金刀具粘结破损热力学分析及熵产生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2.25Cr1Mo0.25V钢是我国石油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核心设备加氢反应器筒节的重要金属材料,2.25Cr1Mo0.25V具有强度高、塑性好、耐高温等优点,是一种非常难加工的材料,刀具破损现象频发,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与生产成本的控制。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编号:51075109)“高效重型切削筒节材料刀具粘结破损机理研究”,针对硬质合金刀具切削2.25CrlMo0.25V过程中刀具粘结破损严重问题,利用热力学理论对刀具的粘结破损进行分析研究。首先,搭建了以工件材料为2.25Cr1Mo0.25V钢的切削实验平台,进行了硬质合金刀具粘结破损对比实验,从中选择出了粘结破损更为严重的YG8刀具;分析了刀-屑接触状态,建立了刀-屑接触面积的计算公式;根据切削力实验数据建立了切削力经验公式,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其次,根据切削热的传导模型计算出了传入刀具的热流密度;分析了刀具材料和切削参数对切削温度的影响规律;通过Thirdwave有限元仿真软件,对刀具温度场进行了仿真分析,并获得了刀具前刀面的温度分布,发现距切削刃大约0.5mm处时切削温度达到最大值,为研究切削温度对粘结破损的影响规律提供了基础。最后,简要分析了硬质合金刀具粘结破损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并分析了切削温度和微裂纹对粘结破损的影响;通过建立的粘结破损吉布斯自由能函数对粘结破损进行热力学分析,建立了刀具粘结破损深度和粘结吉布斯自由能之间的关系式。根据最小熵产生原理建立了塑性变形区和刀-屑接触区的熵产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验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5-03-01)
李梦义,臧鸿雁,戴九如[10](2014)在《关于信息量和信息熵产生过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下,挖掘知识产生过程的重要性。传统课堂教学中,比较注重知识点本身的讲解。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重走前人创新之路,还原知识产生过程中的思想历程。本文分析了信息论课程中信息量和信息熵定义产生的背景和产生的方法,研究了信息量和信息熵的产生过程。(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Management and Social Science(ICEMSS 2014)》期刊2014-08-21)
熵产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极管和叁极管是电学领域两种重要的电子元件,二极管最大的特性是单向导电,具有整流、检波、稳压和调制电路的作用;叁极管可以把微弱信号放大,用作无触点开关。正是由于二极管和叁极管的发明,才有了现在丰富多彩的电子信息世界。类比于此,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人们在热力学领域提出了一些经典热二极管和叁极管的模型,期望实现对热流的有效控制;最近人们又提出了基于量子系统的量子热二极管和叁极管模型,期望在微纳尺寸上对热流进行有效控制。本文通过主方程的方法计算了压缩热库对两能级量子热二极管模型的整流效应和熵产生的影响,以及压缩热库对量子热叁极管模型热流放大效应和熵产生的影响。首先,本文介绍了由Joulain等人提出的两能级量子二极管模型(2TLS模型)和量子叁极管模型(3TLS模型)。2TLS模型由两个子系统耦合组成,每个子系统与一个热库相连。2TLS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通过的热流起到整流作用。当系统中至少一侧子系统连接热库的温度所对应的能量低于子系统能级差时,系统具有明显整流效应。3TLS模型由叁个子系统组成,其中一个子系统作为“基极”与其他两个子系统耦合在一起,另外两个子系统作为“发射极”和“集电极”不直接耦合,叁个子系统分别与不同热库连接。3TLS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通过的热流起到放大作用。当“基极”子系统连接热库温度所对应的能量与系统中子系统耦合能量差一个数量级时,系统具有明显热流放大效应。然后,本文研究了压缩热库对上述两种模型中热流性质的影响。压缩态是一种量子状态,在很多领域有广泛应用。压缩热库是一种基于声子压缩态的非平衡态热库,其本身会对系统做功。在2TLS系统中,将一侧子系统连接的热库替换成压缩热库后会产生一个由压缩热库指向无压缩热库的附加热流,当两侧温差较小时,明显增强系统整流效应。在3TLS系统中,将“基极”子系统所连接热库替换成压缩热库后会在“基极”子系统和压缩热库间差生一个由压缩热库指向“基极”子系统的附加热流,使系统热流放大效应随“基极”子系统连接热库温度升高而增大,当热库温度所对应的能量达到耦合能量约十分之一时放大效应最强,之后随热库的温度上升逐渐消失;将“发射极”和“集电极”子系统所连接的热库替换成压缩热库后会在系统中产生一个由压缩热库指向系统,再由系统指向其他两个热库的附加热流,使系统对热流的放大效应变得很小。最后,本文研究了压缩热库对上述两种模型熵产生的影响。熵产生是系统中的一种信息流,着名的“麦克斯韦妖精”实验揭示了“信息-热”机制,即能够使用信息作为媒介来转化能量。本文通过解析推导发现决定系统熵产生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系统中发生能级跃迁的净几率。二是跃迁的能级差和所连接热库温度的比值ωij/TP。在2TLS模型中,高能级差子系统与压缩热库连接后,系统熵产生比与一般热库连接时要低;而低能级差子系统与压缩热库连接后,会使熵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负值。在3TLS模型中,“基极”子系统与压缩热库连接后,当压缩热库的温度很低时熵产生也会出现负值;将“发射极”和“集电极”子系统与压缩热库连接后,如果压缩热库的温度高于其他热库的温度,系统熵产生比连接一般热库时有所增加;反之,如果压缩热库的温度低于其他热库,系统熵产生有所降低。系统熵产生出现负值的原因是,该温度段内系统仅在压缩热库的作用下,发生了一些能级跃迁,且这些能级跃迁中净几率为负的跃迁所对应的ωij/TP更大。系统在其他温度段上熵产生发生改变则是因为,压缩热库使系统中能级跃迁净几率发生改变,能级跃迁净几率增大,熵产生也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熵产生论文参考文献
[1].高晶,李元香,纪道敏,项正龙.基于最小熵产生选择策略的遗传算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9
[2].张雁君.压缩热库对量子热二极管和叁极管中热流以及熵产生性质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8
[3].敖晨阳,夏少军,宋汉江,陈林根.线性唯象传热条件下甲烷蒸汽重整反应器熵产生最小化[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8
[4].丁昌江,罗辽复.基于导热法测量交变电场作用下细胞的熵产生[C].静电放电:从地面新技术应用到空间卫星安全防护—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论文集.2015
[5].赵丽娜,徐国宾.基于超熵产生的河型稳定判别式[J].水利学报.2015
[6].王超,陈林根,夏少军,孙丰瑞.连续化学反应ABC最小熵产生优化[C].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工程热力学专辑.2015
[7].夏少军,陈林根,孙丰瑞.传热规律和热漏对换热过程熵产生最小化的影响[C].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工程热力学专辑.2015
[8].甘信滨.滑动摩擦温度场及传热过程熵产生分析[D].东北大学.2015
[9].翟全鹏.硬质合金刀具粘结破损热力学分析及熵产生模型建立[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10].李梦义,臧鸿雁,戴九如.关于信息量和信息熵产生过程的研究[C].Proceedingsof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ManagementandSocialScience(ICEMSS2014).2014